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浅层地下水

浅层地下水

浅层地下水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1238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水利工程、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4篇、会议论文100篇、专利文献64464篇;相关期刊432种,包括地下水、山东国土资源、水文等; 相关会议62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安徽省2014年青年地质学术讨论会、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暨水文地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等;浅层地下水的相关文献由277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光辉、陈鸿汉、崔健等。

浅层地下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4 占比:1.58%

会议论文>

论文:100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64464 占比:98.27%

总计:65598篇

浅层地下水—发文趋势图

浅层地下水

-研究学者

  • 张光辉
  • 陈鸿汉
  • 崔健
  • 李霄
  • 黄耀裔
  • 严明疆
  • 王金哲
  • 许光泉
  • 刘春华
  • 刘景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杨
    • 摘要: 目前我国经济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加强地下水资源的寻找工作成为当前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而在地下水资源勘查工作当中,地球物理方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大幅提高地下水资源勘查效率,同时还能大幅提高地下水资源勘查质量,获取全面的数据信息指导水资源开发利用。因此,地球物理方法现已成为地下水资源勘查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地球物理方法找水的发展趋势,依照各种类型地下水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地球物理特征,联合运用各种物理勘探方法,保证勘查效率与质量。更加科学合理的利用此项技术提高勘察效率和质量,为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奠定坚实的基础。
    • 薛东青; 谢明忠; 李少虎; 杜丽媛; 刘咏康; 李鹏
    • 摘要: 浅层地下水是任丘市重要的水资源之一,为研究其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本文在实地调查取样分析化验的基础上,以水文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借助多元数理统计的方法,从多个角度揭示了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的形成演化过程:①通过离散分析,认为研究区各主要离子变异系数较大,说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受人为影响明显,水化学特征复杂。②通过相关分析,认为Na^(+)、Ca^(2+)、Mg^(2+)、Cl^(-)、以及SO_(4)^(2-)为研究区原始浅层地下水主要离子,而HCO_(3)^(-)与NO_(3)^(-)为外来离子且异源;③通过聚类分析,可将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处于Gibbs图中岩石风化端元,矿化度较低,为微咸水或淡水,含HCO_(3)^(-)和NO_(3)^(-),受农业灌溉水影响;B类处于Gibbs图中岩石风化端元向蒸发浓缩端元过渡,矿化度居中,为微咸水,NO_(3)^(-)含量相对较高,受生活污水影响;C类地下水处于Gibbs图中蒸发浓缩端元,矿化度较高,以咸水为主,与地表水体连通性差,接近原始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④通过主成分分析,认为研究区原始地下水化学类型为SO_(4)^(2-)·Cl^(-)—Na^(+)型及SO_(4)^(2-)·Cl^(-)—Na^(+)·Ca^(2+)型,受干旱环境下蒸发和海水入侵双重影响。
    • 李海明; 李梦娣; 肖瀚; 刘学娜
    • 摘要: 大气CO_(2)浓度在控制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碳循环、CO_(2)收支平衡和精确评估是制定区域CO_(2)减排策略和寻找新的碳汇途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碳酸盐风化碳汇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为此,本研究以天津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下水调查及水样的采集与分析,运用水化学分析方法分析了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并估算了地下水总储存量、DIC储量和碳酸盐风化碳汇量。研究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化学场自北部山前平原向南部冲积平原和滨海平原,呈现出自北而南和由北西向南东的水平水化学分带规律,地下水由低浓度的淡水、微咸水变为高浓度咸水,沿此方向水化学类型由HCO_(3)-Ca·Na·Mg→Cl·SO 4-Na→Cl·HCO_(3)-Na→Cl-Na型转变;淡水区、微咸水区和咸水区面积分别为733、3034和6564 km^(2)。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中Ca^(2+)、Mg^(2+)和HCO^(-)_(3)主要来源于碳酸盐的溶解作用。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总储存量为2241640万m^(3),总DIC储量为8.13×10^(6) t,总碳汇量为4.11×10^(6) t。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淡水区、微咸水区和咸水区地下水储存量分别为157799万、6245936万和1459247万m^(3),DIC浓度分别为19~200、19~200和19~342 mg/L,DIC储量分别为0.67×10^(6)、1.65×10^(6)和0.58×10^(6) t,碳汇量分别为0.22×10^(6)、0.90×10^(6)和2.98×10^(6) t。沿地下水流向,DIC、储量和碳汇量的空间分布均呈现出由低到高的趋势。
    • 刘翠然; 樊德军; 魏艳卿; 张东晓
