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休克指数

休克指数

休克指数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79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内科学、妇产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7941篇;相关期刊138种,包括护理与康复、全科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三届中山国际急诊与灾难医学论坛暨广东省医学会第二次应急(灾难)医学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创伤外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创伤急救与多发伤学术会议、2017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年会 等;休克指数的相关文献由447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恒义、曹钰、汪洋等。

休克指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6 占比:2.1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7941 占比:97.80%

总计:8120篇

休克指数—发文趋势图

休克指数

-研究学者

  • 吴恒义
  • 曹钰
  • 汪洋
  • 胡海
  • 赵春梅
  • 于健
  • 刘元税
  • 刘馨允
  • 孙海艳
  • 宋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龙建华; 肖晓双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休克指数评估的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在急诊外科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04例急诊外科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利用双色球法随机均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实施基于休克指数评估的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抢救效率、抢救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相比常规组,研究组的院前急救时间、急诊时间、分诊时间、接诊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01);相比常规组的抢救成功率(71.15%),研究组(98.08%)更高(P<0.001);相比常规组的术前死亡率(11.54%)和术后死亡率(17.31%),研究组的(0和1.92%)显著更低(P<0.05);相比常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6.92%),研究组(3.85%)显著更低(P<0.05);相比常规组的护理满意度(80.77%),研究组的(98.08%)显著更高(P<0.05)。结论应用基于休克指数评估的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对急诊外科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干预,显著改善了患者抢救效率、抢救效果及护理满意度,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 马娟; 马盛宗; 严宁; 贾绍斌
    • 摘要: 目的探讨入院休克指数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分析,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首次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内科并行直接PCI术的641例STEMI患者,根据PCI术中血管造影结果,将入组患者分为无复流组和完全灌注组,对比分析两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血液学指标及血管造影基线数据,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评估休克指数与无复流是否相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预测价值。结果641例患者分为无复流组104例与完全灌注组53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休克指数(OR 4.740,95%CI 1.078~20.849,P=0.039)、血肌酐(OR 1.013,95%CI 1.003~1.023,P=0.007)、入院收缩压(OR 0.967,95%CI 0.936~0.988,P=0.036)是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发生冠状动脉无复流的危险因素。纳入完全灌注组与无复流组的休克指数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休克指数预测冠状动脉无复流的曲线下面积为0.635(95%CI 0.577~0.692,P<0.001),灵敏度为76.0%,特异度为56.5%,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论入院休克指数≥0.635可能是STEMI患者直接PCI术中冠状动脉无复流的危险因素,对预测患者PCI术中冠状动脉无复流具有一定价值。
    • 彭配珠
    • 摘要: 目的探讨休克指数(SI)与修正休克指数(MSI)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短期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8年1月—2020年1月信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7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测量患者心率和血压,计算SI与MSI值。将患者分为A(SI≥0.7,25例)、B(SI<0.7,42例)、C(MSI≥1.4,21例)、D(MSI<1.4,46例)4组。回顾性分析各组临床资料,比较观察指标差异,统计各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A组和C组入院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低于B组和D组,心率(HR)、心功能Killip Ⅲ~Ⅳ级患者占比分别高于B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致命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全因死亡患者占比分别高于B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计算C组的上述四项指标优势比(OR)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与MSI均可用于评估STEMI患者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风险,其中后者预测优势更大,准确性更高,预测效果更为可靠。
    • 刘淑芳; 李娇
    • 摘要: 目的 探究休克指数(SI)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新乡县龙华医院院2018年1月~2020年10月间收治的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86例,根据入院顺序不同分组,每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基于SI指导的护理模式。比较2组分诊时间和急诊时间、预检准确率、抢救成功率、救护效果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分诊时间和急诊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救护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SI指导的护理模式能有效缩短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时间,提高救护效果,在临床救护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
    • 李洁; 余月彩
    •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休克指数在急诊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急救护理效果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200例,采取红蓝球抽签方式对患者进行分组,蓝球患者接受常规护理100例为对照组,红球患者接受以休克指数为指导的急救护理干预100例为研究组,对2组患者最后的临床护理结局进行探讨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抢救成功率90.00%,与对照组(79.00%)比较较高(P0.05)。结论以休克指数为基础的急救护理,对于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而言,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各项血气指标,最终提高患者预后效果。
