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多处创伤

多处创伤

多处创伤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34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5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6410篇;相关期刊115种,包括中国骨伤、医学临床研究、中华护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二届长三角地区国际创伤学术研讨会、第二十三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六届航天护理年会、全国创伤学术会议等;多处创伤的相关文献由116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茂、干建新、白祥军等。

多处创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5 占比:4.96%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6410 占比:94.95%

总计:6751篇

多处创伤—发文趋势图

多处创伤

-研究学者

  • 张茂
  • 干建新
  • 白祥军
  • 徐少文
  • 杨俭新
  • 都定元
  • 唐朝晖
  • 巴立
  • 张连阳
  • 李占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殷菲; 刘云; 沈勰
    • 摘要: 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创伤导致的严重多发伤患者逐年增多,这对社会劳动力造成的损失已远大于其他疾病。如何早期快速地评估病情将对患者预后产生重要影响,而一个简洁、有效的可视化评估工具可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目的分析和筛选影响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进一步调整优化模型,并验证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20年12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综合ICU、急诊ICU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建模组人群(n=321),2021年1—8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预测模型的验证组人群(n=136),两组均根据患者出院时病情分为救治成功和救治失败。回顾性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一般资料和入院24 h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LASSO回归分析筛选影响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相关变量,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模、限制性立方样条(RCS)进行优化,绘制列线图,采用Bootstrap方法和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验证模型的校准度。绘制模型预测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利用ROC曲线下面积(AUC)等指标评价新模型。在验证组人群中进行新模型的外部验证,评估其实际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建模组321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中救治成功244例,救治失败77例。LASSO回归结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28)、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OR=0.616)、动脉血乳酸(LAC)(OR=1.202)、血小板计数(PLT)(OR=3.888)、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OR=1.104)是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χ^(2)=2.717、P=0.951,绘制静态及网页版动态列线图(即模型1列线图)。LASSO回归结合RCS拟合优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GCS与救治结果呈非线性相关,P值(for nonlinear)分别为0.027、0.001,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χ^(2)=2.468、P=0.932,绘制静态及网页版动态列线图(即模型2列线图)。Bootstrap方法验证模型1、模型2列线图预测效能,校准图显示标准曲线与预测曲线贴合良好,绝对误差分别为0.010、0.019,说明模型的校准度良好。模型1、模型2列线图预测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963〔95%CI(0.936,0.981)〕、0.974〔95%CI(0.949,0.988)〕,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414、0.261;模型2列线图预测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AUC大于模型1列线图(Z=-2.400,P=0.016)。DCA结果显示,在任何阈值概率下(0~100%),模型2列线图的净收益率高于模型1列线图。(2)验证组13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中救治成功104例,救治失败32例。在验证组人群中,模型2列线图预测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AUC为0.949〔95%CI(0.898,0.979)〕,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表明该模型拟合良好(χ^(2)=5.813,P=0.668)。模型2列线图在建模组及验证组人群中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24,P=0.263)。结论年龄、GCS、LAC、PLT、ISS是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上述5个因子构建出的列线图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且优化后的模型2列线图准确性更高(网址:https://yinfxyz.shinyapps.io/dynnomapp2/),应用方便快捷,有助于帮助临床医生早期识别患者病情,改善患者预后。
    • 凡欣欣; 沈小玲; 黄赣英; 张晓庆; 姚欢; 傅蓉; 陈方慧; 钱丽华
    • 摘要: 目的检索并评价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急性疼痛管理的相关证据,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循证护理方法,针对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急性疼痛管理提出问题,检索相关文献,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文献评价标准和证据分级系统,对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及证据级别评定、总结。结果共纳入30篇文献,其中18篇临床决策、6篇指南、4篇最佳实践、2篇证据总结,从教育培训、疼痛评估、固定、非药物止痛、药物止痛、健康教育6个方面总结了31条证据。结论本研究总结了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急性疼痛管理的最佳证据,可为护理人员管理四肢创伤骨折患者的急性疼痛提供循证依据。
    • 李宇能; 葛宇峰; 高峰; 公茂琪; 吴新宝; 蒋协远
    • 摘要: 目的 探讨院内紧急医疗团队(EMT)模式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率。方法 纳入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2021年12月至2022年4月采用EMT模式(EMT组)和根据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匹配的2021年7月至11月采取传统会诊模式(传统组)诊疗的严重创伤患者各10例。对两组的呼叫急救医生时间、急救医生到达时间、急诊检查时间和抢救成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分布、年龄、受伤机制、到院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创伤指数(TI)和I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EMT组呼叫急救医生时间和急救医生到达时间3.4(3.0,3.9)min和10.5(6.5,12.0)min均显著少于传统组8.9(7.2,11.3)min和19.5(14.7,22.8)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EMT组急诊检查时间38.5(31.8,40.0)min较传统组89.0(80.2,91.8)min减少56.7%(P<0.001)。抢救成功率EMT组为90%,传统组为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2)。结论 在严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相较于传统会诊模式,采用EMT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救治效率。
    • 李阳; 张连阳
    • 摘要: 创伤评分、创伤登记和创伤数据库建设是创伤中心质量改进的基石.简明损伤定级(AIS)/损伤严重度评分(ISS)自2008年起被各国用作创伤中心评审的依据,现已发展为全球公认的创伤评分系统.笔者介绍自1971年以来发布的9个版本AIS中代码数量和分值设定的变化,以及近年来AIS/ISS评分体系的应用效果,并结合临床多发伤患者,分析AIS/ISS目前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错误.我国创伤登记和数据库建设的重点不是提出新的创伤评分,而应是先正确、准确地应用AIS/ISS.
    • 谭文甫; 何敏; 符勇; 李正茂; 陶建春; 彭斌
