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一届长三角地区创伤学术会议
第一届长三角地区创伤学术会议

第一届长三角地区创伤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08-10-31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上海市医学会;浙江省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一届长三角地区创伤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研究急诊动脉介入栓塞术在创伤救治中的效果.rn 方法:采用Seldinger法急诊行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创伤所致脾破裂、肾破裂、肝破裂及颅底骨折鼻出血、肺挫伤气管出血、骨盆骨折等总163人次。栓塞动脉有颈外动脉、颌内动脉、上颌动脉、髂内动脉、肝动脉、肝右动脉、脾动脉、胃左动脉、肾动脉、支气管动脉、阴部内动脉、腰椎动脉、右膈动脉。其中栓塞脏器或部位计单个105例、2个47例次、3个5例,血管造影6例。rn 结果:围手术期时间30min~2h,平均50 min。手术血管造影诊断率100%。总栓塞157例,一次栓塞成功151例,成功率96.2%;另3例经二次栓塞成功,失败3例,总成功率98.1%。抢救存活154例,抢救成功率94.5%。并发症:术后腹股沟血肿6例,动脉栓塞后再出血3例,总发生率5.5%。rn 结论:急诊动脉介入栓塞术能在最短的时间明确内脏出血部位、实施有效止血,提高创伤救治率。
  • 摘要:目的:探讨意识清楚脑挫裂伤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意识清楚的轻型脑挫裂伤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CT特点及保守与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 126例意识清楚脑挫裂伤病人短暂的意识障碍发生率仅16.7%,且都小于半小时,恶心呕吐发生率28.6%,头痛头晕发生率92.1%,头部外伤痕迹发生率98.4%。CT扫描脑j哩裂伤的发生部位是额叶50,8%、颢叶28.6%,顶叶12.7%,枕叶7.9%,额颞部占大多数,符合脑挫裂伤的特点。全组治疗过程中有86例(68.3%)病情未发生明显变化,继续保守治疗,结果治愈或好转81例(94.2%),重残5例(5.8%),无死亡或植物生存病情;40例(31.7%)症状加重,GCS评分降低或意识障碍加深,经CT检查发现脑内血肿增大或水肿明显,中线结构移位或脑室、环池受压等病情变化。其中21例调整治疗方案继续保守治疗;16例转为手术治疗:rn 结果:手术治疗组的治愈好转率高于保守治疗组,重残率低于保守治疗组,手术治疗组死亡2例,保守治疗组植物生存1例,手术治疗的效果优于保守治疗:3例因病情变化急骤,来不及手术而突然死亡。rn 结论:意识清楚的颅脑外伤病人,特别是有头痛头晕等症状、头部有外伤痕迹的应常规进行CT检查,以明确诊断脑挫裂伤;发现脑挫裂伤的,给予保守治疗的同时应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动态的CT观察:对于意识清楚的脑挫裂伤病人在观察过程中发现症状加重,GCS评分降低或意识障碍加深,经CT检查发现脑内血肿增大或水肿明显,中线结构移位或脑室、环池受压等病情变化的,应放宽手术适应症,及时开颅清除血肿或去骨瓣减压,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外科总值班制度救冶严重创伤的临床效果。rn 方法:回顾分析比较实施急诊外科总值班制度前、后各1年救冶严重创伤患者(ISS评分≥13分)的临床效果。rn 结果:实施急诊外科总值班制度前1年(2006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共救治严重创伤患者412例,ISS评分为24.3±7.5分,死亡167例,死亡率40.5%,抢救室抢救时间为116.2±17.6分钟,入院至急诊手术的时间为147.5±23.2分钟,共发生相关医疗纠纷46起:实施急诊外科总值班制度后1年(2007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共救治严重创伤患者467例,ISS评分为25.1±8.1分,死亡93例,死亡率19.9%,抢救室抢救时间为67.3±13.7分钟,入院至急诊手术的时间为84.3±12.6分钟,共发生相关医疗纠纷21起。rn 结论:急诊外科总值班制度能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缩短救治时间,减少相关医疗纠纷,具有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论严重复杂胫腓骨骨折治疗过程中手术时机、方法及内固定物的选择。rn 方法:177例胫腓骨骨折(42C型)患者均为二期行手术治疗。一期以全身及局部情况恢复为主,骨折先予以外固定支架或跟骨结节牵引等暂时固定,待情况稳定后,二期采用微创技术对骨折予以交锁髓内钉(118例)或钢板(59例)内固定,术后不辅以其他外固定。rn 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6~36个月。伤口愈合可,骨折无延迟愈合、畸形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髓内钉组14-16周,钢板内固定组14-17周。根据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4%(111/118)及86%(51/59)。rn 结论:掌握好手术时机,合理地选择内固定物,结合微创手术技术,是治疗严重复杂胫腓骨骨折手术成功的关键。
  • 摘要:近年来,创伤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受害者多为年轻人,其致死率和致残率很高。有文献报告,创伤是45岁以下人类死亡的第1位原因,是所有人类死亡的第3位原因。创伤患者的死亡绝大多数发生在创伤后1小时内,即所谓的“黑色时间”内,致死的主要原因是严重创伤后失血性休克。研究表明,通过创伤后早期的正确处理,可明显减少创伤的死亡率,其中失血性休克的复苏是救治的关键环节。自1980年Velasco等首次报道用小剂量高渗氯化钠溶液(hypertonic saline,HTS)抢救失血性休克取得良好效果后,国内外有关HTS治疗失血性休克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对于提高血容量、提高局部组织器官的灌注等作用机制已得到详细的阐述。近年来,不少研究表明,HTS复苏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免疫调理功能,十分值得关注。
  • 摘要:目的:利用掌侧接骨板远端螺钉撬拨复位、固定背侧移位骨块,避免因钢板固定于背侧而产生的伸肌腱激惹或损伤。rn 方法:患者18例,桡骨远端骨折背侧移位,A2.2型:6例:A3.2型5例;B2.3型:2例;C1.3型3例;C2.2型2例。通过掌侧切口,先将斜T型接骨板远端螺钉置入远端骨块,再利用接骨板的预弯进行骨块复位,待角度和长度都恢复解剖后,固定近端螺钉,C型臂透视满意后,关闭切口。rn 结果:术后患者均进行了早期功能锻炼,随访阶段未出现肌腱激惹现象,根据Samiento改良的Gdarland & Werleg评分方法:优:9例;良:6例;可:3例;差:0例,腕关节功能康复满意。rn 结论:掌侧接骨板对背侧移位骨块能达到令人满意的复位、固定和功能康复。
  • 摘要:目的:探讨合并有神经损伤的骶骨骨折的临床处理方法与适应症。rn 方法:对我院2000年3月-2006年8月确诊合并神经损伤的15例骶骨骨折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以Gibbons分型系统对神经功能的康复情况进行评估。rn 结果:保守治疗4例;单纯复位内固定6例;单纯神经探查2例;内固定+神经探查3例。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处理后,患者的神经功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康复,其中直肠膀胱功能康复优良率达86%,感觉功能为89%,而运动功能康复优良率仅73%。rn 结论:骶骨骨折合并的神经损伤与骨折类型及骨盆环稳定性密切相关。早期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恢复骶骨的解剖关系,有利于神经功能的康复。对于神经损伤症状明显的病例,CT、MRI显示骶管或骶前孔破坏并有压迫骶神经可能时,应在内固定的同时进行骶神经探查。晚期手术患者亦可获得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康复。
  • 摘要:本科对38例颅脑战创伤合并颅神经损伤患者开展的经颅视神经管减压开放术,通过对术后病人的护理操作和观察,体会到对经颅视神经营减压开放术后病人开展的心理支持、视力、瞳孔对光反射的观察.脑脊液鼻漏的观察与护理,感染的预防,以及激素、脱水剂和神经营养药物的应用,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能使视神经损伤病人最大限度恢复视神经功能,挽救病人的视力,降低了致残率。创伤性视神经损伤在平时、战时的颅脑创伤的伤残率很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我科2005-2008年对38例颅脑战创伤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施行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 摘要:目的:评价半肩置换治疗严重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对影响治疗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rn 方法:2001年7月至2005年5月共收治42例患者,平均年龄63岁,术后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9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主观评价,同时对活动度、肌力、稳定性、活动顺滑度进行评估。随访时拍摄肩关节x线片,27例患者拍摄术后双侧肱骨全长位片;15例患者行术后肩关节CT检查。rn 结果:根据Constant-Murley评分19例患者非常满意(45%),17例满意(40%),6例不满意(15%),总满意率达到85%。术后主动前屈(100±32)。,外旋(16±11)。,内旋后伸达L2水平。rn 结论: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严重的肱骨近端骨折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但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肱骨长度恢复不佳、假体后倾角度过大、大小结节固定不确切、愈合不良、大结节吸收及异位骨化等是造成效果不满意的原因。
  • 摘要:感染是历次战争伤员负伤5天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仅次于休克的致死原因。创伤感染的防治一直是创伤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一 感染病原体的不断演变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数十年来,战创伤感染的主要病原体经历了明显的变化。20世纪30年代创伤感染的病原体以链球菌为主;40年代则主要是对青霉素敏感的葡萄球菌;50年代出现大量对青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大约从60、70年代开始,以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为代表的革兰阴性(G-)杆菌逐渐取代以链球菌、金葡菌为代表的革兰阳性(G+)球菌,成为创伤感染的主要病原体。70~80年代创伤感染中无芽胞厌氧菌明显增多,一些新的机会致病菌和过去认为的”非致病菌”不断出现,如各种霉菌、粘质沙雷氏菌、克雷伯氏菌、产气杆菌、阴沟杆菌和不动杆菌等。并已注意到有厌氧菌参与的混合感染和真菌(如白色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等)感染日渐增多。1995以来,以金葡菌为代表的G+球菌卷土重来,由其感染的比例超过了临床感染病例的50%,逐步取代G-杆菌,成为创伤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已构成临床威胁,令人瞩目。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的发生率不断增加。此外,创伤后主要由巨细胞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感染也时有发生。
