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工业纯钛

工业纯钛

工业纯钛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80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化学工业、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2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210413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材料导报、机械工程材料、焊接技术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第十一届中国热处理活动周、第十九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第十一届摩擦学大会等;工业纯钛的相关文献由720位作者贡献,包括杨西荣、赵西成、李军等。

工业纯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2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10413 占比:99.90%

总计:210632篇

工业纯钛—发文趋势图

工业纯钛

-研究学者

  • 杨西荣
  • 赵西成
  • 李军
  • 杨柳
  • 彭琳
  • 曹占元
  • 林崇智
  • 肖聪
  • 卢东
  • 王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孔玢; 李丽; 刘正乔; 余世伦; 张孝军; 雷霆; 陈辰
    • 摘要: 研究了工业纯钛在硫酸溶液中的腐蚀行为及表面形貌演变,利用扫描电镜、粗糙度仪、能谱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分析仪对蚀刻前后的表面形貌、粗糙度、成分及物相组成进行分析,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仪及透射电镜对纯钛基体的织构和显微组织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工业纯钛的表面酸蚀处理可看作微电池腐蚀过程,具体分为3个阶段:钛氧化膜去除、钛基体溶解以及钛表层形成氢化钛吸气层。钛晶粒的取向差异导致蚀刻后钛表面形成具有取向性的多孔形貌,钛基体内析出的纳米粒子使蚀刻后的钛表面形成丰富的多孔结构。
    • 简思聪; 段伟; 关耀威
    • 摘要: 为了研究循环载荷频次与力学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试验对比了单轴拉伸与不同循环载荷次数下退火态TA2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循环载荷20次范围内,TA2/M断后伸长率会随循环载荷次数的增多而增大;随着载荷的不断循环,材料晶粒位错密度逐渐增加、几何必要位错得到不断积累,使得TA2/M塑性变形阶段的拉伸应力出现缓慢上升;同时,由于塑性变形阶段加工硬化率的急剧下降,在颈缩阶段背应力和有效应力均呈现下降趋势。
    • 郭庆; 余伟; 韩盈; 夏梓崴
    • 摘要: 冷轧纯钛的典型织构类型是以{1123}为主要织构组分的棱锥织构。棱锥织构属于非对称织构,会使得纯钛板材呈现明显的力学性能各向异性。对纯钛板材进行多道次冷轧变形和再结晶退火处理,然后分别用X射线衍射仪(XRD)测试织构极密度及取向变化。结果表明:纯钛冷轧后主要存在的织构类型为(1213)、(0112)和(0111)棱锥织构。经580°C/2 h退火,遗传了冷轧后主要的棱锥织构类型,其中(0112)和(0111)织构的极密度随压下率变化较退火前明显减小,而基面织构虽然强度高但组分少,加剧了纯钛板材的各向异性。
    • 张家铭; 余伟; 张泽宇
    • 摘要: 工业纯钛(TA1)表面塑性剪切抗力较低且氧化膜保护作用有限,在滑动摩擦时会产生严重的磨损行为.经高温氧化处理的TA1圆盘试样通过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以及扫描电镜(SEM)和能谱(EDS)分析,研究实验温度、氧化膜及富氧α层对TA1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由于磨屑的润滑作用,在相同的载荷和磨损时间下,有氧化层TA1的摩擦因数范围在0.07~0.3,无氧化层TA1摩擦因数范围在0.55~0.9之间.摩擦磨损实验温度越高,有氧化层的TA1摩擦处的犁沟形貌分布越多、越深.对于无氧化层TA1试样,随温度升高和对磨时间的延长,裂纹更易扩展形成剥层磨损.TA1材料的主要磨损方式为剥层磨损、黏着磨损以及氧化磨损,无氧化膜及富氧α层的TA1材料黏着磨损更为严重.表面硬度和磨损机制不同造成高温下摩擦磨损性能的差异.
    • 张聪惠; 刘颖; 肖桂枝; 张津
    • 摘要: 采用脉冲渗氧的方法在不同温度、时间下对工业纯钛进行渗氧处理,以改善其在应用过程中的耐磨损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纳米压痕仪和摩擦磨损试验机分别对试样表层的特征峰强度、形貌特征、压痕硬度、表面摩擦因数及磨痕截面积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经脉冲渗氧处理在工业纯钛试样表面形成氧化层和氧扩渗层;与连续渗氧试样和原始试样相比,700°C脉冲渗氧6 h试样的表面硬度最大,为15.39 GPa,约为同等参数下连续渗氧试样的1.7倍和原始试样的7.3倍;800°C脉冲渗氧4.5 h试样的摩擦因数和磨痕截面积最小,分别为0.24和317.44μm2..试样的黏着磨损被明显削弱,耐磨损性能得到提高.