    • 甘君英; 许和平; 吴开芳; 陈芸妹; 叶小娟
    • 摘要: 背景急性消化道出血是急诊患者就诊的常见急症之一,如何快速、准确地对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对于改善其预后至关重要。目的比较休克指数(SI)、年龄休克指数(Age-SI)和改良休克指数(MSI)对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不良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2020年因急性消化道出血就诊于海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急诊科分诊护士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计算SI、Age-SI和MSI。分析SI、Age-SI和MSI预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不良结局〔入住ICU、接受输血治疗、接受内镜/结肠镜(E/C)干预和死亡〕的价值。结果共纳入302例患者,其中158例(52.32%)至少有1种不良结局,38例(12.58%)入住ICU,136例(45.03%)接受输血治疗,54例(17.88%)接受E/C干预,12例(3.97%)死亡。有不良结局的患者SI、Age-SI和MSI均高于无不良结局的患者(P<0.05)。SI、Age-SI和MSI预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不良结局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ge-SI预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不良结局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高于SI(P=0.013)和MSI(P=0.024);SI和MSI预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不良结局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5)。SI、Age-SI预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入住ICU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I、Age-SI和MSI预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I预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接受E/C干预有统计学意义(P<0.05)。Age-SI预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不良结局的临界值为45.12。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不良结局数量与SI(r_(s)=0.255,P=0.002)、Age-SI(r_(s)=0.360,P<0.001)和MSI(r_(s)=0.246,P=0.002)呈正相关。结论Age-SI预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出现不良结局的价值优于SI和MSI,且Age-SI在分诊中易于计算。
    • 汪洋; 鲁厚清; 邵仁德; 李贺
    • 摘要: 目的:探讨休克指数(SI)、改良休克指数(改良SI)、年龄休克指数(年龄SI)对骨盆骨折伴休克患者的临床意义和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铜陵市人民医院2013年9月1日~2020年12月30日ICU收住的骨盆骨折伴休克患者95例。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SI、改良SI、年龄SI进行差异分析,并用ROC分析判断3种休克指数与死亡事件的关系。使用Kaplan-Meier法对存活患者的住院时间进行分析,判断不同休克指数能否显著影响住院时间。结果:95例患者中71例存活,24例死亡。死亡组的SI(1.91±0.17)、改良SI(2.64±0.37)、年龄SI(119.87±33.76)均高于存活组(1.66±0.39、2.27±0.58、84.45±28.94)(P0.05)。相关分析证实创伤严重度评分(ISS)与SI、改良SI、年龄SI均呈正相关(r=0.367、0.431、0.403,P<0.05)。结论:SI、改良SI、年龄SI都能预测骨盆骨折半休克患者的死亡事件,但年龄SI预测效能最好。当患者的年龄SI≥101时可能预示着不良后果。
    • 宋湘玲; 丁岚; 赵雪成; 叶向红
    • 摘要: 目的探讨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运用基于损伤控制理论的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的12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6月—2020年5月的12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接受临床常规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损伤控制理论的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干预时长3个月,对比两组的抢救时效性和有效性。结果观察组术前准备时间、院内抢救干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8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损伤控制理论的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可以加强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效率,增加救治成功率,效果明显,对临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价值。
    • 刘丹; 方熙; 周浩; 李琳; 李华; 康健
    • 摘要: 目的探寻年龄校正反向休克指数(reverse shock index,rSI)和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的乘积,即rSIG指数,预测急诊一二级创伤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所有急诊一二级创伤患者的基本数据,共538例,其中男400例,女138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收缩压(SBP)、心率(HR)、休克指数(shock index,SI)、rSI、GCS评分、SIA(SI×年龄)、SIG(SI×GCS评分)、rSIG和rSIG/A(rSIG/年龄)等临床指标,分析它们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分析得出年龄、GCS评分、SIG、rSIG、rSIG/A对住院病死率有显著预测价值,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的面积(AUC)表明其预测敏感度及特异度。GCS的AUC为0.861(0.829~0.890),敏感度为74.68%,特异度为88.45%,预测价值最优;rSIG/A的AUC为0.842(0.809~0.872),敏感度为70.89%,特异度为90.41%,且与年龄的预测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岁组中,rSIG/A的AUC为0.859(0.813~0.897),敏感度为76.47%,特异度为88.21%;≥55岁组中,rSIG/A的AUC为0.817(0.764~0.862),敏感度为71.11%,特异度为86.36%。其中≥55岁组rSIG/A的诊断标准为≤0.196,<55岁组的rSIG/A诊断标准为≤0.300,需要更加关注高龄患者的SBP情况。结论对急诊一二级创伤患者来讲,rSIG/A是一个很强的预测住院死亡的指标,且在急诊分诊时容易计算。
    • 郑洋; 陈聪; 朱秀霞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休克指数指导的风险分级护理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在医院进行救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休克指数指导的风险分级护理,比较两组分诊时间、抢救时间、休克纠正时间、苏醒时间、抢救成功率;护理前后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快速急诊生理评分表(REMS)评分、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量表(QOL)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分诊时间、抢救时间、休克纠正时间、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各项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APACHEⅡ、REM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应用休克指数指导的风险分级护理,可缩短疾病分诊、救治的时间,促进临床症状改善,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改善其生活质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