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风

大风

大风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3年内共计4818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中国文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22篇、会议论文66篇、专利文献1630篇;相关期刊1308种,包括山东气象、气象研究与应用、海洋预报等; 相关会议48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4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广西省气象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等;大风的相关文献由7734位作者贡献,包括于宝成、徐发明、曹越男等。

大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22 占比:64.80%

会议论文>

论文:66 占比:1.37%

专利文献>

论文:1630 占比:33.83%

总计:4818篇

大风—发文趋势图

大风

-研究学者

  • 于宝成
  • 徐发明
  • 曹越男
  • 刘堂红
  • 郑才翥
  • 柳龙生
  • 王春梅
  • 刘涛
  • 尹尽勇
  • 张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蔡冬梅; 宋若宁
    • 摘要: 利用2011-2017年的渤海浮标站资料,分析了浮标站的风况特征,并与瓦房店站、旅顺站2个沿岸陆地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受渤海海流影响,浮标站的主导风向为WSW,次主导风向为N;浮标站平均风速的月变化存在一定的季节变化,10-12月份平均风速偏大,6-8月份平均风速偏小;浮标站所有月份均有可能出现6级以上大风,其中11月份和12月份大风日数最多;平均风速最大的站点为浮标站,其各月的平均风速均明显高于另外2个站点,3个站点的季节变化相同,旅顺站和浮标站在平均风速上存在较好的一致性;浮标站的最大风速出现在冬季,两个陆地站的最大风速出现在春季;浮标站与2个陆地站年极大风速趋势基本一致,且季节风速变化明显:春季>秋季>冬季>夏季。
    • 郭金强; 郭璇; 雷薇; 王肖娟
    • 摘要: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2021年5月1日石河子地区一次全地区性大风过程,结果表明:西西贝利亚低槽是这次大风天气的影响系统,500hpa的高空环流场上西西伯利亚低槽在脊前较强西北风带引导下迅速南下,造成了这次大风天气过程。不断增强的锋区,为冷空气爆发提供了较强的动力条件,前期持续升温,热力不稳定增强,上游冷空气入侵为大风天气提供了热力条件,Si指数和k指数的变化预示未来大气层结不稳定将明显增强,利于大风天气的形成。
    • 于雷; 连志鸾; 熊秋芬; 丁和悦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基于多源数据的RMAPS模拟结果等,对2017年7月9日发生在河北顺平县的一次由下击暴流引发的极端大风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1)对流云中及云下方的西北气流受降水影响,动量下传且伴有地面的辐散风,近地层的下沉中心位于地面大风区上空。(2)云中水成物微物理特征模拟结果显示雨水和霰/冰雹的比含水量大,雹胚生长主要与雪和云水有关,而霰/冰雹融化后增加了雨水粒子。(3)比较不同水成物的等效冷却温度,发现雨水蒸发冷却对大风形成的贡献最大,冰雹的融化机制和拖曳作用贡献量相当;在700 hPa以下,随着高度降低雨水拖曳的贡献逐渐大于冰雹融化与冰雹拖曳贡献之和。(4)下沉气流叠加在地面辐散风场和冷池密度流上,导致地面辐散中心的东南侧出现了43.1 m·s^(-1)的极端强风。极端强风的下游,由于云水凝结、雹胚生长等凝结潜热释放过程抵消了部分水成物的冷却效应,以及冷出流减弱等因素,使得地面风速有所减弱。
    • 郭丽娜; 马艳; 于慧珍
    • 摘要: 利用2007—2019年青岛8个海岛站和22个岸基站的观测数据,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以及2015—2019年青岛市气象台发布的大风预警信息,统计分析了青岛沿海地区的大风特征,检验评估了大风预警发布的命中率并由此提出了实况预警参考站点的建议。分析结果表明,青岛沿海地区60.3%的大风日出现在冬、春季,82.9%的大风出现在海岛站,青岛环胶州湾地区全年不易受到大风的影响;造成青岛大风的环流型主要由冷高压型、低压槽型、温带气旋型和台风型组成,其中冷高压型是以冬季大风为主,低压槽型以春季大风为主,温带气旋型以春、夏季大风为主;2015—2019年青岛海岛站大风平均预警准确率为81.0%,沿海地区大风预警发布提前量平均为12.1 h,解除预警滞后20.8 h;海岛站中的田横岛、长门岩、朝连岛、灵山岛以及岸基站中的胶州营海、红岛休闲渔村、罗家营、奥帆基地和大涧山可作为大风实况参考站点,用以开展青岛沿海地区大风预警服务。
    • 渠鸿宇; 尹尽勇; 王慧; 周冠博; 杨正龙
