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C颗粒
TiC颗粒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213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一般工业技术、冶金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15423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材料科学与工艺、复合材料学报、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东北三省四市第十七届铸造年会暨哈尔滨市第十七届铸造年会、第十二届全国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第十届全国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学术年会暨第四届全国铸造复合材料学术年会等;TiC颗粒的相关文献由55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子利、刘希琴、刘伯路等。
TiC颗粒—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5423篇
占比:99.90%
总计:115539篇
TiC颗粒
-研究学者
- 刘子利
- 刘希琴
- 刘伯路
- 王怀涛
- 周桂斌
- 朱晓春
- 王文静
- 姜启川
- 孙扬善
- 邱丰
- 毛小南
- 赵庆龙
- 王健
- 薛烽
- 郭志猛
- 刘超文
- 刘金水
- 卢雅琳
- 吴钱林
- 周东帅
- 周健
- 周启文
- 姚晓洪
- 孟君晟
- 张鹏省
- 曲迎东
- 曾松岩
- 李兴成
- 李广龙
- 李建国
- 李荣德
- 王振廷
- 王立红
- 田畅
- 聂赛男
- 陈学敏
- 黄继华
- 何业增
- 刘均海
- 刘清友
- 古思敏
- 吕蓉
- 周玉
- 委福祥
- 孙新军
- 孟庆坤
- 宋桂明
- 宋桂香
- 常芳
- 张小明
-
-
耿祥威;
李立;
孙一;
张建
-
-
摘要:
通过低温球磨结合等离子活化烧结制备TiC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TMC1),研究了TMC1试样的物相组成、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及强化机理,并与普通高能球磨结合等离子活化烧结制备复合材料(TMC2)进行对比。结果表明:TMC1试样基体由均匀细小的等轴α晶粒和β转变相组成,TiC颗粒在基体中分布均匀,TMC1试样的晶粒尺寸远小于TMC2试样;900~1200°C烧结的TMC1试样均实现致密化,抗压强度和硬度随烧结温度升高而降低;TMC1试样相比TMC2试样具有更高的相对密度、硬度和强度;TMC1试样的强化机理为颗粒强化和细晶强化。
-
-
张有德;
朱继祥;
吴鹏;
雷声;
刘亚峰;
许海丽;
梁栋
-
-
摘要:
针对因受到钢材摩擦冲击而导致导卫板失效的问题,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制备了TiC+WC复合涂层,并通过SEM,EDS,XRD、硬度测试仪和摩擦磨损试验对其微观结构和磨损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硬质相TiC和复合相(TiC,WC)显著提高了熔覆层的表面性能,熔覆层与基材界面结合紧密牢固,组织无明显缺陷。随着硬质相和复合相含量增加,涂层组织明显细化,物相分别以Fe_(3)C,TiC,(Cr,Fe)_(7)C_(3),TiC/(Ti,W)C_(1-x)为主。熔覆层的平均显微硬度随TiC含量增加而增加,其中含40 wt%TiC的熔覆层平均显微硬度最高,约为基材的2.8倍。添加TiC和复合相(TiC,WC)后,熔覆层的表面磨损机理主要以磨粒磨损为主,且后者显现出更为出色的耐磨性,其中10 wt%TiC+20 wt%WC复合相熔覆层的磨损失重量仅为4.5 mg,是仅添加30 wt%TiC熔覆层最小磨损量的1.6倍。
-
-
李坤;
张弛;
姚丽娟;
朱满;
坚增运
-
-
摘要:
为改善CoFeNiMn高熵合金的力学性能,文中采用电弧熔炼和铜模喷铸法制备了不同Ti、C含量的CoFeNiMn(Ti_(x)C_(100-x))_(0.25)(x分别为20,30,40,60,70,80)高熵合金。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万能试验机等检测并分析了CoFeNiMn(Ti_(x)C_(100-x))_(0.25)合金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x=20时,合金组织呈典型的树枝状,未发现TiC颗粒存在;当x≥30后,合金结构由FCC和TiC两相所组成,TiC颗粒均匀的分布于合金内部;添加Ti、C元素后,CoFeNiMn(Ti_(x)C_(100-x))_(0.25)合金仍然保持良好的塑性,随合金中x值的增加,合金的屈服强度在x=20时为302MPa,x=30时增加至370MPa,x=80时则减小至204MP;而合金的硬度则先减小后增加,x=20时硬度为297 HV_(0.3),x=60时减小至190 HV_(0.3),x=80时增加至230HV_(0.3)。