    • 杨柳; 王建彬; 徐慧敏; 李庆安; 疏达; 江本赤
    • 摘要: 为了提高工业纯钛的表面加工质量,需要优化研磨工艺.采用单因素实验法探索磨粒形状对工业纯钛研磨效果的影响规律;利用正交实验法定量地对工业纯钛的研磨加工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 表明,采用不规则形状磨粒进行研磨的材料去除速率可达60.45 nm/min,高于球形磨粒的23.70 nm/min,而两者的工件表面粗糙度基本相同;研磨压力对材料去除速率的影响最为显著;采用最优的工艺参数可得到的材料去除速率和表面粗糙度分别为81.90 nm/min和Ra 0.099 μm.研究结果可为工业纯钛研磨时磨粒形状的选择以及工艺参数的制定提供依据.
    • 刘晓燕; 张琪; 高飞龙; 杨西荣; 罗雷; 柳奎君
    •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用金属材料在创伤外科、整形手术和口腔医疗中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其中钛及钛合金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钛合金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合金元素,会使人体出现病症,因此不含合金元素的工业纯钛在生物医学材料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应用等径通道挤压(ECAP)技术成功制备出超细晶工业纯钛.但是ECAP技术制备超细晶材料存在细化和强化极限,而且ECAP道次数较多,工序复杂,生产效率低,对工件的尺寸和形状要求很高,因此限制了超细晶工业纯钛的应用.为了使工业纯钛的强度满足使用要求,并且开发出易于实际运用的加工技术,将ECAP与传统塑性加工相结合(复合变形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多.工业纯钛先经多道次ECAP变形细化晶粒,再经传统塑性加工提高位错密度,其强度可增加到1000 MPa左右,并且保持良好的塑性.后变形使ECAP变形后的等轴晶粒被拉长,且分布不均匀,材料的力学性能表现出强烈的各向异性.复合变形可以运用较少道次的ECAP,缩短了加工周期.此外,通过后变形可以将材料加工成所需的成品形状,更易于生产和应用.复合变形后的超细晶工业纯钛进行低温退火可以提高材料的塑性,得到更优的综合力学性能.本文综述了复合变形制备超细晶工业纯钛的研究进展,分别对不同复合变形后工业纯钛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织构演变进行了介绍.对复合变形制备超细晶工业纯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以期为开发高效率易加工的复合变形技术提供参考.
    • 冯永智; 卢磊; 钟政烨
    • 摘要: 室温下运用动态等径角挤压(D-ECAP)技术实现了工业纯钛(CP-Ti)在L型模具内的高应变率剪切变形,结合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研究了CP-Ti动态剧烈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孪生行为。结果表明,D-ECAP变形在CP-Ti中激发了大量的一次{1122}和{1012}孪晶,同时生成了少量的一次{1121}、{1011}、{1123}和{1124}孪晶。在单个晶粒内部,一次{1122}压缩孪晶和一次{1012}拉伸孪晶分别存在四种和两种孪晶变体,以一次{1122}压缩孪晶和一次{1012}拉伸孪晶为基体可进一步激发二次{1122}-{1121}、{1122}-{1012}和{1012}-{1122}孪晶以及三次{1122}-{1012}-{1122}和{1012}-{1122}-{1012}孪晶,其中二次{1122}-{1012}和{1012}-{1122}孪晶均存在两种孪晶变体。
    • 余登德; 张仁耀; 沈月; 闻明; 刘洪喜
    • 摘要: 钛及钛合金具有比强度高、加工性好、抗冲击震动、耐海水腐蚀及海洋大气腐蚀等优点,使其成为一种优良的船用金属结构材料.但在具有侵蚀性的高浓度氯离子和氟离子的工况下,钛及钛合金易加速腐蚀.此外,高腐蚀电位的钛及钛合金与其他低腐蚀电位金属(如铜、铁)接触时会发生电偶腐蚀,易使其他金属腐蚀失效.目前,可采用多种表面处理方法来提高钛及钛合金的表面耐腐蚀性能以拓展其适用范围.但目前关于钛及钛合金的表面改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表面处理方法对腐蚀性能的影响,鲜见关于复合表面处理后钛及钛合金的耐腐蚀性能研究.采用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MAT)、磁控溅射以及热氧化处理在工业纯钛(TA2)表面制备了Ru/Ti薄膜,并研究了其在模拟海水中的腐蚀性能.借助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电化学工作站等仪器对薄膜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及耐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工业纯钛表面获得的Ru/Ti薄膜均匀致密,无明显缺陷,Ru/Ti薄膜中的Ti为α-Ti、fcc-Ti双相结构;与未处理样品相比,具有Ti-Ru薄膜的工业纯钛在模拟海水中的耐蚀性能显著提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