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海温

海温

海温的相关文献在1938年到2022年内共计644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8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31篇;相关期刊189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山东气象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2014年全国汛期气候预测技术交流会、广西省气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十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等;海温的相关文献由1355位作者贡献,包括何金海、王慧、曹越男等。

海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78 占比:89.75%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5.43%

专利文献>

论文:31 占比:4.81%

总计:644篇

海温—发文趋势图

海温

-研究学者

  • 何金海
  • 王慧
  • 曹越男
  • 孙照渤
  • 杨正龙
  • 任广成
  • 高苹
  • 刘涛
  • 吴胜安
  • 张耀存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伍红雨; 吴遥; 郭尧
    • 摘要: 利用1961—2018年华南192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客观定量评估华南冬季区域性暴雨过程,确定强的冬季区域性暴雨过程和冬季暴雨强年。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方法研究华南冬季暴雨强年的气候背景和强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天气特征,其气候和天气共同的特点是:冬季在对流层高层,中南半岛、南海到华南的西风急流加强,中层东亚大槽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低层南支槽和偏南气流加强,水汽辐合加强。差异表现在对于日尺度的华南冬季强暴雨过程,其北半球副热带异常环流波列结构非常明显,具有类似夏季北半球对流层高层的“丝绸之路遥相关型”特点,但波列中心位置在冬季较夏季明显偏南,同时华南距平异常环流更加显著,低层偏南气流风速大,水汽的辐合非常突出。对于冬季暴雨强年,上年7~12月,赤道中东太平洋以及热带印度洋、南海的海温偏高,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偏低,有利于华南冬季暴雨的发生,超强厄尔尼诺的发生对应华南冬季暴雨偏强。所以冬季尺度的环流和前期海温反映了华南出现区域性暴雨的大气环流和海温的气候背景,而日尺度的大气环流异常更能体现其异常的天气学特征。
    • 周冠博; 董林; 吕心艳; 柳龙生
    • 摘要: 利用欧洲中心ERA-Interim逐6 h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逐小时台风业务资料,对比分析了2020年第7号台风“海高斯”和2017年第13号台风“天鸽”的环流形势和强度结构特征,发现二者的尺度都比较小;生成的时间和移动路径比较相似;并且都出现了近海快速加强的过程。从对比分析来看,造成两个台风近海快速加强的共同原因主要有海温异常偏高、环境风的垂直切变较小以及有利的高低层环流配置等,而造成两个台风近海快速加强的不同原因也较为显著,分别从位涡垂直分布、涡度收支和涡度拟能等方面进行诊断分析,得到一些有利于台风强度快速增长的不同因素。
    • 梁洪海; 徐士琦; 杨雪艳; 程红军; 石大明; 房一禾; 汪晓宏
    • 摘要: 利用1960-2017年4-5月东北地区109个代表站点逐日降水量资料,NCEP/NCAR-I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位势高度场、风场等数据),以及NOAA重构的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春季透雨出现典型早、晚年的环流特征及与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典型透雨偏早年的日期集中在4月中下旬,偏晚年的日期集中在5月中下旬。(2)透雨偏早年4月,东北地区上空高度场明显偏低,受偏南风控制,且有两条明显的水汽输送带,垂直上升运动强烈,有利于产生降水;透雨偏晚年4月,该地区受高压脊控制,水汽辐散,整层下沉运动强烈,不利于产生降水。(3)东北地区春季透雨出现的早晚与前期(1-3月)热带印度洋、赤道太平洋和邻近海域的海温有关,前期关键区海温偏暖(冷),有利于透雨出现偏早(晚)。
    • 汤驰; 韩静; 吴海峰; 黄明旺; 姜毅
    • 摘要: 近年来,海口市高温天气频发。对近60年海口市高温天气气候特点及其环流背景进行分析,探讨高温天气的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寻求海口市高温天气预报思路。研究结果表明,海口市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5—7月,其次是4月、8月和3月,2月和9月极少出现高温天气,其他月份几乎不出现异常高温天气;近60年海口市高温指数总体趋于缓慢增多,其趋势变率约为0.042 d/a。通过定义月高温影响指数综合判定指标,表明7月高温影响最大,其次是6月和5月。通过对高温天气主要影响系统分析看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低压槽、南亚高压以及近海海温变化对海口市高温天气有明显影响;当有热带气旋生成并影响海口市时,其影响前外围下沉气流也是海口高温天气的主要成因之一。
    • 刘静; 王春青; 靳莉君; 张利娜; 王鹏
    • 摘要: 基于黄河流域244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英国气象局Hadley气候预测和研究中心的月平均海温资料等,分析2018年7月黄河流域降水异常特征和大尺度环流特征,并进一步探讨海温对降水和环流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18年7月,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41.5%,为2000年以来第二多,其中兰州至托克托区间、山陕区间、泾渭河、汾河偏多明显。②2018年7月,欧亚地区大气环流出现明显异常,南亚高压异常加强东伸,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异常偏北,东亚中高纬环流呈现“西低东高”的形势,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一带受低压槽控制,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西偏北,中高纬不断分裂南下的冷空气与副高西北侧的暖湿气流在黄河流域交汇,造成流域降水整体偏多。③前期春季异常偏冷的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以及持续偏暖的中纬度北太平洋海温是造成大气环流以及黄河流域降水异常的重要外强迫因子。