  • 摘要:目的:使用动脉瘤夹建立一种新型的大鼠视神经部分损伤模型。rn 方法:使用标定力量为90g的动脉瘤夹钳夹大鼠眶内段视神经9s建立视神经部分损伤动物模型。采用立体定向上丘荧光金注射逆行标记视网膜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cells,RGCs)的方法,观察损伤2周后RGC8数目的变化。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正常及损伤后大鼠视网膜、视神经的形态学改变。rn 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视神经部分损伤后RGCs数目明显下降(P<0.05)。形态学研究发现,光镜下对照组视网膜各层排列整齐,节细胞呈单层排列,视神经纵切面纤维排列整齐;钳夹伤组视网膜节细胞层部分胞核体积缩小,呈固缩状,可见扩张增粗的毛细血管,视神经纤维排列紊乱,损伤处可见大量断裂的纤维残端和空泡化的细胞。rn 结论:本方法建立的动物模型具有稳定性好、操作简便的特点,是研究视神经损伤与修复机制较为理想的模型。
  •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病人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和髋关节翻修手术,以及病人寿命的延长,股骨假体周围骨折(periprosthefic femoral fractures,PFFs)发病率有增长的趋势。Mayo临床中心对1989-1993年间所作的全髋翻修术进行原因分析,发现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已超过脱位和感染,成为继松动之后的第二大病因。回顾性分析显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PFFs的发生率为0.1%-21%,最大样本报道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PFFs的发生率为1%,翻修术后为4%。因此类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且又有假体的存在致使骨折处理的难度增大。现就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综述如下。1 原因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很多在术前存在骨质疏松现象,如高龄、类风湿性关节炎、Paget病、长期口服激素等使局部骨量下降、骨皮质变薄;或骨软化症、骨生成障碍,这些均成为术中发生股骨骨折的高位因素。局部因素包括股骨干陈旧性骨折、既往有股骨近端截骨矫形手术病史、先天性股骨发育异常,以及假体置换术后发生的骨溶解、骨吸收现象、局部骨质缺损、假体周围感染等。
  • 摘要:目的:测定多发伤患者急性期(2h内)血糖值、白细胞计数的变化,探讨其与多发伤的损伤严重度的相关性,确定血糖值和白细胞计数是否可作为判断多发伤严重度的一个客观指标。rn 方法:测定30例多发伤患者2h内的血糖值和白细胞计数,并测定患者的血常规、血气分析、肾功能、电解质、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心率,再结合患者的年龄及慢性生理状况对患者进行APACHEⅡ评分,将血糖值和白细胞计数分别与APACHEⅡ评分值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并按APACtlEⅡ评分值分为轻型组和重型组,比较组间血糖值和白细胞计数,并比较组间休克发生率和死亡率。rn 结果:血糖值和APACHEⅡ评分值等级相关系数r=0.962,P<0.05,表明多发伤后血糖值变化与APACHEⅡ评分值呈正相关,即随着血糖值的升高,APACHEⅡ评分值也升高;白细胞计数与APACHEⅡ评分值的相关系数r=0.970,P<0.05,表明白细胞计数与APACHEⅡ评分值亦呈正相关;当血糖值>10mmol/L 或白细胞值20x109几时,多发伤的预后很差。rn 结论:伤后2h血糖值和白细胞计数变化是评价多发伤严重度较客观的指标,通过测定多发伤早期的血糖值和白细胞计数,可以预测多发伤病情的严重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多发伤的临床诊疗水平。
  • 摘要:目的:探讨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rn 方法:自2006年9月~2007年10月用钢板内固定法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17例,平均年龄48.5岁。Neer分型3型8例,4型9例。内固定材料选用锁定接骨板(LCP)13例,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4例。自体髂骨植骨11例,人工骨植骨6例。术后3日起进行上肢的功能训练。rn 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25个月,平均骨性愈合时间5个月(3.5个月~7个月)。肩关节功能评分(按Neer标准)优良率达87.5%,无肱骨头坏死及骨不连接发生。rn 结论:采用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治疗中应特别注意①保护肱骨头血运②解剖复位结合植骨后的可靠固定③正确及时的患肢主被动康复训练。
  • 摘要:目的: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rn 方法:自2000年5月-2007年12月收治老年肱骨近端骨折18例。其中应用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肱骨头粉碎生性骨折4例。复位内固定8例,保守治疗6例,年龄65-89岁,平均72.2岁。rn 结果:18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5个月。4例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均无痛症状,肩关节活动大于90度,无感染,松动不稳等并发症。8例内固定患者,5例肩关节活动度恢复40-60%,3例内固定松动畸形愈合。肩关节活动度20%,6例保守治疗有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硬,肌肉萎缩20%。rn 结论:应根据患者的年龄,骨折的类型及本人具体要求,选择合适有效的治疗方法。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亦很重要。
  •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半月板损伤手术病人管理中的效果。rn 方法:2007年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106例半月板损伤膝关节镜手术病人实施管理,与2006年没有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同类手术病人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进行比较。rn 结果:2007年病人平均医疗费用较2006年降低18%、平均住院天数下降34.5%,而术后并发症没有增加,病人满意度提高了7%。rn 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半月板损伤膝关节镜患者中的应用,达到了高质量、高效能、低成本的需求,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创伤合并面听神经损伤的护理措施。rn 方法:对259例颅脑创伤合并面神经损伤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相关功能训练,做好病情观察并预防并发症的护理以及健康宣教。rn 结果:259例患者中术后随访241例,随访时间6个月-3年,依据House-Braekmann面神经功能恢复评分标准评定,Ⅰ级恢复164例,Ⅱ级恢复48例,Ⅲ级恢复19例,Ⅳ级恢复6例,Ⅴ级恢复4例,其中Ⅰ级与Ⅱ级恢复者占随访人数88%。rn 结论:颅脑创伤合并面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面瘫,严重影响患者外表及情感表达。通过对患者心理护理、围手术期护理、功能锻炼的正确指导以及合理的出院宣教,将大大提高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此病症的致残率。
  • 摘要:目的; 探讨颅脑战创伤合并后组颅神经损伤的护理措施。rn 方法: 对13例颅脑损伤合并后组颅神经损伤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相关功能训练,做好病情观察并预防并发症的护理以及健康宣教。rn 结果: 11例患者恢复良好,后组颅神经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rn 结论: 后组脑神经损伤易引起面瘫、呛咳、吞咽障碍,对吞咽障碍患者及时进行训练,改善对吞咽障碍患者及时进行训练,改善其摄食、吞咽功能,尽快恢复其进食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 摘要:本科对11例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伤患者开展了眼动神经减压术,通过对术后病人的护理操作和观察,体会到对经颅眼动神经减压病人开展的围手术期心理支持、视力、瞳孔对光反射的观察,脑脊液鼻漏的观察与护理,感染的预防,以及激素、脱水剂和神经营养药物的应用,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积极的护理能使眼动神经损伤病人最大限度恢复神经功能,降低致残率。
  •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的大样本临床疗效。rn 方法:我们回顾性随访了在1999年1月-2006年3月间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114例,其中88例术后进行了1-8年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在末次随访中用Harris髋关节问卷调查患者疼痛、运动、活动水平和手术满意度。rn 结果:患者随访中,死亡21例,其余88例患者平均Harris评分88.4分(62.5-97分)。rn 结论:从大样本来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较好,是值得推广的方法。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顺行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和治疗对策。rn 方法:2004年1月-2008年3月,共手术治疗了54例股骨粗隆下骨折(排除病理性骨折),分别运用标准和加长PFN(Synthes)23例,标准和长Gamma(Stryker)钉31例。切开复位内固定9例(有限切开6例),其余为闭合复位内固定。其中:男性41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8.6岁(19岁~88岁)。按Russell-Taylor分型,I型30例(I A型2l例,I B型9例),Ⅱ型24例(ⅡA型15例,ⅡB型9例)。按Seinsheimer分型,Ⅱ型23例(ⅡA型7例,ⅡB型8例,ⅡC型8例),Ⅲ型18例(ⅢA型6例,ⅢB12例),Ⅳ型8例,Ⅴ型5例。平均随访28月(6个月~36个月)。rn 结果:术中死亡2例,其中1例证实肺栓塞;术中股骨干裂缝骨折2例。术后脂肪栓塞3例:肺部感染2例;心功能不全1例。伤口延迟愈合5例:主钉在髋部拉力钉处断裂3例;主钉在近端锁定处断裂1例;在远端锁定处股骨干骨折1例;骨不连4例:骨折延迟愈合6例。rn 结论:充分认识股骨粗隆下骨折复杂性,充分的术前准备和选择合适的内固定,良好的手术技能。应该早期发现并发症,早期诊断,早期积极有效地进行治疗。
  • 摘要:外伤性面神经损伤导致的面瘫等临床表现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带来诸多的不良影响。颅脑创伤和医源性损伤是造成面神经损伤的主要因素,外伤性面神经损伤研究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热点内容主要集中在面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微环境的营造、医源性面神经损伤的减少、临床检查手段的完善、手术治疗的时机、指征、入路、方法规范上,本文就这些热点问题予以综述。外伤性面神经损伤是面瘫发病的重要原因,占面瘫发病率的17%,且近年来处于上升趋势。颅脑创伤合并面神经损伤的发病率高达5.04%。在颅脑、颌面部手术中如何避免或减少面神经损伤的发生,是专家学者一直关注的问题。对于外伤性面神经损伤的治疗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多进展。
