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原位反应

原位反应

原位反应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753篇,主要集中在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0篇、会议论文40篇、专利文献192858篇;相关期刊142种,包括材料导报、复合材料学报、机械工程材料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2014中国铸造活动周会议、第十五届24省(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工程陶瓷学术年会等;原位反应的相关文献由1923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滨、陈立东、朱怀才等。

原位反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0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4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92858 占比:99.78%

总计:193288篇

原位反应—发文趋势图

原位反应

-研究学者

  • 杨滨
  • 陈立东
  • 朱怀才
  • 王忠强
  • 赵玉涛
  • 张济山
  • 江莞
  • 王连军
  • 傅高升
  • 陈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建新; 周芸; 汪天尧; 闫敬明; 郭路; 左孝青
    • 摘要: 为制备性能优良的Al_(2)O_(3)/FeCrNi复合蜂窝载体材料,通过混料-炼料-挤压成型法,以FeCrNi合金粉末、Fe_(2)O_(3)粉末、Al粉末为原料制备了整体蜂窝材料,并将该材料于氩气保护下在1200°C原位反应烧结2 h获得了Al_(2)O_(3)/FeCrNi复合蜂窝载体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力学性能测试机对Al_(2)O_(3)/FeCrNi复合蜂窝载体材料的微观组织、相结构及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烧结后Al_(2)O_(3)/FeCrNi蜂窝基体组织为γ-Fe(NiCr),原位反应生成的Al_(2)O_(3)一部分以团聚的形态分布在基体晶粒间隙处,一部分以颗粒状弥散分布在基体中;当Al_(2)O_(3)的质量分数低于1.5%,Al_(2)O_(3)/FeCrNi复合蜂窝载体抗压强度能保持在30 MPa以上;但当Al_(2)O_(3)质量分数的超过1.5%,随着Al_(2)O_(3)含量的升高,蜂窝载体抗压强度快速下降;随着Al_(2)O_(3)质量分数的增加,Al_(2)O_(3)/FeCrNi复合蜂窝载体表面催化活性涂层负载率增大,表面附着性能提高;当Al_(2)O_(3)的质量分数为1.5%、烧结温度为1200°C时,Al_(2)O_(3)/FeCrNi复合蜂窝载体的抗压强度高达31.5 MPa,表面附着性强,与催化活性涂层结合牢固,综合性能优良。
    • 王安阳; 王重阳; 卢振; 吴超
    • 摘要: 针对新型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服役要求,迫切需要开发使用温度更高的轻质薄壁中空结构材料。分析了高超音速装备发展对耐高温轻量化结构的重大需求,综述了原位反应制备钛铝板材的研究现状,以及钛铝薄壁曲面结构国内外成形技术及应用进展。讨论了钛、铝箔材层状反应过程存在的扩散机制及控制难题、致密化过程孔洞形成及迁移机理。论述了塑性变形引入原位反应过程的原位反应扩散机制和规律,双向应力状态下的原位反应对抑制孔洞的产生和消除的作用,渐变材质高温变形规律和机制以及成形过程中构件的组织和性能演变规律。提出了"箔材原位反应与超塑成形一体化"新技术,将超塑性变形融入箔材反应过程,打破传统薄壁构件"先成材后成形"的局限,实现钛铝板材制备与其中空结构成形一体化。
    • 郭灿; 康晨瑞; 高莹; 张一弛; 邓英远; 马超; 徐春杰; 梁淑华
    • 摘要: 原位反应法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增强体与基体间无杂质、无污染、颗粒分布均匀等优点,已成为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一种重要方法,揭示其动力学机制及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工业价值.然而,原位反应过程具有反应时间短、随机发生、温度高等特点,目前采用原位实验观测其反应过程仍存在较大困难.本文采用相场法模拟金属熔体内的原位反应过程,首先建立了能够描述双束金属熔体界面反应形核的相场模型,并采用该模型模拟了不同参数下相界反应形核过程.结果表明,形核率随着曲率半径及噪声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小曲率半径及强噪声条件下新相颗粒尺寸分布更加均匀,形核率随着过冷度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
    • 张少壮; 马驰枭; 郭海洋; 佘剑辉; 张俊勇; 石彦波; 李国栋; 任小明; 谢景力
    • 摘要: 在Cu^(2+)存在条件下,利用N‑羟乙基‑3,3‑二甲基‑6‑硝基吲哚啉螺吡喃分别与乙二胺分子或1,3‑丙二胺分子(1,3‑diaminopropane,1,3‑DAP)发生原位反应,得到了席夫碱配体双‑((2‑(甲基亚胺甲基)‑4‑硝基苯酚))阴离子(L_(1))或2‑((3‑胺基丙基亚胺)‑甲基)‑4‑硝基苯酚阴离子(L_(2))的铜配合物[Cu(L_(1))](1)和[Cu(L_(2))(1,3‑DAP)]NO_(3)(2)。用红外光谱、单晶X射线衍射和粉末X射线衍射对2种配合物进行了相关表征。在降解有机染料分子的过程中,观察到2种配合物具有一定的光催化性能。
