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等离子熔覆

等离子熔覆

等离子熔覆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340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矿业工程、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0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335947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中原工学院学报、材料工程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九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大会、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2011年十四省市热处理暨第三届全国有色金属热处理学术交流会等;等离子熔覆的相关文献由64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均波、王元宗、卢金斌等。

等离子熔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0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35947 占比:99.95%

总计:336121篇

等离子熔覆—发文趋势图

等离子熔覆

-研究学者

  • 刘均波
  • 王元宗
  • 卢金斌
  • 吴玉萍
  • 王林彦
  • 孙冬柏
  • 彭竹琴
  • 来佑彬
  • 杨波
  • 王冬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傅佳云; 刘延辉
    • 摘要: 采用等离子熔覆技术在45钢表面制备了CoCrFeNi高熵合金涂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VHX-600型超景深三维数码显微分析系统、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PARSTAT 4000a电化学工作站和显微硬度计检测了涂层的宏观形貌、微观结构、耐蚀性能、成分和硬度分布。结果表明:CoCrFeNi高熵合金涂层与基体为冶金结合;涂层由FCC相和富Cr和Fe的σ相组成,呈典型的枝晶形态,枝晶区为FCC相,枝晶间为σ相;与基体相比,CoCrFeNi合金涂层的硬度更高,耐蚀性更好。
    • 许启民; 张霄; 赵禹; 黄仲佳; 周晓宏; 王刚
    • 摘要: 目的 通过退火来提高等离子熔覆FeCoCrNiAl高熵合金涂层的耐磨性。方法 通过等离子熔覆技术在45号钢基体上制备了FeCoCrNiAl高熵合金涂层,并分别在500、800、1200°C温度下退火2 h。退火前后的涂层由XRD、能谱仪、扫描电镜、三维形貌仪、摩擦磨损试验机、硬度仪对其组织形貌及力学性能进行测试与表征。结果 退火前的FeCoCrNiAl熔覆涂层由BCC相和大量非稳态FCC相构成。经500°C退火后,涂层形成了单一BCC相;经800°C退火后,涂层中的BCC相开始转变并析出均匀分布的FCC相。以上两个涂层的硬度均处于较高水平,但受FCC相的影响,经400°C摩擦磨损30 min后,800°C退火后的涂层的耐磨性开始降低。而1200°C退火后,涂层中析出了大量棒状和不规则形状的富Fe-Cr相,导致其硬度和耐磨性显著降低,涂层的磨损更严重。结论 未退火的涂层和经500°C退火后的涂层的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经800°C退火后的涂层属于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机制,而1200°C退火后的涂层主要是疲劳磨损、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
    • 赵文超; 周杰; 彭文屹; 危翔; 邓晓华; 章爱生; 于思琪; 孙祖祥; 余飞翔; 高安澜
    • 摘要: 目的 提高IN718涂层的抗氧化性。方法 向IN718镍基粉末中添加2%Si粉,使用等离子熔覆技术在H13钢表面制备涂层。利用线切割将涂层从基体上剥离,使用高温炉在静态空气中进行900、1000、1100°C的循环氧化实验,测试了Si改性IN718涂层的抗高温氧化性能,通过XRD、SEM、EDS分析了涂层及其氧化层的组织、成分的变化。结果 添加Si改变了涂层的微观组织,增加了等轴晶的含量,提升了涂层的显微硬度。两种涂层在900°C的氧化动力学曲线基本一致,氧化层均为Cr_(2)O_(3)。IN718在1000-1100°C中氧化层为Cr_(2)O_(3),根据热力学计算结果,Si元素活性在900°C以后大幅提高,因此IN 718+Si涂层在1000°C以及1100°C生成了双层氧化层,外层为Cr_(2)O_(3),内层为SiO_(2)。结论 添加Si元素提高了IN 718涂层在1000°C以上的抗高温氧化性能。
    • 庞德禹; 张尚毅; 周晓宏
    • 摘要: 以无缝钢管生产线上U形轴的基体材料表面等离子熔覆层为研究对像,采用等离子熔覆方法制备铁基/碳化铬+钼复合层,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金属基/陶瓷复合粉末对于等离子熔覆层的组织、结合界面及硬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等离子熔覆层与基体之间具有良好的结合界面;随着碳化铬颗粒加入量的增多,组织中块状不规则组织增多,该块状组织为富铬组织,说明碳化铬的增加导致碳化铬聚集;随着碳化铬含量增加,熔覆层的硬度提高.可为高温金属间磨损工件的表面强化提供参考.
