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七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七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七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2-11-15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七届COA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正规系统康复治疗对创伤后膝关节僵直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至2010年11月接受康复治疗的63例创伤后膝关节僵直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度和HS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3-72个月,平均为18.5个月,膝关节的活动度平均增加55°.治疗前后活动度和HSS评分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正规系统康复治疗对创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有显著疗效,但适应症的选择是前提条件.
  • 摘要:目的:探索创伤后膝关节僵直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其适应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至2010年11月的112例创伤后膝关节僵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康复组63例(56%)、关节镜组24例(21%)、联合微创组25例(23%).膝关节僵直的时间为0.5-108个月,平均为15个月.康复组平均为10.6个月,其中16例>12个月;关节镜组为6.3个月,均为关节内创伤(胫骨平台骨折、股骨髁间骨折、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联合微创组为29.4个月,其中80%为股骨干、股骨髁上骨折.术后随访3-72个月,平均为18.5个月,25例因电话、地址变更或不准确失随访.并对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度和HS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康复组63例,关节镜组24例,联合微创组25例,随访3-72个月,平均为18.5个月,三种治疗方法膝关节的活动度均明显增加,其中康复组活动度平均增加55°,关节镜组70°,联合微创组75°.各组治疗前后活动度和HSS评分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按Judet标准,康复组优38例,良19例,可6例;关节镜组优17例,良5例,可2例;联合微创组优16例,良8例,差1例.平均HSS评分康复组由入院的75分(44-93分)提高到最终随访时的91分(78-95分),关节镜组由术前的76分(40-91分)提高最终随访时的91分(73-100分),联合微创组由术前的72分(53-89分)提高到最终随访时的90分(78-98分),三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随访患者均表示生活、工作障碍程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对治疗结果非常满意.结论:病程3个月以内、无或轻度累及伸膝装置、查体无“End Point Sign”、内固定牢固、或无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适合行正规系统的康复治疗;病程3~6个月、以关节内粘连为主、无或轻度累及伸膝装置、查体未见“End Point Sign”、经系统正规康复训练一个月效果差者适合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病程3~6个月以上、同时存在关节内外粘连、下肢多发创伤、累及伸膝装置、查体存在“End Point Sign”、仅关节镜松解效果不显著者适合行联合微创手术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拇指多指畸形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rn 方法:对山西省儿童医院2007年12月~2012年02月手术治疗的132例154指先天性拇指多指畸形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85例(64.4%),女性47例(35.6%);年龄最小2月,最大13岁,平均年龄1.53±2.47岁;左手34例,右手76例,双手22例;7例伴有并指畸形.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详细专科查体和影像学评估,根据患儿年龄、Wassel分型及畸形程度制订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包括单纯多指切除术,合并各种皮瓣成形、肌腱移位(移植)、韧带重建、关节囊修复等矫形手术,部分大龄患儿酌情行截骨矫形术.rn 结果:104例术后随访3个月-41个月,平均随访27.3个月,根据改良Tada评分进行评估,优77指,良21指,中15指,差4指;3指术后2年出现继发性成角畸形,1指术后3年掌指关节挠侧残留骨箭,再次手术后外形及功能恢复正常。rn 结论:先天性拇指多指畸形的手术时机应根据拇指骨化中心出现时间而定,对于畸形严重、结构变异较大等复杂多指,应在严格把握手术时机的前提下,做好术前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术中精细操作,术后长期定期随访。
  • 摘要:目的:探究经由楔形截骨术治疗肘内翻的术后护理办法,观察要点以及该术式的优点.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月,共收治肘内翻患儿71例,均采用肱骨踝上楔形截骨术治疗.并从患儿的心理护理,疼痛的护理,肿胀及出血的护理,桡神经损伤的观察及术后功能锻炼这5各方而进行整体护理,与术前畸形角度进行比对.结果:医疗方面,本组患儿术后复查畸形全部矫正,无血管神经损伤及术后并发症.护理方面,本组患儿术前准备充分,手术顺利,术后得到严密的临床及心理护理,并行系统有效的功能锻炼,所有患儿的症状均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结论:肱骨踝上截骨术有操作简单,损伤小,手术效果好等优点.该术式缩短了患儿的住院时间,降低了手术瘢痕对患儿的心理影响,提高了患儿的舒适度.
  • 摘要:目的:通过对2010年期间两例行半骨盆截肢术的股骨骨肉瘤患儿的手术期间的护理体会及改进措施,探讨行半骨盆截肢术的股骨骨肉瘤患儿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以提高护理质量,减轻局部肿物造成的剧痛,减少并发症,提高患儿生命质量.方法:对于2010年诊断为“股骨骨肉瘤”的患儿进行术前X线、CT、ECT、骨扫描、化疗前后取病理活检等判断骨肉瘤位置、分型、有无跳跃型病变、局部转移、进展速度、对化疗药物的敏感程度等,确定进行“半骨盆截肢术”的两例患儿,对其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化疗期间严密观察各项生命体征及血、尿指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分析并及时及时处理患儿的情绪变化;定期评估患者全身状况,给予饮食及药物调理,确保患儿能以较良好的状态面对半骨盆截肢术,术后除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外,还需警体活动性大出血;有无盆腔脏器的损伤;局部伤口疼痛和幻肢痛的处理;尿管和引流管的护理;会阴部的护理和消肿;心理及生活护理等.结果:两例患儿无一例发生术后活动性大出血及盆腔脏器损伤;无一例发生压疮;患儿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幻肢痛,经适当处理后疼痛减轻并且能接受截肢的事实;一例发生术后会阴部肿胀,一例精囊肿胀,经及时对症处理后肿胀消除;出院时患儿心理状态均较平稳.结论:对实施半骨盆截肢术的患儿,制定包括心理、饮食、安全、治疗、护理在内的整体计划,并与家长一起积极参与其中,在治疗期间及时发现患儿的各种问题,妥善处理,并根据患儿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护理措施,坚定了患儿继续治疗,早日康复重返社会的决心.
  • 摘要:目的:回顾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的护理措施,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对20例70岁以上的股骨颈骨折病人进行围手术期的相应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全部病人平稳度过围手术期.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手术风险大,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同时又可改善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观察注射法在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通过应用生理盐水+庆大霉素行关节腔灌洗+醋酸曲安奈德注射疗法,对26例30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治疗,术后随访3~6个月,评价该方法治疗效果.结果:根据shanariarre评定标准:优19例,良8例,差3例,优良率为90.00%.结论:生理盐水+庆大霉素行关节腔灌洗+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操作简单,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观察神经肌肉重建技术对中青年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疗效影响,探讨康复运动在治疗青年颈椎病中的作用.rn 方法:本组患者38名,其中男性20名,女性28名,年龄最大50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38岁,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神经肌肉重建技术组)与对照组(推拿组);治疗组20例,对照组18例.疗程均为10 d;2组均于治疗前、后采用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及采用视觉类比评分法(VAS)进行评估.rn 结果:2组治疗后的CASC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1周治疗组与对照组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神经肌肉重建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显著.
