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尺度特征

中尺度特征

中尺度特征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04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篇、会议论文81篇、专利文献619210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应用气象学报、山东气象、广东气象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2016年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分论坛暨第三届全国农业与气象论坛、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中尺度特征的相关文献由603位作者贡献,包括冯晋勤、周淑玲、黄艳等。

中尺度特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2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8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19210 占比:99.97%

总计:619413篇

中尺度特征—发文趋势图

中尺度特征

-研究学者

  • 冯晋勤
  • 周淑玲
  • 黄艳
  • 井宇
  • 何宏让
  • 何群英
  • 农孟松
  • 刘婉莉
  • 叶成志
  • 崔鹏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肖贻青; 肖湘卉; 屈丽玮
    • 摘要: 2018年8月7日和8月10日,陕西省榆林市先后出现了两次局地短时大暴雨过程(以下分别简称"过程I"和"过程II"),过程累积降水量分别为103.4和142.5 mm。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地面观测数据、卫星云图数据和多普勒雷达数据,对这两次短时大暴雨的环流背景及中尺度特征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过程I是典型的副热带高压外围短波扰动引起的强对流天气,由地面辐合线触发多个小对流单体发展及合并,造成了强烈的对流活动和雷暴,下沉气流造成地面冷池堆积,使地面气温和气压呈明显的正比关系,并与周围暖湿气流形成阵风锋,从而加强对流及触发新对流;短时强降水发生在TBB低值区,中γ尺度强对流云团造成的极端小时降水是造成局地短时大暴雨的主要原因。(2)过程II是冷涡南下冷空气触发的强对流天气,对流强度相对过程I较弱,无雷暴高压产生,地面气温和气压呈一致下降趋势;短时强降水发生在TBB梯度大值区,大暴雨区上游有较强的对流云团东移,经过神木县境内时加强而造成"列车效应",从而造成局地的短时大暴雨。
    • 王春玲; 张一平; 崔力; 唐影; 王聪; 刘晓燕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卫星云图、雷达产品、区域自动站降水量资料与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5月15日豫东北罕见大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环境条件与中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副热带高压西侧西南急流输送、对流层中层短波槽影响、低空急流加强发展及北上、高空强辐散等天气系统合理配置,是这次暴雨过程发生的有利环流背景;强低空急流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位势不稳定条件;低层切变线触发、弱冷空气扩散及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抬升是暴雨形成的动力机制。(2)超低空充足的水汽输送及强辐合、对流不稳定能量偏高、大气层结极不稳定是此次暴雨发生的主要环境特征。(3)强降水过程主要由2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暴雨区上空对流云团新生维持(或移入)是强降水维持较长时间的重要原因。(4)雷达观测显示,在极强对流不稳定环境下,位于对流云团前温度大梯度区的豫北多地不断有γ中尺度回波单体生成,其东移加强并在豫东北强烈发展为线(带)状多单体风暴,形成明显的局地强回波"列车效应",导致豫东北局地大暴雨。
    • 冯晋勤; 卢芸芸; 赖巧珍; 蔡菁
    • 摘要: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及地面自动站、风廓线雷达、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和ERA-Interim逐6 h 0.125°×0.125°再分析资料,分析2015年5月19日福建西部山区一次极端降水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1)极端降水分为锋前暖区降水和锋面降水两个阶段,暴雨区位于低空西南急流轴左侧,水汽充足,冷暖空气交汇,不稳定能量大,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低,大气可降水量大及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形成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vective system, MCS)发展的环境条件。(2)锋前暖区降水期间,西南气流携带高能量和水汽充足的空气移入暴雨区被中尺度边界附近的冷出流空气抬升,不断产生新的对流单体,对流单体向东北偏东方向移动,排列形成短雨带;若干条东北—西南向长度不等的短雨带在中尺度出流边界北侧建立,缓慢向东移动,依次重复影响关键区;暴雨关键区存在辐合线和风速辐合,为降水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抬升条件;向西南开口的河谷地形加强了对流的发展;对流单体不断后部建立和东北西南向多个短雨带重复影响同一地区的列车效应是此阶段MCS主要发展方式。(3)锋面降水期间,对流单体在低涡切变南侧风速辐合、水汽和能量大值区发展东移南压,中高层先于低层转偏北气流,表现出前倾特征,垂直风切变加大,冷空气从中高层先扩散南下,与低层暖湿空气交汇使对流加强,冷暖气流的交汇叠加风速辐合使得强降水加强并维持。对流单体后向传播向东移动产生的列车效应是此阶段MCS主要发展方式。
    • 陈怡蓓; 蹇冬梅; 邱岚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加密地面自动站资料,分析了2020年6月17日广安市局地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条件及形成原因。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在副高西北侧、槽前上下一致的西南气流里;充沛的水汽、暖平流与中高层南下冷空气的叠加影响、高不稳定能量等因素是造成此次对流性降水发展和维持的主要原因;而显著的增暖增湿过程使广安中东部对流条件好于周边地区,加上地形和地面风场的共同影响加强了触发抬升条件,导致出现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
