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汽来源
水汽来源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6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地球物理学、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8480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大气科学、自然资源学报、气候与环境研究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十七届全国热带气旋科学讨论会、2014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2013年全国重大天气气候过程总结和预报预测技术经验交流会等;水汽来源的相关文献由510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庆、章新平、张蓓蓓等。
水汽来源
-研究学者
- 徐庆
- 章新平
- 张蓓蓓
- 吴华武
- 宋献方
- 庞洪喜
- 张明军
- 王圣杰
- 高德强
- 刘鑫
- 王建力
- 郭政昇
- 陈婕
- 马迎宾
- 黄一民
- 丁银平
- 中尾正义
- 于静洁
- 何元庆
- 何金海
- 余秀秀
- 侯书贵
- 刘世荣
- 刘澄静
- 吐莉尼沙
- 周苏娥
- 周长艳
- 周雅蔓
- 夏军
- 姚檀栋
- 姜晓飞
- 孙广禄
- 孙建华
- 孙晓敏
- 孟鸿飞
- 张亚宁
- 张剑明
- 张忠林
- 张文杰
- 张苏平
- 李丽芳
- 李俊宇
- 李艳
- 柳鉴容
- 梁萍
- 熊秋芬
- 王仕琴
- 王秋香
- 甘秋莹
- 胡菡
-
-
郭鑫;
李文宝;
杜蕾;
贾德彬;
刘廷玺
-
-
摘要:
为探明内蒙古地区夏季大气降水中δD和δ^(18)O组成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变化的响应关系,于2017~2019年夏季采集了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呼和浩特市市区、正蓝旗、克什克腾旗(达里湖)、通辽科尔沁左翼中旗和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旗(呼伦湖)等6个区域共计82次大气降水样品,结合来自全球降水同位素观测网(GNIP)的包头、张掖等6个区域大气降水样品中δD和δ^(18)O数据,分析了内蒙古地区大气降水中δD和δ^(18)O变化的区域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内蒙古局地大气降水中δD和δ^(18)O值存在自西向东不断偏负的趋势,其中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旗大气降水中δD和δ^(18)O值最偏负;相对地,西部阿拉善左旗大气降水中δD和δ^(18)O值最偏正;内蒙古地区局地大气降水线斜率和截距同样表现出自西向东逐渐偏正的变化趋势,显示二次蒸发作用的影响逐渐下降,且局地蒸发水汽团对西部地区大气降水影响明显,如位于西风环流影响区的阿拉善左旗等区域局地蒸发气团占到8月部分单次大气降水来源水汽团的100%,而7月份,东亚夏季风环流对内蒙古局地大气降水的影响最为明显;整体上,虽然区域大气湿度变化引起的二次蒸发是影响内蒙古局地大气降水过程的一个关键因素,不过大气降水量对夏季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最明显.即西风环流影响区大气湿度变化对氘盈余指数d值的影响程度明显强于东亚夏季风区大气湿度变化的影响,而东亚夏季风环流影响区大气降水量对d值的影响程度则相对明显.