  • 摘要:目的:探究使用低浓度罗哌卡因经腋路臂丛置管治疗儿童手外伤的优点及护理方法.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经腋路臂丛置管治疗儿童手外伤患者2例,其中男1例,女1例,年龄2-13岁,均使用低浓度罗哌卡因,使用方法为:将1ml罗哌卡因溶于0.9%生理盐水9ml,溶至10ml.每日早晚各推注1次,每次剂量5ml.推注时,护士应密切观察患儿臂从置管有无折曲、脱落、阻塞;穿刺点有无红肿、渗液.如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停止推注,并通知医生予以对症处理.推注时还应注意推注速度.护士应从罗哌卡因的镇痛作用反应观察,及臂丛导管的护理、疼痛的护理、术后出血的护理、神经损伤观察及患儿与家属的心理护理6个方面进行整体护理.结果:本组患儿术后镇痛效果佳,患儿均可有效配介治疗及护理,术后无血管神经损伤,无术后并发症.所有患儿症状均得到最大程度改善.结论:经腋路臂丛置管的优点是术后镇痛效果佳,患儿配合度高.有效缓解家长因孩子突发外伤而带来的烦躁小安的心情,使其积极配介医护人员工作,促进患儿康复.护士应重视导管的护理、疼痛的护理、用药后的观察,密切注意患肢末梢血运及活动,防比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目的:评价牵引疗法在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rn 方法:自2009年10月至2012年3月,采用半坐卧位床头角度牵引治疗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最大13岁,最小2岁,平均6岁,有上呼吸道炎症史者15例,有头部外伤史者11例,不明原因9例,按单双号入院顺序分为两组,治疗组18例,采用半坐卧位枕颌带床头角度牵引,对照组17例,采用平卧过伸位枕颌带牵引,牵引后5天、2周分别复查张口位、颈椎侧位X线片或颈椎三维CT,根据患儿自觉症状、局部体征及影像复查复位情况,结合复位时间、疗程、患儿舒适度、依从性、牵引重量等因素进行疗效评价.rn 结果:随访3个月-1年,35例疗效均满意,18例解剖复位,17例侧块间隙差别小于1 mm,2例侧块间隙差别大于1 mm,治疗组复位时间平均5.5天,疗程平均9.5天;对照组复位时间平均为9.5天,疗程平均15.5天;结合患儿舒适度、依从性、牵引重量等因素比较,两组各项观察指标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持续枕颌带床头牵引是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主要治疗方法,而半坐卧位床头角度牵引治疗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根据移位方向调整枕领带牵引方向及角度,复位所需时间及疗程相对较短,重量小,患儿依从性好,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研究Tergumed系统对慢性下腰痛患者的治疗结果.rn 方法:40例慢性下腰痛患者接受Tergumed系统七周(共三个疗程)的治疗.在患者初次就诊、治疗七周后以及治疗结束三个月后分别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和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RDQ)评价其疼痛程度和功能障碍程度.rn 结果:与初诊时比较,治疗七周后以及治疗结束三个月后随访时,患者疼痛程度明显减轻(P<0.05);患者功能障碍得到明显改善(P<0.05).rn 结论:Tergumed系统是可以显著缓解慢性下腰痛,改善腰部运动功能的治疗.
  • 摘要:目的:通过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介入两种不同的康复治疗技术,观察其疗效,进一步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本体感觉的康复.方法:按病区将42例患者分为本体感觉促进组(26例)和对照组(16例).本体感觉促进组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和本体感觉强化训练,而对照组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术后6个月末进行位置觉测定、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关节稳定性检查.结果:1.位置觉测定:本体感觉促进组在被动角度重现中,患侧膝的总平均偏差和健侧膝总平均偏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膝和健侧膝各个测试范围段间以及各测试段患侧膝和健侧膝的平均偏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侧膝的总平均偏差和健侧膝总平均偏差比较,患侧膝的总平均偏差显著大于健侧膝(P<0.01),在3个测试段中患侧膝的角度偏差均大于健侧(P<0.05).2.Lysholm膝关节评分:本体感觉促进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关节稳定性检查: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膝Lanchman和Pivotshift检查均为阴性.结论:研究表明,本体感觉的强化训练可以提高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的平衡功能.2.康复训练应早期介入且应注重加强神经肌肉控制能力、保存好局部尚存感觉传入信息通路和缺损传入通道的重建.
  • 摘要:目的:观察对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损伤进行反球肩关节置换术(reverse Total Shoulder Arthroplasty,rTSA)术后功能的恢复情况,研究rTSA术后应用改良的半肩置换术后康复方案的疗效.rn 方法:选取北京积水潭医院伴有肩袖损伤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老年患者32名,分为两组:对照组(16例)和实验组(16例).对照组接受半肩置换术(Humeral Head Replacement,HHR),术后采用半肩置换术后标准康复方案进行训练.实验组接受反球全肩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采用改良的半肩置换术后的康复方案进行训练.分别在术后6周、12周、24周和1年时采用关节量角器测量两组患者肩关节的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并进行比较;在术后1年使用Constant-Murley评分系统对两组患者的综合情况包括疼痛、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ROM和三角肌肌力进行评分比较.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rn 结果:1.术后6周、12周、24周和1年时采用关节量角器测量两组患者肩关节的ROM,实验组肩关节前屈上举和外展上举活动范围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实验组肩关节外旋活动范围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2.术后1年使用Constant-Murley评分系统对两组患者的综合情况进行评分,实验组得分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对于伴有肩袖损伤的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新的手术方案(反球肩关节置换术)和新的康复方案(改良的半肩置换术后康复方案)对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恢复的疗效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提高,可进一步的研究及推广.
  • 摘要:目的:评价闭合手法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及早期对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预防.rn 方法:自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最大13岁,最小2岁,平均7.5岁,伤后至来诊时间最短半小时,最长6天,平均1.8天.伸直尺偏型21例,伸直桡偏型17例,皆不伴神经动脉损伤,在骨折早期,正确处理肿胀,采用手法复位、医用护肩配合上肢宽石膏托外固定,根据原始移位方向决定固定体位,定期拍片复查,发现再移位者,于伤后1-2周内及时调整复位,平均4-6周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拆除石膏,指导肘关节功能锻炼.根据Dodgt,s疗效评价标准,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定.rn 结果:本组3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月-1年,平均随访7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利用Dodgt,s疗效评价标准对患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估,优14例,良19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6.84%.rn 结论:对未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儿童肱骨踝上骨折采用闭合手法复位、医用护肩配合上肢宽石膏托外固定治疗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早期重视并正确处理肿胀,注意石膏固定角度,可有效预防前臂缺血性肌孪缩的发生.
  • 摘要:目的:检查冬虫夏草对废用诱发的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rn 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其中5组做后肢悬吊(HLS)处理.给其中1个HLS组经口给予阿仑膦酸钠(2.0 mg/kg/天),另外3个HLS组分别经口给予不同剂量的冬虫夏草(100、300、500 mg/kg/天),连续8周,余下的HLS组作为HLS之前和之后不给药的对照组.每组分别由10只雄性和雌性组成.对体重、血清和尿液中的生化指标、骨矿物质密度(BMD)、骨矿物质含量(BMC)、机械试验和骨微结构进行检查.rn 结果:与其他HLS组相比,施用较高剂量(300和500 mg/kg/天)冬虫夏草或阿仑膦酸钠的治疗组在体重、机械强度、BMD和BMC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在HLS大鼠中,冬虫夏草呈剂量依赖性地使骨转换标记物下降,并使骨钙素水平升高.L-4椎骨的显微CT分析结果表明,冬虫夏草(500 mg/kg)显著性地防止了HLS大鼠的骨体积分数、连接密度、骨小梁数目和厚度的减少,并且改善了骨小梁间隙和结构模型指数.rn 结论:经过8周施用较高剂量的冬虫夏草可以预防大鼠废用性骨质疏松症.其意味着冬虫夏草也可以作为预防人类废用诱发的骨质疏松症的替代疗法.