  • 摘要:感染微生态学的产生微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动物和植物与自身定居的正常微生物群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客观关系的科学。近几十年来,随着医学相关基础学科如悉生生物学,厌氧培养技术,电镜技术,细胞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体体表、体腔内存在大量并不致病的微生物群,这些微生物群对其宿主非但无害,而且有益,并有众多的生理效应,并提出了对应于宏观生态平衡的微生态平衡理论。若是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这种平衡就要遭到破坏,发生微生态失衡,引起宿主各种类型的疾病。微生态失衡引起的疾病来源于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方面。内源性主要来源于正常微生物群的比例失衡、定位转移和二重感染。外源性主要来自外袭菌的侵入,形成新的感染。
  • 摘要:胚胎干细胞(Embryonie stem cells,ESCs)虽然因其可分化为体内各种组织细胞的潜能早为人们所重视,但因其伦理问题而制约其研究和应用。此外,ES细胞的应用还存在形成畸胎瘤、免疫排斥反应、以及细胞培养过程中动物抗原或病毒污染等风险性。为此,近年来人们努力探寻利用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s,ASCs)替代ESCs用于再生修复的可行性。由于ASCs具有自身来源、用前不需要预分化以及在一定条件下不需要体外扩增等优点,ASCs被认为是ESCs理想的替代细胞,并已备受关注。美国NIH在2004-2007年期间共投入25亿美元开展干细胞研究,但用于ESC研究的费用仅为150万美元。
  • 摘要:目的:胸椎创伤因致伤暴力大、伤情重,在创伤外科领域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对胸椎骨折的手术方法关注较多,而对合并其它部位损伤的综合报道相对较少。本文通过总结一组合并胸腹闭合损伤的胸椎创伤病人的临床特点,对伤情综合评估,探讨这类病人的应急措施。rn 方法:对我院急诊收治的245例胸椎创伤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rn 结果: 103例并发不同程度的胸腹闭合性损伤,占胸椎创伤总数的42.5%。交通事故伤为致伤原因的首位。上胸椎损伤与下胸椎损伤相比致伤暴力大,更易并发胸腹腔脏器损伤。完全性截瘫病人的手术结果显示,手术未能改善这些病人的自主运动功能。rn 结论: 上胸椎创伤的严重性与其独特的解剖学特征有关,应避免因脊髓损伤而隐匿的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漏诊。在决定是否早期手术减压时,我们通常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1.是否存在脊髓的压迫;2.脊椎的稳定性;3.神经学的损伤程度。4.合并伤的严重程度,特别是胸腹闭合性损伤。
  • 摘要:目的: 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创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rn 方法: 33例严重创伤患者分成对照组(16例)和血必净治疗组(17例)。治疗组患者给予常规救治,血必净治疗组患者则在常规救治的基础上早期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并采用双抗体标记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测定严重创伤患者在入院当时、伤后第3d和第5d等3个时间点的外周血CD4+亚群、CD8+亚群的百分率及两者比值CD4+/CD8+。rn 结果: 严重创伤患者在伤后第3d和第5d时,外周血细胞CD4+亚群和CD4+/CD8+比值均明显下降。伤后第5d时,血必净治疗组患者的外周血CD4+亚群和CD4+/CD8+比值明显回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n 结论: 对于严重创伤患者,在常规救治的基础上早期使用血必净注射液能较快地纠正T细胞辅助一抑制免疫炎症调节网络的紊乱或抑制,有助于维持免疫炎症调节功能的平衡。
  •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肾出血急诊行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的观察及护理。rn 方法:对急诊创伤性肾出血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插管行血管造影,选用不同栓塞材料闭塞出血动脉,做好术前、术后各项护理。rn 结果:17例都经1次栓塞成功,肾出血停止,血尿消失。无1例发生栓塞并发症,痊愈出院。rn 结论: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是治疗急性创伤性肾出血,具有创伤少、止血快、疗效可靠的优点。充分做好各项护理是确保栓塞治疗顺利完成及成功的重要环节。
  • 摘要:目点: 通过CT图像重建指导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rn 方法: 21例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采用CT图像重建,全方位了解骨折及关节面碎裂、压缩、移位情况,通过后路切口,整复关节面及移位骨块并用克氏针固定。rn 结果: 21例均获随访,时间6~32个月,平均18.6个月。根据肘关节改良Cassebanm评分系统评分,优8例,良9例,可3例,差1例。rn 结论: CT图像重建可全方面了解肱骨髁间骨折关节面及骨折块碎裂压缩和移位程度,能很好指导手术治疗并提高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hBDNF-GFP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对视神经损伤大鼠视网膜BDNF表达的影响。rn 方法:rn 1、将78只SD大鼠如下处理:6只为正常对照组,余下72只行右侧视神经夹伤,并行左侧视神经单纯暴露作为假损伤组,随机平均分为三个损伤亚组:分别于玻璃体腔内注射0.01M PBS,GFP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GFP-NSCs)和hBDNF-GFP基因双转染神经干细胞(hBDNF-GFP-NSCs)。各组分别于移植后3d,7d,14d和28d处死取视网膜匀浆,ELISA法检测各组上清液中BDNF含量。rn 2、另取6只视神经损伤大鼠移植hBDNF-GFP-NSCs,分别于2w、4w和8w各处死2只大鼠,取眼球做冰冻切片观察移植细胞存活、迁移情况。rn 3、取35只SD大鼠,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他30只制作右眼视神经损伤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注射普通NSCs,GFP-NSCs和hBDNF-GFP-NSCs,于术后4周和8周各组分别处死5只大鼠,Western-blot检测右眼视网膜组织中BDNF表达。rn 结果:rn 1、ELISA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与假损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移植手术后第3天时,三个损伤亚组视网膜匀浆上清中hBDNF含量明显增加(与假损伤组比较P<0.05),而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7天时,GFP-NSCs组与假损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PBS组、hBDNF-GFP-NSCs组与假损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PBS组与GFP-NSCs组间及hBDNF-GFP-NSCs组与GFP-NSCs组间差异显著(P<0.05):但在移植14天和28天时,PBS组和GFP-NSCs组中视网膜BDNF含量降低,而hBDNF-GFP-NSCs组中BDNF含量明显升高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2、冰冻切片示移植后,hBDNF-GFP-NSCs可在视网膜内存活,且随时间延长能迁移到视网膜各层。rn 3、Western-blot检测显示,各组内第4周和第8周BDNF表达无显著差异,移植hBDNF-GFP-NSCs组视网膜组织中BDNF表达明显高于于其他3组。rn 结论: hBDNF-GFP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可在宿主视网膜长期存活,且可以稳定高表达BDNF。
  • 摘要:目的:对冲性额叶脑挫裂伤是一种常见的颅脑损伤,常常由于病情突然恶化而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额叶脑挫裂伤并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病例,探讨前额叶脑挫裂伤的手术时机,并对患者的预后产生的影响。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50例额叶脑挫裂伤并行手术的病例,入院时即急诊行手术者17例,为A组;入院时行保守治疗,后来由于病情变化而改行急诊手术33例,为B组。入院时GCS评分:A组为3-9分,B组为8-15分。rn 结果:入院时A组GCS评分普遍低于B组。
  • 摘要:目的:探讨ICU在震后医疗救援中的作用。rn 方法:回顾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随上海ICU专业医疗队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外科ICU开展医疗救援工作,总结26例危重伤员的救治经验,分析ICU及ICU医师在灾难医疗救助中的作用。rn 结果:医疗队员充分依托当地医院,团结协作,26名患者无一死亡,仅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心理障碍,经治疗恢复。rn 结论:灾后医疗救援离不开多科协作,ICU在挤压综合征、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相关问题。rn 方法:收集2005年~2008年,PFNA手术治疗的粗隆间骨折患者66例,评价其疗效,分析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及其原因。rn 结果: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无股骨头颈切割、髋内翻发生。Harris评分,优55例,良9例,差2例,优良率96.97%。rn 结论:PFNA是目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理想的内固定物,尤其适用于内侧皮质不稳定合并骨质疏松的高龄患者。但应注意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避免发生不良后果。
  • 摘要:目的:初探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自固化硫酸钙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rn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1月~2008年3月采用椎弓根钉复位后结合自固化硫酸钙椎体成形术治疗的1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手术一般情况、术后恢复情况。rn 结果:13例患者经随访无一例发生内固定装置失败、椎体高度丢失、神经功能障碍加重;自固化硫酸钙平均8周开始明显吸收,椎体骨折约术后4个月愈合。rn 结论:椎弓根螺钉复位后结合自固化硫酸钙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安全性高、生物力学稳定、临床效果良好的优点,可有效减少单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后螺钉断裂、椎体高度丢失等并发症。