-
-
普慧梅;
宋维峰;
吴锦奎;
王卓娟;
马菁;
张小娟
-
-
摘要:
基于哈尼梯田水源区2014年6—8月和2015年全年(共15个月)采集的89个事件降水同位素数据,结合相关气象资料,分析了降水中氢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利用后向轨迹模型(HYSPLIT)追踪了梯田水源区降水的水汽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大气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季节差异,湿季(5月—10月)δD和δ^(18)O贫化,d值低;干季(11月至次年4月)δD和δ^(18)O值相对偏正,d值偏高。区域降水线的斜率和截距均低于全球和中国大气降水线。降水同位素组成存在一定的降水量效应,但不存在温度效应。干季大气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西风带输送的印度洋水汽以及局地蒸发,湿季的水汽主要来源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
-
-
徐金秀;
单璐璐;
辛鑫;
孙莹
-
-
摘要:
采用1960年—202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海表温度资料,以及丹东地区4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丹东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水汽来源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丹东地区夏季极端降水事件水汽来源主要由江淮、江南、淮南和渤海、黄海、东海的水汽随低空急流输送到丹东地区;来自南支西风带低槽前部的西南气流和南海中南半岛上空的转向气流孟加拉湾的水汽;来自西太平洋日本海的水汽沿副高边缘的输送。另外,丹东地区强烈的上升运动,为降水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丹东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与海温有关,与中赤道附近大西洋、北太平洋海温具有正相关关系,与东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海温具有负相关关系。
-
-
朱璇;
肖薇;
王晶苑;
楚淏然;
胡勇博;
谢成玉;
郑有飞
-
-
摘要:
基于2018年7月—2019年6月南京降水同位素观测数据和中国气象局气象观测数据,研究南京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特征,对比热带气旋降水、梅雨降水和其他降水的降水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降水同位素组成与热带气旋移动路径关系。结果表明:南京降水氧同位素组成(δ^(18)O)和氢同位素组成(δ^(2)H)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6.3‰~4.0‰和-103.0‰~32.9‰,雨季降水氢氧同位素组成相对贫化,非雨季相对富集;降水氘盈余的降水加权平均值为15.5‰,表明南京降水受陆面过程影响大。从降水量权重看,热带气旋降水和梅雨降水强度大,降水氢氧同位素组成严重贫化;其他降水的强度相对较弱,降水氢氧同位素组成比较富集;受水汽源地和陆面循环等过程的综合影响,热带气旋降水氘盈余小于全球平均值(10‰),梅雨降水氘盈余略高于全球平均值,其他降水氘盈余远高于全球平均值。登陆前仅在海洋上移动的热带气旋,降水氘盈余维持在7.5‰~8.6‰,但二次登陆的热带气旋降水氘盈余远大于10‰,可能是受到陆地蒸散过程的影响。
-
-
蒋吉发;
王正勇
-
-
摘要: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气候异常,以及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城镇、交通等人类活动的频繁影响和水土资源利用对下垫面条件的改变,对水资源演变规律带来一定影响。文章通过60多年的水文资料分析,重点对四川地表水资源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
-
-
孙晨云;
郑和祥;
李瑞平;
邬佳宾;
曹雪松;
李建昆
-
-
摘要:
【目的】揭示灌区生态系统水循环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分析鄂尔多斯沿黄灌区大气降水同位素特征以及水汽来源。【方法】采用液态水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分析了2020年6-9月鄂尔多斯沿黄灌区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与气温、日降水等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建立了当地的大气降水线方程,通过氘盈余值的变化示踪水汽来源,利用HYSPLIT气团轨迹模型判定了研究区水汽来源的可靠性。【结果】(1)研究区大气降水同位素值在7、8月明显低于其他月,与降水量在p=0.01水平上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2)研究区大气降水线为δD=7.13δ18O-1.67,受蒸发影响较大;(3)6月水汽来源除了西风带和极地气团影响外还伴随了部分东南沿海方向的水汽,7、8月水汽来源较为相似,均为西北方向,9月则受西风带水汽、极地气团以及局地蒸发水汽的影响。【结论】降水量是降水同位素值变化的主控因素,在6—9月西风带水汽为研究区水汽来源的主要贡献者。
