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秦岭

秦岭

秦岭的相关文献在1966年到2022年内共计2303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中国文学、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05篇、会议论文48篇、专利文献50篇;相关期刊920种,包括西部大开发、生态学报、西北植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2006年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年会、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1届年会暨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发展研讨会等;秦岭的相关文献由3288位作者贡献,包括侯琳、王得祥、张硕新等。

秦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05 占比:95.74%

会议论文>

论文:48 占比:2.08%

专利文献>

论文:50 占比:2.17%

总计:2303篇

秦岭—发文趋势图

秦岭

-研究学者

  • 侯琳
  • 王得祥
  • 张硕新
  • 张国伟
  • 王涛
  • 贾平凹
  • 卢欣祥
  • 岳明
  • 张秦伟
  • 张胜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杨增强
    • 摘要: 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21世纪以来,对秦岭的关注、研究进入热潮,建立秦岭学也逐步被提上议事日程。通过对秦岭保护研究取向的简要梳理,从学术上为社会经济服务出发,提出了秦岭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秦岭学的学科定义、范畴、结构和任务,秦岭学学科建设的思路与途径,指出了秦岭学的软科学特征。
    • 周方
    • 摘要: 当前,秦岭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价值及保护需求尚未受到有效关注与实现,尤其是涉及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实施绩效欠佳。秦岭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显示出整体性保护立法缺失,执法部门各自为政,地区间保护工作缺乏联动机制,公众参与原则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国家和相关地方应制定秦岭整体性保护立法,在立法中明确整体性保护原则,整合执法力量,进而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及落实公众参与原则等方式,保障秦岭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创新发展,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赵攀强
    • 摘要: 陕南,顾名思义,陕西的南部.它以秦岭为界,北为关中,南为陕南.在祖国版图中的这块地方,分布着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级市.每到秋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就会担惊受怕,原因是秋雨.陕南多山,美丽的汉江穿境而过,江南为巴山,江北为秦岭,山环水绕,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满目绿野,按理说是一处很美的地方,但美中不足的是,地质条件较差,雨涝灾害频发.
    • 马琪; 张园; 袁家根
    • 摘要: 植物保护重要区识别和空缺分析是制定和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的重要内容。以秦岭生物多样性优先区为研究对象,选取71种珍稀濒危植物作为目标保护物种,基于文献资料和数字植物标本信息,建立重要植物生境数据库。利用物种生境适宜性评估方法识别植物保护重要区和空缺区。结果表明:1)秦岭优先区植物保护极重要区和重要区主要分布于西秦岭的中高山区,总体呈中西部连片集中、东部零散分布的特点。2)786.01 km^(2)的植物保护极重要区处于自然保护区的管控范围,仍有4869.79 km^(2)的极重要区尚未得到自然保护区覆盖,保护空缺较大。3)2000-2015年,秦岭优先区林地面积增加、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小,一般重要区、重要区和极重要区的人类活动强度依次降低。研究结果可为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 杨媛媛; 佘志鹏; 宋进喜; 朱大为
    • 摘要: 秦岭是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2000年以来植被的快速恢复,对该区域生态水文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岭地区地貌多样,分析不同地貌区植被恢复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位于秦岭北坡的浐灞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将整个研究区分为上游山地区、中游丘陵区和下游平原区3个分区,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为基础数据,基于趋势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浐灞河流域不同地貌区的植被恢复差异、影响因素及其对径流输沙的影响。结果表明,浐灞河流域上游山地区NDVI值呈极显著增加趋势,中游丘陵区NDVI值呈缓慢增加趋势,而下游平原区呈极显著减少趋势。上游山地区NDVI在6—9月处于较高水平,中游丘陵区和下游平原区NDVI的年内分布呈现双峰特征。整个浐灞河流域的植被恢复速度为0.0019/a,上游山地区、中游丘陵区以及下游平原区的植被恢复速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上游山地区海拔对植被恢复速度具有显著影响(P<0.05),中游地区不同坡度的植被恢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上游山地区植被恢复的主要驱动力是林地自身植被覆盖度的提升,中游丘陵区部分林地覆盖度的提升是这一区域植被覆盖度提升的主要原因,而下游平原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是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年降水量对上游山地区的植被覆盖度影响不显著,但对中游丘陵区的植被覆盖度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在浐灞河流域,植被恢复对径流量的影响较小,而对土壤侵蚀模数影响较大。综上,植被在秦岭北坡不同地貌区的恢复特征和影响因素不同,深入研究植被恢复的时空差异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对于秦岭地区植被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 张召鹏; 段克勤
