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青海湖流域

青海湖流域

青海湖流域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233篇,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管理、大气科学(气象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8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2038篇;相关期刊115种,包括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09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等;青海湖流域的相关文献由44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小雁、陈克龙、曹广超等。

青海湖流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8 占比:9.60%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66%

专利文献>

论文:2038 占比:89.74%

总计:2271篇

青海湖流域—发文趋势图

青海湖流域

-研究学者

  • 李小雁
  • 陈克龙
  • 曹广超
  • 曹生奎
  • 李岳坦
  • 吴华武
  • 马育军
  • 蒋志云
  • 崔步礼
  • 张乐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雷珂; 刘芷含; 黄媛; 曾潇; 严慧玲; 刘丽凡; 杨媛媛; 张乐乐
    • 摘要: 以2020年青海湖流域高寒草甸、亚高山灌丛、温性芨芨草草原下垫面的气象站点逐日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净辐射观测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下垫面潜在蒸散量,并分析了其季节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2020年,青海湖流域的高寒草甸、亚高山灌丛、温性芨芨草草原下垫面的潜在蒸散量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三种下垫面的潜在蒸散量均于7月出现最大值,分别为10.1mm/d、5.4mm/d、8.1mm/d;均于1月出现最小值,分别为0.3mm/d、0.2mm/d、0.3mm/d。在四季中,三种下垫面的潜在蒸散量的值均表现为夏季在年内潜在蒸散量中占比最大,冬季占比最小。相关分析表明,在研究区内潜在蒸散量所受气候因子的影响有区域差异。影响研究区潜在蒸散量的主要气象要素为净辐射、最高气温和风速,其中净辐射为最主要影响因素。
    • 谢婷; 马育军; 杨晨
    • 摘要: 土壤温度与地气间能量交换、水分循环密切相关,影响着植被生长乃至区域生态安全。本文首先分析了青海湖流域2018年10月至2020年7月实测的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变化特征,然后结合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土壤温度对SHAW模型进行了率定,并根据2019年9月至2020年7月观测数据对率定参数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植被和土壤参数对土壤温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伴随深度增加,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逐渐减小,5 cm深度逐日平均土壤温度的极差达到25.50°C,而35 cm深度极差为20.19°C,均远低于相同时期气温的极差(36.32°C);②率定期各层土壤温度的纳什效率系数(NSE)均高于0.94,均方根误差(RMSE)由表层(1.91°C)至深层(0.86°C)逐渐减小,模型模拟精度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提高;验证期各评价指标略低于率定期,但各层NSE均超过0.93,RMSE由浅层的1.98°C降低至最深层的0.98°C,说明SHAW模型可以模拟青海湖流域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③土壤温度变化与叶面积指数、土壤容重均呈负相关关系,饱和导水率、孔径指数和进气势分别降低60%、40%和30%以后,土壤温度才有明显响应。
    • 杨紫唯; 车子涵; 刘芙梅; 陈克龙
    • 摘要: 水分是影响高寒生态系统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素,为探明不同水分条件对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选取青海湖流域瓦颜山河源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的水分特征湿地,通过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了湿地24 h温室气体排放特征,探究了2020年和2021年8月(生长旺季)的CK(对照处理)、+25%(增雨25%处理)、-25%(减雨25%处理)、+75%(增雨75%处理)、-75%(减雨75%处理)条件下,对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氧化亚氮(N_(2)O)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CO_(2)排放范围为47.52~123.71 mg·m^(-2)·h^(-1),CH_(4)通量范围为-8.50~6.74μg·m^(-2)·h^(-1),N_(2)O通量范围为-15.82~6.90μg·m^(-2)·h^(-1)。(2)CK、+25%、+75%处理下CO_(2)、CH_(4)、N_(2)O日变化表现为排放状态;-25%处理下CO_(2)日变化表现为排放状态,CH_(4)、N_(2)O表现为吸收状态;-75%处理下CO_(2)、N_(2)O日变化表现为排放状态,CH_(4)表现为吸收状态,不同降水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3)CO_(2)与0~10 cm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水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CH_(4)与土壤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土壤水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N_(2)O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P<0.05),而CK处理与土壤水分呈负相关,减雨处理呈正相关(P<0.05),但无明显规律。(4)不同水分处理下植物群落发生小幅度演替情况。土壤水分、温度的平衡对该区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影响较为显著,应避免失调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升高。
    • 陈海莹; 郑全顺; 李先玥; 马国强; 薛长凯; 蒋峰
    • 摘要: 青海湖流域是两大高原、三大地理区的过渡带,其生态定位日益重要。文章主要采用ENVI和Arc GIS进行地学空间分析并结合Fragstats4.2对青海湖流域的湿地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结果显示:2000年到2005年青海湖流域湿地面积有所减小,2005年后流域内湿地面积稳步上升。说明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正在持续稳定的改善。青海湖流域湿地景观格局的分析,为青海湖流域的国家公园建设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 王志刚; 曹生奎; 曹广超