  • 摘要:目的:探讨铁离子对RAW264.7以及骨髓源性巨噬细胞(BMM)向破骨细胞分化以及骨吸收的影响.rn 方法:用枸橼酸铁铵(FAC)在50ng/ml RANKL存在下干预RAW264.7,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破骨细胞形成情况,RT-PCR检测TRAP、Cathepsin-K、NFATc1、RANK mRNA表达情况.建立对照组和高铁组小鼠模型,小动物活体成像仪分析小鼠股骨中段和第四腰椎“骨密度”,取小鼠股骨骨髓细胞进行破骨细胞培养,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铁蛋白、TRAP-5b、RANKL、OPG含量.rn 结果:铁离子在一定范围内能促进TRAP阳性细胞形成.铁离子干预组TRAP、Cathepsin-K、NFATc1 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RANK 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p=0.967).高铁小鼠股骨中段和第四腰椎“骨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中铁蛋白、TRAP-5b、CTX、RANKL含量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高铁组铁蛋白含量与TRAP-5b、CTX成正相关(r=0.65、r=0.76,p<0.05),OPG含量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在一定范围内铁离子能促进RAW264.7和BMM向破骨细胞分化且能在体内促进骨吸收.
  •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肩关节粘连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全麻下行陆氏松解手法,分别松解肩关节上举位、外展位及旋后位的粘连;手法松解4h后进行双手爬墙、挽背健手拉患手及前屈患手摸对侧耳朵等功能锻炼;手法松解后隔日行陆氏银质针肩前透肩贞穴温针灸治疗.从2003年1月至2012年1月治疗的1700例患者中选取200例患者和100例患者分别进行短期疗效和长期疗效观察.结果:短期治愈率80.50%,长期治愈率86.89%.结论:全麻下松解手法配合银质针温针灸治疗重症肩关节粘连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摘要:本文通过总结分析自1998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1259例踝关节损伤病人的踝关节镜手术所见,揭示踝关节扭伤后关节内继发病损的发生情况和病理变化,旨在探讨最佳的治疗方法.
  • 摘要:简要介绍了弓形足的病理病因和临床表现,在X线片检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病情制定了相应的非手术合手术治疗方案,旨在提高弓形足患者的治疗效果.
  •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可复性平足的诊断标准和不同时期的病理特点,针对不同症状采用不同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可以纠正可复性平足的病理改变.
  • 摘要:目的:研究在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术中,采用保留残端技术对术后胫骨隧道扩大的影响.rn 方法:从2006年10月到2009年7月,采用四股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ACL62例.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保留残端(PR)组和不保留残端(RR)组.PR组采用保留残端技术,而RR组在进行ACL重建时则将残端彻底清除.术后1周、3月、6月和24月进行X线片随访,并对胫骨隧道的扩大情况进行评估.对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评价采用Lysholm评分和KT-1000测量.rn 结果:PR组有27例患者获得随访,RR组有24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4.8月.胫骨隧道扩大均发生在术后6个月内.PR组阳性扩大率为29.6%(8例),RR组阳性扩大率为58.3%(14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388).两组术后胫骨隧道扩大的百分比分别为25.67±6.71%和33.95±8.8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4).PR组术后Lysholm评分从术前的60.33±5.26(51-69)增加到93.04±3.52(88-100),KT-1000测量的侧-侧差值从术前I均6.31±0.92(5.1-8.0)mm减小到1.41±0.56(0.5-2.4)mm.RR组术后Lysholm评分从术前的58.71±6.54(48-71)增加到91.13±3.88(85-100),KT-1000测量的侧-侧差值从术前的6.51±0.80(5.4-8.2)mm减小到1.69±0.57(0.6-2.8)mm.rn 结论:在ACL重建术中,保留残端能够有效地预防术后胫骨隧道的扩大,但此项技术对ACL重建术后的短期临床疗效没有影响.
  • 摘要:目的:介绍后外侧辅助入路在盘状半月板体部及前角成形中的治疗技术和临床应用结果.rn 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有症状的外侧盘状半月板10例,采用关节镜下成形,术中做后外侧辅助入口,置入刨削刀头及射频刀头对外侧半月板前外侧及前角进行修整成形.采用Lysholm评分评价关节功能.rn 结果:手术无严重的并发症,患者均于术后重返正常生活,膝关节Lysholm评分由术前63.22±6.43改善至术后98.24±4.51(P<0.01).rn 结论:后外侧辅助入路可以更好地对盘状半月板体部及前角成形,从而使患者获得良好的功能.
  • 摘要:目的:(1)对扩大的骨隧道进行分度;(2)针对不同的分度作出相应的处理,通过临床随访,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0年3月到2010年10月收治的23例后交叉韧带失败的病例,男16例,女7例.翻修手术时平均年龄28岁(16~42);距重建手术时间平均19月(9~37月);17例患者诉膝关节不稳,有打软腿;5患者膝关节屈伸受限大于10°;8例患者行走时关节疼痛、有弹响和交锁.后交叉韧带切开重建的7例,关节镜重建16例;用髌腱重建的4例,股薄肌-半腱肌肌腱重建19例;5例钛钉固定,18例可吸收螺钉固定.6例患者曾行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内侧2例,外侧4例),1例行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术,2例曾行内侧副韧带修复术.术前调查初次手术胫骨和股骨骨隧道的直径,拍膝关节正侧位.并进行Lysholm和Tegner评分.根据不同的隧道扩大程度,分别采用1、打磨骨道至新鲜出血,用自体或异体肌腱重建,大号螺钉固定;2、打磨骨道后,用髌腱重建;3、植骨后用自体或异体肌腱重建;4、改变隧道角度重建,原隧道内植骨;5、打磨隧道后植骨,二期重建.康复:对于Ⅰ度和二期手术的Ⅲ度隧道,术后即开始康复,包括股四头肌肌力的锻炼,膝关节的屈伸范围6周内限于900,6周后开始锻炼至正常范围;6周内膝关节支具外固定,并部分负重。对于植骨的患者,3周内限制功能锻炼,3周后开始功能康复,6周膝关节屈伸达90°,6周至12周恢复至正常水平.4月后开始慢跑,6至9月可逐渐恢复正常的体育活动.结果:23例患者平均被随访了3.7年(2.1年~5.4年),没有患者再次翻修.但异体肌腱翻修的患者3例术后发生反复关节积液,1例后抽屉试验略松驰,1度:(<5 mm);4例患者小能完全屈曲,受限范围小于5°,未予进一步处理.结论:根据骨隧道扩大的小同程度,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有利于肌腱的愈合.
  • 摘要: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及撬拨治疗距骨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采用逆暴力方法整复距骨骨折脱位、撬拨、石膏固定治疗距骨骨折脱位138例.结果:全组138例中优91例,良16例.结论:手法复位及撬拔治疗方法对距骨骨折脱位具有固定稳定,利于距骨血供的功效.
  •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口服中药结合手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口服中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结合病灶清除肌瓣填塞或置管冲洗的方法.结果:经2~14年随诊126例除5例在本院行2次手术外余均经一次手术治愈.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疗效显著.
