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损伤控制

损伤控制

损伤控制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67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3篇、会议论文61篇、专利文献1446585篇;相关期刊269种,包括大家健康(下旬版)、双足与保健、中国卫生产业等; 相关会议53种,包括“急诊医学临床学术探讨研究会”会议、第十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暨第三届海峡两岸超临界流体技术研讨会、中华医学会2015年器官移植年会等;损伤控制的相关文献由1634位作者贡献,包括黎介寿、孙治国、李颖等。

损伤控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73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6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46585 占比:99.96%

总计:1447219篇

损伤控制—发文趋势图

损伤控制

-研究学者

  • 黎介寿
  • 孙治国
  • 李颖
  • 朱维铭
  • 林旭川
  • 王晓峰
  • 王涛
  • 胡阳阳
  • 严鹏
  • 任建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亢燕平
    • 摘要: 目的:损伤控制理论在骨盆骨折患者急诊护理中的效果及愈合时间分析。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徐州仁慈医院收治的骨盆骨折患者70例,按照入院顺序编号随机划分两组,各35例。对照组行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应用损伤控制理论,比较两组的护理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总有效率为94.28%,高于对照组77.14%(P0.05);护理后两组Majeed、SF-36评分均高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骨盆骨折患者急诊护理中,损伤控制理论的应用利于急诊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缩短救治及恢复时间,同时保护患者骨盆功能,预防多种并发症发生,值得借鉴。
    • 王雄飞; 刘春庆; 高再生; 刘志苏
    • 摘要: 目的 探讨损害控制性手术(DCS)在交通事故致严重肝破裂伤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20年3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交通事故致严重肝破裂伤患者88例。男性49例,女性39例;年龄18~74岁,平均46.6岁;受伤至入院时间35~120min,平均65.1min,损伤严重度评分(ISS)(33.3±4.0)分,美国外科创伤学分(AAST)Ⅲ级22例、Ⅳ级25例、Ⅴ级41例。根据抢救过程中手术方法不同分为DCS组(52例)和对照组(36例),DCS组行DCS,对照组行一期确定性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总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DCS组抢救成功率比对照组更高(92%vs.75%,P<0.05)。DCS组术后住院时间(12.4±3.8)d短于对照组(20.7±5.8)d,P<0.05。DCS组术中出血量(765.5±55.8)mL,术中输血量(558.8±124.5)mL均少于对照组(1096.5±98.5)mL、(2353.2±655.5)mL,P<0.05。DCS组确定性手术后24h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16.5±5.3)mmol/L,C反应蛋白(CRP)(39.2±10.2)mmol/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25.6±7.5)mmol/L、(75.5±21.6)mmol/L,P<0.05。DCS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3.8%)显著低于对照组(19.4%)(P<0.05)。结论 交通事故致严重肝破裂伤行DCS能够有效减少术中出血,缩短确定性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患者近期生存率。
    • 乔正博
    • 摘要: 目的探究下肢创伤患者在临床急救中接受损伤控制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科室2020年9月—2021年10月收治的86例下肢创伤患者,经抽签法分组,接受常规创伤处理的43例患者归为对照组,接受损伤控制处理的43例患者归为观察组,记录临床急救指标,评估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结果急救后,观察组手术时间(83.54±4.19)min、术中出血量(239.48±9.54)mL、恢复时间(3.44±0.73)周,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率为76.74%,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急救,发生创面感染、深部感染等并发症患者5例,发生率为11.63%,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7,P<0.05);从情绪角色、疼痛水平等方面看,观察组生活质量(SF-36)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创伤患者在临床急救中接受损伤控制处理,取得了理想的急救效果,手术及恢复时间也有所缩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常规创伤处理。
    • 王宝顺; 何浩祥; 闫维明