  • 摘要:此次汶川地震发生后,笔者作为首批进驻汶川县城的医疗队员之一,圆满完成了此次医疗救援任务。现结合在汶川救灾一线的自身体验及所见所闻,谈谈此次汶川地震医疗救援的成功经验与教训,以期抛砖引玉。rn 从分级救治阶梯各级行使的职能看问题此次汶川地震医疗救援,分级救治主要采取了三级救治阶梯,即现场抢救、早期救治、专科治疗。众所周知,现场抢救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在地震突然发生的数分钟内,只能依靠自救、互救和第一目击者(first responder)的救助。这些救助的操作虽然非常简单(如从倒塌物掩埋或挤压中解救出来,压迫止血,脱离险境等),但十分有效。2、灾难发生后数分钟至数小时或1~2天,本地尚存的医务人员和开始进入灾区的少数急救人员对伤员实施初级创伤生命支持(basic trauma life support.TLS),如止血、清理呼吸道、胸部按压等。3、此后,大批外来医疗救援人员进入灾区,开始有组织地对伤员进行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dvanced trauma life support,ATLS)。此时由专业人员对重伤员进行气管内插管、胸腔引流、通气、供氧、止痛、除颤、脑复苏等抢救措施。
  • 摘要:目的:探讨低位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在急诊大血管断裂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下肢近端大血管断裂伤患者,病情危重,估计术前出血量1500~2000ml。全身麻醉后经健侧股动脉穿刺,放置动脉球囊,调整球囊于腹主动脉末端,充盈球囊暂时阻断腹主动脉血流以控制出血。rn 结果:3例患者中,股静脉断裂2例,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00ml和400ml,输血600ml和400ml;股动脉断裂1例,出血量200ml,输血1200ml,术中生命体症平稳。rn 结论:低位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操作简便,止血效果确切,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报道应用改良棘突重建颈椎管扩大成形治疗无骨折脱位的脊髓损伤的手术方法与效果。rn 方法:采用改良棘突重建的方法治疗无骨折脱位的脊髓损伤。自2001年5月以来临床应用22例,其中男19例,女3例,年龄34~75岁,平均52岁;发病原因:交通事故伤12例,高处坠落伤5例,自行车摔伤3例,打击伤3例;损伤机制:过伸性损伤17例,屈曲性损伤5例:按照JOA评分标准评分,4.2~11.6分,平均6分;伤后至就诊时间:3~78h,平均46h。rn 结果:22例经时间4个月~5年7个月,平均1年9个月。临床效果按(JOA)17分评分标准:平均改善率42.2%,优良率77.7%。影像学检查:门轴侧全部骨性融合,无关门现象;无颈椎反曲与节段性不稳情况发生;椎管矢状径增加,椎管横截面面积明显扩大,脊髓膨隆良好。rn 结论:该方法具有脊髓减压彻底的同时维持颈椎序列稳定,避免或减少轴性症状及颈椎反曲畸形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所致脊柱四肢损伤的临床特点。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0月-2004年10月5年间收治的1236批次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所致3267例伤员的骨关节损伤情况。rn 结果:本组伤员中发生脊柱及四肢骨关节损伤者共2043例次,占62.53%:骨折部位以胫腓骨最为常见,占32.55%;漏诊89例,占4.36%;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治愈率89.42%。rn 结论:脊柱和四肢是交通事故中常见的致伤部位,在抢救危及生命的严重创伤的同时应兼顾骨折的及时处理,避免漏诊的发生,从而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功能。
  • 摘要:骨盆骨折常伴有多系统的多发性损伤,导致大量失血或休克,从而引发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DIC等致死性后果。因此骨盆骨折,尤其是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急诊处理对大多数创伤外科医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如果对严重的骨盆创伤(超过临界标准ISS>20分,骨盆损伤,失血性休克,初始收缩压<90 mmHg)采用以往的骨伤早期全面处理(early total care,ETC),早期进行复杂的修复、重建手术,反而会适得其反,加重患者的生理紊乱。于是”骨科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orthopaedics,DCO)的概念便应运而生,其最早由美国海军提出,其主要思想是舰艇受到攻击后如何把伤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并保持战斗力,后被急诊医学用来指导处理多发伤患者。针对骨盆骨折需分三步:1)抗休克,早期临时固定骨盆,控制出血;2)防治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3)病情稳定后性骨盆重建修复手术。
  • 摘要:目的:探讨肩胛骨骨折粉碎程度,涉及部位与合并伤种类之间的关系。rn 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8月至2008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15例肩胛骨骨折患者的病史及其影像学资料,按骨折涉及肩胛骨部位的多少,将肩胛骨骨折分成单部分肩胛骨骨折组(n=83)和多部分肩胛骨骨折组(n=32),比较各自并发伤的发生率。将单部分肩胛骨骨折组按Nordqvist方法再次分成(1)肌肉覆盖部分(2)骨突起部分(3)肩胛盂部比较各自并发伤。rn 结果:多部分肩胛骨骨折胸部AIS值和总体ISS值均高于单部分肩胛骨骨折组。肌肉覆盖部肩胛骨骨折组较骨突起部肩胛骨骨折组和肩胛盂部肩胛骨骨折的胸部AIS值和总体ISS值更高。rn 结论:多部分肩胛骨骨折,意味着高能量损伤,常伴有严重的胸部合并伤。肩胛骨骨折可以作为胸部严重创伤的一项骨性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肩胛盂骨折的手术指征及疗效。rn 方法:回顾肩胛骨骨折病人32例,其中涉及肩胛盂骨折19例。根据Ideberg分类系统进行分类,Ⅰ型2例,Ⅱ型7例,Ⅲ型3例,Ⅳ型5例,Ⅴ型2例。其中4例为”浮肩”。一例合并完全性臂丛神经损伤。根据骨折的类型,3例选择前入路,其余均为后入路。利用重建钢板结合螺钉行切复内固定。rn 结果: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6个月,对双肩均予以Constant评分,根据患肩占正常侧功能的百分比计算,息肩平均分数为92.6%,肩关节平均前屈度数达152度,外展度达87度,外旋度达35度。rn 结论:对于肩胛骨波及肩胛盂的骨折除了遵循关节内骨折的治疗原则外同时应考虑是否影响肩关节稳定性。手术指征选择恰当,固定可靠,结合完善的术后康复,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Tile-B型骨盆骨折经髂前下棘单根钉外固定支架治疗的可行性、特点及手术方法。rn 方法:应用经髂前下棘单根钉外固定支架复位和固定23例Tile-B型骨盆骨折,并分析其临床结果。结果 23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3个月。本组优17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5.65%。rn 结论:经髂前下棘单根钉外固定支架治疗Tile-B型骨盆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患者可以迅速获得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是治疗B型骨盆骨折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 摘要:目的: 探讨得髋臼双柱骨折手术方法和临床结果。rn 方法:从2001年4月至2006年12月,在取得随访的手术治疗髋臼骨折609例中,双柱骨折193例,男147例,女46例,年龄34.4岁(19~75岁)。交通伤142例,坠落伤38例,挤压伤12例,跌伤1例;股骨头向内移位137髋,向后16髋,向前3髋,合并股骨头软骨损伤37例,合并颅脑外伤31例,膀胱尿道损伤27例,胸腹脏器损伤68例,合并骨盆或/和骶髂关节损伤59例,术前有坐骨神经损伤11例。损伤1周内手术的15例,1~2周121例,2~3周34例,超过3周的23例:采用单一骼腹沟入路4例,联合入路189例。rn 结果:手术平均耗时238min(150~330min),术中失血平均为1453ml(450~4400ml)。随访44.2M(14~84M),采用Matta的复位标准、X线评估标准以及改良的Merle d'Aubingne和Postel临床结果评分。复位结果:解剖复位168例,不满意复位17例,差8例:X线结果:优异:162例,良好16例,一般8例,差7例;1临床结果:优异;152例,良好27例,一般9例,差5例。复位情况与临床结果及X线结果的的Kendall相关系数分别为0.74和0.77。有异位骨化的77例。术后坐骨神经一过性麻痹3例。rn 结论:联合入路能有效地显露双柱骨折,有利于前后的协同复位;髋臼顶部复位对恢复髋臼正常形态有着重要的重要作用;复位结果与临床结果有正相关,而且与手术医生的经验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脑外伤术中急性脑膨出各原因早期判断的指标和依据,以及术中直接探查和CT辅助的指征。rn 方法: 回顾分析60例急性脑膨出患者各膨出原因与术前CT征象的相关性,以及与术中脑膨出不同类型的联系,术中瞳孔变化与直接探查的准确性及术中CT的可行性。rn 结果:迟发性血肿和急性充血性脑肿胀在术前CT表现及术中脑膨出的类型伤有明显差别,而弥漫性创伤性脑水肿虽在膨出方式上也有特点,但术前CT并无典型特征。rn 结论:分析术前CT征象,观察术中脑膨出特点及瞳孔变化,选择性术中CT辅助有助于尽早明确脑膨出的原因,提高疗效的关键在于早明确,早处置。
  • 摘要:目的:观察盆腔置管在钝性脾损伤的非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选择血流动力学稳定的脾损伤67例作为非手术治疗对象,脾损伤B超或CT评分<4分,53例经脐穿刺进腹,把24#号三腔气囊尿管通过导丝导引置入盆腔,对腹腔内出血直接计量和观察引流液性质。rn 结果:第一个24小时内引流量在200~960ML,67例中有2例因脾窝血凝块不吸收致发热中转手术,其余65例均成功保守治疗。rn 结论:盆腔置管引流在钝性脾损伤非手术治疗中有重要的作用。
  • 摘要:目的:总结不同手术时机对视神经管减压术疗效的影响。rn 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内关于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文章16篇,共670例683眼选择不同时机行视神经管减压术病例的术后疗效。rn 结果:670例683眼中外伤后3d以内手术组225眼有效,手术有效率77.3%:3~7d手术组146眼有效,手术有效率65.8%:大于7d手术组51眼有效,手术有效率30%,三组之间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rn 结论:外伤性视神经损伤越早行视神经减压术效果越好。外伤后3d以内手术效果最佳。
  • 摘要:目的:探讨四肢血管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rn 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0月至2007年9月收治的56例四肢血管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下肢动脉损伤40例;下肢静脉损伤9例:下肢动静脉联合损伤3例;上肢动脉损伤2例;上肢静脉损伤1例;上肢动静脉联合损伤1例。全部病例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准确率为96.4%,全部病例均行血管修复。rn 结果:本组56例中1例死亡,2例截肢,余53例均修复成功。随访2~3个月,肢端血供良好,无坏疽及溃疡。rn 结论:四肢血管损伤病情急,发展快,早期表现隐匿,轻者致残,重者危生命。通过仔细的体格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而血管修复是抢救生命及保肢的最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四肢血管损伤的诊断与治疗。rn 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04年2月至2007年7月我院收治的26例四肢血管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rn 结果:24例病人手术成功,1例死亡,1例截肢。rn 结论:四肢血管损伤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正确修复。