  • 摘要:本文对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主要包括喉返神经损伤、喉上神经损伤、颈部血肿、颈脊髓损伤、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切口感染、食道漏、植骨块移位、植骨不愈伴假关节形成、内植物相关并发症、相邻节段退变、髂骨供区并发症、颈部轴性疼痛、猝死等.通过完善手术操作,优化护理流程等处理方法,提高医疗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的临床疗效.rn 方法:2009年5月~2011年10月,对51例(53膝)按Outerbridge分类为Ⅳ级软骨损伤的患者进行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治疗.其中男性26例,女性25例;右膝27例,左膝26例.术后随访时间为6~27月,平均15月,采用Tegner运动评级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对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评估.rn 结果:采用Tegner运动评级结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价,其中29例优(54.7%),13例良(24.5%),11例差(20.8%),总优良率为79.2%;Lysholm膝关节评分由术前平均40分提高到术后87分.rn 结论: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症状和改善关节功能,是治疗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回顾分析8年169例颈1颈2失稳和颈枕失稳后路内固定手术具体的颈椎固定节段,结合12个典型病例,探讨上颈椎失稳后路手术科学合理的固定范围及得失.方法:2004 年~2011年采用后路减压、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方法共治疗上颈椎失稳患者169例,A组颈1颈2失稳98例(包括齿状突骨折22例,单纯颈1颈2失稳36例,先天性齿状突发育异常40 例),B组颈枕失稳71例(包括颅底凹陷症30例,颈1颈2失稳但需要行颈1或颈2后弓切除及枕骨大孔扩大减压而造成的术后颈枕失稳41 例).固定节段A组颈1颈2失稳:颈1颈2有64例,颈1颈2+颈3固定16例,颈1颈2+枕骨6例,颈2+颈3+枕骨10例,颈1颈2+颈4固定2例.B组颈枕失稳:颈1颈2+枕骨20例,颈2+颈3+枕骨39例,颈2+颈3颈4+枕骨10例,颈2+颈4颈6+枕骨2例.结果:根据颈椎生物力学原理及最少节段固定稳定原则,固定节段合理的准确率:A组67%,B组83%,超范围固定A组33%,B组17%.结论:1.单纯上颈椎失稳不需要做颈1颈2后路减压,或枕骨大孔减压的情况下固定范围选择应仅限于颈1颈2节段;2.枕颈失稳或上颈椎失稳需要做颈1颈2或枕骨大孔减压的情况下固定范围应选择在枕骨加颈1颈2固定;3.上颈椎失稳后路手术内固定,不是范围越大、节段越多越好,过分追求固定稳定,而不合理的扩大固定范围,则会损失颈椎的活动范围,固定节段越多,丧失颈椎活动节段越多.
  • 摘要:本文以药敏试验结合耐药基因检测指导下个体化抗结核治疗基础上,根据病灶情况个体化选择术式,对耐药脊柱结核的个体化治疗模式为基础,通过总结和分析耐药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个体化治疗模式对耐药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诊治耐药脊柱结核提供思路和依据.
  •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本文探讨了胸腰段骨折经手术治疗后并发症的原因,认为主要原因有:治疗方法选择错误,手术入路选择错误.手术操作技术不当,包括减压不彻底,止血不仔细,内固定透视存在疏忽,植入技术存在疏漏,植骨融合不充分等;术后处理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卧床时间不统一,支具佩戴不标准,术后对于引流的观察和处理不及时等.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旨在提高手术疗效及预后,减少术后并发症.
  • 摘要:本文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介绍了术后易发生的假体周围骨折和假体脱位现象,针对髋关节生理特点,高位DDH全髋置换术、髋肿瘤畸形与翻修存在一定的困难,指出了强直髋假体选择与髋关节置换术后抗凝需要注意的问题.
  • 摘要:本文从患者、手术操作及术后护理等方面,分析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脱位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为提高医疗质量提供参考.
  • 摘要:目的:介绍关节镜下“缝线内夹板技术”治疗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方法,探讨其临床疗效.rn 方法:2009年4月至2011年2月,对21例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采用单束异体韧带重建,术中加用3根“5”号爱惜邦缝线加强固定.采用IKDC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对患膝功能进行评估,以及应力位X线片测量比较随访时膝关节的后向松弛度.rn 结果:21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5月(20.6月).术后无伸膝受限,屈膝活动度120°~140°,平均126°.末次随访时IKDC评分:A级7膝;B级12膝;D级2膝.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从术前的(65.8±3.7)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92.8±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13,P=0.0005).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平均(70.3±2.7)分,末次随访时平均(95.8±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91,P=0.0006);应力位X线片测量胫骨后移从术前平均的12.5mm减少到随访结束时的4.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3,P=0.0008).rn 结论:在关节镜下采用“缝线内夹板”技术加强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损伤,可取得良好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改良微创DHS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优点,及该术式对股骨粗隆外侧壁的影响.rn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采用改良微创DHS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480例,男212例,女268例,年龄60~103岁,平均年龄78.3岁.按Evans骨折分型:Ⅰ型166例,Ⅱ型212例,Ⅲ型86例,Ⅳ型16例,其中外侧壁危险型粗隆间骨折46例.统计该术式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中延长切口套入侧板到闭合切口时间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在术后1月、3月、和6月进行随访,按影像学评定指标及临床疗效指标进行评定.rn 结果:改良微创DHS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切口长度平均8.0±1.2cm,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50±6.4ml,手术中延长切口套入侧板到闭合切口时间平均为22±1.3min,术后外侧壁破裂1例,拉力螺钉在股骨头内切出3例,过度退缩4例.术后6月基本日常生活能力(BADL)平均为14.8±1.1分(占92.5%),步行活动能力平均为6.4±0.34分(占91.43%).结论:改良微创DHS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伤口暴露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能很好的维持外侧壁的完整性,术后基本日常生活能力及行走活动能力恢复较理想,临床疗效满意.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骨外固定器及小夹板治疗胫腓骨骨折骨折的临床效果.rn 方法:选取300例胫腓骨骨折经外固定器及小夹板治疗的病例,术后随访24个月,观察骨折的愈合情况和是否感染.定期拍片复查及调整骨折对位情况,待骨痂形成,临床愈合后拔针.rn 结果:300例患者均在24个月内得到随访,全部达到临床愈合拔针时间6周-6月,平均8-12周,其中针孔感染7例,经局部换药后治愈.rn 结论:外固定器及小夹板有利于骨折复位及伤口换药,而且手术创伤小、对骨膜血运破坏少而利于骨折愈合.
  • 摘要:目的:探索撬拨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观察临床效果.rn 方法:本文共收集2002年5月至今300例跟骨骨折患者.对其进行6个月至11年随访,观察足部关节恢复情况.rn 结果:所有骨折全部愈合,结节关节角13°~40°,平均29°,平均增加19.4°,足内侧纵弓高度28~42mm,平均38mm,比术前增加10mm,5例针道感染,经门诊换药后愈合,无骨髓炎发生.rn 结论:撬拨复位石膏外固定对于所有类型的骨折患者都是较好的选择,临床效果满意,并发症少,疗程短.
  •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全膝关节置换术(TKR)术后感染率,对造成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对致病微生物的研究,在早期诊断的基础上,及时用抗生素进行处理,可有效降低感染发生几率.
  •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四肢长骨骨转移瘤的发病情况、病理机制和临床特点,在影像学诊断的基础上,进行手术治疗,重点阐述了各部位手术治疗方式,为降低医疗风险提供参考.
  • 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滑膜软骨瘤病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rn 方法:2009年7月—2011年12月,对17例髋关节滑膜软骨瘤患者于关节镜下行滑膜清理和游离体摘除术.男12例,女5例;年龄21~45岁,平均33.2岁.左髋7例,右髋10例.发病至手术时间为12~43个月,平均24个月.主要临床症状为患髋关节活动受限、胀痛.髋关节活动度为(149.9±27.4)°,髋关节Harris评分为(54.3±13.4)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5.9±1.2)分.rn 结果:本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住院时间4-6d,平均5d.术后最近一次随访VAS评分为(2.1±1.1)分,髋关节活动度为(257.3±34.4)°,Harris评分为(93.4±18.8)分,以上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MRI检查示患者均无复发.rn 结论:关节镜下治疗髋关节滑膜软骨瘤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气可最大限度恢复髋关节功能和活动度.