    • 摘要: 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是正确认识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的手段。根据焦作市地形地貌、地下水埋藏深度、含水层岩性等划分计算区,分别计算了各区浅层地下水资源的开发潜力,并提出了相应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 许畅畅; 温瑶; 成思; 高效江
    • 摘要: 为了解长江口滨岸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利用数理统计和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长江口南北两翼(上海浦东、江苏启东)和崇明岛东部的滨岸浅层地下水化学组分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滨岸浅层地下水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为硬水极硬水和硬水,均以淡水为主;主要阳离子为Na^(+)和Ca^(2+),HCO_(3)^(-)为阴离子中含量最高组分;丰水期主要化学组分含量大于枯水期,且各个组分的空间变异值较枯水期大;与浦东滨岸相比,启东和崇明岛东部的滨岸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季节性变化更明显;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长江口北翼和崇明岛东部区域浅层地下水主要受到土壤淋溶、岩石风化水解、阳离子交换作用和人为活动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蒸发浓缩作用的影响,仅个别点位受到海水混合作用的影响;长江口南翼主要受到岩石风化水解和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影响,基本不受海水混合作用的影响,农业活动对该区域影响较小。
    • 王攀; 靳孟贵; 路东臣; 郭文秀
    • 摘要: 为有效管理和保护永城市浅层地下水资源,维系水资源可续利用,必须查明其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和来源。在对永城市浅层地下水采样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分析城市发展带来产业布局改变及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对其造成的影响,研究其主要污染组分的来源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城市第二产业(工矿业)发展,GDP的增长与浅层地下水中ρ(SO_(4)^(2-))、ρ(NO_(3)^(-))上升存在相关性,城市工业及人口密集区与污染严重区位置趋于一致。浅层地下水污染的最主要来源是SO_(4)^(2-)含量的上升,除了直接导致水质变差外,还会间接改变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的强度,造成原本难溶的碳酸盐和硅酸盐的溶解量增大,使得ρ(TDS)进一步上升而改变水质。其次,NO_(3)^(-)、COD也是浅层地下水主要的污染来源,其部分来源工业废水,部分来源于农业上农药和化肥的过量使用。
    • 成世才; 荣晓伟; 于明光
    • 摘要: 地下水氟含量高易引发地氟病。分析济南市先行区66件浅层地下水样品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认为,研究区高氟水成因属溶滤-蒸发浓缩型。细的颗粒级配、较高的地下水水位、较高的包气带含氟量等地质条件,在强烈的蒸发气候条件下,蒸发浓缩作用、溶滤作用、离子交换作用共同作用,导致研究区出现高氟水区域。源汇理论分析认为,黄河水灌溉导致氟持续性输入研究区,在蒸发浓缩作用下浅层地下水中氟不断地富集,高氟水区域无论是河间洼地还是古河道,均为源汇项中的汇,表现为地下水位浅,且多伴随土壤盐渍化。
    • 柳西亚
    • 摘要: 依托国家地下水监测站点建设工程,选取河南省南部地区121组浅层地下水进行水质检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的化学类型以HCO_(3)-Ca型为主,占总体的45.5%,其次为HCO_(3)-Ca·Mg型,占总体的34.7%;少量的HCO_(3)·SO_(4)-Ca型、HCO_(3)·Cl-Ca·Mg型等水化学类型呈斑块状、片状分布。参照我国地下水质量标准,对本区浅层地下水进行单因子与综合环境质量评价,认为该区不可直接饮用的浅层地下水占69.4%,除南阳地区外,综合环境质量较差;地下水污染多发生在主要城市、工矿企业及其周边地区。
    • 邹嘉文; 刘飞; 张靖坤
    • 摘要: 以邯郸黑龙港平原作为典型受水区,运用描述性统计、Piper图、离子比例分析、饱和指数和氯碱指数等方法,开展浅层地下水水化学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浅层地下水总体上由咸水向微咸水转化,浅层地下水水质的改善与水位恢复存在密切的相关性;6月和12月浅层地下水主要水化学类型分别是Na-SO_(4)-Cl型和Na-HCO_(3)型.蒸发岩(岩盐、石膏和芒硝)和碳酸盐岩矿物(方解石和白云石)的溶解/沉淀作用控制着浅层地下水主要离子浓度的变化.大部分区域发生了正向阳离子交换作用,而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或钠离子浓度相对富集区域则主要发生了反向离子交换作用.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农业化肥使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浅层地下水的污染.研究结果对南水北调中线受水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 刘英昊; 唐培军; 徐莉娜; 王晶凯; 徐效涛; 周磊
    • 摘要: 基于潍坊北部平原区1983-2016年地下水监测资料为基础,对研究区地下水水位及地下水漏斗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预测其未来演化趋势。在此基础上选择昌邑、寒亭和寿光地下水超采区范围内的典型监测井进行抽水试验,对地下水超采引起的含水层疏干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动态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和人工开采,1983年时地下水最低水位为-1.71 m,全区漏斗面积176.06 km^(2),自2000年以来由于北部形成了大的漏斗群带,全区漏斗面积达1405.4 km^(2),2016年全区最低水位达-34.65 m;昌邑、寒亭和寿光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因水位下降造成含水层疏干危害,寿光地区疏干危害程度最严重,昌邑地区次之,寒亭地区较轻。研究结论为区域地下水资源开持续开发利用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