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火花沉积

电火花沉积

电火花沉积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324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3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42104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材料导报、材料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十一届中国热处理活动周、特种粉末冶金及复合材料制备/加工第一届学术会议、第16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等;电火花沉积的相关文献由59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建升、汪瑞军、朴钟宇等。

电火花沉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3 占比:0.41%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42104 占比:99.53%

总计:42303篇

电火花沉积—发文趋势图

电火花沉积

-研究学者

  • 王建升
  • 汪瑞军
  • 朴钟宇
  • 韩红彪
  • 周振宇
  • 王晓明
  • 朱胜
  • 董仕节
  • 徐安阳
  • 熊翔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司彦龙; 马小斌; 詹华; 徐天杨; 汪瑞军
    • 摘要: 利用电火花沉积技术在45钢表面制备了Ti_(13.8)Zr_(41.2)Cu_(12.5)Ni_(10)Be_(22.5)非晶合金涂层,通过中性盐雾试验对比了45钢基体、非晶合金涂层2种样品的耐腐蚀性能,并对其腐蚀增重和腐蚀形貌进行了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2种样品的单位面积腐蚀增重均增大,经96 h中性盐雾腐蚀后,45钢基体样品平均单位面积腐蚀增重比非晶合金涂层样品增加了0.00504 g/cm^(2)。相较于45钢基体样品,非晶合金涂层样品在盐雾试验前10 h表现出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分析认为非晶合金涂层Ti_(13.8)Zr_(41.2)Cu_(12.5)Ni_(10)Be_(22.5)中易钝化金属Zr形成致密氧化锆层和非晶合金涂层对45钢基体起到了有效的防护作用。经96 h中性盐雾腐蚀后,非晶合金涂层样品最终被腐蚀,分析认为非晶合金涂层中存在的未搭接区和纵向贯穿裂纹等缺陷是造成其最终发生腐蚀的主要原因。
    • 刘宇; 王天姝; 苏全宁; 马付建; 杨大鹏; 张生芳
    • 摘要: 钛合金由于表面硬度低及耐磨性差而发展受限,利用电火花沉积技术对其表面进行改性处理可提升钛合金材料工作性能。以NiCr–3为电极在钛合金表面制备了强化涂层,分析了工艺参数对涂层表面粗糙度、表面形貌及厚度的影响规律,分析了不同工艺条件下涂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比沉积时间的增加,涂层厚度先增加后减小,最佳比沉积时间为4min/cm^(2);随着沉积频率的增加,表面裂纹数量有所减少;随着沉积电压、沉积频率以及比沉积时间的增加,涂层硬度不断增大,最后逐渐趋于稳定。所获涂层是由基体中Ti元素与NiCr–3电极发生反应生成的反应涂层,涂层的主要成分是Ni_(3)Ti、Ni_(2)Ti、Cr_(2)Ti和Cr_(1.93)Ti_(1.07)等相。
    • 孙又银; 高玉新; 程虎
    • 摘要: 采用电火花沉积工艺在3Cr;Mo钢表面制备Fe基和Fe/La_(2)O_(3)涂层,以考察La_(2)O_(3)对Fe基涂层组织及耐磨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显微硬度计和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Fe基和Fe/La_(2)O_(3)涂层的显微组织、相结构、显微硬度及耐磨性能。结果表明:Fe基和Fe/La_(2)O_(3)涂层主要由γ-(Fe, Ni)固溶体和Cr_(7)C_(3)、CrB、Fe;C等硬质相组成,La_(2)O_(3)的加入使Fe基涂层中生成新物相CrC、LaNi_(4)Si。Fe/La_(2)O_(3)涂层的组织结构为莲藕状互联的网状组织,且靠近涂层表面区域组织更加细小;La_(2)O_(3)使Fe基涂层中的夹杂物、裂纹、孔洞等缺陷大大减少,组织更加均匀连续。Fe/La_(2)O_(3)涂层相比Fe基涂层平均硬度提高了50 HV;,耐磨性能提高了86%。Fe基和Fe/La_(2)O_(3)涂层的磨损机理以磨粒磨损为主。
    • 刘宇; 苏全宁; 曲嘉伟; 邵春诚; 张生芳
    • 摘要: 电火花沉积材料的过渡形式、过渡形态、结合过程等对沉积的效率、稳定性及沉积层质量有重要影响。为了探究电火花沉积的熔滴转移过程,建立了电火花沉积两极间熔滴过渡的仿真模型,模拟了电极表面熔融液滴变形及脱落的过渡过程,分析了过渡过程中熔滴的形态变化、压力分布及流动趋势。结果表明:熔融电极材料在重力、表面张力及等离子流力的作用下向基体过渡;表面张力加剧了熔滴颈部收缩,促进了熔滴脱落;下落过程中,熔滴形状向扁平的椭圆形转变。