  • 摘要: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半腱肌重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治疗Ⅲ度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对32例内侧副韧带断Ⅲ度裂伤采取同种异体半腱肌重建内侧副韧带前纵束及后斜束.同时应用关节镜检查关节内结构,若合并关节内损伤,同时予以治疗.术后12个月、24个月分2次随访,对所有患者按Lysholm评分法进行评分,并与术前比较.rn 结果:按Lysholm评分法评分,术后12个月随访,90分以上7例,70~90分16例,50~69分9例,平均77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4个月随访,90分以上9例,70~90分19例,50~69分4例,平均84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12个月时随访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rn 结论:同种异体半腱肌解剖重建内侧副韧带,可避免膝外翻及外旋,既稳定了膝关节,又可避免自体肌腱移植引起的并发症,而且取材方便,生物力学更介理,是一种可靠的手术方式和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介绍和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王氏分型,并分析评价在这一新分型方法指导下应用生物型普通柄(短柄)假体治疗王氏Ⅰ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321例获得随访280例病例资料,男102例,女178例;年龄72~98岁,平均82.5岁.骨折类型按王氏分型,Ⅰa型65例,Ⅰb型215例.患者多合并内科疾病,相关内科协同治疗后,对所有患者采用标准生物型普通柄假体(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术后早期进行康复锻练.rn 结果:321例患者都顺利度过围手术期,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均在住院期间治愈.术后1~3周下床活动.280个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6个月,平均28个月,患者均能生活自理.按Harris评分标准,优129例,良121例,可22例,差8例,优良率达89.3%.rn 结论:在王氏分型指导下施行生物型普通柄(短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王氏Ⅰ型高龄粗隆间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应用生物型普通柄(短柄)假体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321例获得随访280例病例资料,男102例,女178例;年龄72~98岁,平均82.5岁.骨折类型按偏髓分型,Ⅰa型65例,Ⅰb型215例.患者多合并内科疾病,相关内科协同治疗后,对所有患者采用标准生物型普通柄假体(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术后早期进行康复锻练.rn 结果:321例患者都顺利度过围手术期,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均在住院期间治愈.术后1~3周下床活动.280个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6个月,平均28个月,患者均能生活自理.按Harris评分标准,优129例,良121例,可22例,差8例,优良率达89.3%.rn 结论:施行生物型普通柄(短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粗隆间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了解拇外翻患者的足弓情况,探讨拇外翻角与内侧足弓的相关性.rn 方法:选取2011年1月到2011年6月北京同仁医院足踝外科门诊拇外翻患者219名,均为女性,年龄20~65岁,共438例足.每位患者拍摄双足足负重正侧位X线片,在负重正位X线片上测量拇外翻角、1-2跖骨间夹角;负重侧位X线片上测量跟骨倾斜角、距骨倾斜角、第一跖骨倾斜角、跟骨距骨角、距骨第一跖骨角、跟骨第一跖骨角.将所得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二元变量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处理借助SPSS13.0软件完成.rn 结果:(1)拇外翻角与1-2跖骨间夹角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691,P<0.000,拇外翻角与1-2跖骨间夹角的回归方程为Y=14.028+0.644X,P<O.OOO.(2)拇外翻角与距骨倾斜角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266,P=0.019拇外翻角与距骨倾斜角的回归方程为Y=0.029+2.389X,P=0.029.(3)拇外翻角与距骨跖骨角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264,P=0.020拇外翻角与距骨跖骨角的回归方程为Y=28.295-0.470X,P<O.OOO.(4)拇外翻角与跟骨倾斜角、第一跖骨倾斜角、距骨跟骨角、跟骨跖骨角的Pearson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以侧位距骨倾斜角增大和侧位距骨跄骨角减小为特点的内侧足弓塌陷与拇外翻足的形成和发展有互相促进作用,以侧位距骨倾斜角增大和侧位距骨跖骨角减小为特点的内侧足弓塌陷是拇外翻足形成的病因之一,同样拇外翻是内侧足弓塌陷的原因之一.
  • 摘要:目的:总结后凸顶点位于T6以上的中上胸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特点,并观察其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自2006.6-2010.4进行后凸矫形手术治疗的12例中上胸椎后凸(后凸顶点在T6以上)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27.4岁(11-46岁).病因诊断:陈旧结核性后凸7例,先天性后凸4例,脊柱肿瘤术后后凸1例.后凸矫形手术方式包括:后凸节段切除-双轴旋转矫形固定(VCR)7例,后路闭合截骨矫形固定(PSO)5例.手术前后常规行X线片、CT和MRI检查,采用Frankel神经功能损害分级和Oswestry 评分(ODI)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价.总结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特点,观察手术效果以及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行VCR的患者平均术前后凸角度为76.0°(58°-90°),行PSO的患者平均术前后凸角度为73.2°(51°-95°).术后平均后凸角度改善为34.5°,平均矫正率为53.3%.行VCR的患者术后随访时平均后凸角度为30.1°(21°-34°),平均矫正率为60.5%;行PSO的患者术后随访时平均后凸角度为42.4°(34°-54°),平均矫正率为40.5%.7例患者下肢神经症状获得改善,5例患者下肢神经症状无明显改善,无神经症状加重者.Frankel神经功能损害分级E级4例,D级6例,C级2例.ODI平均为16.3(0-25).有2例患者术后即刻出现双下肢功能障碍,经积极脱水、激素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后双下肢神经功能恢复至术前水平.1例患者出现内固定棒断裂,后凸复发,经再次矫形固定后治愈.结论:上胸椎后路截骨矫形手术虽然存在较高风险,但仍可获得较好的疗效,PSO术式与VCR比较,在获得相当效果的同时,并发症较少,似乎更为适用.
  • 摘要:本文回顾了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历程,简要介绍了病理诊断标准,强直性脊柱炎主要包括胸椎后突和腰椎后突两种形式,常见的截骨术式有Smith-Peterson截骨及改良术式、多节段经关节突“V'型截骨术、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又称“蛋壳”技术),讨论了不同手术的适用范围.
  • 摘要:目的:通过对术后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时分析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探索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消除患者各种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医务人员进行各种治疗,进而促进疾病康复.rn 方法:将96例于2010年11月—2011年10月骨科二病房收治的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共9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10年11月--2011年4月入选的48例为对照组,2011年4月—2011年10月入选的48例为干预组,对照组术后接受常规护理包括静脉输液,康复指导以及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术后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包括认知疗法,放松疗法,音乐疗法,心理护理,总共14天,各个环节紧密相扣.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分别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他评量表(HAMD)进行评价.rn 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干预前都存在着重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得分没有统计学差异,干预后干预组患者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对照组患者存在着轻度的焦虑,抑郁情绪.rn 结论:皮肤缺损行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的患者在术后存在着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对患者进行早期的心理干预,可有效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自信心,使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这对于减少并发症,促进病情康复,提高患者生命质量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气囊无皱褶现象在降低尿路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对30例需导尿患者在严格无菌操作条件下插入导尿管,注水后回抽时,保持导尿管无负压现象,即肉眼观擦气囊无皱褶后留置尿管,留置2周后,进行尿液细菌培养.结果:通过观察,仅有2例细菌培养为阳性,感染率为6.7%.结论:气囊无皱褶现象使导尿管保持光滑、避免尿道损伤,可减少尿管对尿道的损伤,使尿路感染发生率显著下降.是防止尿路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腹股沟带蒂皮瓣移植术后便秘的原因及护理.方法:对腹股沟带蒂皮瓣移植术后便秘原因观察及分析,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腹股沟带蒂皮瓣移植术后患者给予早期干预及心理护理、活动指导,饮食指导等,能降低了其便秘的发生.结论:腹股沟带蒂皮瓣移植术后患者做好腹股沟带蒂皮瓣移植术后引发的便秘,可提高原发病的治疗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对3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手术治疗的护理配合与康复指导进行总结.方法:髋关节置换手术和膝关节置换手术.结果:术后1例由于患者长期应用激素,体质较差,出现褥疮,经系统治疗治愈.其余患者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术前对患者进行探访及正确的心理评估;术中的有效手术配合;术后的严密观察病情、加强营养指导、康复护理指导、出院健康教育等护理都非常重要.
