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多发伤

多发伤

多发伤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2年内共计3597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61篇、会议论文130篇、专利文献4844篇;相关期刊689种,包括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中国急救医学、创伤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70种,包括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第三届全国创伤急救与多发伤学术会议等;多发伤的相关文献由7160位作者贡献,包括白祥军、黄显凯、姚元章等。

多发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61 占比:41.03%

会议论文>

论文:130 占比:1.54%

专利文献>

论文:4844 占比:57.43%

总计:8435篇

多发伤—发文趋势图

多发伤

-研究学者

  • 白祥军
  • 黄显凯
  • 姚元章
  • 张连阳
  • 高劲谋
  • 刘开俊
  • 干建新
  • 唐朝晖
  • 李占飞
  • 周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婧; 王迪; 刘丹丹
    • 摘要: 目的探究正念舒缓音乐训练在预防多发伤患者合并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价值。方法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接诊的多发伤患者105例,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对照组52例接受创伤应激障碍预防指导与建议,观察组辅以正念舒缓音乐训练,对比PTSD情况、睡觉-觉醒行为、应激能力。结果干预后,观察组PTSD评分(32.69±7.24)分低于对照组(42.58±4.28)分,应激障碍阳性率3.77%、应激障碍症状出现率20.75%,低于对照组的17.31%、38.46%(P<0.05);快速眼动期微觉醒次数(3.01±0.96)次、觉醒次数(4.68±1.80)次、大于5 min觉醒次数(4.21±1.53)次、非快速眼动期微觉醒次数(6.02±1.85)次及微觉醒次数(9.01±1.02)次低于对照组(3.45±1.02)次、(7.46±3.68)次、(7.25±2.47)次、(7.67±2.14)次、(9.96±2.85)次(P<0.05);汉密尔顿抑郁评分、汉密尔顿焦虑评分(13.25±2.19)分、(18.17±2.46)分较对照组(17.56±2.58)分、(24.52±3.29)分低,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评分(114.52±19.36)分高于对照组(89.02±20.14)分(P<0.05)。结论正念舒缓音乐训练辅助常规干预在预防多发伤患者合并PDST方面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睡眠-觉醒行为,降低应激障碍。
    • 林赛
    • 摘要: 总结1例急性酒精中毒合并车祸多发伤的三无患者的护理。通过迅速接诊,快速开通绿色通道,快速全面评估,保持气道通畅,做好静脉通路维护,及时止血、止痛、补液预防休克,控制损伤,动态监测各项生命体征指标,预防坠床和压力性损伤发生,患者恢复清醒,转危为安,收入专科继续治疗。
    • 雷小炎; 王靖; 刘艳; 高瑞霞
    • 摘要: 目的:探讨介于个体精神情感为导向的干预方案对多发伤意识清晰重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8月31日收治的36例多发伤意识清醒的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选择2019年1月1日~8月31日收治的38例多发伤意识清醒的重症患者作为研究组,开展介于个体精神情感为导向的干预方案。比较干预前和干预后第1周末的精神情感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生存质量及护理服务。结果:干预后,研究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生存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对护理服务投诉率、护理不规范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多发伤意识清晰重症患者引入介于个体精神情感为导向的干预方案,能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感知,提高其生存质量,并能提高本院为患者所提供的护理服务水平。
    • 邓春蕾
    • 摘要: 多发伤是由同一致伤因素引起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的损伤,其中一处损伤即使单独存在也可能危及生命^([1])。创伤性膈疝是胸腹部遭受严重创伤导致膈肌破裂,腹腔内脏器穿过膈肌破口部位进入胸腔,引起呼吸、循环及消化系统功能障碍等,病死率高达30%^([2])。2020年10月30日我科收治1例多发伤合并创伤性膈疝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及精细化护理,患者转归良好。
    • 李迪琼; 余红梅; 潘红英; 魏惠燕
    • 摘要: 总结1例严重多发伤术后并发复杂性肠瘘及中度抑郁症患者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为行持续性腹腔冲洗,促进肠瘘的愈合;加强营养干预;分阶段行心理干预及家属协同护理。经治疗与护理,患者病情好转,151 d后康复出院。
    • 邹玉彬; 谢建新; 路磊; 何勇; 徐丹枫; 吴冰; 祖丹; 方斌
    • 摘要: 患者,女,75岁,高处坠落致意识不清2 h并多发伤、多发骨折于2020年10月11日急诊入院抢救。入院当天静脉输注悬浮红细胞5.5 U、新鲜冰冻血浆940 ml维持循环稳定,入院后第2天继续静脉输注悬浮红细胞6 U、血小板8 U维持生命体征稳定。于10月16日~19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抗凝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10月19日患者胸腔引流出较多深血性液体,遂停止注射低分子肝素钙。10月21日D-二聚体68.21 mg/L,胸腔闭式引流血性液体较少,继续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10月25日下肢静脉B超提示右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
    • 蒋晓春; 黄晓霞
    • 摘要: 报告1例严重多发伤脾切除术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患者的护理体会。针对患者病情危重复杂,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期间多次更换膜肺,需预防和处理出血和血栓并发症等问题,制订个性化抗凝护理、营养支持、肢体康复、心理康复等护理措施。经过88d的治疗和护理,患者康复出院。
    • 刘冠雄
    • 摘要: 目的:探究PICCO指导下导管留置在多发伤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云浮市人民医院收治多发伤患者60例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开展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治疗组开展PICCO动脉导管留置,两组均根据相关指标指导液体复苏。比较两组生理指标各时间点变化情况、液体复苏72 h疗效、临床指标。结果:治疗12 h(T_(2))、24 h(T_(3)),治疗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氧合指数(PaO_(2)/FiO_(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管活性药物评分及APACHEⅡ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72 h液体量、去甲肾上腺素使用量均少于对照组,呼吸机时间、ICU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8 d内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O指导下导管留置在多发伤患者液体复苏中应用价值较高,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 邵秋霞; 陈桂英; 李华莹
    • 摘要: 目的:探讨前瞻式护理干预在急诊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1日~2020年1月31日收治的60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3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前瞻式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生活自理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BI)]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F)]、心理状况[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颅脑损伤情况[采用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及残疾程度[采用重症颅脑外伤残疾评分(DRS)]、并发症发生情况、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准备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观察组NDF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观察组HAMA、HAMD、D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康复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瞻式护理干预在急诊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中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缩短手术准备时间及手术时间,降低患者颅脑损伤、神经损伤、残疾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缓解其不良情绪,改善预后。
    • 窦爱华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创伤严重程度(CRAMS)评分与早期预警评分应用于多发伤院前急救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0年12月盐城市急救医疗中心进行院前急救的多发伤病人85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前急救干预,并实施早期预警评分;选择2021年1月-2021年12月盐城市急救医疗中心进行院前急救的多发伤病人85例作为观察组,实施基于CRAMS评分与早期预警评分的院前急救干预。对比观察组两种评分系统转运途中并发症发生率、转运死亡率及两组转运途中并发症发生率、转运死亡率、救治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CRAMS评分系统≤6分组病人转运途中并发症发生率、转运死亡率与早期预警评分系统>6分组病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转运途中并发症发生率、转运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救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CRAMS评分与早期预警评分应用于多发伤院前急救中可有效评估病人病情严重程度,便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从而提高救治效果,减少并发症及死亡发生,提升满意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