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污染成因

污染成因

污染成因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327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0篇、会议论文36篇、专利文献66688篇;相关期刊195种,包括绿色科技、广东化工、清洗世界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中国水利学会2015学术年会等;污染成因的相关文献由72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莉、楼晟荣、温泉等。

污染成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0 占比:0.42%

会议论文>

论文:36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66688 占比:99.53%

总计:67004篇

污染成因—发文趋势图

污染成因

-研究学者

  • 李莉
  • 楼晟荣
  • 温泉
  • 秦延文
  • 马迎群
  • 孙明生
  • 时瑶
  • 易志安
  • 李诗瑶
  • 王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明珍
    • 摘要: 对2015—2020年辽宁省太子河干流断面水质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氨氮、COD、总磷3项指标分析了太子河水质的沿程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太子河中下游水质整体较差,且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结合太子河流域的自然社会属性,支流河水质较差及农业农村污染较重导致这种水质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太子河流域水质改善的措施建议。
    • 陈晓琴
    • 摘要: 定西市水资源贫乏,人均年占有量600多立方米,水资源的保护则显得更为重要。结合近五年定西市地表水质断面例行监测结果,选取污染相对严重的总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单因子评价方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定西区域地表水质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预测热点污染物总氮浓度未来三年的变化及发展趋势,以及定西市水污染成因分析,对定西区域内地表水体污染热点总氮的防治提出对策和建议。
    • 杨倩倩; 王琰
    • 摘要: 近年来,泰安市经济蓬勃发展,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区环境空气污染状况发生较大变化。本文以泰安市为研究对象,论述监测点位、项目及方法,对城市空气质量进行评价,总结环境空气污染特征及原因,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旨在优化城市空气质量,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 汤利; 李丽; 谭捷
    • 摘要: 以2020年泸州市大气自动监测数据为对象,应用相关分析开展大气污染成因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成果表明,泸州市区主要污染源为O_(3)和PM_(2.5);在冬季全市及各站点PM_(2.5)与NO_(2)、CO显著相关,PM_(2.5)与SO_(2)、SO_(2)与CO、CO与NO_(2)俱低度相关;在夏季全市及各站点O_(3)与NO_(2)显著相关;泸州大气环境主要受工业污染源和机动车污染源共同影响;在不利天气下,通过多污染源综合控制工业污染源、机动车、秸秆燃烧等方式以减轻大气污染。
    • 张涛; 王金晓
    • 摘要: 近些年,随着对矿区的大力开采和开发,其矿区开采后遗留的重金属对于水域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重金属污染不同于其他的污染,具有长期累积以及不可逆向的特征,并且大量污染后果出现滞后性,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理和解决,将会对大自然水域环境造成不可磨灭的危害。我国采矿区域多地均有覆盖,因此情况十分复杂,且矿区重金属种类多样,需要科研人员根据不同的环境进行有效分析,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方法进行治理。本文主要分析矿区的污染过程、污染成因以及治理方式,旨在为矿区自然资源开采提供绿色环保的有效保障,不断减少环境污染的危害,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持好大自然的环境。
    • 程睿
    • 摘要: AMD复合污染流是金属矿山最主要的污染形式,严重威胁着矿区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制约矿山的可持续发展。治理AMD复合污染流的根本之策在于消除诱发矿山污染的外部环境因素,根本途径在于重建矿区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综合分析了金属矿山废弃地污染成因及影响因素,从治理污染诱因的角度提出了一些系统修复的技术思路和方法;并从工程实践角度集成多种技术措施,形成了以工程措施控制水利、地形因子,物化及生物措施控制土壤因子,人工措施改善植被及小气候因子的系统修复技术体系,以期为同类金属矿山的污染修复提供借鉴。
    • 韩彦霞
    • 摘要: 虽然在近些年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实施下,我国农村产业、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但这背后很多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其中就包含了水环境地质。根据现有文献,分析我国当前水环境地质情况,能够得知农村水环境地质的污染因素较多,时常会出现水环境地质污染问题,既给经济带来较大损失,也给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一定威胁。为了尽可能减少水污染环境地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就应注重将水文勘察技术合理应用于地质工程,进而把污染场地转为拥有商业价值、居住价值的良性土地。故此,文章立足笔者工作实践,具体论述了水文勘测技术在水污染环境地质中的相关应用,仅供参考。
    • 柳强; 张鹏; 史箴; 张秋英; 张丹; 周淼; 李发东
    • 摘要: 沱江是三峡水库上游重要的入库河流和主要的总磷(TP)来源,研究沱江流域TP时空变化特性及其成因对三峡水库TP入库污染物允许通过量达标和流域TP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1—2018年沱江流域干支流20个国控和省控监测断面的水质数据和断面汇流区污染源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单因素分析法和层次聚类分析法,综合分析了沱江流域TP浓度时空分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1—2018年,沱江流域TP污染已从上游绵远河、石亭江、鸭子河和中游釜溪河扩展到全流域,沱江干流上游主要受TP污染严重的支流汇入影响,TP浓度沿干流持续升高,在三皇庙断面出现浓度峰值〔(0.251±0.213)mg/L〕,中游和下游TP浓度表现出沿程波动的趋势,分别在银山镇〔(0.194±0.048)mg/L〕和大磨子断面〔(0.232±0.057)mg/L〕出现极值;沱江流域TP浓度总体表现为枯水期>丰水期,枯水期与丰水期TP浓度差异性显著(P<0.05);面源污染对沱江流域中下游内江、自贡和泸州段TP浓度的影响较大,点源污染主要影响上游干流成都市与资阳市区段以及内江市、自贡市境内支流的TP浓度。
    • 杨枫; 许秋瑾; 宋永会; 周兴玄; 刘旭隆; 严长安; 黄立成
    • 摘要: 为总结滇池治理成效并系统分析滇池水环境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采用文献调研等方法梳理了滇池水质演变过程及治理与管理措施。将滇池的治理分为4个阶段:1)探索治滇阶段(1988—1995年),针对滇池水质显著下降问题,初步探索治滇的方式方法;2)工程治滇阶段(1996—2006年),针对污水排放量、工农业发展取水量增多的情况,采取以点源污染控制为主导的工程治理模式;3)系统治滇阶段(2007—2015年),2007年滇池被列入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简称水专项),中央和地方协同治理,科学提出了以“六大工程”为主线的综合治污思路,以水专项科技成果为支撑,推动流域水体污染系统治理;4)精准治滇阶段(2016年至今),形成了“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的新思路,加强精细化管理,推进科技攻关与成果应用,滇池水质显著提升。针对当前滇池水生态环境问题仍较严峻,存在水资源匮乏、流域面源污染负荷重、水生态受损等问题,提出“十四五”期间滇池治理应遵循流域水质目标管理的思路,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与管理,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流域水体置换,恢复和维护湖泊生态系统功能。
    • 沈云
    • 摘要: 大气污染会导致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影响,所以,保护大气环境对于全人类而言都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可采取制定保护措施、提高环保知识宣传力度等方式,来推进环保工作的落实,同时也要对各个行业的生产污染物排放予以限制,研究清洁型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此来有效改善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