    • 徐金秀; 单璐璐; 辛鑫; 孙莹
    • 摘要: 采用1960年—202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海表温度资料,以及丹东地区4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丹东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水汽来源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丹东地区夏季极端降水事件水汽来源主要由江淮、江南、淮南和渤海、黄海、东海的水汽随低空急流输送到丹东地区;来自南支西风带低槽前部的西南气流和南海中南半岛上空的转向气流孟加拉湾的水汽;来自西太平洋日本海的水汽沿副高边缘的输送。另外,丹东地区强烈的上升运动,为降水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丹东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与海温有关,与中赤道附近大西洋、北太平洋海温具有正相关关系,与东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海温具有负相关关系。
    • 高理; 邹瑾
    • 摘要: 基于1961—2020年山东省122站逐月平均气温资料、NOAA逐月海表温度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对山东强弱冷暖冬年进行了划分,分析了ENSO对山东冬季气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山东冬季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偏冷阶段进入偏暖阶段,近年波动明显;去趋势项后,59 a中出现4个强暖冬、15个弱暖冬,7个强冷冬、14个弱冷冬,暖冬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及以后,冷冬主要出现在20世纪60—8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中期以后。强暖冬多出现在厄尔尼诺结束年,弱暖冬多出现在厄尔尼诺发展年,强冷冬多出现在强拉尼娜年,弱冷冬多出现在弱拉尼娜年。强弱冷暖冬年Nino1+2区平均海温距平演变较中部变化更为明显。在暖(冷)海温事件的不同阶段和强度背景下,欧亚中高纬呈现不同的纬(经)向环流特征,对应山东出现不同等级的暖(冷)冬。欧亚中高纬偏西风异常、赤道太平洋西风异常、中纬度太平洋东风异常对应山东暖冬;反之,山东为冷冬。
    • 李启芬; 汪卫平; 胡秋红; 蒙军; 王兴菊
    • 摘要: 使用1980—2016年的月平均NCEP再分析资料、贵州省84个国家观测站8—9月逐日气候态要素值(1981—2010年的30 a平均)以及贵州省2002年8—9月气温、降水逐日资料对2002年贵州省出现的特重秋风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月9—23日期间,贵州中西部地区秋风持续时间在9 d以上,大部分地区在12 d以上,而威宁站长达15 d,达特重秋风过程。从春季开始,赤道太平洋地区海表温度自西向东异常偏暖,Nino3.4区持续时间最长,8月到达最强,导致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经向环流明显且稳定维持,欧洲西海岸、欧亚大陆东北部经贝加尔湖至我国北方地区高度场偏高,欧洲中部明显偏低,我国东北偏低,槽后冷空气较强并南下;孟加拉湾及南海地区的气旋性环流的偏南风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交汇于贵州省,形成静止锋并持续较长时间;8月9—23日期间的4个台风有利于水汽输送和环流维持,使贵州省2002年8月低温多雨,秋风灾害严重,尤其造成了8月9—23日持续时间最长的秋风过程。
    • 唐红忠; 赵杰; 陈杨; 莫乙冬
    • 摘要: 2020年6月贵州出现4次具有明显夜雨特征的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以短时强降水为主,强度大,局地性较强。该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详细分析高空形势、东亚西风急流、低空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以及海温特征,并采用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分析冷空气强度,结合贵州区域自动站降水观测资料,分析暴雨成因,结果表明:2020年6月欧亚大陆上空呈现正-负-正的波型分布,有利于高纬地区高空槽引导冷空气南下;副热带高压位置较常年同期偏北偏西且稳定维持,有利于水汽输送到贵州;东亚西风急流强度较强,其西段位置较常年同期略偏南,贵州位于急流轴右侧且处于水汽辐合区、垂直速度负值区,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的有效配合,有利于贵州暴雨天气发生;贵州暴雨对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具有较好的响应,但暴雨发生时间比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滞后1 d;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海温表现为偏暖,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温表现为偏冷,且印度洋呈现出西正东负的偶极子型海温异常,此类海温配置,有利于激发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反气旋环流,为水汽输送到贵州上空创造了有利条件。
    • 姚佳伟; 段晚锁
    • 摘要: 根据非线性强迫奇异向量(NFSV)型海温(SST)强迫误差识别的敏感性特征,通过观测系统模拟试验(OSSE)确定了12个热带气旋(TC)的强度模拟的海温目标观测最优布局。NFSV型SST强迫误差敏感区一般沿着台风移动路径,主要位于台风快速增强阶段。结果表明,在NFSV型SST强迫目标观测敏感区内以90km间隔加密海温观测,这些额外观测能够更加有效地改善TC强度的模拟技巧;与空间范围更大的非敏感区相比,在NFSV型SST强迫目标观测敏感区内进行目标观测,能够更加有效地改进TC强度的模拟能力,而当非敏感区内的局地观测区域逐步接近目标观测敏感区时,该局地区域的加密观测对TC强度模拟改善程度也逐步提高。进一步研究表明,上述目标观测对台风强度模拟水平的改善尤以NFSV型SST强迫误差大值区所对应的TC快速增强阶段最为明显。所以,在由NFSV型SST强迫误差确定的目标观测敏感区和敏感时段内加密观测,对台风强度模拟能力的提高最有效,而且在敏感区内以合适的间隔实施外场观测是最经济的观测策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