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汽来源

水汽来源

水汽来源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6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地球物理学、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8480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大气科学、自然资源学报、气候与环境研究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十七届全国热带气旋科学讨论会、2014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2013年全国重大天气气候过程总结和预报预测技术经验交流会等;水汽来源的相关文献由510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庆、章新平、张蓓蓓等。

水汽来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4 占比:1.44%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23%

专利文献>

论文:8480 占比:98.33%

总计:8624篇

水汽来源—发文趋势图

水汽来源

-研究学者

  • 徐庆
  • 章新平
  • 张蓓蓓
  • 吴华武
  • 宋献方
  • 庞洪喜
  • 张明军
  • 王圣杰
  • 高德强
  • 刘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鑫; 李文宝; 杜蕾; 贾德彬; 刘廷玺
    • 摘要: 为探明内蒙古地区夏季大气降水中δD和δ^(18)O组成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变化的响应关系,于2017~2019年夏季采集了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呼和浩特市市区、正蓝旗、克什克腾旗(达里湖)、通辽科尔沁左翼中旗和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旗(呼伦湖)等6个区域共计82次大气降水样品,结合来自全球降水同位素观测网(GNIP)的包头、张掖等6个区域大气降水样品中δD和δ^(18)O数据,分析了内蒙古地区大气降水中δD和δ^(18)O变化的区域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内蒙古局地大气降水中δD和δ^(18)O值存在自西向东不断偏负的趋势,其中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旗大气降水中δD和δ^(18)O值最偏负;相对地,西部阿拉善左旗大气降水中δD和δ^(18)O值最偏正;内蒙古地区局地大气降水线斜率和截距同样表现出自西向东逐渐偏正的变化趋势,显示二次蒸发作用的影响逐渐下降,且局地蒸发水汽团对西部地区大气降水影响明显,如位于西风环流影响区的阿拉善左旗等区域局地蒸发气团占到8月部分单次大气降水来源水汽团的100%,而7月份,东亚夏季风环流对内蒙古局地大气降水的影响最为明显;整体上,虽然区域大气湿度变化引起的二次蒸发是影响内蒙古局地大气降水过程的一个关键因素,不过大气降水量对夏季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最明显.即西风环流影响区大气湿度变化对氘盈余指数d值的影响程度明显强于东亚夏季风区大气湿度变化的影响,而东亚夏季风环流影响区大气降水量对d值的影响程度则相对明显.
    • 普慧梅; 宋维峰; 吴锦奎; 王卓娟; 马菁; 张小娟
    • 摘要: 基于哈尼梯田水源区2014年6—8月和2015年全年(共15个月)采集的89个事件降水同位素数据,结合相关气象资料,分析了降水中氢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利用后向轨迹模型(HYSPLIT)追踪了梯田水源区降水的水汽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大气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季节差异,湿季(5月—10月)δD和δ^(18)O贫化,d值低;干季(11月至次年4月)δD和δ^(18)O值相对偏正,d值偏高。区域降水线的斜率和截距均低于全球和中国大气降水线。降水同位素组成存在一定的降水量效应,但不存在温度效应。干季大气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西风带输送的印度洋水汽以及局地蒸发,湿季的水汽主要来源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
    • 徐金秀; 单璐璐; 辛鑫; 孙莹
    • 摘要: 采用1960年—202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海表温度资料,以及丹东地区4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丹东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水汽来源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丹东地区夏季极端降水事件水汽来源主要由江淮、江南、淮南和渤海、黄海、东海的水汽随低空急流输送到丹东地区;来自南支西风带低槽前部的西南气流和南海中南半岛上空的转向气流孟加拉湾的水汽;来自西太平洋日本海的水汽沿副高边缘的输送。另外,丹东地区强烈的上升运动,为降水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丹东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与海温有关,与中赤道附近大西洋、北太平洋海温具有正相关关系,与东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海温具有负相关关系。
    • 朱璇; 肖薇; 王晶苑; 楚淏然; 胡勇博; 谢成玉; 郑有飞
    • 摘要: 基于2018年7月—2019年6月南京降水同位素观测数据和中国气象局气象观测数据,研究南京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特征,对比热带气旋降水、梅雨降水和其他降水的降水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降水同位素组成与热带气旋移动路径关系。结果表明:南京降水氧同位素组成(δ^(18)O)和氢同位素组成(δ^(2)H)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6.3‰~4.0‰和-103.0‰~32.9‰,雨季降水氢氧同位素组成相对贫化,非雨季相对富集;降水氘盈余的降水加权平均值为15.5‰,表明南京降水受陆面过程影响大。从降水量权重看,热带气旋降水和梅雨降水强度大,降水氢氧同位素组成严重贫化;其他降水的强度相对较弱,降水氢氧同位素组成比较富集;受水汽源地和陆面循环等过程的综合影响,热带气旋降水氘盈余小于全球平均值(10‰),梅雨降水氘盈余略高于全球平均值,其他降水氘盈余远高于全球平均值。登陆前仅在海洋上移动的热带气旋,降水氘盈余维持在7.5‰~8.6‰,但二次登陆的热带气旋降水氘盈余远大于10‰,可能是受到陆地蒸散过程的影响。
    • 蒋吉发; 王正勇
    • 摘要: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气候异常,以及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城镇、交通等人类活动的频繁影响和水土资源利用对下垫面条件的改变,对水资源演变规律带来一定影响。文章通过60多年的水文资料分析,重点对四川地表水资源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
    • 孙晨云; 郑和祥; 李瑞平; 邬佳宾; 曹雪松; 李建昆