  • 摘要:目的:探讨塑形钛钢板内固定与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性。rn 方法:运用塑形钛钢板内固定与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30例33足。rn 结果:经过随访6~36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标准,其中优20足,良8足,可5足,差0足,优良84.8%。rn 结论:塑形钛钢板内固定与植骨治疗跟骨骨折,固定牢靠。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减少骨折后的并发症,是一种良好的跟骨内固定方法。
  • 摘要:目的:Pilon骨折常常是一种高能量损伤。约1/3~1/2的Pilon骨折伴有其他骨折或脏器损伤。10%~30%的Pilon骨折为开放性骨折。本文探讨使用外固定支架分期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的意义。rn 方法:从2004年2月至2007年3月共收治10例高能量Pilon骨折患者,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56.2岁。初期治疗选用单臂外固定支架(Orthofix)以及Hoffmann-Ⅱ外固定支架(stryker)。待患者全身情况好转、创面愈合或软组织条件改善后,再转换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或微创闭合内固定(MIPPO)。rn 结果:10例患者平均外固定支架使用时间为13.2天(7-49天),均转换为坚强内固定治疗。软组织开放伤口和手术伤口均获得愈合,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无骨筋膜室综合症骨髓炎发生。1例开放性Pilon骨折外固定后发现感染,在抗菌治疗后7周更换内固定,同时放置庆大霉素珠链,术后骨折愈合。rn 结论:对于高能量Pilon骨折,正确评估局部软组织条件和全身情况,合理使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损伤控制,适当时机更换内固定的分期治疗办法是安全有效的。
  • 摘要:外伤后迟发性结肠损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在其发病早期缺乏明显的腹膜炎体征,可能合并有其它脏器的损伤,如医生对缺少足够重视认识,极易漏、误诊。而结肠脾曲因其较为特殊的解剖特点,在结肠损伤病例中更为少见,我们在2003年来收治了3例外伤性迟发性结肠脾曲出血病例,其中多有教训和体会,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病例1 患者,男性,49岁,5年前因洗澡摔倒在浴盆边撞伤左腰肋部,当地医院急诊各项诊治未见异常,其后多次反复出现镜下血尿,经B超及腹部CT示左肾挫伤伴肾周囊积血经保守治疗及血肿穿刺引流后病情稳定,无腹痛及黑便史。因突发左上腹痛伴晕噘2小时急送当地医院,经B超及腹部CT示腹内中量积液,左上腹脾下极前方类圆形占位,急拟剖腹手术,因出现低血压表现急转我院并积极抗休克。
  • 摘要:目的:调查温州市致死性交通事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减少因交通事故死亡的发生提供参考。rn 方法:根据温州市交通警察支队2005年12月21日至2007年12月20日交通事故相关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rn 结果:2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0752起、死亡1496人。驾驶员是造成致死性交通事故的主要危险因素。行人、骑乘摩托车、自行车者是交通事故中死亡的主要群体。交通事故致死的死因主要是严重的颅脑损伤。rn 结论:加强交通参与人员的交通安全意识教育,改善道路建设及交通管理体制,是降低致死性交通事故发生率的主要措施。
  • 摘要:目的:探讨无肾周血肿重度肾损伤的诊治方法。rn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我科收治的无肾周血肿重度。肾损伤患者(7例)的临床资料。rn 结果:本组B超及CT平扫均无异常,最后由CT增强扫描或手术探查确诊。rn 结论:B超结合CT增强扫描诊断肾损伤准确率较高,对于复合伤者,急诊CT肾增强扫描重要,能够及时发现外伤性肾血管阻塞及微小的Ⅳ级肾裂伤,尽早手术,最大限度减少肾切除率。
  • 摘要:目的:探讨诊断性腹腔镜检查在腹部外伤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对我院2005年6月-2008年6月间具有传统剖腹探查指征的32例腹部外伤患者先使用腹腔镜检查进行诊断,并根据镜检结果决定治疗方案。rn 结果:29例腹部外伤患者经腹腔镜检查作出明确诊断,8例可免治疗性处理行保守治疗;10例镜下手术成功:11例确诊后决定中转开腹手术,其中5例为腹腔镜辅助开腹手术。另3例腹腔镜探查发现右腹膜后血肿并黄染决定开腹手术,并证实为十二指肠破裂2例,胰腺断裂1例。术后并发症3例,分别为切口感染、胰漏、肠粘连各1例,均为开腹手术病例。全部病例均痊愈出院。rn 结论:诊断性腹腔镜检查应用于腹部外伤具有创伤小、安全可靠、诊断率高的特点,可有效的降低阴性剖腹探查率,并能完成镜下治疗,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合理的治疗,避免了不必要的开腹手术。
  • 摘要: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业、高层建筑业的迅猛发展,我国脊柱脊髓损伤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人越来越多,且伴有较高的脊髓或神经损伤率,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目前,积极的手术治疗已成为胸腰椎爆裂骨折治疗的主要趋势,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争议,主要集中在对手术指征的掌握、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入路及术式的选择等方面,本文对手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手术治疗的指证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选择应考虑两个方面:是否存在骨折不稳定和脊髓或神经损伤。虽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对于不稳定和伴有神经损伤的爆裂骨折应该选择手术治疗。但由于对于稳定性的理解不一,各个学者对手术指征的选择相应不同。Reid等建议对于伴有神经损伤或者后凸大于35°的爆裂骨折病人宜选择手术治疗。
  • 摘要:目的:本文对老年转子间骨折采用不同的内固定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rn 方法:对1997年-2007年12月我科手术治疗102例老年转子间骨折进行回顾分析。rn 结果:102例随访6-72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功能恢复72例,较满意20例,术后并发症10例,其中髋内翻3例,钉子突出股骨头2例,内固定螺钉断裂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术后感染1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术后诱发原有合并症9例,骨折愈合时间8-12周。rn 结论:对老年不稳定型骨折的治疗应针对不同的骨折类型及患者的全身情况,选择术者熟悉的内固定方法,动力髋螺钉(DHS)是治疗的常用方法。对逆转子骨折或伴严重骨质疏松症则采用近端交锁钉(PFN)治疗。对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较大手术的Ⅰ、Ⅱ型转子间骨折,才考虑采用加压镙纹钉内固定。
  • 摘要:这次5.12汶川大地震的医疗救援中显示,凡有卫勤和野战外科知识的领导人和医生,对大批伤员的救治效果要好得多,有平时创伤外科和急诊救治经验的人,在处理地震伤员时也能基本做到得心应手。实践证明,野战外科、创伤外科、卫生勤务、急诊医学和灾难医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可能有一些重叠或交叉,或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总的来说是各有侧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 摘要:目的:介绍骨盆骨折合并腹腔间室综合征患者的监测与护理。rn 方法: 2005年4月至2008年6月,我院ICU病房收治18例骨盆骨折合并腹腔间室综合征患者,通过对腹内压、心血管系统功能、呼吸系统功能、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五方面进行监测,重点介绍了心理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腹腔开放后的护理、腹腔关闭修复的护理、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的护理等五方面。rn 结果:本组病例治愈11例,死亡7例,住院时间29-144天,随访10例。4例腹腔开放患者行2期缝合后康复出院。rn 结论:腹腔间室综合征(ACS)是一种尚未得到重视而预后及其凶险的并发症,早期监测腹内压、早期发现、综合治疗,精心的全方面护理能降低死亡率。
  • 摘要:目的:总结创伤性血气胸及其合并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经验,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rn 方法:回顾性分折1980年3月~2008年6月我科收治592例创伤性血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rn 结果:本组治愈550例,治愈率为92.9%,死亡42例,死亡率为7.1%。rn 结论:创伤性血气胸病情危急,正确判断病情、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多发伤、迟发性血气胸、心脏大血管损伤、严重胸腹联合伤、重度颅脑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继发感染及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交通业,建筑业,制造业的发展,创伤也越来越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对创伤进行快速正确的处置成为院前急救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但关系到伤员的下一步治疗和康复,更直接联系着伤员的生命安危。本文将我院2007年5月至2008年8月救治的385例重症创伤病人的体会报告如下,以求重症创伤院前急救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 摘要:目的:构建反义的磷酸受纳蛋白(phospholamban,PLB)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rAAV-asPLB):观察其对创伤性休克大鼠心肌钙超载的干预作用。rn 方法:分为三组:创伤性休克模型组,rAAV-asPLB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以2500克铁轮于30厘米高度先后砸中大鼠双侧股骨中上段,对大鼠造成创伤,制备创伤性休克大鼠模型;直接心肌注射rAAV-asPLB。另设正常组作对照。6周后,检测如下指标:心肌PLB 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心肌肌浆网Ca2+-ATPase活性;颈动脉插管测血流动力学。rn 结果:rn 1、rAAV-asPLB治疗组PLB 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创伤性休克大鼠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rn 2、rAAV-asPLB治疗组肌浆网钙泵活性高于创伤性休克大鼠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rn 3、rAAV-asPLB治疗组心功能高于创伤性休克大鼠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rn 结论:rn 1、创伤性休克大鼠较正常大鼠PLB 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肌浆网Ca2+-ATPase活性降低,心功能降低。rn 2、心肌注射rAAV-asPLB后,治疗组大鼠心肌的PLB 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肌浆网Ca2+-ATPase活性,心功能得到改善。rn 3、rAAV-asPLB用作创伤性休克大鼠基因治疗有一定的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