    • 铁伟伟; 郑朝; 何伟伟; 朱聪旭; 岳红伟; 邱帅彪
    • 摘要: 采用光化学反应法在稀酸条件下制备出薄片状溴氧化铋(BiOBr),将其分散于含有过硫酸铵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水溶液中,通过吡咯的一步聚合反应原位制备出聚吡咯(PPy)修饰的BiOBr复合材料(BiOBr/PPy)。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可见光谱及荧光光谱等综合表征技术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形貌特征和光电特性等进行测试。结果显示,PPy成功修饰到BiOBr薄片上,BiOBr与PPy接触紧密且相互作用强。与纯BiOBr相比,BiOBr/PPy复合材料具有更强的可见光吸收效率和增强的光催化降解甲基橙(MO)染料活性。通过优化PPy和BiOBr的组合比例,当BiOBr质量分数约为7%时,BiOBr/PPy-2在50 min内对MO(30 mg·L^(-1))的降解率为87.3%;另外,循环光催化活性虽有降低但仍高于纯BiOBr和纯PPy(10.4%)。这表明BiOBr与PPy之间较强的相互作用和良好的界面结合可以有效地促进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分离效率。反应体系中分离的光生空穴、衍生自由基在染料氧化降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赵娜娜; 姚特立; 王子晗; 章晨曦; 王乐豪; 李淑娟
    • 摘要: 研究以GCr15和TC4为原料,采用热压扩散原位反应在GCr15表面制备TiC/Fe复合层.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自动划痕仪和显微硬度仪测试表征复合层的物相组成、显微组织、复合层的界面结合性能和显微硬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1 000°C和40 MPa条件下保温2 h,4 h和6 h后,TiC/Fe复合层厚度分别为5μm,7μm和10μm,复合层厚度均匀,与基体界面平整,其表面物相组成仅为TiC和α-Fe相,复合层的显微硬度最高达到2 453.7 HV0.05,约为轴承钢基体的5倍.显微划痕与拉伸试验可知1 000°C和40 MPa条件下保温4 h所得复合层与基体界面结合的临界载荷为58.5 N,界面结合强度大于221 MPa,表明热压扩散原位制备GCr15表面TiC/Fe复合层与基体之间具有优异的结合性能,对基体保护作用良好.
    • 王皓民; 汪国庆; 熊杨凯; 江昊; 赵远涛; 方志强; 李文戈
    • 摘要: 以铬粉、钨粉、石墨粉和铁粉为熔覆层原料,Ni60合金粉为黏结层原料,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45钢基体表面制备了WC-Cr_(7)C_(3)复合增强铁基熔覆层,研究了不同激光功率(2 500~3 500 W)和扫描速度(2~5mm·s^(-1))下熔覆层的宏观形貌,得到最优工艺参数,分析最优工艺下熔覆层的显微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最优激光熔覆工艺参数为激光功率3 500 W和扫描速度2mm·s^(-1);熔覆层中原位自生了网络结构的WC-Cr_(7)C_(3)复合碳化物,由熔覆层表面到内部其组织逐渐由等轴晶和树枝晶向柱状晶和平面晶转变;熔覆层的平均硬度为507.6 HV,较基体提高约63.8%,平均稳定摩擦因数为0.128,仅为基体的1/4,磨损率为4.9×10^(5)cm^(3)·N^(-1)·m^(-1),仅为基体的1/9,磨损形式为轻微的磨粒磨损和轻微的黏着磨损。
    • 王伟; 牛志彬; 车伟; 耿洁婷; 华静
    • 摘要: 采用原位共混法使可再生的生物基材料衣康酸与氧化锌在天然橡胶(NR)中原位生成衣康酸锌,然后通过过氧化二异丙苯引发衣康酸锌接枝到NR分子链上,构筑羧酸锌离子网络.结果表明,该离子网络的可逆性能可有效提高NR的强度,无炭黑填充NR的拉伸强度达到16.7 MPa,扯断伸长率达472%,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均增大.
    • 赵素琴; 顾金忠
    • 摘要: 采用水热方法,选用含2个氰基的醚氧桥联羧酸配体(Hdbna)和2,2'-联吡啶(2,2'-bipy)与MnCl2·4H2O反应,合成了一个二维配位聚合物[Mn(μ3-Hdpna)(2,2'-bipy)L(1),并对其结构和催化性质进行了研究.在配合物1中,配体Hdbna在水热反应条件下,通过原位反应被转化成醚氧桥联三羧酸配体(H3dpna).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的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1具有二维层结构.研究表明,配合物1在硅腈化反应中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
    • 周瑞莎; 苏雅慧; 柴嘉琪; 李赫; 宋江锋
    • 摘要: 以甲基巯基四氮唑和巯基嘧啶为硫源,用溶剂热合成法原位合成两个纯无机羟基硫酸盐骨架:[Cu3(SO4)(OH)4]n(1)和[K2 Co3(OH)2(SO4)3(H2 O)2]n(2).在化合物1中,一维带状折叠—Cu3(OH)4—阳离子链被硫酸根连接形成三维羟基硫酸铜骨架;在化合物2中,一维折叠Co3(OH)2阳离子链被硫酸根连接形成二维羟基硫酸钴阴离子骨架,该阴离子骨架进一步被K+连接形成三维双金属纯无机骨架,在该三维结构中存在K+传输通道.实验结果表明,有机硫作为硫源为合成羟基硫酸盐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