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514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大气科学(气象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31篇、会议论文78篇、专利文献5篇;相关期刊613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山东气象等; 相关会议65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厄尔尼诺的相关文献由2186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学祥、杨冬红、阮均石等。

厄尔尼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31 占比:94.52%

会议论文>

论文:78 占比:5.15%

专利文献>

论文:5 占比:0.33%

总计:1514篇

厄尔尼诺—发文趋势图

厄尔尼诺

-研究学者

  • 杨学祥
  • 杨冬红
  • 阮均石
  • 陈新军
  • 倪允琪
  • 施能
  • 王盘兴
  • 王绍武
  • 郭艳君
  • 陈锦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雅丹
    • 摘要: 气候变化伴随着各种气候变异事件,如厄尔尼诺和极端天气等,正在影响渔业资源的丰度和分布,以及水产养殖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笔者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以下简称“AR5报告”)调查结果反映出的一些关于“气候变化对渔业和水产养殖的影响”问题,简要概述了气候变化对世界,特别是对亚洲渔业和水产养殖的影响,为相关部门应对变化提供一些参考。
    • 吴伟伟; 冯锦萍; 孟佩
    • 摘要: 根据1960—2019年山西农谷降水和厄尔尼诺数据,利用线性回归法、M-K检验法、小波分析法、Z指数法对降水变化趋势、突变性、变化周期、旱涝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并对与厄尔尼诺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60年山西农谷降水量呈波动减少趋势,1967年发生突变,突变后降水量由升转降,在24~26年时间尺度上降水存在主周期。年际旱涝时段特征明显且集中,春季干旱集中,多在无厄尔尼诺年份,洪涝分散,多在厄尔尼诺衰退期;夏季干旱集中,洪涝分散,在厄尔尼诺发展期易发生干旱,衰退期易发生洪涝。最后分析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提出水利应对策略,为农业稳产高产提供参考。
    • 陈璇; 郑崇伟; 郝全成; 吴雪剑
    • 摘要: 为了改进气象行业标准(国标)推荐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监测指数所涉及的异常数据带有趋势、间隔10年的修订所可能引入的额外周期、指数一致性及气候标准值变动所引起的事件属性、强弱的变化等系列问题,本文基于一个可以消除一阶趋势并舍弃气候标准值的异常计算方法用以构建相关指数。结果表明,该方案所计算的指数与原指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有显著趋势的序列中,本方案较气象行业标准推荐方案算法简单,趋势消解显著,在应对气候变暖等系列问题中,本方案具有推广价值。
    • 雷振宇; 李灵; 周思愿; 刘煌卿
    • 摘要: 目前氮氧化物是造成主城污染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氮氧化物也是光化学烟雾污染、城市灰霾天气等环境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通过文献调研和历史数据统计的方法,初步分析厄尔尼诺年重庆主城区的气候特点,并结合重庆市主城区氮氧化物排放情况,提出以下几点控制对策:一是拓展工业领域氮氧化物深度治理市场,加强对氮氧化物排放的监管;二是加快区域内产业转型升级,降低工企业污染排放;三是优化城市交通出行方式,深化柴油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逐步淘汰黄标车,减少交通废气产生;四是提高餐饮源的污染治理,减少生活源的排放。
    • 王式功
    • 摘要: 某些疾病的发病风险具有季节性变化已成为公认的事实,新冠肺炎疫情也不例外,总体上呈现出冬半年疫情突发至更趋严重的态势,这表明其与气候的季节性变化有一定关联。通过对比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与2003年急性重症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的前期气候背景,发现两者突发之前都出现了“厄尔尼诺”事件、且都突发于暖冬期间,这绝非是偶然巧合。我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地区)各省会城市早期疫情达到峰值时,当日对应环境空气温度(以下简称“温度”)阈值为5.0~14.8°C.
    • 庄镇; 郑建; 王法明
