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氢氧稳定同位素

氢氧稳定同位素

氢氧稳定同位素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133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气象学)、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58810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下水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等;氢氧稳定同位素的相关文献由483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庆、丁明虎、包为民等。

氢氧稳定同位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4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58810 占比:99.95%

总计:258929篇

氢氧稳定同位素—发文趋势图

氢氧稳定同位素

-研究学者

  • 徐庆
  • 丁明虎
  • 包为民
  • 效存德
  • 王涛
  • 瞿思敏
  • 胡海英
  • 张蓓蓓
  • 柳景峰
  • 高德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普慧梅; 宋维峰; 吴锦奎; 王卓娟; 马菁; 张小娟
    • 摘要: 基于哈尼梯田水源区2014年6—8月和2015年全年(共15个月)采集的89个事件降水同位素数据,结合相关气象资料,分析了降水中氢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利用后向轨迹模型(HYSPLIT)追踪了梯田水源区降水的水汽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大气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季节差异,湿季(5月—10月)δD和δ^(18)O贫化,d值低;干季(11月至次年4月)δD和δ^(18)O值相对偏正,d值偏高。区域降水线的斜率和截距均低于全球和中国大气降水线。降水同位素组成存在一定的降水量效应,但不存在温度效应。干季大气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西风带输送的印度洋水汽以及局地蒸发,湿季的水汽主要来源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
    • 侯国华; 高茂生; 叶思源; 赵广明
    • 摘要: 黄河三角洲地下水咸化已成为区域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识别地下水补给及盐分来源是有效控制和改善地下水咸化问题的关键。本研究采集了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地表水和海水等不同类型水样,利用离子比、Piper三线图、吉布斯图等方法对八大离子浓度、δD和δ^(18)O组成、Br和Sr浓度等进行地下水补给研究与盐分来源辨析。结果表明:(1)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以总溶解性固体(TDS)为3~38 g/L的咸水为主,地下水水化学类型较为单一,主要为Cl-Na型。(2)三角洲区域地下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并且在补给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蒸发作用的影响,黄河现行流路区域地下水主要来源于河水侧渗补给,但浅层地下水含水层水平渗透性较差限制了黄河侧渗补给范围。(3)海洋是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盐分的主要来源,黄河现行流路区域及近岸地下水盐分来源于海水混合,三角洲北部刁口河等古河道区域地下水盐分主要来源于海相蒸发盐淋滤溶解。
    • 徐庆; 任冉冉; 张蓓蓓; 左海军; 高德强
    • 摘要: 水分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植物生长、分布及其对生境适应性的主要因素。在不同陆地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环境及植物群落组成的不同导致各系统中植物水分利用格局存在差异,尤其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降水格局的改变增加了不同陆地生态系统间植物水分利用格局的差异。然而,当前对不同陆地生态系统植物水分利用过程及影响机制缺乏系统和全面的总结。因此,本文系统梳理了碳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森林、湿地、荒漠、草原、林草复合、农田、城市等陆地生态系统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了不同生态类型植被在气候变化下的水分利用机制,展望了稳定同位素技术在量化植物水分利用研究中的前景与发展趋势,为揭示植物对不同陆地生境变化的生理生态适应机理、阐明植物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碳水平衡的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 孔令健; 王振龙; 王兵