    • 摘要: 渭河流域能否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关键就是水资源的问题,而秦岭北麓是渭河的重要产水区。为探究秦岭北麓近年水资源的变化特征,采用VIC(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模型,基于水文相似性原理,运用典型流域参证法,重建了1970—2015年秦岭北麓径流变化。结果表明:VIC模型在观测流域有着较高的适用性,在月径流模拟中,纳什系数(N_(S))大于0.76,相关系数(R^(2))大于0.91,相对误差(RE)小于±15%;通过水文参数移植法模型可以真实还原无观测流域径流变化,在验证期N_(S),R^(2),RE分别为0.81,0.94,4.6。近46 a来北麓径流总量在(16.01~65.4)亿m^(3)/a波动,1983年径流量最高达到65.4亿m^(3),而1977年最小值仅为16亿m^(3),丰水年份是枯水年份的4倍,径流年际变化明显,过去46 a秦岭北麓多年平均径流值为35.2亿m^(3)/a。降水是径流变化的主导因素,并且也是水文模拟中最重要的影响要素。
    • 刘红彩; 赵纳勋; 庄钰琪; 杨梅玲; 赵惠茹; 叶新平
    • 摘要: 生境适宜性评价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陕西秦岭地区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生境状况,利用2011-2013年间在秦岭地区采集的斑羚分布点数据,通过MaxEnt模型对陕西秦岭地区的斑羚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秦岭地区的斑羚适宜生境面积约为9800 km^(2),占秦岭山地面积的17%,主要位于秦岭中西部区域;次适宜生境面积约为6940 km^(2),占秦岭面积的12%,主要位于适宜生境的周边区域。海拔、月均昼夜温差和年降雨量是影响陕西秦岭地区斑羚生境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变量,而人类干扰对生境适宜性的影响较小。陕西秦岭地区的斑羚偏好于选择1800-3000 m的中高海拔区间、年降水量为750-850 mm、月均昼夜温差8°C左右的环境。明确了斑羚适宜生境在秦岭的分布状况及关键环境影响因子,可为下一步制定濒危动物保护和生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袁彬; 靳雨燕; 张怡菲; 刘荣荣; 屠欣怡
    • 摘要: 秦岭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称为“中华基因库”。朱鹮作为秦岭四宝之一,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也是秦岭生态文化的重要标志。虽然朱鹮保护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其与当地经济的发展之间依旧存在着诸多矛盾,需要思考与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以陕西汉中的朱鹮保护为例,通过搜集相关文献、实地走访调查、发放问卷等方式对相关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 马天文; 徐国策; 赵超志; 毛金沙; 徐明珠; 熊海晶; 魏全; 方康; 万顺
    • 摘要: 江河源头区和水源涵养区的径流水源解析对深入理解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和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汉江支流丹江的二级支流闵家河森林小流域,基于两次降雨事件下不同水体的氢氧稳定同位素采集分析,利用端元混合模型计算了两次典型降雨事件下事件水(降雨)和事件前水(流域前期储水)对河道径流的贡献比例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小雨和暴雨事件下,河道径流的δD值分别为-64.23‰~-53.95‰和-81.35‰~-67.68‰,电导率分别为328~413和301~426μS·cm^(-1),总体上先下降后上升,洪峰滞后最大降雨强度的时间分别为22和16 h;小雨和暴雨事件下事件前水的贡献比例为93.5%和77.1%,洪峰时事件前水的贡献比例均高于事件水;小雨和暴雨事件时间来源划分的平均不确定性在95%置信区间分别为34.4%和28.9%,说明划分结果总体较为可靠;流域对降雨的拦蓄作用显著,小雨和暴雨事件下事件水的贡献量转化为径流深后分别为0.20和3.04 mm,仅分别占对应降雨量的1.7%和5.9%。降雨前包气带湿润程度和降雨强度对降雨径流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包气带越湿润,降雨强度越大,事件水对河道径流的贡献比例越高。因此,流域径流水源变化定量分析可以为变化环境下秦岭水源涵养、水源地保护和径流变化归因分析提供科学指导。
    • 李晶; 王语筝; 王天舒; 高莹; 高智忠; 李小红; 羊波; 王军利
    • 摘要: 【目的】研究具有较强生态适应性和较高实用价值的新型野生草坪草资源,为在关中平原及气候相似地区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同时为草坪草新品种选育提供思路。【方法】选择坪用性状表现较好的3种秦岭野生草莓即野生黄毛草莓(Fragaroa nilgrrensis Schlecht)、森林草莓(Fragaroa vesca L)及五叶草莓(Fragaroa pentaphylla Lonzink)进行坪用性栽培试验,观察、测定各项坪用性指标,参考国家标准分析叶片叶绿素及氮素含量、坪用性状、成坪草皮厚度和适应性,综合评价坪用价值。【结果】3种秦岭野生草莓在关中平原地区均能形成生长良好的观赏草坪。其中,黄毛草莓的盖度和均一性最好,其形成的单种草坪草皮厚度优于其他2种,混种草坪成坪草皮厚度优于单种;五叶草莓绿期最长(282 d),森林草莓次之(278 d),二者均显著优于黄毛草莓(262 d);草坪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为黄毛草莓>五叶草莓>森林草莓。【结论】3种野生草莓均具有良好的坪用价值,其中以黄毛草莓综合评价结果最优,可作为新的坪用观赏草坪草在关中平原及生态条件相似地区栽培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