  • 摘要: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和人员严重伤亡。多省救援队在全国统一协调下,实施远程救助工作,将伤病员用火车运往全国各地医院进行救治。根据卫生部的有关要求,转送伤员的基本条件是:伤情较重但生命体征平稳;长途转送不易出现生命危险;需要长期住院治疗、护理与康复。如何杜绝转送途中的不安全因素,做好此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显得尤其重要。浙江省2次参加了火车转院伤病员的工作,共转运611名伤病员,其中由我院负责安全护送的伤病员93名,现将转运过程的护理体会作一总结,以探讨该类伤病员转运过程中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 摘要:腹腔镜胆道手术是当今应用最广泛的微创手术,但其发生的并发症高于常规开腹手术。当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时,通常是中转开腹或再次开腹手术予以处理,这不仅增加了病人的创伤,延长了住院时间且易诱发医疗纠纷。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的提高,我科自2004年6月-2008年8月对20例(含院外会诊)腹腔镜胆道术中或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予以腹腔镜下再微创处理,效果满意。
  •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提高70岁以上多脏器疾病(衰退)老年人骨折愈合问题及骨折病防治的措施和方法。rn 方法:rn 1、老年人骨折后仔细了解骨折前疾病史并积极预防和治疗,对患有多脏器疾病的如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由专科协同治疗。rn 2、早期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rn 3、鼓励早期肢体运动。rn 4、预防骨质疏松、关节退变、肌肉萎缩等骨折病。rn 结果:本组随访258例,随访时间1~5年,平均随访时间3.8年。死亡8例(3.10%),恢复自主生活能力199例(77.13%);部分恢复生活能力32例(12.40%);失去生活能力19例(7.36%)。骨折愈合情况;除死亡8例外,250例进行定期随访;8~10月骨折愈合225例,10个月以上骨折愈合25例:(其中包括慢性感染影响骨折愈合3例),内固定松动6例,内固定断裂4例。rn 结论:对患有多脏器衰退老年人骨折后在内科疾病的管理监护下,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减少老年人骨折后并发症,积极进行肢体功能锻炼,能有效的提高骨折愈合和老年人日后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了解汶川地震伤员的心理应激状态。rn 方法:选取30例震后转沪治疗的地震伤员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别于来沪时(震后2周)及治疗4周后的心理状况作问卷调查,进行前后比较。rn 结果:震后2周,伤员SDS、SAS标准分分别为64.57±7.84和58.27±9.94,高于国内常模(P<0.01):经治疗4周后伤员SDS、SAS标准分均明显下降(P<0.01),分别为58.27±9.94和43.90±7.36,但仍高于国内常模(P<0.01)。rn 结论:地震伤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普通人群,抑郁和焦虑情感明显,提示对地震伤员进行心理干预的必要性。
  • 摘要:目的:探讨转染hBDNF-GFP基因神经干细胞体内移植后在视神经损伤大鼠视网膜内的存活、迁移和分化情况,以及其对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il,RGC)存活的影响。rn 方法:(1)取30只SD大鼠制作右眼视神经部分损伤模型,随机平均分成2组,分别于玻璃体腔内移植GFP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GFP-NSCs)和hBDNF和GFP双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hBDNF-GFP-NSCs)。8周后处死大鼠,取右眼眼球做冰冻切片,然后分别用Thy1.1、GFAP、β-tubulin、Rhodopsin抗体进行免疫标记,观察移植细胞的迁移分化情况。(2)取30只大鼠制作右眼视神经部分损伤模型,随机均分入3组:损伤组、GFP组、BDNF组。损伤组大鼠玻璃体腔内注射生理盐水,而GFP组、BDNF组则分别于玻璃体腔内移植GFP-NSCs和4hBDNF-GFP-NSCs,每只眼球玻璃体腔内移植5×10个细胞。8周后处死大鼠,取右侧眼球视网膜铺片,行Thy1.1免疫荧光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计数RGCs细胞数量。rn 结果:rn (1)移植后,两组细胞均可在视网膜内存活、迁移,并产生细胞分化,两组细胞均可以分化成胶质细胞、神经元。移植hBDNF-GFP-NSCs组少量细胞分化为节细胞样细胞(Thy1.1+),而GFP-NSCs组未发现有分化为Thy1.1阳性细胞。rn (2)视网膜铺片Thy1.1免疫荧光染色后计数发现,移植hBDNF-GFP-NSCs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为146122+154个/mm,明显多于移植GFP-NSCs组1244+187个/mm。(P<0.05)rn 结论:移植hBDNF-GFP-NSCs后,可以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少数可分化为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hBDNF-GFP-NSCs移植可以增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存活数量,有助于视神经损伤后的修复。
  •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二维重建技术在三踝骨折治疗中的作用。rn 方法:22例三踝骨折患者,按Lauge-hansen分型,13例为旋后-外旋Ⅳ度,6例为旋前-外旋Ⅳ度,3例为旋前-外展Ⅲ度。对患者术前和术后的x线片与螺旋CT二维重建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探讨踝关节术后主观功能评分和客观功能评分与影像学评价之间的关系,评价螺旋CT二维重建技术在三踝骨折治疗中的作用。rn 结果:术前x线片漏诊5例后踝骨折经螺旋CT扫描及二维重建技术确诊:随访时x线片显示关节面未完全复位1例,关节面完全复位的21例中,螺旋CT扫描及二维重建技术发现其中6例仍存在轻度关节面不平,两组间主观功能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rn 结论:螺旋CT二维重建技术能更全面、更准确地提供踝关节骨折的信息,有利于术前诊断、指导手术和疗效评估。
  • 摘要:目的:PFNA微创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初步疗效分析。rn 方法:我院于2006年12月~2007年7月治疗32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男14例,女18例。年龄73~92岁,平均81岁,记录每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数据,对该治疗方法进行评价。rn 结果:本组病例的手术时间为45-80min,平均手术时间55±16min,术中出血量为80-210ml,住院天数7-16天,平均8天,负重时间4-8周,骨折愈合时间8-16周:全部病例都获得骨折愈合,无髋内翻及内固定切出、螺钉穿出或者退钉等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过抗凝等治疗后治愈。rn 结论:PFNA具有创伤小、设计合理、允许病人早期活动。是理想的骨质疏松老年人不稳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物。
  • 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闭合性肝损伤的效果。rn 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闭合性肝损伤临床效果。rn 结果:手术治疗59例,57例治愈,重度肝损伤病死2例,病死率为3.39%。rn 结论:闭合性肝损伤以手术治疗为主,对严重肝损伤患者,必须及时选择有效的手术治疗。
  • 摘要:弥漫性轴索损伤是脑损伤后发生的一个渐进性病理变化,由局部轴索损伤发展成轴索断裂,其过程中包含着缺氧、代谢紊乱、线粒体损伤和胞膜损伤。本文围绕磁共振波谱技术在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和预后评价中应用及其中需要解决问题作一综述。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技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和化学位移作用对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是一种能够在活体上无创伤测量某一特定区域代谢变化的影像学技术,可以在常规影像学发现形态学改变之前就显示代谢异常。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原发性闭合性颅脑损伤中最严重的类型,也是导致颅脑损伤患者死亡、重度致残和植物状态生存的最常见原因。DAI以白质区域广泛轴索球形成为特征,而常规CT和MRI不能显示轴索球,只能以继发的撕裂性出血变化作为间接诊断依据,因而其诊断和预后评价甚是棘手。MRS在MRI定位的基础上,将功能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相结合,可以直接检测损伤区域细胞代谢信息,已经在脑肿瘤、脑梗中广泛应用,但应用于DAI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就MRS技术的神经生化基础及其在DAI中研究和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 摘要:从代谢组学概念、与蛋白组学的关系,主要研究手段以及实际应用等几个方面对当前代谢组学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研究领域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综述。代谢组学(metabonomics/metabolomics)是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是系统生物学的组成部分。随着对代谢组学研究的深入,已在疾病与微生物,药物毒理等各方面广泛开展,在疾病诊断中占有越来越中重要的地位。本文就研究进展做一综述。1代谢组学初步认识1.1代谢组学概念代谢组学是对某一生物或细胞在一特定生理时期内所有低分子量代谢产物同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门新学科。它是以组群指标分析为基础,以高通量检测和数据处理为手段,以信息建模与系统整合为目标的系统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作为各种代谢路径的底物和产物的小分子代谢物(MW<1000)。
  • 摘要:目的:提高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治水平。rn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2年10月-2007年10月期间收治的76例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要点、剖腹探查指征和治疗方法。rn 结果:治愈74例,死亡2例,主要死亡原因为严重休克、严重合并伤。rn 结论:详细了解受伤经过、仔细的体格检查、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是正确处理腹部闭合性损伤的关键,可明显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