    • 摘要: 与基于力、基于位移及基于能量的设计方法相比,基于损伤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能够更全面直接地确定或评估结构抗震性能。由于缺乏消能部件附加等效阻尼比与主体结构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表征,目前基于损伤的减震结构性能设计方法只能通过消能器设计参数的迭代调整分析实现预期损伤。针对以上不足,从能量耗散角度剖析了减震结构主体部分损伤机理,通过弹塑性耗能差率损伤模型建立减震结构附加等效阻尼比与损伤指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并提出消能部件在地震动下的动态附加等效阻尼比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提出面向损伤控制的减震结构体系性能设计流程。通过算例表明阻尼比解析计算准确,该流程具有通用简便、不需迭代等优点,能够将主体结构的损伤程度有效控制至预期损伤目标。该方法也可以兼容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且具有更严格的概率统计意义。
    • 李猛; 李丹丹; 刘中民; 孙贵新
    • 摘要: 损伤控制理念原则上是指计划性分期手术,应急救援中的损害控制理念是广义的损害控制,即改变以往在早期就进行复杂、完整的手术策略,而采取以快捷、简单的操作,维护患者的生理机制,控制伤情的进一步恶化,使遭受严重创伤的患者获得复苏的时间和机会后,再进行完整、合理的手术或分期手术。目前损伤控制理念在灾难现场救援中逐步得到应用。灾难现场的特点是现场混乱、伤员量多、医疗救护条件艰苦、伤员病情复杂多变等,通过快速的创伤分类及评估实行分级救治,利用已有的救援设备稳定伤员的生命体征,依托一体化救援车载医院或野战医院进行初期简化手术,紧接着进行ICU复苏,最后进行确定性手术,是损伤控制理念在应急救援中的合理程序。将损伤控制理念联合救援辅助技术,为损伤控制性手术提供先前条件,可以提高应急救援的整体化救治水平。
    • 宋湘玲; 丁岚; 赵雪成; 叶向红
    • 摘要: 目的探讨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运用基于损伤控制理论的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的12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6月—2020年5月的12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接受临床常规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损伤控制理论的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干预时长3个月,对比两组的抢救时效性和有效性。结果观察组术前准备时间、院内抢救干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8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损伤控制理论的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可以加强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效率,增加救治成功率,效果明显,对临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价值。
    • 张睿; 崔翔; 潘子杰; 张剑宁
    • 摘要: 近年来,多发伤的发生严重阻碍社会的稳定发展,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急诊外科的发展,损伤控制手术(damagecontrolsurgery,DCS)在临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与应用,是较为前沿的临床诊疗思维,在多发伤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然而,损伤控制手术的开展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适应证“金标准”,何时开展仍存争议,这也明确了损伤控制性手术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本文对损伤控制性手术的发展历程、致死三联征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举例介绍了损伤控制手术在骨折、胸部外伤、非创伤性腹部急症以及血管损伤等系统中的应用。同时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问题,提出“建立DCS的适应证标准”这一问题,具有创新性,并对DCS的进一步规范化临床应用有一定意义。
    • 雷冰龙; 李超; 洪杰; 马艳红
    • 摘要: 针对航空发动机转子结构具有质量/刚度分布不均匀、界面连接和承受大弯曲载荷等结构力学特性,分析了转子连接结构力学特性与界面接触状态之间的关联性,提出适用于工程设计的连接界面滑移和摩擦-疲劳损伤程度的界面接触状态、应变能和摩擦功等定量评估参数.建立了基于连接界面变形协调和转子应变能分布控制的转子连接结构力学特性稳健设计方法.结果表明:通过对转子结构几何特征参数进行优化,提高了连接界面在离心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协调性,改善了在工作载荷下转子弯曲应变能分布,可以减少连接界面摩擦-疲劳损伤,从而降低连接结构力学特性对载荷环境的敏感度,保证转子结构力学特性稳健.以高速转子系统中连接结构为例,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带有界面连接的转子连接结构力学特性稳健设计的有效性.
    • 周梦良
    • 摘要: 在损伤控制外科理念提出之后,有学者继而提出损伤控制神经外科理念,将损伤控制理念应用于神经外科.在脑外伤救治过程中,损伤控制理念贯彻于整个救治过程及救治的各个方面.文章总结了损伤控制理念在脑外伤救治中的不同应用场景以及各场景中应用的要点和细节,旨在明确损伤控制作为一种理念对提高脑外伤救治效果作用和意义,同时对损伤控制理念下脑外伤救治的发展进行展望.
    • 姜子钦; 杨晓峰; 张爱林; 陈鑫; 康轶涛
    • 摘要: 为实现钢框架结构震后损伤可快速修复的功能,基于损伤控制思想,提出一种带可更换抗侧耗能装置的装配式钢框架结构.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首先对该钢框架结构的受力机理开展研究,分析钢框架体系内力流传递路径,提出结构的合理失效顺序,建立相应失效准则;而后对该装配式钢框架结构与对应刚接框架及铰接框架进行对比分析;最后进行变参数分析,着重讨论该柱脚节点抗侧剪切件截面宽度、厚度及高度、节点板连系螺栓数量、柱脚横梁刚度及柱轴压比等参数对该装配式钢框架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合理设计的该装配式钢框架结构在屈服荷载及抗侧刚度两方面可以与对应刚接柱脚框架完全等效,且该新型钢框结构主体构件的应力分布优于对应刚接框架,可以将结构内的塑性损伤集中在翼缘连接盖板、抗侧耗能装置等易于更换的耗能元件上,使梁柱等主体构件基本处于弹性状态,具备震后可恢复功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