    • 摘要: 为探究淮北平原夏玉米生长期土壤水与地下水埋深及降水的关系,基于五道沟实验站26 a的长系列资料,结合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法,对淮北平原夏玉米生长期的大气降水、土壤水和地下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平均含水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的趋势,其中0~0.2 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率最低,0.3~0.5 m土层土壤含水率最高。根据大气降水、土壤水和地下水氢氧同位素特征值可知:土壤水δ;O和δD平均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表明土壤水分蒸发会导致土壤重同位素富集,富集程度由土壤表层至深层递减。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30 cm和50 cm土层深度的土壤水变化最为明显,土壤易接受降水补给,而且土壤蒸发较为强烈。
    • 吴旭; 牛耀彬; 荀梦瑶; 金俊逸; 李娜艳; 唐亚坤; 陈云明
    • 摘要: 黄土丘陵区处于季节性干旱生态脆弱地带,探明水分环境变化对区域优势造林树种水分来源的影响,对干旱区植物水分利用及其共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以该地区广泛种植的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沙棘(H.rhamnoides)+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混交林(H_(r)P_(t),H_(r)R_(p))及沙棘(H_(r))、油松(P_(t))和刺槐(R_(p))纯林为对象,测定其茎秆水、土壤水和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采用IsoSource模型量化水分来源,相似性比例指数(PS)定量分析共生植物间水分利用关系。结果表明:(1)旱季,同一树种纯林和混交林间吸水层位存在差异,纯林中主要利用0-100 cm土层土壤水,其中H_(r)和R_(p)对40-100 cm的利用率为46.8%和43.8%,P_(t)对0-40 cm为83.9%;混交林中则更倾向于利用40-200 cm,其中H_(r)P_(t)(沙棘)对100-200 cm为58.8%,H_(r)P_(t)(油松)对40-100 cm为47.4%;H_(r)R_(p)(沙棘)对100-200 cm为58.2%,H_(r)R_(p)(刺槐)对100-200 cm为65.3%。(2)湿润季,纯林和混交林中各树种主要利用0-100 cm土层土壤水,利用率均在70%以上。(3)旱季PS指数显著大于湿润季,且H_(r)R_(p)的PS指数最大,表明沙棘和刺槐之间存在水源竞争现象。综上,相比H_(r)R_(p),H_(r)P_(t)中共生植物间主要通过水分利用空间上的差异应对季节性干旱,使其组成的生态系统更好地适应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研究结果可为区域退化生态恢复与重建及干旱适应性措施体系构建等提供依据。
    • 马天文; 徐国策; 赵超志; 毛金沙; 徐明珠; 熊海晶; 魏全; 方康; 万顺
    • 摘要: 江河源头区和水源涵养区的径流水源解析对深入理解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和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汉江支流丹江的二级支流闵家河森林小流域,基于两次降雨事件下不同水体的氢氧稳定同位素采集分析,利用端元混合模型计算了两次典型降雨事件下事件水(降雨)和事件前水(流域前期储水)对河道径流的贡献比例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小雨和暴雨事件下,河道径流的δD值分别为-64.23‰~-53.95‰和-81.35‰~-67.68‰,电导率分别为328~413和301~426μS·cm^(-1),总体上先下降后上升,洪峰滞后最大降雨强度的时间分别为22和16 h;小雨和暴雨事件下事件前水的贡献比例为93.5%和77.1%,洪峰时事件前水的贡献比例均高于事件水;小雨和暴雨事件时间来源划分的平均不确定性在95%置信区间分别为34.4%和28.9%,说明划分结果总体较为可靠;流域对降雨的拦蓄作用显著,小雨和暴雨事件下事件水的贡献量转化为径流深后分别为0.20和3.04 mm,仅分别占对应降雨量的1.7%和5.9%。降雨前包气带湿润程度和降雨强度对降雨径流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包气带越湿润,降雨强度越大,事件水对河道径流的贡献比例越高。因此,流域径流水源变化定量分析可以为变化环境下秦岭水源涵养、水源地保护和径流变化归因分析提供科学指导。
    • 朱璇; 肖薇; 王晶苑; 楚淏然; 胡勇博; 谢成玉; 郑有飞