  • 摘要:目的: 探讨骨科损伤控制在(DCO)严重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rn 方法: 对2004年1月-2006年1月应用DCO方法进行治疗的严重骨盆骨折15例作为治疗组,研究同期未采用DCO方法治疗的严重骨盆骨折15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治疗组中5例骨盆骨折以外固定支架作为终极手术治疗,10例一期行外固定支架治疗,待患者一般情况稳定后二期采用切开复位方法治疗,对于”开书状”骨盆前环骨折可以采用外支架临时固定,对于不稳定后环骨盆骨折可以采用骶髂螺钉、LCP钢板微创内固定,对于骨盆前后环均有严重损伤的病例可以采用前后路联合微创固定治疗的方法。对照组中15例病例均一期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rn 结果: 治疗组13例病例患者存活,2例死亡,其中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对照组10例病人存活,5例死亡,2例死于失血性休克,2例死于DIC,1例死于重度感染。rn 结论: 将DCO应用于严重骨盆骨折的临床治疗有利于对患者进行迅速有效的,旨在抢救生命的整体治疗,提高抢救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骨盆骨折通常是高能量损伤的结果,尤其是不稳定的骨盆骨折通常合并有身体其他脏器或神经的损伤和大量的出血。依靠现代固定技术的发展,骨科医生开始不断追求解剖复位,虽然精确的复位可能带来更理想的结果,但是片面追求解剖复位也往往意味着更长的手术时间,同时感染的可能性增大,出血更多,神经损伤的风险也更高。因此如何在术中复位程度和术后远期效果间取得平衡,或者说究竟骨科医师需要把移位的骨折端复位到什么程度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 摘要:目的:通过对100例肩关节检查结果分析,讨论临床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在肩袖损伤诊断上的作用。rn 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12月至2007年4月100例疑似肩袖损伤的理学检查结果和MRI检查结论,结合20例小切口开放肩袖修补术所见,探讨理学检查方法和MRI检查在肩袖损伤诊断上的应用。rn 结果:共对100例疑似肩袖损伤Constant评分值小于70分的病例进行常规MRI检查,其中77例检查结论提示肩袖损伤(肌腱炎或肌腱断裂)。7例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8例肩锁关节炎,8例MRI检查无明显影像学异常,临床诊断为”凝肩”。对20例肩袖损伤进行手术治疗,以术中所见为标准,分析术前不同理学检查方式和MRI检查在诊断肩袖损伤上的作用。发现所有体检方式在诊断肩袖断裂与否上特异性差,P大于0.05,而MRI检查特异性好,P小于0.05。rn 结论:常规:MRI检查在肩袖损伤诊断上起着重要作用,理学检查在肩袖损伤的诊断上灵敏度高,特异性差。结合MRI检查可以提高肩袖损伤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
  • 摘要: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多发性骨质疏松性骨折责任椎体的选择。rn 方法:自2004年5月~2007年10月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19例38个椎体压缩性骨折,通过核磁共振确定责任椎体24个。手术在C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经双侧椎弓跟穿刺建立工作通道,放入球囊,持续透视监控下注入骨水泥强化椎体。观察术后症状改善、骨折复位及有无并发症发生。rn 结果: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两天内疼痛均明显缓解,术后次日由卧床转为下地行走,未发现并发症。术前伤椎前缘、中部高度丢失率分别为(12.43±11.51)%,术后伤椎前缘、中部高度丢失率分别为(12.23±12.43)%(14±6.5)%骨折椎体高度基本恢复,后凸畸形cobb角由术前(24.2±4..1)矫正至术后的(8.5±4.1),手术前患者疼痛视觉模拟数字评分由术前(8.3±0.6)分减至术后(2.7±0.5),手术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rn 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多发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正确选择责任椎体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 摘要: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损伤后的自我修复能力有限,往往遗有严重的功能障碍。近年来,基于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细胞替代治疗为CNS损伤后的再生修复提供了新的工具,NSCs重建中枢神经功能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一个热点。对于形态成熟的新生神经元,其突触是否可以传递递质、是否可以同原有细胞进行信息交换都是神经科学亟待了解的领域,对形态学成熟过程与功能重建过程相关机制的了解可以为最终的临床应用提供重要帮助。一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与功能修复传统观点认为,成年哺乳动物的神经元死亡后无法再生,只能由神经胶质细胞填充,其功能的丧失是永久性的。但近年来的研究已证明损伤信号可在一定程度上激活CNS的内源性干细胞,启动自身修复机制。Lepore和Dempsey等分别对成年灵长类动物、大鼠进行研究,发现脑缺血后海马颗齿状回颗粒下层(subgranular zone,,SGZ)的NSCs被激活并产生新生神经元,对损伤的结构进行修复。
  • 摘要:急性颈椎损伤在骨科是常见损伤,据报道呼吸衰竭是患者死亡最常见的原因,发生率15%~40%。伴随对脊髓损伤产生的呼吸功能改变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有关呼吸的全方位的治疗已经开始进行,虽然脊髓损伤伴四肢瘫引起与呼吸有关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已显著下降,但是肺部并发症引起的死亡依然占颈髓损伤病人死亡率的一半。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发生肺部并发症增多的因素:1、脊髓损伤对肺通气功能的限制2、治疗这些损伤所需的制动3、分泌物潴留、肺不张、肺炎是常见的并发症。
  • 摘要:创伤的发生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随着城市建设和交通的高速发展,创伤呈不断增多之势。现全球每年因交通事故致死人数约120万人,受伤及致残人数约3 000万至5 000万人。故创伤也被称之为”发达社会疾病”,WTO预计,至2020年,道路交通伤致死和致残人数将增加60%,在全球疾病和伤害负担中将由1990年的第9位跃升至第3位。在我国,创伤已成为城市中的第5位死因,农村中为第4位死因,但在青壮年,却是第1位死因。此外,创伤多发生在青壮年,对社会劳动力的影响很大。由此可见,创伤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社会发展己构成巨大威胁,应当引起全社会更多的关注。为此,美国创伤外科协会(AAST)将创伤、外科危重病和急诊外科整合为一个新的外科专业,即急性外科(Acute Surgery)。综合国内外创伤救治的发展现状,旨在通过探讨现代创伤救治的发展及适应模式,进一步提高创伤救治的整体水平。
  • 摘要:目的 本文作者采用喙突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初步评价。rn 方法 自2004年-2006年11月,应用喙突螺钉治疗肩锁关节脱位Ⅲ度以上共22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rn 1资料与方法rn 1.1一般资料:rn 患者22例,男性16例,平均年龄45.3岁,左侧9例,右侧7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0.2岁,左侧4例,右侧2例。男女比例接近4:1。受伤至手术天数,最短5天,最长14天。患侧上臂外展上举功能明显受限,锁骨远端可见明显隆起,有琴键症改变。根据X线诊断均为Rockwood肩锁关节脱位Ⅲ度至V度的患者,其中Ⅲ度×例,Ⅳ度×例,V度×例。rn 1.2手术方法:rn 患者取平卧位,患肩垫高,颈丛阻滞或局部浸润麻醉,在肩锁关节处做弧形砍刀样切口入路,至喙突上缘,切开各层组织暴露锁骨远端及肩锁关节。清除的肩锁关节破损的关节软骨盘,分离三角肌和斜方肌的筋膜,同时暴露喙突基底部。用神经剥离器探出于喙突的内外侧边界,在锁骨上钻3.5mm的孔,然后拧入直径4.5mm的AO空心螺钉直至喙突基底部。手术后,患肢三角巾悬吊固定6周。
  •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手术,并分析其优越性,观察临床疗效。rn 方法:采用闭合复位微创经皮插入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18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AO分型:A型(关节外骨折)8例:B型(部分涉及关节内骨折)7例;C型(完全关节内骨折)3例。rn 结果:18例病人平均随访9月。按照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83.3%。rn 结论: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根据国内三种不同入路视神经减压术的开展现状,分析国内三种术式对创伤性视神经损伤(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TON)的疗效。rn 方法:回顾近5年国内文献报道的对创伤性视神经损伤采取手术治疗的病例分析,统计不同术式的疗效差异,总结不同术式的有效率、优缺点。rn 结果:临床上经颅入路应用最广泛,开展930例,有效率71.7%(667/930);鼻内窥镜下经蝶窦减压报道231例,有效率52.4%(121/231);经鼻外眶筛蝶窦入路报道104例,有效率65.4%(68/104)。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三种术式各有其优缺点。经颅视神经减压术作为最经典的一种术式,因其手术适应范围大,且被广大临床医生所熟悉,在国内已大量开展,取得的疗效较好。鼻内窥镜下经蝶窦视神经减压术作为一种后兴起的术式,对术者操作技巧要求较高,因而在临床上还没有全面普及,文献报道病例数远不及经颅术式,但其应用前景开阔,值得去进一步研究与实践论证以提高治疗效果。经鼻外眶筛蝶窦入路在临床上的疗效也是确切的。
  •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重建对胫骨后侧平台骨折诊断和治疗的指导作用。rn 方法:通过CT三维重建成像分析,采用后外、后内或改良后侧入路,对11例后内侧,7例后外侧,3例双后侧平台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rn 结果:21例均获随访,平均19 6个月。患膝功能按Hohl评分标准:优19例,良2例。rn 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能在术前充分了解后侧平台骨折类型、程度及移位,对手术的入路、固定方式及是否植骨意义重大。采用改良后侧、后内或后外路入路能充分显露各型后侧平台骨折,为骨折复位、植骨、固定提供了良好的直视操作空间。
  •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踝关节Danis-Weber B型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及应用外踝解剖钢板固定的手术疗效。rn 方法 本组患者共38例,男11例,女27例。年龄65~85岁(平均72.3岁)。所有骨折均为闭合性,其中双踝骨折26例,三踝骨折12例,按照Danis-Weber分型均为B型。外踝采用Zimmer公司外踝解剖钢板固定,内踝采用半螺纹松质骨螺钉固定,部分患者螺钉固定后踝骨折块及下胫腓关节。术后按Olerud和Molander的踝关节骨折功能自我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rn 结果 双踝固定33例,三踝固定5例,固定下胫腓关节6例,所有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术后除1例伤口不愈合,无其它并发症发生。骨折平均愈合时间3.6月(3-5月),未发现骨折再移位及内固定松动。术后34例获得12~18月的随访,按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功能自我评分,平均91.2分(70-98分),其中优21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1.2%。rn 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防止医源性损伤,术后加强护理和康复;应用外踝解剖钢板治疗老年踝关节Danis-Weber B型骨折能取得比较坚强的内固定和满意的疗效。