-
-
杨鹏;
胡纯;
陈华辉;
马峰;
滕子
-
-
摘要:
对新研制的含Ti低合金耐磨钢ANM450和对比钢Hardox450进行组织、相结构及硬度研究。基于煤矿井下工况环境,模拟配制偏酸性、偏碱性和高矿化度3种模拟矿井水,并以去离子水作为对比,通过湿砂磨料磨损试验对2种耐磨钢的腐蚀磨损性能和机制,以及腐蚀对磨损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型耐磨钢ANM450的组织为板条状马氏体,沿轧制方向弥散分布有TiC颗粒;在4种模拟矿井水中,新型耐磨钢ANM450的耐腐蚀磨损性能优于对比钢Hardox450,其中TiC颗粒起到细化晶粒和阻碍磨粒滑动的作用;在40、100、140 N 3种载荷下,新型耐磨钢ANM450的腐蚀促进磨损率都要高于Hardox450,这表明新型耐磨钢ANM450的腐蚀磨损交互作用大于Hardox450。
-
-
曹磊;
曲文诚;
胡郅贤;
魏尊杰;
王宏伟
-
-
摘要:
采用真空感应熔炼和铸造,通过原位自生方式制备体积分数分别为2.5%、5%和10%的TiC增强TC4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相、组织及在室温和高温时的拉伸特性和强化机理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TiC含量较少时,复合材料中的TiC增强相为细条状或小粒状共晶TiC;当TiC体积分数达到10%时,TiC增强相以等轴或枝晶状的初生TiC为主;复合材料室温和高温强度比未复合基体合金有显著提高,但延伸率有所下降;复合材料室温时以C元素固溶强化机制为主,不同TiC含量的复合材料之间强度差别不大,高温时颗粒的载荷传递效应开始起作用,拉伸强度随TiC含量增加而增大.
-
-
顾景洪;
肖平安;
肖利洋;
吕蓉;
古思敏;
赵吉康
-
-
摘要:
采用粉末冶金法(powder metallurgy,PM)和超固相线液相烧结技术(super solid phase line liquid phase sintering,SLPS)制备出TiC颗粒增强(TiC_(P))+含质量分数20%Cr的烧结高铬铸铁(high chromium cast iron,HCCI)复合材料。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ion,XRD)研究了TiC颗粒增强相含量(质量分数)对TiC_(P)/HCCI复合材料物相组成、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开展了后续热处理研究。结果表明:超固相线液相烧结技术制备出的TiC_(P)/HCCI复合材料相对密度均达97%以上,其物相组成为马氏体、奥氏体、M7C3碳化物和TiC。TiC颗粒主要沿着高铬铸铁中金属基体/碳化物界面分布,随着TiC含量增加,复合材料的硬度显著增加,达到HRC 67.2,但冲击韧性却逐步降低,合金断裂机制也由准解理性断裂向沿晶完全解理性断裂转变。经淬火处理后,该类TiC_(P)/HCCI复合材料的硬度可进一步提升至HRC 69.3,有望成为硬度介于高铬铸铁和硬质合金之间的优秀耐磨材料。
-
-
-
吴双全;
任鑫;
初鑫;
江仁康;
窦春岳;
高志玉
-
-
摘要:
为探究第二相TiC颗粒对Ni基复合镀层组织结构及耐磨性能的影响,利用双向脉冲电沉积技术在Q235钢表面分别制备了纯Ni镀层、Ni-微米TiC复合镀层及Ni-纳米TiC复合镀层.通过FESEM、XRD、EDS对镀层的表面形貌、物相及成分进行了表征,并对比研究了镀层的表面粗糙度、显微硬度和耐磨性能.结果表明:加入TiC颗粒后,镀层表面由胞状结构转变为菜花状结构,同时基质金属镍的沉积取向行为发生了变化.Ni-纳米TiC复合镀层的平均晶粒尺寸为24.9 nm,约为Ni-微米TiC复合镀层的1/3.与Ni-微米TiC复合镀层相比,Ni-纳米TiC复合镀层具有更小的表面粗糙度(Ra=3.500μm)和更高的表面硬度(820.5HV0.1).磨损试验结果表明,复合镀层的磨损机制是轻微的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混合,TiC颗粒延缓了基质镍镀层的磨损速率.其中,Ni-纳米TiC复合镀层的平均磨损速率为5.6 mg/(cm2·min),约为Ni-微米TiC复合镀层的1/2,表现出对基体更为优异的耐磨性能.