    • 摘要: 赤道太平洋西风爆发事件(简称“西风事件”)对厄尔尼诺有重要的触发作用。基于ERA-Interim和NCEP2(NCEP-DOE Reanalysis 2)风场资料以及OI(NOAA OI SST V2 High Resolution Dataset)海表面温度资料,本文对西风事件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诊断,并初步分析了ENSO(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对西风事件的影响。结果显示,西风事件发展初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太平洋,季节性变化表现为冬春季较强,夏秋季较弱。西风事件频次和强度都有一定的年际变化特征,其中中太平洋西风事件的强度与ENSO信号的关系更紧密。当Nino3.4指数大于1°C时,西风事件的频次和强度与ENSO信号相关性好;当Nino3.4指数小于1°C时,西风事件频次的随机性增加,但其强度仍受到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信号的制约。
    • 刘立; 陈二洋; 蓝祝光
    • 摘要: 为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对巢湖洪水灾害的影响,基于现有统计资料,分别采用定性分析对比和定量计算分析的方法,对厄尔尼诺现象与巢湖洪水灾害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厄尔尼诺现象会对巢湖洪水灾害造成显著影响,且该影响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有较大概率会导致巢湖区域发生洪水灾害;前一年的厄尔尼诺指数年累计值、年最大值与当前巢湖年最高水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且前一年的厄尔尼诺指数年最大值与当前巢湖年最高水位的相关性更为密切。
    • 李双双; 王婷
    • 摘要: 采用随机重排去趋势波动分析(MF-DFA)和极点对称模态分解法(ESMD),对1955—2019年西安市昼夜复合高温事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气象站点迁移,造成对西安市极端高温变化趋势低估。其中,最高温原始数据与订正序列阈值相同;订正后,最低温阈值相对偏低0.2~0.5°C。(2)MF-DFA、90.0%和95.0%阈值方案识别高温事件年代变化具有相似性,而99.0%阈值和相对阈值方案是结论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3)在变化特征上,西安市昼夜复合高温事件兼顾3.3~3.8 a年际波动和趋势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昼夜复合高温天数呈现显著增多。(4)赤道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可作为西安市昼夜复合高温预警的关键海区。即赤道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时,往往对应西安市昼夜复合高温多发期,并指出南亚高压偏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是影响西安市持续昼夜复合高温的环流机制。
    • 廖胜石; 卓健; 罗建英; 零绍珑; 卢炳夫
    • 摘要: 利用2005—2021年4—10月广西91个国家气象站小时降水数据和Oceanic Nino Index (ONI)数据,分析了广西汛期极端短时强降水的特征及其关联因子。结果表明:(1)广西超过80%站点的极端短时强降水强度在40~70 mm·h^(-1),强度和频次最高均出现在沿海地区,频次次高区域为桂东北地区,但其强度却为广西最低;(2)每年极端短时强降水频次呈现增多趋势,每年5、6月份极端短时强降水频次最高,但各个月份强度变化不大。(3)每日04—05时、17—18时的极端短时强降水频次最高,各个时次强度均在50~55 mm·h^(-1),差别不大。(4)广西极端短时强降水特征不仅与地形密切相关,而且与南海夏季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关联性很大。(5)前一年秋季的ONI和次年前汛期的极端短时强降水呈显著正相关。
    • 董祥晖; 吴克俭; 李瑞; 夏浩峰; 曹同钢
    • 摘要: 赤道东太平洋海表面温度的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波浪是影响海表面温度的重要因素。为了进一步研究波浪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利用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发布的波浪参数、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等再分析数据,采用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分析和超前滞后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南太平洋涌浪区Stokes漂流与厄尔尼诺事件的关系。首先选用一种涌浪指标和多个涌浪特征值总结了全球的涌浪特征,得到涌浪在低纬、南半球和大洋东边界更占优的结论,并由此划定南太平洋涌浪区,发现了其连接南大洋和赤道东太平洋的通道作用。进而研究了南太平洋涌浪区Stokes漂流对赤道东太平洋SST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该区域的经向Stokes漂流会产生强化,波浪诱导的Stokes漂流会将高纬冷水输送到低纬海域,使得低纬海域降温,加速厄尔尼诺事件的衰退,进而影响到全球气候。本文为解释厄尔尼诺的衰退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波浪的大尺度效应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