-
-
闫胜文;
刘加珍;
陈永金;
马笑丹;
张亚茹;
朱海勇
-
-
摘要:
大气降水是水循环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δ(D)和δ(^(18)O)是示踪水真实动力过程的最理想的环境同位素,对揭示水汽输送来源与环境效应等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与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分析了聊城地区2019年10月—2020年11月的大气降水中δ(D)和δ(^(18)O)特征及变化规律,探讨了局地气象要素和水汽来源对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影响和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反映出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聊城大气降水除与水汽来源、蒸发源区的气象条件有关外,还受雨滴在降落过程中的蒸发富集、当地的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该地区全年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7.45±0.29)δ(^(18)O)+(4.20±2.41),斜率和截距均低于全球大气降水线方程。从季节来看,春、夏、秋3个季节的大气降水线斜率和截距均偏小,而冬季明显偏大。大气降水中δ(D)和δ(^(18)O)贫富变化明显,11月至翌年4月为大气降水δ(D)和δ(18O)的富集期,这一时期过量氘月均值高于10‰(全球降水过量氘平均值);5—10月为大气降水δ(D)和δ(^(18)O)的贫化期,这一时期过量氘偏低,月均值低于10‰。降水δ(D)和δ(^(18)O)在全年尺度和大气相对湿度较高的5—10月,都呈现反温度效应和降水量效应,而在大气相对湿度较低的11月至翌年4月呈现降水量效应。过量氘的变化和HYSPLIT气团轨迹表明聊城地区5—10月大气降水主要来源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所携带的海洋水汽,11月至翌年4月大气降水主要来源于亚欧大陆内部水汽及局地的水汽再循环。
-
-
高阳;
韩磊;
韩永贵;
黄晓宇;
彭苓;
柳利利
-
-
摘要:
为揭示银川平原降水稳定同位素的时间尺度效应及水汽来源,采用后向轨迹模型聚类分析法、潜在源贡献分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解析水汽来源及潜在蒸发源区。结果表明:(1)银川平原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半年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38.6‰±51.6‰和-4.5‰±5.2‰)明显偏正于夏半年(-40.9‰±17.7‰和-5.7‰±3.0‰);不同时段下,局地大气降水线(LMWL)具有显著差异,夏半年LMWL的斜率、截距(5.43、-9.71)低于冬半年的斜率、截距(9.10、5.08)和银川平原全年LMWL的斜率、截距(6.79、-2.79)。(2)在全年、夏半年和冬半年,降水中δ18O的气温效应显著,气温效应分别为(0.473±0.210)‰·°C^(-1)、(0.258±0.037)‰·°C^(-1)和(0.211±0.031)‰·°C^(-1),降水量效应不显著。(3)在夏半年和冬半年,研究区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为西风水汽,同时受局地蒸发水汽的影响。夏半年,水汽蒸发源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周边地区及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冬半年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周边地区和西部。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地区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鉴别水汽来源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
-
张君;
陈洪松;
黄荣
-
-
摘要:
气候变化背景下,降雨稳定氢氧同位素的变化对以快速的地表⁃地下水文过程为主要特征的喀斯特生态水文研究有重要意义。以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测定2013年至2018年日尺度及2019年至2020年8场大雨或特大暴雨的雨水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分析降雨稳定氢氧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夏半年以海洋性水汽为主,冬半年以干燥的大陆性气团为主,导致夏半年降水δD、δ^(18)O和氘盈余值显著(P9.5 h)的降雨存在显著的(P<0.05)雨量效应,特大暴雨则不存在雨量效应,与大气或地理因素有关。研究区水汽来源及降水强度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因此在开展喀斯特小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研究时,需要关注降水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
