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化学类型

水化学类型

水化学类型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49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5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20750篇;相关期刊132种,包括地下水、山东国土资源、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08年全国地下水污染学术研讨会、2004年全国矿井地质学术会议、2015中国(上海)国际地下水、土壤监测与修复技术研讨会等;水化学类型的相关文献由668位作者贡献,包括叶永红、张薇、周金龙等。

水化学类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5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20750 占比:99.80%

总计:120997篇

水化学类型—发文趋势图

水化学类型

-研究学者

  • 叶永红
  • 张薇
  • 周金龙
  • 王哲
  • 王磊
  • 王贵玲
  • 许光泉
  • 吴启勋
  • 周迅
  • 王晓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小娇; 王慧玮; 石建省; 王伟
    • 摘要: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探究区域地下水系统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对于揭示地下水循环变化、水资源安全与管理、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白洋淀湿地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地表水、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白洋淀地区地下水系统水化学演化作用及分区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白洋淀地区地表水、地下水水化学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特征,河流水化学及水动力条件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湿地、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分布规律及演化作用。与瀑河、府河、白沟引渠水力联通较好的藻窄淀、宋庄淀、留通淀TDS较低,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Na·Mg、HCO_(3)·Cl-Na·Ca、HCO_(3)·Cl-Na·Mg·Ca型水;沿径流流动方向,湿地水化学类型由HCO_(3)·Cl-Na·Mg型演化为HCO_(3)·Cl-Na型;湿地水化学主要受到蒸发作用、阳离子交换和碳酸盐沉淀作用的影响。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Mg?Na、HCO_(3)-Na·Mg,受人类活动影响严重的地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Cl?HCO_(3)-Na?Mg、Cl?HCO_(3)-Ca?Mg?Na;局部地下水降落漏斗区水化学类型为HCO_(3)·SO;-Na、HCO_(3)·SO;·Cl-Na、SO;·HCO_(3)-Na·Mg、SO;-Na,与人类活动和地下水越流补给咸水混合作用有关。白洋淀湿地浅层地下水系统具有分区演化模式,存在七个亚区系统。Ⅰ-Ⅳ区浅层地下水水质较好,TDS较低,地下水离子主要来源于碳酸岩、蒸发岩和硅酸盐岩矿物风化溶解,受到水-岩相互作用、蒸发作用、阳离子交换和碳酸盐沉淀作用的影响。西南部及下游地区Ⅴ-Ⅶ区受到人类活动污染影响,地下水TDS较高,地下水离子主要来源于蒸发岩、硅酸盐矿物风化溶解和人类活动污染输入,蒸发浓缩、混合作用、碳酸盐沉淀和阳离子交换作用是控制地下水演化的主要因素。
    • 孟令群; 聂振龙; 王哲; 刘学全
    • 摘要: 为解决石羊河流域土地沙漠化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发挥地下水对地表生态的支撑作用,通过采集流域泉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样品,研究其水化学和硫酸盐硫氧同位素的组成和来源,揭示流域地下水演化规律,支撑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各类水体^(δ34)S_(SO_(4))与^(δ18)O_(SO_(4))整体偏低,大部分分布在大气降水和硫化物区域,离蒸发岩溶解端元较远,指示出武威盆地和民勤盆地地下水主要受到大气降水和硫化物氧化溶解控制,SO_(4)^(2-)主要来源于二者,蒸发岩的溶解对下水影响较小,为判识SO_(4)^(2-)的来源、迁移和转化提供线索,为分析地下水循环规律提供有力帮助。
    • 陈新攀
    • 摘要: 结合前人对地下水舒卡列夫分类法一些不足的研究,总结了舒卡列夫分类法的一些修正形式:通过一定的排序方法来区分阴阳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比的大小;结合强碱性条件下会产生浓度较高CO_(3)^(2-)的实际,提出了将CO_(3)^(2-)并入HCO_(3)^(-)参与舒卡列夫命名的方案;提出了采用50%、37.5%、25%和12.5%作为新的毫克当量百分比区间界限的设想。并利用改进的舒卡列夫分类法对塞尔维亚蒂莫克矿区的地下水重新进行水化学分类。
    • 蒋兴波; 许泰; 刘德玉; 刘心彪
    • 摘要: 为了保障西峰区生活用水和工业集中区用水需求,通过对巴家咀水源地地下水水化学和同位素的研究,发现水化学类型多样、富水性差异大,其黄土潜水、罗汉洞、环河组及洛河组地下水化学类型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规律,白垩系各组地下水随着埋深增加而变化,水化学类型最终在洛河组演化为Na^(+)·Mg^(2+)-SO_(4)^(2-)·HCO_(3)^(-)型。同位素显示环河组和洛河组含水层保存着较冷或补给高程相对较高的地下水,而黄土潜水、罗汉洞含水层重同位素相对富集,另外,地下水交替径流慢,更新能力差,各含水层垂向上水力联系较弱,地下水与岩石相互作用强烈。依据国家现行的相关标准,选取29个指标对地下水进行全面评价,结果表明,洛河组地下水质量属"较差(Ⅰ类)水",除硫酸盐、pH值和砷超标外,其余各项指标均到达生活饮用水标准,具备作为中型水源地的条件。