    • 摘要: 研究气候变化对植被物候的驱动分析,对于深入理解高寒植被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选取MCD12Q2植被物候数据,利用相关分析和GIS空间分析,对近15年来青海湖流域气温、降水变化与植被物候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15年来青海湖流域植被返青期(start of growing season,SOS)、植被生长期长度(Length of growing season,LOS)、休眠期(Dormancy of growing season,DOS)与年均气温呈显著相关关系,其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7~0.36,-0.89~0.81和-0.29~0.51;与年均降水量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8~0.38,-0.82~0.93和-0.23~0.23,表明流域植被SOS和LOS变化主要受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共同影响,DOS变化主要受年均气温影响。青海湖流域植被SOS,LOS和DOS在空间上受气温、降水及其共同驱动的区域占比分别为33.7%,22.5%和36.67%,其受非气温—降水驱动的区域占比分别为66.3%,77.5%和63.33%;沿海拔梯度方向上(海拔每上升100 m),年均气温上升1°C,植被SOS提前0.35 d,植被LOS延长0.15 d,植被DOS推迟0.25 d;年均降水量增加1 mm,植被SOS推迟4 d,植被LOS缩短1.69 d;植被DOS提前2.85 d。可见,近15年气温、降水变化对青海湖流域植被物候的驱动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性,空间上植被物候主要受非气温—降水影响,海拔梯度上植被物候受气温和降水影响显著。
    • 韩艳莉; 于德永; 陈克龙; 杨海镇
    • 摘要: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气温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是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和基础,为开展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提供基础资料。基于2000—2018年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气象站观测数据,以高程为协变量,结合专业气象插值软件ANUSPLIN对气温和降水量进行空间插值。利用线性回归法分析了青海湖流域2000—2018年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利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了青海湖流域气温和降水量空间匹配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青海湖流域年平均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增速为0.30°C·(10a)^(-1),春季增温显著。(2)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增速为73.20 mm·(10a)^(-1),春夏季增速显著、秋季变化不明显、冬季趋于变干。(3)青海湖流域气温和降水量空间匹配差异显著。从年尺度来看,气温和降水量莫兰指数(Moran’s I)为-0.66,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面积比为67.56%,水热组合空间匹配不佳。从季节尺度来看,青海湖流域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气温和降水量Moran’s I分别为-0.49、-0.80、-0.32和-0.14,均为空间负相关。春夏季,流域低海拔区域气温逐渐升高,高海拔区域降水量逐渐增多,气温和降水量空间负相关面积逐渐增大,水热组合空间匹配不佳。值得强调的是青海湖巨大水体对环湖区局地气温的调节作用明显,是青海湖流域的“气候调节器”。
    • 张怡然; 牛海林; 冯昶瑞; 谢朝阳; 宋玉庭
    • 摘要: 为了解青海湖BOD含量反演的最适模型,根据Landsat8数据特点及反演技术要求,利用波段比值法对青海湖BOD含量进行反演模型研究。首先利用经过预处理的Landsat8影像中7个波段分别与BOD含量建立反演关系,选择拟合度较高的B5、B6、B7波段,按照B5+B6、B5+B7、B6+B7、B5+B6+B7、B5×B6、B5×B7、B6×B7、B5×B6×B7的波段组合策略进行波段组合,对各个组合波段与BOD含量分别建立指数函数、线性函数、幂函数和对数函数4种类型的反演模型,结果表明,拟合度最高的模型是y=0.7433e ^(0.0002 x)(R^(2)=0.6367),最后利用该模型对青海湖8个点BOD含量实测值进行验证时发现反演得到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R^(2))为0.5741,且8个验证点中实测值与预测值相对误差小于30%的验证点有6个,故认为利用该模型进行青海湖BOD含量反演是可行的。
    • 丁宁; 王琳; 吴笑天
    • 摘要: 主要运用卫星遥感解译技术对青海湖流域内多年度的植被生态系统、主要水体生态系统、常年积雪以及青海湖东部沙岛的变化进行研究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内主要水体从1970—2005年总体呈现出缓慢减少的趋势,但从2005年至今总体呈现出一种逐步增多的趋势;青海湖东部沙岛由于青海湖水位的上升导致面积减少,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沙岛的范围进一步向东扩张。总体来说青海湖流域的总体生态水平在近二十年中保持一个逐渐变好的趋势。
    • 吴恒飞; 陈克龙; 张乐乐
    • 摘要: 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气候变化表现极其敏感的青海湖流域在此过程中系统内、外环境及生态健康状况均发生了一定变化。相关研究表明,近50年流域气候环境暖湿化程度不断加深,2004年以来青海湖流域降水显著增多。基于此,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对象,从流域内、外部环境特征两方面出发选取共10个指标构建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及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权重,将各指标图层叠加得出流域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生态健康状况图,用以探讨流域生态健康状况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暖湿期以来流域内部环境指标改善明显,其中年降水量、NDVI及NPP指数显著增长,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也在逐步增大;(2)流域三期生态健康状况均以不健康、亚健康及健康状态为主且空间上健康等级均大致由东—西逐渐递减;(3)2000—2010年生态健康综合指数由0.542上升至0.547,生态健康变化稳定呈上升趋势,流域中西部、东南部地区生态健康状况改善明显,而东部及西南部局部地区有所恶化。气候变化对青海湖流域生态健康状况产生了一定影响,了解这一变化过程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规划管理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
    • 刘扬; 王竹; 王芳
    • 摘要: 基于1957-2020年以来青海湖流域周围11个气象站气温和降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法等方法,系统分析64年来青海湖流域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趋势。结果表明,环青海湖地区气温、降水年均变化率和年变化率差异较大,“暖湿”趋势明显。气温增温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降水增长速度由高到低为夏季〉春季〉冬季,而秋季降水呈减少趋势。气温的突变时段为1992—1996年,降水量分别在1979—1982年发生突变。小波分析年气温的主波动周期为23年,年降水量的主波动周期为31年左右。研究成果为掌握青海湖流域的气象要素变化规律和科学应对策略提供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