-
-
徐曼丽;
许涛;
刘晖;
胡家权;
郭慧文;
王院民
-
-
摘要:
基于台风“苏迪罗”(1513)影响前后南京实时高频监测的水汽稳定同位素数据,并结合再分析资料、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分析了大气水汽δ^(18)O与天气过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大气水汽过量氘所指示的水汽来源。结果表明,1)整个台风影响过程水汽δ^(18)O先保持基本不变后一直下降的趋势,而水汽过量氘则呈现完全相反的变化趋势。2)根据台风“苏迪罗”影响前后南京水汽δ^(18)O变化特征,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Ⅰ阶段水汽δ^(18)O较高与南京地区较为稳定的大气条件相对应,水汽过量氘值较低指示南京地区主要受海洋水汽影响;Ⅱ阶段台风环流及其残压和北方南下冷空气相互作用造成南京地区强降水,水汽凝结和降雨蒸发的共同作用导致水汽δ^(18)O不断贫化,较高的水汽过量氘表明南京地区主要受海洋和局地混合水汽的影响;Ⅲ阶段可能是中尺度下沉气流导致南京地区极端偏负的δ^(18)O和高水汽过量氘。
-
-
孔彦龙;
庞忠和;
李捷
- 《2017第三届“地下水科学青年论坛”》
| 2017年
-
摘要:
氘盈余常被用来指示水汽来源,但一般均以定性探讨为主,定量计算较少.水同位素测试昂贵,连续观测困难,致使水同位素数据,尤其是水汽同位素数据相对较少,不便建立定量的计算方法.随着水同位素激光测试技术的实现,氘盈余数据的连续观测已较容易实现.本文试图基于北京市水汽同位素的连续观测结果,建立用氘盈余定量计算北京市季节性水汽来源贡献的方法.该方法建立在观测得到的氘盈余-水汽混合比线性关系的基础之上,进而确定北京市两个主要水汽来源,即来自东南的海洋性水汽和来自西北的大陆水汽的贡献.结果表明,北京市水汽主要源于东南的海洋性水汽,夏季其比例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其他季节亦可达50-64%.本文建立的氘盈余方法强化了氘盈余的定量指示作用,计算结果可用于水循环模型,预测未来水循环格局的变化.
-
-
Tian Chao;
田超;
Meng Ping;
孟平;
Zhang Jinsong;
张劲松;
Gao Jun;
高峻;
Zheng Ning;
郑宁;
He Chunxia;
何春霞
- 《2015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根据2011~2014年4-10月在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黄河小浪底库区收集降水样品及相应气象资料,分析该地区大气降水的δD和δ18O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建立不同季节大气降水线,揭示该地区不同季节水汽来源差异.结果表明,降水的δD和δ18O值变化范围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降水的δD和δ18O值较高,夏季次之,秋季最低.4-10月及秋季降水δD和δ18O与降水量存在负相关关系,4-10月降水δD与温度成负相关关系,而季节性降水同位素与温度相关性不显著.夏季大气水线斜率及降水d值较小,而秋季最大.利用HYSPLIT气团轨迹模型,得出夏季水汽主要来自东南及西南海洋性季风输送,春秋季节降水受大陆和海洋性季风共同影响.
-
-
任赛赛;
陈艺芳;
黄梅妹
- 《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风廓线雷达、区域自动站等非常规观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8~9日的“尼伯特”台风暴雨进行多尺度分析,并应用HYSPLIT-4轨迹模式验证了水汽来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下发生的,中尺度特征非常明显.
-
-
柴晓玲;
李典;
李艳;
李崇;
张帅;
翟丽
- 《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利用1.0×1.0°NCEP再分析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探空观测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针对2012年11月10~12日东北地区一次典型的雨转雪天气,应用天气学和物理诊断分析方法,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东移北上的江淮气旋和500hPa北支高空槽发展是造成此次中雨转雪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700hPa偏南低空急流为东北地区产生暴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低空辐合、高空辐散配置形势的强烈抽吸作用以及低空急流和切变线的耦合作用为降雪提供了强有利的上升动力条件;强冷空气东移南下与暖湿空气的交绥作用,使得系统强烈发展,触发了这次中雨转中到大雪天气过程.(1)当0°C层在850hPa附近、-10°C层在700hPa~600hPa之间时,降水相态为雨;当0°C层在925hPa以下、-10°C层在850hPa~700hPa之间时,降水相态为雪.(2)假相当位温为292K左右时有利于降雪的产生.