-
-
-
-
刘兆晶;
宁志良;
姚秀荣;
李凤珍;
任善之
- 《东北三省四市第十七届铸造年会暨哈尔滨市第十七届铸造年会》
| 2006年
-
摘要:
熔炼制备了TiC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并通过热处理改变基体硬度,在自制的磨损试验设备上与抗磨白口铁进行对比冲蚀磨损试验.结果表明:砂粒冲蚀磨损比浆体冲蚀磨损要严重;在砂粒冲蚀磨损的条件下TiC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的磨损特征为基体表面磨损、TiC颗粒裸露、TiC颗粒脱落的循环过程;而抗磨白口铁的磨损特征为基体表面磨损、碳化物裸露、碳化物脆断剥落和碳化物崩塌脱落露出较大的磨损坑的循环过程;在此条件下TiC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的抗磨性比抗磨白口铁的要高;在浆体冲蚀磨损的条件下抗磨白口铁抗磨性能比铁基复合材料料的要高;在此条件下材料不但发生冲蚀磨损现象,还与介质中的水发生电化学腐蚀磨损,其磨损现象为两种磨损的综合结果.
-
-
刘兆晶;
宁志良;
姚秀荣;
李凤珍;
任善之
- 《东北三省四市第十七届铸造年会暨哈尔滨市第十七届铸造年会》
| 2006年
-
摘要:
熔炼制备了TiC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并通过热处理改变基体硬度,在自制的磨损试验设备上与抗磨白口铁进行对比冲蚀磨损试验.结果表明:砂粒冲蚀磨损比浆体冲蚀磨损要严重;在砂粒冲蚀磨损的条件下TiC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的磨损特征为基体表面磨损、TiC颗粒裸露、TiC颗粒脱落的循环过程;而抗磨白口铁的磨损特征为基体表面磨损、碳化物裸露、碳化物脆断剥落和碳化物崩塌脱落露出较大的磨损坑的循环过程;在此条件下TiC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的抗磨性比抗磨白口铁的要高;在浆体冲蚀磨损的条件下抗磨白口铁抗磨性能比铁基复合材料料的要高;在此条件下材料不但发生冲蚀磨损现象,还与介质中的水发生电化学腐蚀磨损,其磨损现象为两种磨损的综合结果.
-
-
刘兆晶;
宁志良;
姚秀荣;
李凤珍;
任善之
- 《东北三省四市第十七届铸造年会暨哈尔滨市第十七届铸造年会》
| 2006年
-
摘要:
熔炼制备了TiC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并通过热处理改变基体硬度,在自制的磨损试验设备上与抗磨白口铁进行对比冲蚀磨损试验.结果表明:砂粒冲蚀磨损比浆体冲蚀磨损要严重;在砂粒冲蚀磨损的条件下TiC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的磨损特征为基体表面磨损、TiC颗粒裸露、TiC颗粒脱落的循环过程;而抗磨白口铁的磨损特征为基体表面磨损、碳化物裸露、碳化物脆断剥落和碳化物崩塌脱落露出较大的磨损坑的循环过程;在此条件下TiC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的抗磨性比抗磨白口铁的要高;在浆体冲蚀磨损的条件下抗磨白口铁抗磨性能比铁基复合材料料的要高;在此条件下材料不但发生冲蚀磨损现象,还与介质中的水发生电化学腐蚀磨损,其磨损现象为两种磨损的综合结果.
-
-
刘兆晶;
宁志良;
姚秀荣;
李凤珍;
任善之
- 《东北三省四市第十七届铸造年会暨哈尔滨市第十七届铸造年会》
| 2006年
-
摘要:
熔炼制备了TiC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并通过热处理改变基体硬度,在自制的磨损试验设备上与抗磨白口铁进行对比冲蚀磨损试验.结果表明:砂粒冲蚀磨损比浆体冲蚀磨损要严重;在砂粒冲蚀磨损的条件下TiC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的磨损特征为基体表面磨损、TiC颗粒裸露、TiC颗粒脱落的循环过程;而抗磨白口铁的磨损特征为基体表面磨损、碳化物裸露、碳化物脆断剥落和碳化物崩塌脱落露出较大的磨损坑的循环过程;在此条件下TiC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的抗磨性比抗磨白口铁的要高;在浆体冲蚀磨损的条件下抗磨白口铁抗磨性能比铁基复合材料料的要高;在此条件下材料不但发生冲蚀磨损现象,还与介质中的水发生电化学腐蚀磨损,其磨损现象为两种磨损的综合结果.