    • 摘要: 2021年冬季(2021年12月—2022年2月)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多极型分布,中高纬环流呈3波型分布。位势高度距平场显示,东亚中纬度地区处于正距平区,西伯利亚脊偏强,而东亚大槽较常年同期偏弱,冷空气活动偏少、强度偏强。我国近海出现了8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冷空气大风过程4次,冷空气和温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3次,冷空气和台风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1次。我国近海未出现大范围的海雾过程。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2个热带气旋,且均达到超强台风级,其中2122号台风“雷伊”是历史上12月在南海海域达到超强台风级的2个台风之一,也是历史上直接袭击南沙群岛的最强台风,还是影响南海最晚的超强台风。另外,全球其他海域共生成热带气旋14个。我国近海出现2.0 m以上大浪过程的天数有56 d,约占冬季总日数的62%。冬季,我国近海海域呈明显降温趋势,北部海域的降温幅度明显大于南部海域,冬季海面温度较常年整体偏高。
    • 宋玉蓉; 张玮煊; 刁鹏
    • 摘要: 利用1992—2020年焉耆县气象站气象资料,对焉耆盆地的风与大风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焉耆盆地平均风速为1.7 m/s,平均风速最大在4月,最小在1月;年平均最大风速为4.7 m/s,春季最大,夏季次之,冬季最小;年平均大风日数9个,集中出现在春、夏季,最多是春季,其次是夏、秋季,冬季最少;近29年年平均风速、平均最大风速以及年大风日数均呈上升趋势。焉耆盆地大风以WNW风向为主,季节性差异小。
    • 聂高臻; 黄彬
    • 摘要: 2021年秋季(9—11月)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为:极涡整体呈单极型,中高纬环流呈5波型分布,欧亚地区西风带环流形势季节内调整大,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偏强,西伸明显。秋季我国近海大风过程主要由冷空气、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影响造成。在12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中,冷空气影响8次,温带气旋影响6次,台风影响4次。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9个台风,其中5个台风进入我国近海,在东西带状分布的副高影响下,近海台风主要活跃于南部海域;全球其他海域共命名热带气旋18个。我国出现2 m以上大浪过程的日数为74 d,约占总日数的81%,大浪过程与大风过程联系密切。秋季我国近海海面温度整体偏高,随着冷空气的逐渐活跃,北部海区和沿岸海域海面降温迅速,沿岸海面温度梯度加大,我国近海海域中,海面温度梯度最大的区域出现在东海。
    • 彭爱国; 边心竹
    • 摘要: 文章论述了影响“张杂谷”生长的气象灾害,如干旱、大风、冰雹、霜冻等,以及科学的应对之策,为“张杂谷”的丰收保驾护航。
    • 武维刚; 武麦凤; 龙亚星
    • 摘要: 利用1953—2020年华山气象站逐年、月、日和小时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及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华山大风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华山每个月都有大风出现,7—9月出现次数较少,8月最少,平均7.1 d;春季3—5月是华山大风的高发期,4月增至最多,平均12.6 d;大风强度春季最大,月平均最大风速和月平均极大风速最大值均出现在春季;大风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傍晚(20时前后)出现大风的次数最多,早晨(08时前后)出现大风的次数最少。华山6级以上风以6~7级SSW为主,SW、WNW次之。近68 a华山大风日数呈波动减少趋势,存在28 a的长周期变化特征。
    • 成勤; 王清龙; 罗剑琴; 肖湛臻; 张丽; 陈鲜艳
    • 摘要: 湿地系统对高影响天气敏感,分析宜昌湿地群暴雨、大风、高温和雷电特征及影响度,得出以下结论:(1)宜昌暴雨呈增多趋势,影响度小于0.5。隔河岩库区、熊渡库区、南河和泗洋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暴雨影响度相对大值区。(2)宜昌大风日数增多,均值为7.4 d,影响度小于0.4,大值区主要在沿江峡谷、高海拔地区和东部冷空气通道上。三峡库区、隔河岩库区、香溪河、湾潭河和漳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大风影响度大值区。(3)宜昌高温增多,均值为23.4 d。河谷、低山、东部平原以及城市化影响明显的地区高温影响度较高。香溪河、三峡库区、泗洋河、沮河、大溪库区、高坝洲库区和熊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高温影响度大值区。(4)宜昌雷暴天数和时长均呈减少趋势,主要活动时间为6—8月,雷电流强度主要集中在10~50 kA,雷电影响度小于0.5。沮河、漳河、三峡库区、南河和熊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雷电影响度相对大值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