  • 摘要:目的:了解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控制的满意度状况,探讨影响疼痛控制满意度的因素.rn 方法:出院前3d采用“患者对术后疼痛管理的满意度问卷”修订版进行便利抽样调查,共调查了56例患者.患者疼痛程度评分采用“简易疼痛评估尺”0-10级计量制评分.调查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rn 结果:患者围手术期的疼痛评分<5分;患者对疼痛管理的满意度>4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疼痛控制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是疼痛评分、镇痛剂的按时应用、疼痛教育、年龄、过去对疼痛的体验.rn 结论:创伤骨科患者对术后疼痛控制较为满意;疼痛评分、按时应用镇痛药、疼痛教育是影响手术后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的最主要因素.=针对创伤骨科患者的疼痛特点制定个体化对策,同时实施医生–护理–病患模式的疼痛管理模式,提高创伤骨科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
  • 摘要:目的:探讨高能灌注液对断肢再植术后肢体保护机理.rn 方法:选用健康SD兔18只,根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将18只SD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为空白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高能灌注液保护组(高能组).建立左后离断肢体模型,高能组于缺血时、再灌注时给予以高能灌注液灌注,于2h、4h、8h、12h于胫骨前肌取材,测定骨骼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Na+-K+-ATP酶、Ca2+-ATP酶,湿重/干重比值,光镜下观察大体结构变化.rn 结果:各项指标经过统计学处理后,发现三组间有着显著性差异(P<0.05),高能组明显优于缺血再灌注组,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差异更加明显.rn 结论:高能灌注液能够有效地预防骨骼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从不同环节进行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是对断肢再植术后肢体保护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铁过载对人成骨细胞(hFOB1.19)生物活性的影响,同时观察活性氧在这一实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rn 方法:体外培养成骨细胞,一组运用2.5mmol/L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干预,一组运用200μmol/L枸橼酸铁铵(FAC)干预,一组NAC预处理1h后运用相同浓度FAC干预,一组为正常对照;细胞培养48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内活性氧的水平;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OPG、BGP和COL1 mRNA表达的变化;碱性磷酸酶活性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rn 结果:不同干预组成骨细胞内活性氧含量差异显著不同(P<0.05),FAC组显著高于对照组,FAC+NAC组低于FAC组;且各组间活性氧含量的变化与成骨细胞活力、OPG、BGP和COL1 mRNA表达光密度比值、碱性磷酸酶活性呈负相关性,且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铁过载对成骨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可能与铁过载增加成骨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有关.
  • 摘要:目的:了解高铁环境对人成骨细胞(hFOB1.19)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观察其与氧化应激的关系.rn 方法:34℃条件下体外培养hFOB1.19,以不同浓度(50μmol/L、100μmol/L、200μmol/L)枸橼酸铁铵(FAC)干预48 h后,用MTT法检测成骨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成骨细胞凋亡情况;分别用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试剂盒检测成骨细胞MDA含量及SOD、GSH-PX活性.rn 结果:用不同浓度FAC干预成骨细胞48 h后,FAC 50 、100和200μmol/L处理组的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0.63±0.02)、(0.55±0.03)和(0.46±0.0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69±0.04),呈剂量依赖性;FAC 50 、100和200μmol/L处理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98±0.84)%、(11.82±0.66)%和(15.78±0.9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71±0.43)%,呈剂量依赖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骨细胞脂质过氧化物MDA水平呈剂量依赖性升高,成骨细胞抗氧化物酶SOD及GSH-PX活性呈剂量依赖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高铁环境可抑制成骨细胞增殖,促进成骨凋亡,其作用机制与氧化应激有一定相关性.
  • 摘要:目的:研究吡咯喹啉醌对软骨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rn 方法:体外原代培养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甲苯胺蓝染色鉴定软骨细胞后,用白细胞介素-1β(10ng/ml)刺激软骨细胞凋亡,同时加入不同浓度的吡咯喹啉醌(0,1,10,100,1000,10000nmol/L),共同处理24小时后进行结果观察.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在细胞内的形态学改变,MiVnt显微图像分析系统评判软骨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程度;JC-1荧光探针标记线粒体,用荧光显微镜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rn 结果:1)透射电镜下正常软骨细胞线粒体的结构正常,排列整齐,膜完整,线粒体嵴密集,没有空泡形成;白细胞介素-1β作用下软骨细胞线粒体内室肿胀明显,嵴移向周围溶解、脱落,数量减少,线粒体体积增大,基质内出现多个局灶性空泡;PQQ浓度为1和10nmol/L时线粒体排列整齐,轻微肿胀,膜外形基本完整,线粒体嵴密集,空泡形成减少;PQQ浓度为100nmol/L时线粒体结构基本完整,无肿胀发生,线粒体排列整齐,线粒体密嵴集,空泡化明显减少;PQQ浓度为1000和10000nmol/L时线粒体均不同程度发生轻度肿胀,内嵴断裂脱落,线粒体体积增大,基质内出现局灶性空泡,其中10000nmol/L时线粒体结构变化较明显(P<0.05).rn 2)线粒体抑制剂(CCP)阳性对照组荧光显微镜下见软骨细胞线粒体呈现绿色荧光;正常软骨细胞线粒体荧光显微镜下呈现橘红色荧光;白细胞介素-1β作用时,荧光显微镜下见绝大多数线粒体呈现绿色荧光,少数呈现橘红色荧光;而加入不同浓度的吡咯喹啉醌(1、10、100、1000nmol/L)时,线粒体内橘红色荧光百分率较均白细胞介素-1β作用组明显升高.PQQ浓度为100nmol/L时橘红色线粒体百分率最高;PQQ浓度为10000nmol/L时对线粒体膜电位表现抑制作用(P<0.05).rn 结论:吡咯喹啉醌对软骨细胞线粒体的结构和线粒体膜电位具有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通过比格犬体内原位植入实验,探讨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的转归,并观察转hTERT基因髓核细胞介入椎间盘移植的生物学效应.rn 方法:常规分离犬髓核细胞,将PKH-26标记的传2代髓核细胞注射入冷冻保存的同种异体间盘内构建组织工程化同种异体椎间盘.12月龄beagle犬18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植入hTERT-NPc组织工程化的同种异体椎间盘(Group A);NPc组织工程化的同种异体椎间盘(Group B)以及未组织工程化的同种异体椎间盘(Group C).每只实验动物于术后即刻及4、8、12weeks行X线片正侧位及MRI检查;手术后3m麻醉状态下处死实验动物取L1-L7段脊柱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及组织学观察.rn 结果:X线及MRI检查结果显示移植间盘与宿主椎体均实现了良好的骨性融合.其中C组间盘术后出现了呈进展趋势的退行性改变,至移植后12周,其椎间盘高度及髓核信号比灰度值明显低于A/B两组(P<0.05);生物力学显示术后12周时,C组移植间盘出现了明显稳定性丧失;术后12周的RT-PCR分析于A组髓核内检测到hTERT mRNA的阳性表达并可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于实验组髓核区域内发现红色荧光细胞;组织学观察发现A、B两组移植间盘结构保持较好,外形类似软骨细胞的髓核细胞数量较多,排列较为规则;而C组髓核形态保持欠佳,结构较为紊乱,髓核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形态欠饱满,退行性改变明显.rn 结论: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后可于宿主体内存活,通过复合种子细胞可成功延缓椎间盘移植后的退行性改变.相对于单纯髓核细胞,rAAV-hTERT-NPc的介入具有更好的保持异体间盘功能的潜力,组织工程技术的运用有望保证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的远期疗效.