    • 摘要: 目的 探讨创伤中心建设对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5年10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资料.以创伤中心建设后(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救治的102例患者为研究组,创伤中心建设前(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救治的126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急诊救治时间(从患者入院至急诊手术或急诊ICU的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及病死率.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急诊救治时间分别为[51(47,57)min]、[97(87,10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分别为[4(1.8,9.3)d]、[4(2,10)d],总住院时间分别为[25.5(15.8,39.0)d]、[21.5(12.8,41.5)d],总住院费用分别为[41 259.0(26 950,81 599)元]、[51 872.5(29 629,97 837)元],以上项目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病死率分别为12.7%(13/102)、24.6%(31/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创伤中心建设能缩短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率,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 谢小飞; 罗安玉; 黄琛; 张军; 陈晨; 刘瀚霖
    •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骨折固定方法治疗合并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多发性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0月—2020年8月收治的合并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多发性损伤86例,根据骨折固定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24例(跟骨牵引加夹板固定治疗)、B组35例(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及C组27例(钢板螺钉固定治疗)。比较3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术前、术后4周骨代谢指标、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优良率显著高于A、C组(P<0.05)。B组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显著少于或短于A、C组(P<0.05)。术后4周,3组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铜蓝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转铁蛋白水平较术前明显上升,上述因子水平以B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未发生骨髓炎、软组织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带锁髓内钉固定、钢板螺钉固定和跟骨牵引加夹板固定均可有效治疗合并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多发性损伤患者,但以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效果更佳,临床可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 翁海滨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凝溶胶蛋白(GSN)、降钙素原(PCT)、同型半胱氨酸(Hcy)、心肌肌钙蛋白Ⅰ (cTnⅠ)诊断多发性创伤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诊治的60例多发性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分为轻症组(ISS≤25分,22例)和重症组(ISS>25分,38例);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38例)和死亡组(32例);选择同期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上述四项指标,随访至治疗后7d,分析血清PCT、GSN、Hcy、cTnⅠ水平与创伤严重程度和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治疗前GSN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重症组、轻症组、对照组,PCT、Hcy、cTnⅠ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对照组、轻症组、重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症组、重症组治疗后GSN水平升高,PCT、Hcy、cTnⅠ水平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血清GSN更低[(137.87±9.54) mg/L比(190.32±9.32) mg/L],PCT、Hcy、cTnⅠ更高[(2.95±0.32) μg/L比(0.44±0.12) μg/L、(31.29±8.54) μmol/L比(13.95±2.19) μmol/L、(0.081±0.007) μg/L比(0.020±0.003)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多发性创伤患者血清GSN水平与阳性症状量表Ⅱ(SAPSⅡ)评分(r=-0.65,P<0.05)、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量表Ⅱ(APACHE Ⅱ)评分(r=-0.74,P<0.05)呈负相关,血清PCT、Hcy、cTnⅠ水平与SAPSⅡ评分(r=6.18、7.09、9.15,P<0.05)、APACHEⅡ评分(r=6.93、7.32、10.03,P<0.05)呈正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血清GSN是生存率的保护因素,血清PCT、Hcy、cTnⅠ是生存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清GSN、PCT、Hcy、cTnⅠ水平可辅助多发性创伤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判断,建议结合SAPSⅡ、APACHEⅡ使用.
    • 党星波; 杜工亮; 马龙洋
    • 摘要: 严重创伤多为高能量损伤,多发伤发生率高.院内早期合理的评估和复苏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创伤复苏单元(TRB)是院内早期评估和复苏严重创伤的主要区域,能够最大限度保障快速抢救.目前,对于严重创伤,院内早期救治大多集中在急诊抢救室进行,但存在很多弊端,如空间有限创伤救治团队难以有效施救、床旁影像学检查难以展开、救命性操作难以顺利进行、影响内科急症患者的救治等,均导致创伤早期救治质量下降.随着创伤中心建设的深入和拓展,专门用于严重创伤早期评估和复苏处置的TRB应运而生.笔者根据我国创伤救治体系的特点,对TRB的特征和优势、功能和运行要求,不同级别创伤中心TRB组成要素及中国TRB建设现状进行探讨,为各级创伤中心建设TRB提供借鉴.
    • 毛振林; 杨灿洪; 蔡梓博; 谢文艺; 吕田明
    • 摘要: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是一组临床少见的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神经影像学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癫痫发作、视觉障碍、意识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等,典型影像学表现为可逆的对称性大脑后部白质病变.本文报道了1例车祸复合伤并低钠血症所致RPLS患者,并进行了文献复习,提示低钠血症是导致RPLS的少见原因.临床上遇到各种原因导致的低钠血症患者时应警惕RPLS的发生,而RPLS通常是可逆的,早期识别和治疗对防止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 谢小飞; 罗安玉; 黄琛; 张军; 陈晨; 刘瀚霖
    •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骨折固定方法治疗合并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多发性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0月—2020年8月收治的合并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多发性损伤86例,根据骨折固定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24例(跟骨牵引加夹板固定治疗)、B组35例(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及C组27例(钢板螺钉固定治疗).比较3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术前、术后4周骨代谢指标、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组优良率显著高于A、C组(P<0.05).B组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显著少于或短于A、C组(P<0.05).术后4周,3组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铜蓝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转铁蛋白水平较术前明显上升,上述因子水平以B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未发生骨髓炎、软组织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带锁髓内钉固定、钢板螺钉固定和跟骨牵引加夹板固定均可有效治疗合并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多发性损伤患者,但以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效果更佳,临床可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