    • 李百奇; 汤文博; 王笑生
    • 摘要: 高钒铁基耐磨合金作为新一代耐磨材料,已在轧辊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通过等离子粉末堆焊在Q235低碳钢板上熔覆高钒铁基耐磨合金(V8)涂层,在MLD-10动载荷冲击磨料磨损试验机上测试了V8涂层在铸造石英砂磨料下的冲击磨料磨损性能,冲击能量为1.0 J,1.5 J,2.0 J,2.5 J,3 J,并与高锰钢(ZGMn13)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当冲击功为1J时,V8涂层的耐冲击磨料磨损性能是高锰钢的4.7倍。随着冲击功的增加,V8涂层与ZGMn13高锰钢之间的耐磨性差距大幅缩小。V8涂层微观组织形态为高硬度原位生成的团球状碳化钒弥散分布于强韧的板条状马氏体基体和网状共晶(Cr,Fe)_(7)C_(3)碳化物之间,碳化钒硬质质点对基体割裂小,涂层具有良好的强韧性匹配。V8涂层磨损机理以基体的显微切削和VC颗粒的脱落为主,高锰钢磨损机理以微切削和塑性变形为主。
    • 王兴阳; 王虎
    • 摘要: 为了研究NbC对高熵合金的硬度及耐磨性的影响,利用等离子熔覆技术在Q235钢板上制备AlCoCrCuFeNiMn(NbC)_(x)(x=0.1、 0.2、 0.3、 0.4,摩尔比)高熵合金熔覆层,采用扫描电镜(SEM)附带能谱仪(EDS)、 X射线衍射仪(XRD)、洛氏硬度计和湿砂橡胶轮式磨损试验机对熔覆层的组织形貌、析出相成分、物相结构、硬度和耐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熔覆层基体组织由FCC+BCC固溶体组成,加入C和Nb元素后,高熵合金的高熵效应并不能抑制NbC的析出,熔覆层组织有NbC析出;随着(NbC)摩尔比的增加,NbC的形态由多边形块状向十字状枝晶结构和长条状结构转变,且尺寸随之增大,熔覆层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不断提高,当(NbC)的摩尔比达到0.4时,熔覆层硬度提高了21.3%;当(NbC)摩尔比达到0.3时,高熵合金熔覆层的耐磨性和高铬铸铁相当,是熔覆层基体耐磨性的3.3倍。
    • 徐洪洋; 卢金斌; 孟雯露; 李洪哲
    • 摘要: 采用两种等离子合金化工艺在Q235钢基体上制备了AlCoCrCuFe_(x)MnNi高熵合金涂层。利用SEM、EDS、XRD分析涂层的微观组织,计算和比较了涂层的热力学参数,并测试了涂层的显微硬度和耐磨性。结果表明,采用等原子比的Al、Co、Cr、Cu、Mn、Ni等元素粉末进行等离子合金化,可形成高熵合金涂层。涂层组织主要由树枝晶和枝晶间组织组成,其相主要为FCC、BCC、σ和Al_(4)Cu_(9)相。涂层的显微硬度达到560~740 HV0.2,耐磨性约为基体的2.6~3.1倍。
    • 李想; 赵伟; 潘延瑞; 张辉; 李玲玉
    • 摘要: 采用等离子熔覆的方法在低碳钢基体上获得Ni60+35%WC涂层,借助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观察并分析了熔覆层的宏观组织和显微组织,并研究了熔覆层的显微硬度分布,得出了以下结论:所制备的熔覆层成型良好,显微硬度为基体的4~6倍;熔覆层底部存在大量的WC颗粒,硬度较高;随着离熔合线距离的增加,WC逐渐减小,硬度降低;随着电流的增加,熔覆层中,WC的溶解量增加,硬度逐渐降低。
    • 朱晨颖; 张雷; 孙志鹏; 王宇; 钱志敏; 秦建
    • 摘要: 针对旋耕刀寿命短、更换勤的技术难题,开展旋耕刀耐磨强化工艺研究。分别采用等离子熔覆和感应钎涂工艺在65Mn钢上制备了35%WC涂层,结果表明,感应钎涂35%WC涂层的耐磨性比等离子熔覆35%WC涂层高1.5倍,硬质颗粒在其中分布更加均匀,烧损更少。在此研究基础上开发了感应钎涂金刚石涂层,其耐磨性较感应钎涂35%WC涂层提高5倍以上。对旋耕刀感应钎涂金刚石涂层的钎涂时间进行了优化,发现钎涂时间为25 s时,涂层成形性好,旋耕刀体变形小,田间试验验证其使用寿命较原始旋耕刀提高了4倍以上。将感应钎涂金刚石技术推广应用至犁尖、粉碎刀等农机刀具,使用寿命普遍提升3倍以上;应用至刮板输送机中部槽、输送绞龙等工程机械过流部件,可显著减少磨损,降低能源消耗。
    • 胡明强; 胡永俊; 李蓝特; 邹小风; 李风; 舒畅
    • 摘要: 采用等离子熔覆法在Mn13高锰钢上制备了低碳Fe-Ni合金层.以熔覆电流、喷头移动速率、离子气流量和热处理温度作为输入参数,以冲击韧性作为输出参数,建立了BP(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和粒子群算法优化(PSO)BP神经网络模型,并跟冲击韧性与热处理温度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线性回归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和PSO-BP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7.06%、6.12%和3.03%.PSO-BP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测值的误差较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