-
-
刘梅;
陈圣劼;
杨梦兮;
王磊;
韩桂荣
- 《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江淮梅雨期暴雨发生既具有一定的强度又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对江淮流域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重要影响,其研究历来是江淮地区灾害性天气研究重点之一.本文利用江苏各站点降水实况观测资料、江苏地基GPS遥感监测数据的反演资料、江苏基准站高空观测资料、欧洲中心ERA再分析资料(0.75°*0.75°)以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全球同化系统(GDAS)数据,对2015年6月24-29日江苏持续暴雨从多尺度系统和水汽条件两个角度展开分析,探讨了不同尺度天气系统对持续暴雨维持的作用,以及水汽来源、不同边界贡献、水汽特征量在持续暴雨过程中的特征.
-
-
李明学;
刘泳涛;
黄树金
- 《2016年广西气象学会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通过对2015年7月26日20时~29日20时广西防城港市出现大范围连续性大暴雨天气的天气形势、影响系统及物理量场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特征为局地降水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低涡和强大的西南季风槽是连续性大暴雨发生的环境条件;低涡切变和有利地形的存在是动力抬升的有利机制;西南低空急流和强大的水汽通量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此次过程主要由强盛的西南季风槽与低涡切变的配合与维持,是造成防城港市连续性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因素.
-
-
郭少峰;
贾德彬;
王蓉;
菅晶
- 《全国水文监测新技术应用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以内蒙古正蓝旗为研究区,通过分析当地2014年1-10月大气降水同位素数据,对当地大气降水中同位素的季节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水汽来源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地大气降水线(LMWL)方程为:δD=7.52δ18O+2.57(R2=0.88),该方程斜率偏低,表明该地区大气降水经历了一定的蒸发作用.正蓝旗大气降水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偏正冬季偏负,最大值出现在5月,最小值出现在1月,同时当地大气降水同位素组成体现出中纬度地区降雨量效应被温度效应掩盖的特征.从同位素数据的结果分析表明:正蓝旗地区大气降水主要受到东南湿润季风与西北高冷季风的控制和影响.
-
-
马梁臣;
刘海峰;
王宁
- 《2014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2014年
-
摘要:
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中国FY-2卫星TBB资料,对2011年"梅花"和2012年"布拉万"台风影响下长春地区出现两次强度差异显著地降水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并利用HYSPLIT方法研究大暴雨台风"布拉万"的水汽来源和三维结构.结果表明:两次台风是东海北上路径,两次台风高空形势场的异同主要是副高的强度与位置、高空槽携带冷空气的强度及入侵时间以及台风自身的性质如中心最低气压、自旋风速等,具有明显的非对称结构,东南风低空急流和风速的强辐合切变,暖湿气流与弱的冷空气汇合,有利于中尺度暴雨系统的发生发展,大气层结对流不稳定性和风垂直切变加强,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高层辐散,低层辐合,有利于对流发展,辐合辐散中心高低层对应时与大暴雨落区对应,暴雨落区与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区大值中心也有对应关系.
-
-
胡鹏宇;
徐爽;
杨磊;
孙丽;
张玉珍
- 《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暴雪过程是指24小时降雪量超过10毫米的降雪过程.暴雪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大风、寒潮,对交通运输、工程设施,甚至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直接的威胁,给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危害,因此,冬季暴雪是中高纬度地区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本文针对发生在辽宁省的两次暴雪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从天气学角度和动力学角度,分析两次过程的异同,从而加深对辽宁省内强降雪过程的认知,为今后的预报、预警工作提供参考.
-
-
胡鹏宇;
徐爽;
杨磊;
孙丽;
张玉珍
- 《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暴雪过程是指24小时降雪量超过10毫米的降雪过程.暴雪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大风、寒潮,对交通运输、工程设施,甚至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直接的威胁,给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危害,因此,冬季暴雪是中高纬度地区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本文针对发生在辽宁省的两次暴雪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从天气学角度和动力学角度,分析两次过程的异同,从而加深对辽宁省内强降雪过程的认知,为今后的预报、预警工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