  • 摘要:目的:评估颈内静脉氧饱和度(SjvO2)作为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指标及与脑灌注压(CPP)的相关性。rn 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每6小时测定颈静脉搏氧饱和度,持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及颅内压(ICP)。rn 结果:SjvO2与预后显著相关,SjvO2≤50%或SjvO2≥75%发作2次以上预后不良。在CPP<70mmHg组,与CPP有显著的相关性,而CPP≥70mmHg组病人中,与CPP无明显相关性。rn 结论:SjvO2、CPP监测相结合,能较可靠反映脑供血及脑代谢状况,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 摘要:目的:报告一种累及胫骨后唇和内踝后丘的特殊类型三踝骨折的诊断与治疗。rn 方法:自2002年4月至2004年10月间收治了6例三踝骨折,影像CT检查发现胫骨后唇横行完全骨折,有多个骨块,内踝后丘骨折。均采用手术治疗,经踝关节两侧后方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rn 结果:6例患者均获随访,骨折愈合,踝关节活动良好,无不稳定征象。rn 结论:根据影像学的特征性可以及时发现这种少见类型的三踝骨折,治疗恰当能获良好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股骨远端B型骨折的手术方法。rn 方法:自2005年12月至2007年10月间,治疗绝经后妇女股骨远端B型骨折共5例,其中B1型2例、B2型2例、B3型1例。分别采取膝前外侧或膝前内侧切口,对B1型及B2型骨折选用松质骨拉力螺钉结合“L”形锁定钢板内固定,对B3型骨折则用多枚空心钉内固定。rn 结果:术后随访6~21个月,骨折均解剖复位,无内固定松动滑脱或骨折再移位发生.愈合时间为6~12周。根据Sehatzker等标准评定,优2例,良2例,可1例。rn 结论:在绝经后妇女患者中,拉力螺钉结合锁定接骨板技术治疗B1型和B2型骨折,多枚空心钉内固定治疗B3型骨折,可望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 摘要:随着颅脑损伤救治的日益规范化,颅脑损伤的整体救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颅脑损伤合并颅神经损伤等特殊类型的颅脑损伤治疗上仍存在很多争议,如: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在诊治方面应当受到充分的重视。12对脑神经可不同程度单根或多根受损,发生频率依次为嗅神经、动眼神经、视神经、面神经、外展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等。本文就颅脑损伤合并颅神经损伤的基础研究、临床流行病学、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等予以综述。
  • 摘要:目的:总结脾损伤保脾方式的经验及效果,探讨脾损伤理想的保脾治疗方式。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2年12月~2007年12月142例脾损伤保脾治疗的临床资料。rn 结果:全部治愈,其中5例改为全脾切除术治愈。rn 结论:脾损伤保脾方式的选择应根据脾损伤程度、患者全身情况与合并伤情况、以及医院设施条件与施术者的经验而定,遵循保命第一,保脾第二的基本原则。对于严重脾损伤行脾切除后自体脾组织移植是最佳选择。轻度脾损伤则首选脾缝合修补。
  •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Judet-Letournel分型系统在不同髋臼横行骨折手术入路选择中的临床意义。rn 方法:本组共13例横行骨折,其中B1.1型2例、B1.2型4例:B1.3型7例:修正因子a1有4例,a2有2例,a3有5例,a4有2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采用髂腹股沟入路的3例、Kocher-Langenbeck入路6例,前后联合入路4例。术后通过Matta'结果,用改良Merle d'Aubigne评分评估临床结果。rn 结果:平均32个月随访证实所有的骨折达到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7.3周。解剖学复位7例,复位欠佳4例,复位差2例。修正因子a1/a2患者中解剖学复位83.3%,修正因子a3/a4,患者为28.6%。临床评分平均15.3,9例(69.2%)满意:4例(30.8%)不满意。7例解剖学复位者临床结果满意。rn 结论:髋臼横行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取决于横行骨折的水平及倾斜度、移位程度和旋转程度,以及是否合并后壁骨折。改良Judet-Letoumel分类结合了传统髋臼解剖学分类和AO分型在预后评估上的优点,对于髋臼横行骨折手术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在严重胸腹复合伤救治中,常须多部位、长时间外科处理,而患者的生命指数却难以承受,此时损伤控制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我院2004年以来采用了损伤控制、分期手术技术来处理严重胸腹联合伤的患者,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损伤控制纳入条件 ISS评分≥16分,手术时间≥2小时,并基本符合以下条件:严重酸中毒(pH<7.3);低体温(T<35℃);凝血功能障碍(PT>16s,APTT>50s或大于正常值50%);复苏中循环不稳定,如低血压、呼吸过速、心动过速;出血量超过10U;内脏高度肿胀,无法关腹:严重肝脏破裂、胰十二指肠损伤、腹部大血管损伤出血。根据标准105例中有35例纳入损伤控制手术治疗范围(损伤控制组)。同时收集2001年至2004年我院收治的严重胸腹联合伤123例,达到损伤控制条件而未采用损伤控制的33例患者(一期手术组)作比较。
  • 摘要:目的:温哥华B3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是髋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rn 方法:本文回顾了我院自1994年以来该类型骨折患者的治疗,着重讨论温哥华B3型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案选择。rn 结果:平均随访时间7.5年。9例患者达到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5月,没有出现假体再松动征象。1例患者仍在随访中;2例失败,其中1例因为感染难以控制而取出假体;另一例LISS固定失败。rn 结论:手术治疗温哥华B3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目的在于不仅需要恢复假体的稳定性和骨折的稳定性还要恢复宿主剩余骨量。手术的关键是长柄股骨假体翻修,异体皮质骨结构性植骨和坚强的内固定。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胸腰椎骨折微创手术策略。rn 方法:本组共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龄21-63岁,平均36.5岁。T114例,T1221例,L141例,L210例,L33例,L41例。神经功能按Frankle分级,A级5例,B级5例,C级21例,D级11例,E级38例。新鲜骨折76例,陈旧性骨折4例。骨折按Denis分型,爆裂型64例,屈曲分离型14例,骨折脱位型2例。A组:单节段无神经症状新鲜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载荷分享评分6分以内,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30例。B组: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载荷分享评分≥7分,胸腔镜或头灯光源辅助的小切口胸腰椎前路手术36例。C组:严重胸腰椎三柱损伤,载荷分享评分大于7分,后路小切口270°减压重建术治疗14例。rn 结果:A组手术时间60~120(80±12.6)min术中出血量为50-150(75±26.4)ml,切口长度20~40(28±2.3)mm,手术前后的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矢状面指数及椎管堵塞指数等均有统计学意义,2年随访时86.6%(26/30)的患者恢复原工作。B组手术时间110~210min,平均130min。术中出血量200~1500ml,平均410ml。切口长度5~7cm,平均5.8cm。36例获22~56月随访,平均31月,无植骨脱出或内固定失效,植骨均获愈合,畸形得到矫正。C组手术切口长度4.8~7.5cm,平均5.6cm;手术时间2.8~5.2h,平均3.8h。12例患者随访12~21个月,平均14.2个月。神经功能得到改善,植骨界面骨性融合。rn 结论:对不同类型的胸腰椎骨折,采用相应的微创技术治疗,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多发伤并胰十二指肠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rn 方法:回顾分析22例多发伤并胰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资料。胰腺损伤13例,十二指肠损伤9例,其中包括联合胰十二指肠损伤5例。根据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及患者全身情况,合理采用单纯胰腺修补、十二指肠修补、远段胰腺切除、胰空肠Roux-Y吻合、胰十二指肠切除、十二指肠憩室化等术式。rn 结果:全组发生十二指肠漏3例,胰漏2例,均获愈出院。rn 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取得有效治疗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rn 方法: 从脑原发伤、二次脑损伤和临床救治三方面因素对2000年-2006年收治的98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rn 结果: 本组病例治愈及好转44例(44.9%),轻残7例(7.15%),重残5例(5.10%),植物生存4例(4.09%),死亡39例(39.9%)。脑原发伤、二次脑损伤和临床救治方法均影响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rn 结论: 加强早期现场急救,早期正确评估,及时手术,充分减压,加强二次脑损伤的防治,术后早期采取综合有效方法治疗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成功率和改善其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
  • 摘要:目的:为了解重型颅脑伤气管插管内呼吸机相关细菌学及相关问题。rn 方法:对30例重型颅脑伤在拔除气管插管时,以插管套管内、口腔、螺蚊管作细菌学研究,并作统计学处理。rn 结果:rn (1)在3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中气管插管内有56%出现致病菌。rn (2)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但真菌上升第二位。rn (3)在重型颅脑伤病情中,随病情加重即GCS评分下降,致病菌发生率会增加。rn (4)特重型颅脑伤致病菌发生率明显多于重型颅脑伤。rn (5)插管的时间长短与并发肺炎的早晚无确定关系。rn 结论:rn (1)在重型颅脑伤气管插管中GCS任何评分内均可产生较高比率的致病菌。rn (2)预防重型颅脑伤所致的肺炎应选择G-杆菌敏感抗生素。rn (3)预防真菌感染及机内消毒是一个重要措施。rn (4)及时拔管,变更通气方式,有利于减少致病菌的产生。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