    • 摘要: 基于2018年7月—2019年6月南京降水同位素观测数据和中国气象局气象观测数据,研究南京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特征,对比热带气旋降水、梅雨降水和其他降水的降水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降水同位素组成与热带气旋移动路径关系。结果表明:南京降水氧同位素组成(δ^(18)O)和氢同位素组成(δ^(2)H)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6.3‰~4.0‰和-103.0‰~32.9‰,雨季降水氢氧同位素组成相对贫化,非雨季相对富集;降水氘盈余的降水加权平均值为15.5‰,表明南京降水受陆面过程影响大。从降水量权重看,热带气旋降水和梅雨降水强度大,降水氢氧同位素组成严重贫化;其他降水的强度相对较弱,降水氢氧同位素组成比较富集;受水汽源地和陆面循环等过程的综合影响,热带气旋降水氘盈余小于全球平均值(10‰),梅雨降水氘盈余略高于全球平均值,其他降水氘盈余远高于全球平均值。登陆前仅在海洋上移动的热带气旋,降水氘盈余维持在7.5‰~8.6‰,但二次登陆的热带气旋降水氘盈余远大于10‰,可能是受到陆地蒸散过程的影响。
    • 雷世军; 王圣杰; 朱小凡; 张明军
    • 摘要: 大气水汽氢氧稳定同位素直接反映了水在大气中输送、混合和相变等过程的关键信息,通过蒸发皿实验可以模拟大气水汽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但模拟方法的可靠性仍需要实测资料的验证。于2019年9—11月在甘肃兰州进行了蒸发皿实验,对逐日大气水汽氢氧稳定同位素进行模拟,同期利用在线大气水汽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仪进行实时监测从而对模拟结果的可靠性进行验证。研究发现:(1)利用自然蒸发状态下的Craig-Gordon线性阻力模型和水体同位素质量平衡方法模拟得到的大气水汽中δ^(18)O与直接测量得到的大气水汽中δ^(18)O之间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均方根误差为4.5‰,平均绝对误差为3.2‰,平均偏差为0.03‰。(2)大气水汽中δ^(18)O的模拟残差与相对湿度(R^(2)=0.43)、蒸发剩余比(R^(2)=0.39)和剩余水体同位素值(R^(2)=0.39)都具有一定相关性。(3)模型对相对湿度的敏感性高,在相对湿度较低时模型误差会增大。在实验末期蒸发剩余比偏低和剩余水体同位素富集的情况下,水汽同位素模拟残差相较于实验前期而言更大。
    • 胡甜; 谢先军; 严璐; 彭康; 甘义群; 邓娅敏; 张彦鹏; 姜颖
    • 摘要: 为研究滨海地区地表水资源和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水环境,利用水化学分析、数理统计和Gibbs水-岩分析模型等方法对东寨港流域内演丰西河和三江河两条河流水体的水化学组成和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演丰西河和三江河河流地表水的水化学组成特征,讨论了该区域地表水的水化学组分变化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演丰西河地表水的水化学类型以Na-Cl型为主,三江河地表水的水化学类型从Na·Ca-Cl·HCO;型转变为Na-Cl型;演丰西河和三江河河流地表水的水化学组成特征均主要受蒸发结晶和岩石风化作用的控制,而海水潮汐混合作用和红树植物的生理功能使演丰西河流域的蒸发作用更强烈,岩石风化作用则对三江河地表水水化学类型的影响较大;对演丰西河和三江河地表水体中氢氧同位素分析显示,两条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均为大气降水,且均受到二次蒸发作用的影响;海水潮汐混合作用对演丰西河地表水水化学组成的影响较大。
    • 高阳; 韩磊; 柳利利; 王娜娜; 彭苓; 周鹏; 展秀丽
    • 摘要: 为探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多元线性混合模型(IsoSource)和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AR)解析宁夏河东沙地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水分利用策略差异及适用性,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结合直接对比法、IsoSource模型和MixSIAR模型对比分析不同坡度(6°、10°、16°和24°)样地柠条锦鸡儿在生长季不同时期对各潜在水源的利用率,并评估两种模型的植物水分溯源效果。结果表明:柠条锦鸡儿对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的利用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生长季初期,随着坡度的增大,柠条锦鸡儿对中层土壤水的利用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生长季中期,随坡度增大,柠条锦鸡儿主要水分来源由深层土壤转移至浅层土壤;生长季后期,柠条锦鸡儿主要水分来源随着坡度的增大由浅层土壤转移至深层土壤。基于直接对比法的定性判断结果,IsoSource模型和MixSIAR模型计算坡度6°、10°和16°样地柠条锦鸡儿主要水分来源利用率的适用性均较高;而Mix⁃SIAR模型计算坡度24°样地柠条锦鸡儿主要的水分来源以及其贡献率具有更高的可靠性。Iso⁃Source模型更适合解析较小坡度(6°和16°)样地柠条锦鸡儿的水分利用策略;而MixSIAR模型解析较大坡度(10°和24°)样地柠条锦鸡儿水分利用策略的适用性更好。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干旱区植物水分来源鉴别方法的选择提供科学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