  • 摘要:目的:对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DXA)测值与Sahara超声骨密度仪测值进行比较,了解Sahara临床超声骨密度仪的准确性及其与DXA法测值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0名绝经后妇女同时应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GE Bravo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和美国Hologic公司生产的BG50-Sahara超声骨密度仪进行骨密度检测.GE Bravo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作腰椎后前位及髋部的检测,BG50-Sahara超声骨密度仪进行跟骨骨密度检测;对所测T-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ahara跟骨骨密度值均明显低于DXA腰椎(L1-L4前后位)骨密度值(P<0.001),DXA测量髋部骨密度与腰椎骨密度值的相关程度不密切(P>0.05);Sahara跟骨骨密度值与DXA髋部骨密度值比较,说明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值不能进行比较,而采用不同方法测量同一部位骨密度值之间可能不会有明显的差别.结论:DXA是骨密度测量方法中最重要的非创伤性方法,具有准确度、精度高,放射剂量低,扫描时间短,可应用于骨质疏松诊断及疗效评价.
  • 摘要:目的:探讨Ⅰ型胶原蛋白C末端交联肽(CTX)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1、利用双能X线测定89例样本的不同部位的骨密度(BMD),并按照2011年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矿盐疾病分会发布的原发性骨质疏松指南的等级标准,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2、利用ELISA法对各组静脉血清中CTX进行测定.3、统计学分析,CTX与各组BMD的关系.结果:1、各组检测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组CTX明显高于其它各组.2、各组的CTX与BMD呈负相关.3、在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中CTX与BMD和性别无关.结论:1、CTX对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但容易受内分泌疾病、免疫系统、骨肿瘤等疾病及应用激素类、钙等药物和饮食的影响.2、原发性老年骨质疏松(≥70岁)患者中发病原因主要与机体衰老有关,与性别无关.3、CTX作为全身骨骼动态状况检测骨质疏松中的一项生化指标其具有较高敏感性、检测简便、有助于判断骨量丢失速率、评估骨折风险及了解病情进展变化和疗效监测及个体化治疗等优点.但也有不足,如容易疾病、药物、饮食等因素影响.4、CTX结合其它骨生化指标联合检测对原发性骨质疏松诊断的特异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S-P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Ⅲ-Ⅳ区良性病灶(骨纤)的临床疗效.rn 方法:2009年1-8月经临床及影像诊断基本明确的股骨近端良性病灶共14例实施手术治疗.其中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21-39岁(平均28.4岁);术前经X线及MR明确诊断.病变范围主要累及股骨近端Ⅲ-Ⅳ区:其中Ⅲ区9例,Ⅳ区5例;部分患者已有局部畸形表现.手术采用全麻,常规应用牵引床.术中先应用前外侧S-P入路行病灶清除及患处植骨,后以外侧入路行内固定治疗.(其中DHS8例,钢板6例).rn 结果:平均手术时间90min(70-118min);出血量750ml(600-930ml).随访时间均大于2年,术后负重时间3-6月不等.术后病理基本证实术前诊断.随访期内未见肿瘤复发,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rn 结论:S-P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Ⅲ-Ⅳ区良性病灶疗效满意,病灶清除彻底,植骨充分,内固定确实.术后患者复发率低,能早期恢复负重及关节功能.
  • 摘要:目的:研究各种带蒂皮瓣和肌皮瓣在软组织肉瘤手术切除后的修复重建.一部分软组织肉瘤侵犯皮肤,或多次术后复发瘢痕形成较大,手术要连同部分皮肤和瘢痕的广泛切除,切除后留下的大面积组织缺损需要良好的覆盖,所以皮瓣修复技术是常用的方法.rn 方法:36例原发或复发软组织肉瘤患者在广泛切除肿瘤后采用带血管蒂肌皮瓣、皮瓣等修复术.36例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14-74岁,平均49岁.36例中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0例、恶性神经鞘瘤7例、纤维肉瘤6例、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5例、脂肪肉瘤3例、平滑肌肉瘤2例、横纹肌肉瘤1例、PNET1例、透明细胞肉瘤1例.肿瘤发生于下肢16例、上肢13例、躯干7例.术前经过影像学详细评估后采用肿瘤广泛切除术,切除后的组织缺损一期带血管蒂肌皮瓣或局部皮瓣修复缺损.36例中使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10例、腓肠肌肌皮瓣修复3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4例、腹壁浅血管皮瓣修复2例、臀大肌肌皮瓣修复2例、阔筋膜张肌皮瓣修复2例、其他局部皮瓣修复13例.部分患者供区采用游离植皮覆盖创面,部分患者直接缝合.rn 结果:36例患者带血管蒂肌皮瓣或皮瓣中32例1期成活,术后近期无移植肌皮瓣并发症的发生,4例皮瓣发生边缘缺血坏死,经过换药后伤口愈合.随访2-56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肺转移死亡2例.肿瘤局部2例复发,其中1例带瘤生存.rn 结论:软组织肉瘤术后复发率高,其主要原因是手术切除范围不够,切缘阳性.为降低手术后复发率合适的手术切缘是很重要的,切除组织缺损较大时就需要组织修复技术,通过各种皮瓣修复是保障软组织肉瘤局部控制率的重要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微波热毁损术治疗骨转移瘤癌性疼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n 方法: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治疗7例骨转移瘤患者,男6例,女1例.年龄为27~83岁,平均为54.9岁.肿瘤部位:骨盆2例,腰椎1例,骶骨1例,肩胛骨1例,肋骨1例,肱骨近端1例.肿瘤类型:肺癌2例,肝癌2例,脊索细胞瘤1例,乳腺癌1例,前列腺癌1例.所有患者术前疼痛剧烈,7例患者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热毁损术进行癌性疼痛的治疗.术中以CT薄层横断扫描患肢确定病灶部位,应用骨穿刺针经皮穿入病灶中心,再次CT扫描证实穿刺针位置准确后,撤出针芯,再将微波探针沿骨穿针伸入病灶中心,启动微波机将病灶中心温度逐渐加热至90℃,保持4~6min.再次CT扫描确认病灶已完全破坏.肿瘤直径较大者,根据灭活的面积,可多部位穿刺,直至破坏整个转移灶.rn 结果:7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9个月,平均4.5个月.7例患者术后24小时内疼痛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术前VAS评分为5~8分,平均7.00分.术后72小时3~6分,平均4.00分;术后1周3~5分,平均3.50分;术后1个月1.5~3分,平均2.5分;术后2个月1.5~3分,平均2.5分;术后3个月1.5~5分,平均3.5分;术后9个月1~3分,平均2.0分.术前VAS评分与术后随访各时间分值进行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热毁损术是一种简单、微创、安全、高效及经济的治疗骨转移瘤性疼痛的手术方法,对于疼痛缓解不佳者具有很高实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颈椎转移瘤不同解剖节段外科治疗的效果和术式选择策略.rn 方法:对2000年~2009年住院治疗的51例颈椎转移瘤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外科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将颈椎按照解剖特点分为上颈椎(C1-C2)及下颈椎和颈胸段(C3-T1)两个不同的节段.分别采用VAS评分、Frankel分级、Tomita评分及Karnofsky日常状态评分对患者的疼痛程度、神经功能、预期生存时间和一般状态进行评价.比较不同节段的两组患者在症状改善、生存时间的异同,及手术治疗组患者在术式选择上的特点.rn 结果:51例患者中有35例获得随访资料(外科治疗组24例,保守治疗组11例),外科治疗组患者颈痛症状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与保守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中位生存时间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1)外科治疗能够有效地缓解颈椎转移瘤患者的疼痛症状、维持或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有利于患者接受全身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2)根据不同解剖节段选择不同的手术术式:上颈椎转移瘤外科治疗以稳定为主,常选择后路枕颈固定术.联合放射性粒子植入有助于局部病灶的控制;下颈椎及颈胸段转移瘤手术治疗则以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为主;满足相应条件者可考虑行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术.