    • 陈海涛; 张晶; 丛大龙; 张敏; 宋凯强; 李忠盛; 谢兰川
    • 摘要: 目的通过模拟钢基体表面电火花沉积钨涂层过程中的熔池区域温度场变化及其残余应力分布,以便更好地理解电火花沉积钨涂层的工艺过程,得到钨涂层成膜过程中的温度场分布和残余应力形成机制。方法采用电极低速旋转与上下点动相结合的电火花沉积工艺,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沉积顺序,在钢基体表面均匀制备抗烧蚀钨涂层。同时,采用ANSYS仿真软件对该工艺制备的钨涂层的温度场和残余应力进行模拟与仿真。结果采用高斯热源模型较好地模拟出了电火花沉积钨涂层过程中熔池区域的温度场分布,并在此基础上,将温度场分布数据作为应力分析的载荷,导入到力学分析模型中,实现了温度场与应力场的耦合计算,得到了钨涂层沉积过程中熔池区域的应力变化状态和凝固后的残余应力大小。结论随着电火花沉积功率的增大,熔池直径和深度均会增加,熔池峰值温度增高,电火花沉积钨涂层的残余应力增大。单排钨涂层沉积过程中,除第一个熔池外,其余熔池都会受到前一个熔池的影响,相对于单点钨涂层,残余应力明显减小。多排熔池群形成的钨涂层残余应力大小主要与沉积速率有关,沉积速率越快,钨涂层的残余应力越大。
    • 欧阳里赓; 梁智杰; 张浩; 于兆勤
    • 摘要: 内植体表面抗菌改性是实现内植体实际应用的关键,银作为工具电极能够通过电火花沉积的方法在TC4内植体表面形成抗菌效果优异的涂层,这种方法具有速度快、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势。为了探究加工特性与工艺参数对沉积物体积的影响,建立了银电极在TC4表面电火花沉积的单脉冲放电模型,通过ANSYS对温度场分布情况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在峰值电流0.52 A,电压60 V,脉宽40μs的条件下,银电极的熔池范围大于TC4工件,且两极熔池范围均随时间增加而增加。与仿真设定参数相同的电火花沉积实验证明,仿真结果与真实结果相差不大。通过计算与实验探讨了电压、脉宽以及银电极直径对银沉积物体积的影响,银电极直径在0.2~0.3 mm时对沉积物体积影响较大。电压、脉宽均与沉积体积正相关,其中电压为主要影响因素。仿真结果可以为相关工艺提供理论指导和加工结果预测。
    • 杨林; 曹同坤; 吕壮
    • 摘要: 为了提高Ti(C,N)基金属陶瓷表面减摩润滑性能,延长零部件使用寿命,采用电火花沉积技术在其表面沉积制备Cu-MoS_(2)自润滑涂层,使用HSR-2M型高速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制备的自润滑涂层进行摩擦磨损实验,并对涂层表面形貌进行了研究,分析了MoS_(2)含量对自润滑涂层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当涂层厚度约为45.7μm、表面粗糙度约为1.19μm时,涂层表面较为均匀、致密,且在摩擦试验时表现出良好的减摩润滑作用。MoS_(2)含量增加时会提高涂层的润滑性能,但含量过高会导致涂层发生局部脱落;Cu-MoS_(2)自润滑涂层的减摩润滑性能与涂层中MoS_(2)含量有关,主要是因为涂层中MoS_(2)含量会影响涂层表面强度以及涂层与基体的结合效果。
    • 徐安阳; 王晓明; 朱胜; 韩国峰; 赵阳; 郭迎春
    • 摘要: 利用旋转电极电火花沉积装置,在Q235钢表面逐层沉积1至6层铜合金涂层,计算分析了每层沉积厚度、过渡形态、表面和截面形貌,探讨了电火花沉积电极材料的过渡机制、形态和规律.结果表明:工件和电极的质量变化曲线相似,随着沉积层数的增加,质量变化量减少直至趋于稳定;沉积层以熔融物质团(液态、半固态)的形态过渡沉积生成,电极与工件材料在沉积层与基体界面处互相渗透,生成厚约20~30μm的过渡层;工件材料对沉积层的稀释作用主要发生在过渡物质团结合处,对其内部影响极小,且随着沉积层数的增加而减小,沉积层由多层电极材料覆盖叠压构成;随着沉积层数的增大,放电能量利用率降低,单次沉积厚度降低,电极对沉积表面的磨削涂覆作用增大,电极材料沉积率有所下降.
    • 张忠科; 张栋; 王希靖; 陈克选
    • 摘要: 电火花沉积可制备硬度高、耐磨性和耐腐蚀性优异的强化涂层,能显著提高机械零部件的性能和使用寿命,传统电火花沉积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基于Labview开发平台设计了一套电火花自动沉积监控系统,其硬件主要由PC机、Arduino控制卡、步进电机等组成,该系统具有运动控制、运动反馈、数据采集、沉积轨迹设置和显示等功能,并在沉积路径规划中加入了Bresenham算法,实现了电火花沉积过程的自动控制.
    • 王顺; 童金钟; 韩红彪
    • 摘要: 为了研究接触力对电火花沉积过程的影响,设计了一种电火花沉积接触力自动控制装置,进行了不同接触力下的自动沉积试验,分析了不同接触力下的沉积效率、质量转移效率、沉积层表面形貌和各种放电波形的数量等.结果表明,接触力为1.0 N时,取得了较大的沉积效率和质量转移效率,沉积层的表面质量也较好.设计的电火花沉积接触力自动控制装置能够恒定保持电极与工件之间的接触力,实现电极的自动进给.接触力的变化改变了电极与工件的接触状态,随着接触力的增大,自动沉积过程产生的火花和飞溅减少,短路放电数量增加而接触放电数量减少,从而影响自动沉积效率和沉积层的质量.在一定试验条件下,选择合适的接触力,可提高沉积效率和质量转移效率,获得较好的沉积层质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