    • 王小艳; 曾妍妍; 刘凤娇
    • 摘要: 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对和静县平原区地下水进行质量评价,采用内罗梅污染指数法对该区地下水污染现状进行评价,采用Piper三线图分析了地下水化学类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质量整体较好,潜水以Ⅱ类水为主,浅层承压水以Ⅱ类、Ⅲ类水为主,深层承压水以Ⅲ类水为主。潜水、浅层承压水、深层承压水的质量超标率分别为25%、19.05%和33.33%.从地下水受污程度来看,浅层承压水>潜水>深层承压水。该区潜水主要为HCO_(3)^(-)·SO_(4)_^(2-)-Ca^(2+)·Mg^(2+)型,浅层承压水为HCO_(3)^(-)·SO_(4)^(2-)-Mg^(2+)·Ca^(2+)·Na^(+)型,深层承压水为HCO_(3)^(-)·SO_(4)_^(2-)·Cl^(-)-Ca^(2+)·Na^(+)·Mg^(2+)型。从山前到细土平原,水化学类型逐渐由HCO_(3)^(-)·SO_(4)_^(2-)-Ca^(2+)·Mg^(2+)型过渡到HCO_(3)^(-)·SO_(4)_^(2-)·Cl^(-)-Ca^(2+)·Na^(+)·Mg^(2+)型。影响研究区水质劣化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因素、地层岩性、地下水超采、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排放。
    • 李长宏
    • 摘要: 根据2019年监测数据对沈阳市国家重要水质站的水质进行分析评价,2019年沈阳市水文站全年监测的10个断面中,按照全因子评价符合Ⅲ类水水质要求的断面占评价总数的70.0%;符合Ⅳ类水水质要求的断面占评价总数10.0%;符合Ⅴ类水水质要求的断面占评价总数的20%,不存在符合Ⅰ、Ⅱ类水水质要求的断面。2019年沈阳市主要河流10个监测断面共进行3次水化学类型项目的监测,监测结果集中在S_(Ⅱ)^(Na)、S_(Ⅱ)^(Ca)、S_(Ⅲ)^(Ca)、C_(Ⅲ)^(Ca)四种水化学类型。其中8月份,四种水化学类型占比分别为20%、10%、30%和40%;10月四种水化学类型占比分别为12.5%、12.5%、37.5%和37.5%;12月四种水化学类型占比分别为25%、12.5%、25%和37.5%。结果可为流域管理机构、地区环境保护督查机构充分发挥协调、管理等提供依据,为河长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赵明坤; 孙亚军; 段忠丰; 沈权伟; 路桂景
    • 摘要: 全球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加大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在系统梳理河南漯河地热地质条件基础上,以新近系明化镇组温热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采样化验,结合所收集资料,对其水化学场、温度场、同位素等进行研究,提出了漯河地热地质成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河南漯河温热水水化学类型较为复杂,以Cl-Na型、Cl-Na·Ca型、Cl·SO_(4)-Na型为主,次为Cl·HCO_(3)-Na型和SO_(4)·Cl-Na型。漯河新近系明化镇组地热水以沉积水为主,有少量的侧向补给,补给源主要为来自西部及西北部山丘区的大气降水,循环深度为1 320 m,属于典型的传导型地热系统。
    • 郭跃明; 张耀玲
    • 摘要: 鄂雅错,又称鄂雅错琼,位于西藏自治区双湖县,地理坐标N32°56′~33°02′,E88°39′~88°45′;湖盆地处高原断陷构造带,滨湖为冲、湖积平原,发育砂堤、残迹湖等,湖面海拔4817 m,湖水面积达58 km^(2)。湖水pH值8.75,矿化度约110 g/L,水化学类型属硫酸镁亚型。
    • 文红星; 李寿湖; 和卫明; 杨旭娟
    • 摘要: 地表水水化学类型作为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然界中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较大,地表水化学成分呈地区性分布,通过此次调查分析,摸清洱海流域主要河流、湖库水体中的主要离子的分布,为后续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调查发现流域内主要河流矿化度含量在20-610 mg/L,总硬度含量在13.4-292 mg/L,苍山十八溪矿化度和总硬度总体小于洱海其他地区,可溶性无机矿物质含量较低。流域内主要入湖河流、水库、湖区均为为重碳酸盐类,钙(Ca)组水,分布有Ⅰ、Ⅱ和Ⅲ型水,其中C CaⅠ型占13.5%。C^(Ca)^(Ⅱ)型占51.3%,分布最广。C^(Ca)_(Ⅲ)型占35.1%,天然水水化学类型特征以C^(Ca)^(Ⅱ)、C^(Ca)^(Ⅲ)型水为主。但随着流域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不断加剧,对比已有历史数据,流域内部分站点类型均发生了水化学类型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水体产生了一定影响。
    • 薄本玉; 王韶霞; 马鹏飞; 叶倩; 谭肖波; 谢峰
    • 摘要: 沂源盆地地热田为低温水热型岩溶热储地热系统,盖层为古近系、白垩系、石炭系,热储层为寒武纪、奥陶纪碳酸盐岩,区内发育的深大断裂如上五井断裂、韩旺断裂、傅家庄断裂等为沟通深部热源的良好通道。为掌握地热田热水的补给来源、热源、地热水年龄,进一步分析其形成机理,采集地热水样品进行了地热水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气体及其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地热田地热水水化学类型为HCO_(3)·Cl·SO_(4)^(-)Na·Ca型、HCO_(3)-Ca·Mg型,矿化度小于1g/L;地热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具深循环特征;热源以壳源为主;地热水年龄10.51ka B.P.,为古地下水。结合地下水循环机理,将其地热水形成机理总结为小型断陷盆地深循环承压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