  • 摘要:目的:探讨软组织肉瘤的化疗效果.rn 方法:2007年8月-2011年1月共化疗软组织肉瘤105例,男60例,女45例,年龄4-74岁,平均49.2岁.105例中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9例、脂肪肉瘤26例、滑膜肉瘤15例、纤维肉瘤9例、平滑肌肉瘤8例、其他18例(恶性神经鞘瘤、血管肉瘤、横纹肌肉瘤等).按照FNCLCC的分级方法G2 52例、G3 45例、G1 8例.NCCN指南推荐的一线化疗AIM和AIMD方案和二线方案GD.THP+IFO 69例,THP+IFO+DTIC 12例、GD 14例、DTIC单药、GP或其他药物共10例.rn 结果:随访(至2011年8月)时间7-47个月,平均21.5个月.死亡12例,肺转移23例,其中5例合并骨转移,23例中11例是来院时肺内结节后证实肺转移,单纯骨转移2例.rn 结论:对于化疗敏感肿瘤,小细胞肉瘤(Ewing/PNET)、横纹肌肉瘤、滑膜肉瘤、恶性神经鞘瘤、恶纤组和一部分高恶性脂肪肉瘤提倡化疗,化疗的作用降低肿瘤的分期,增加局部切除率,防止肺转移.
  • 摘要:目的:探讨非骨化性纤维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总结1990年~2009年收治的非骨化性纤维瘤10例.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12~22岁,平均17岁.病灶位于以膝关节周围9例.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式包括病灶刮除自体髂骨或自体髂骨加人工骨移植术.结果: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非骨化性纤维瘤,术前诊断误诊5例.随访2~8年,无复发.结论:该瘤的病因不明确,从病理组织学来看,应为骨纤维细胞来源的良性肿瘤,临床诊断容易误诊.应与骨纤维异样增殖症、骨巨细胞瘤以及其他良性骨肿瘤和瘤样病变等相鉴别.彻底病灶刮除加植骨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在胫骨近端骨肿瘤保肢手术中,应用腓肠肌肌瓣转移重建伸膝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51例,男34例,女17例;年龄12-66岁,平均24.6岁.对所有肿瘤均行扩大性瘤段切除,保证完整的肿瘤边界,采用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并用带血管蒂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转移与髌韧带缝合重建伸膝功能.下肢功能通过MSTS评分系统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57个月,平均23.7个月.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深静脉血栓、骨筋膜综合症、膝关节强直等早期并发症.8例骨肉瘤,因肺部广泛转移,于术后18~34个月死亡;3例(5.9%)骨肉瘤术后在软组织内复发,经局部切除术后仍复发,行截肢术.3例迟发性感染,假体取出骨水泥填充.MSTS功能评分为84%(平均分25.2;范围22~29).结论:胫骨近端瘤段切除假体置换后,应用腓肠肌肌瓣转移既可重建伸膝装置,又可以修复软组织缺损,减少并发症,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功能.
  • 摘要:目的:通过测定绝经后女性髋部骨折患者的血清铁蛋白(Fer),骨密度及血清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Ⅰ型胶原C端肽β降解产物(β-CTX)等骨转换指标的关系,研究铁超载与骨质疏松的关系.rn 方法:采集于2011年2月至2012年6月接收的80例绝经后髋部骨折妇女的血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Fer,将患者分为Fer正常组和Fer升高组.以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股骨颈和腰椎(L1-L4)骨密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PINP和β-CTX.rn 结果:Fer升高组患者的骨密度显著低于Fer正常组;骨转换指标P1NP和β-CTX显著高于正常组.rn 结论:绝经后妇女体内铁的增加可能通过骨转换活跃,使降低骨密度,而促进骨质疏松的发生.
  • 摘要:目的:通过发现绝经后妇女体内铁蛋白(FER)、骨密度及骨组织铁含量变化的可能规律并探求其相关性,为铁过载后骨代谢异常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rn 方法:收集过去1年行人工全(半)髋关节置换术的72例绝经后女性铁蛋白(FER)及骨密度数据,采集股骨头骨组织标本;将72例病人按照年龄分为<60岁、60-69岁、70-79岁、80-89岁及≥90岁组,分别对铁蛋白(FER)、骨密度数据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并对骨组织标本行HE+普鲁士蓝染色观察骨组织铁的沉积范围及含量变化.rn 结果:①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组别FER依次为102.73ng/ml、278.15 ng/ml、250.04 ng/ml、231.0 ng/ml及187.24 ng/ml,呈现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在60-69岁组FER达到最高值;②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组别骨密度(髋部T值)分别为-1.6、-1.9、-2.2、-2.9、-3.3,呈依次降低趋势;③对72例病人数据总体分析后得出,骨密度随FER的变化没有一定的线性关系;④各年龄组别内骨密度髋部T值和腰椎T值比较,P<0.0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⑤对骨组织标本行HE+普鲁士蓝染色后与一例年轻女性标本比较发现,绝经组骨组织内有大量铁沉积,且主要沉积于骨小梁的矿化区前沿.rn 结论:绝经后女性易发生铁代谢异常及骨质疏松症,绝经后体内铁代谢异常与骨代谢异常存有一定的联系,但是目前还无明确相关性;组织形态学可以证明绝经后较绝经前骨组织内铁含量增加.
  • 摘要:目的:研究阿仑膦酸钠对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愈合的影响,并观察抗骨质疏松症后1年全身骨密度的变化.rn 方法:自2008年10月到2010年2月,共纳入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患者72例,患者平均年龄69.8岁,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术后应用钙尔奇D 600mg Qd、罗盖全0.25ug Qd,B组术后4周再开始加用阿仑膦酸钠70mg Qw,所有患者术后抗骨质疏松症治疗并随访12个月.测量腰椎和髋部的BMD,拍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记录并发症及肩关节功能评分.rn 结果:13.9%患者骨密度测量属低骨量,63.9%患者根据骨密度T值诊断为骨质疏松症,A、B两组间患者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骨折平均16周影像学愈合,A、B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术侧肩关节功能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2个月A组患者腰椎、髋部与基线相比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腰椎、髋部BMD比基线明显升高,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别(P<0.05);肱骨近端骨折后A组患者再次发生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1例(2.8%),B组无再骨折,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rn 结论:内固定术后4周时应用阿仑膦酸钠未发现对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与钙剂、活性维生素D联合合用一年可能提高患者术后的全身骨密度.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