    • 摘要: 【目的】揭示灌区生态系统水循环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分析鄂尔多斯沿黄灌区大气降水同位素特征以及水汽来源。【方法】采用液态水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分析了2020年6-9月鄂尔多斯沿黄灌区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与气温、日降水等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建立了当地的大气降水线方程,通过氘盈余值的变化示踪水汽来源,利用HYSPLIT气团轨迹模型判定了研究区水汽来源的可靠性。【结果】(1)研究区大气降水同位素值在7、8月明显低于其他月,与降水量在p=0.01水平上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2)研究区大气降水线为δD=7.13δ18O-1.67,受蒸发影响较大;(3)6月水汽来源除了西风带和极地气团影响外还伴随了部分东南沿海方向的水汽,7、8月水汽来源较为相似,均为西北方向,9月则受西风带水汽、极地气团以及局地蒸发水汽的影响。【结论】降水量是降水同位素值变化的主控因素,在6—9月西风带水汽为研究区水汽来源的主要贡献者。
    • 闫胜文; 刘加珍; 陈永金; 马笑丹; 张亚茹; 朱海勇
    • 摘要: 大气降水是水循环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δ(D)和δ(^(18)O)是示踪水真实动力过程的最理想的环境同位素,对揭示水汽输送来源与环境效应等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与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分析了聊城地区2019年10月—2020年11月的大气降水中δ(D)和δ(^(18)O)特征及变化规律,探讨了局地气象要素和水汽来源对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影响和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反映出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聊城大气降水除与水汽来源、蒸发源区的气象条件有关外,还受雨滴在降落过程中的蒸发富集、当地的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该地区全年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7.45±0.29)δ(^(18)O)+(4.20±2.41),斜率和截距均低于全球大气降水线方程。从季节来看,春、夏、秋3个季节的大气降水线斜率和截距均偏小,而冬季明显偏大。大气降水中δ(D)和δ(^(18)O)贫富变化明显,11月至翌年4月为大气降水δ(D)和δ(18O)的富集期,这一时期过量氘月均值高于10‰(全球降水过量氘平均值);5—10月为大气降水δ(D)和δ(^(18)O)的贫化期,这一时期过量氘偏低,月均值低于10‰。降水δ(D)和δ(^(18)O)在全年尺度和大气相对湿度较高的5—10月,都呈现反温度效应和降水量效应,而在大气相对湿度较低的11月至翌年4月呈现降水量效应。过量氘的变化和HYSPLIT气团轨迹表明聊城地区5—10月大气降水主要来源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所携带的海洋水汽,11月至翌年4月大气降水主要来源于亚欧大陆内部水汽及局地的水汽再循环。
    • 高阳; 韩磊; 韩永贵; 黄晓宇; 彭苓; 柳利利
    • 摘要: 为揭示银川平原降水稳定同位素的时间尺度效应及水汽来源,采用后向轨迹模型聚类分析法、潜在源贡献分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解析水汽来源及潜在蒸发源区。结果表明:(1)银川平原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半年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38.6‰±51.6‰和-4.5‰±5.2‰)明显偏正于夏半年(-40.9‰±17.7‰和-5.7‰±3.0‰);不同时段下,局地大气降水线(LMWL)具有显著差异,夏半年LMWL的斜率、截距(5.43、-9.71)低于冬半年的斜率、截距(9.10、5.08)和银川平原全年LMWL的斜率、截距(6.79、-2.79)。(2)在全年、夏半年和冬半年,降水中δ18O的气温效应显著,气温效应分别为(0.473±0.210)‰·°C^(-1)、(0.258±0.037)‰·°C^(-1)和(0.211±0.031)‰·°C^(-1),降水量效应不显著。(3)在夏半年和冬半年,研究区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为西风水汽,同时受局地蒸发水汽的影响。夏半年,水汽蒸发源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周边地区及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冬半年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周边地区和西部。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地区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鉴别水汽来源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 张君; 陈洪松; 黄荣
    • 摘要: 气候变化背景下,降雨稳定氢氧同位素的变化对以快速的地表⁃地下水文过程为主要特征的喀斯特生态水文研究有重要意义。以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测定2013年至2018年日尺度及2019年至2020年8场大雨或特大暴雨的雨水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分析降雨稳定氢氧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夏半年以海洋性水汽为主,冬半年以干燥的大陆性气团为主,导致夏半年降水δD、δ^(18)O和氘盈余值显著(P9.5 h)的降雨存在显著的(P<0.05)雨量效应,特大暴雨则不存在雨量效应,与大气或地理因素有关。研究区水汽来源及降水强度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因此在开展喀斯特小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研究时,需要关注降水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
    • 徐曼丽; 许涛; 刘晖; 胡家权; 郭慧文; 王院民
    • 摘要: 基于台风“苏迪罗”(1513)影响前后南京实时高频监测的水汽稳定同位素数据,并结合再分析资料、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分析了大气水汽δ^(18)O与天气过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大气水汽过量氘所指示的水汽来源。结果表明,1)整个台风影响过程水汽δ^(18)O先保持基本不变后一直下降的趋势,而水汽过量氘则呈现完全相反的变化趋势。2)根据台风“苏迪罗”影响前后南京水汽δ^(18)O变化特征,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Ⅰ阶段水汽δ^(18)O较高与南京地区较为稳定的大气条件相对应,水汽过量氘值较低指示南京地区主要受海洋水汽影响;Ⅱ阶段台风环流及其残压和北方南下冷空气相互作用造成南京地区强降水,水汽凝结和降雨蒸发的共同作用导致水汽δ^(18)O不断贫化,较高的水汽过量氘表明南京地区主要受海洋和局地混合水汽的影响;Ⅲ阶段可能是中尺度下沉气流导致南京地区极端偏负的δ^(18)O和高水汽过量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