-
-
刘兆晶;
宁志良;
姚秀荣;
李凤珍;
任善之
- 《东北三省四市第十七届铸造年会暨哈尔滨市第十七届铸造年会》
| 2006年
-
摘要:
熔炼制备了TiC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并通过热处理改变基体硬度,在自制的磨损试验设备上与抗磨白口铁进行对比冲蚀磨损试验.结果表明:砂粒冲蚀磨损比浆体冲蚀磨损要严重;在砂粒冲蚀磨损的条件下TiC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的磨损特征为基体表面磨损、TiC颗粒裸露、TiC颗粒脱落的循环过程;而抗磨白口铁的磨损特征为基体表面磨损、碳化物裸露、碳化物脆断剥落和碳化物崩塌脱落露出较大的磨损坑的循环过程;在此条件下TiC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的抗磨性比抗磨白口铁的要高;在浆体冲蚀磨损的条件下抗磨白口铁抗磨性能比铁基复合材料料的要高;在此条件下材料不但发生冲蚀磨损现象,还与介质中的水发生电化学腐蚀磨损,其磨损现象为两种磨损的综合结果.
-
-
邓超;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毛小南;
曾卫东;
张鹏省
- 《第十二届全国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
| 2005年
-
摘要:
本文利用TP-650钛基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应变速率对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高温流变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50°C温度下,钛基复合材料的流变应力对应变速率不敏感,其主要原因为:原子热运动加剧,运动位错遇到障碍时,可以在外力和热激活的共同作用下越过障碍;在变形过程中一方面发生应变硬化,同时发生位错攀移相互湮没和重新排列成更为稳定的位错结构的回复软化过程;TiC颗粒的强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应变速率对流变应力的敏感性.
-
-
邓超;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毛小南;
曾卫东;
张鹏省
- 《第十二届全国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
| 2005年
-
摘要:
本文利用TP-650钛基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应变速率对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高温流变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50°C温度下,钛基复合材料的流变应力对应变速率不敏感,其主要原因为:原子热运动加剧,运动位错遇到障碍时,可以在外力和热激活的共同作用下越过障碍;在变形过程中一方面发生应变硬化,同时发生位错攀移相互湮没和重新排列成更为稳定的位错结构的回复软化过程;TiC颗粒的强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应变速率对流变应力的敏感性.
-
-
邓超;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毛小南;
曾卫东;
张鹏省
- 《第十二届全国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
| 2005年
-
摘要:
本文利用TP-650钛基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应变速率对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高温流变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50°C温度下,钛基复合材料的流变应力对应变速率不敏感,其主要原因为:原子热运动加剧,运动位错遇到障碍时,可以在外力和热激活的共同作用下越过障碍;在变形过程中一方面发生应变硬化,同时发生位错攀移相互湮没和重新排列成更为稳定的位错结构的回复软化过程;TiC颗粒的强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应变速率对流变应力的敏感性.
-
-
邓超;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毛小南;
曾卫东;
张鹏省
- 《第十二届全国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
| 2005年
-
摘要:
本文利用TP-650钛基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应变速率对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高温流变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50°C温度下,钛基复合材料的流变应力对应变速率不敏感,其主要原因为:原子热运动加剧,运动位错遇到障碍时,可以在外力和热激活的共同作用下越过障碍;在变形过程中一方面发生应变硬化,同时发生位错攀移相互湮没和重新排列成更为稳定的位错结构的回复软化过程;TiC颗粒的强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应变速率对流变应力的敏感性.
-
-
邓超;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毛小南;
曾卫东;
张鹏省
- 《第十二届全国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
| 2005年
-
摘要:
本文利用TP-650钛基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应变速率对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高温流变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50°C温度下,钛基复合材料的流变应力对应变速率不敏感,其主要原因为:原子热运动加剧,运动位错遇到障碍时,可以在外力和热激活的共同作用下越过障碍;在变形过程中一方面发生应变硬化,同时发生位错攀移相互湮没和重新排列成更为稳定的位错结构的回复软化过程;TiC颗粒的强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应变速率对流变应力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