    • 王蕊; 吕丹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宝鸡多普勒雷达及多家数值预报产品,从提高预报预警能力和气象服务水平出发,对2021年6月15—16日发生在宝鸡地区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该次强降水过程主要由于500 hPa短波槽东移,引起700 hPa、850 hPa切变线南北移动,导致偏南风和偏东风将暖湿空气向宝鸡地区输送而形成;(2)地面冷锋是此次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3)多普勒雷达对降水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回波强度很好地表征了降水强度;(4)EC模式相较于GRAPES和NCEP模式的预报效果更好;(5)此次降水的准确预报,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保证了气象服务取得很好的效果。
    • 宋倩倩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FY4A卫星云图等气象资料,对2021年8月20日商丘市暴雨过程的特点、成因及模式误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降水总量大、强度强、范围广、降水时段集中。受低涡切变线影响,高湿区冷暖空气交汇产生不稳定,地面辐合线是其抬升触发机制。雷达回波表现为混合性降水回波,径向速度场上表现为风速辐合、大风区、中气旋等中尺度系统。红外云图上中尺度对流云团自西北向东南移动产生,列车效应明显。针对此次过程,上海模式预报参考价值最大;EC细网格预报降水量级明显偏小,在落区上虽然可以体现商丘地区西部大、东部小的降水分布特征,但预报暴雨区与实况偏差较大,主要是预报低涡位置有所偏差的缘故。
    • 计博严; 郑劲光; 聂道洋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6月8—9日赣中区域性暴雨过程从天气实况、天气形势、影响系统、中尺度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暴雨过程强度强,出现了5站特大暴雨,最大小时雨强77.3 mm,强降水过程中均伴有明显强雷电,以云地闪和负闪为主,强雷电较短时强降水发生时间提前约2 h,有明显指示意义;2)500 hPa低槽、中低层低涡、切变线、西南急流、地面中尺辐合线、中尺低压是本次暖区强对流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南亚高压东部脊辐散分流区叠加中低层切变辐合区,为暴雨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东北冷涡低槽后部西北气流携带干冷空气叠加在南支槽前暖湿气流之上,加剧了暴雨过程的热力不稳定条件;3)短历时强降水是由多单体强风暴造成的,具备后向传播特征,为典型暖云回波降水,降水效率高。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低层风向与多单体强回波带移向交角小,移速缓慢,形成明显“列车效应”。这些可为赣中暴雨的预报、服务、雷电防护等提供思路和参考依据。
    • 张海耀; 黄玉霞; 吴辉彦; 李霞; 穆腊梅; 杨蕙宁
    • 摘要: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5月30日和31日甘肃通渭大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30日为干冰雹过程,而31日是混合型强对流湿冰雹过程;(2)2次过程都在同一低槽发展东移过程中产生,700 hPa影响系统的差别导致中低层水汽和能量条件不同,是2次过程出现干、湿冰雹的主要原因;(3)物理量诊断表明,31日过程能量高,水汽条件好,热力不稳定和对流不稳定度都比30日过程强,因此冰雹直径更大、降水强度更强;(4)在雷达反射率因子图上,2次过程在回波强度、回波面积及垂直结构等方面有明显差异,这对于强对流临近预警的分类识别有较大帮助。
    • 云天; 刘子琪; 王宁; 刘海峰
    • 摘要: 利用卫星、雷达、区域站、NCEPFNL业务全球再分析资料等对2016年6月17—19日吉林省出现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分析表明:中层明显的干冷空气卷入,强烈的对流不稳定层结和适宜的0°C层、-20°C层的高度有利于冰雹的形成,垂直风切变偏小是大冰雹概率较低的原因之一;中低层丰富的水汽,质心偏低且较强的反射率因子(>45 dBz),径向速度辐合,均是降水效率较高的特征,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多单体雷暴过程的下沉气流到达地面后形成冷池,其前沿的阵风锋快速东移过程中出现大风天气,雷达回波上体现为多单体线状对流,同时伴有较大的径向速度和高空径向速度模糊。
    • 陈小婷; 彭力; 邹长艳; 马晓华; 胡启元; 刘菊菊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陕西地面加密气象站监测资料、FY-4A卫星红外云图、商洛多普勒雷达及多家数值模式预报产品,从提高预报预警、防灾减灾能力角度出发,对2020年5月4日商洛一次致灾性短时强降水天气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有益的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4日午后商洛北部下垫面加热不均形成高温、负变压中心,500 hPa冷空气越过秦岭后叠置在低层暖空气之上,大气不稳定度增加,低层东北路冷空气侵入不稳定区,形成地面辐合线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天气.强降水出现在中-β尺度云团西北侧云顶亮温(TBB)梯度大值区.商州区腰市镇强的风速风向辐合以及气旋式旋转,使雷暴单体发展加强,强回波质心高度达2~4 km,停滞缓动,高降水效率形成局地80.5 mm/h的强降水.ECMWF模式CAPE值及整层可降水量的EFI(extreme forecast index)指数、中尺度模式回波及降水量预报对过程极端性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对于地形条件复杂的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在强降水发生有利的背景条件下,应根据强降水出现在地面加密资料要素梯度大值区,晚于雷电峰值时段等特征,密切监视天气演变,尽早发布预报预警,为防灾避险争取宝贵时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