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三角褐指藻

三角褐指藻

三角褐指藻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300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水产、渔业、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5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483399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4年益生菌产品研发应用、功能性研究、营养与安全专题研讨会、2014保健食品与医用食品技术审评、注册法规交流会、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三角褐指藻的相关文献由66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何瑜、龚一富、朱帅旗等。

三角褐指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5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83399 占比:99.95%

总计:483626篇

三角褐指藻—发文趋势图

三角褐指藻

-研究学者

  • 王何瑜
  • 龚一富
  • 朱帅旗
  • 段舜山
  • 刘浩
  • 卿人韦
  • 唐学玺
  • 兰利琼
  • 李福利
  • 梁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建安; 王佳妤; 梅熠辉; 陈梅玲; 周成旭; 李亚鹤
    • 摘要: 为研究昼夜温差对三角褐指藻和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研究设置3个温度水平[培养温度为22°C、18°C和22—18°C(光-暗周期),分别记为22°C处理组、18°C处理组和22—18°C处理组]对2种藻进行分批和半连续培养。结果表明:(1)在3个温度处理下,分批培养时,和18°C相比,22—18°C降低了三角褐指藻在平台期的细胞密度,但不影响其延滞期的时长。半连续培养时,18°C处理下三角褐指藻的比生长速率最高;而对于赤潮异弯藻,分批培养时和22°C相比,22—18°C和18°C处理均延长了该藻延滞期的时长,但对其平台期细胞浓度的影响不显著,半连续培养时该藻比生长速率在22°C和18°C处理间无差异,而在22—18°C时显著降低;(2)在分批培养时,和22°C相比,低温18°C显著降低了二者的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半连续培养时,温度不影响三角褐指藻的叶绿素a含量,但昼夜温差会显著提高赤潮异弯藻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和22°C相比,增幅为24.5%);(3)无论是分批培养还是半连续培养,温度不影响2种藻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但分批培养时高光[600μmol/(m^(2)·s)]条件下,2种藻光系统Ⅱ的有效光化学效率(Ф_(PSⅡ))和光化学猝灭(Qp)在18°C时略有增加;(4)2种藻均在22—18°C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光合固碳速率。整体来说,三角褐指藻和赤潮异弯藻对昼夜温差的敏感性、响应和适应能力不同,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境变化条件下的浮游植物群落。研究从昼夜温差的角度出发,为深入探讨温度变化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提供了新思路。
    • 韦凤娟; 龚一富; 章丽; 陈荣实; 王何瑜; 杨冰迪
    • 摘要: 研究雷帕霉素(RPM)对三角褐指藻岩藻黄素含量的影响,探索岩藻黄素积累与光合作用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5~10 mmol/L RPM能显著促进藻细胞数及岩藻黄素含量积累,处理组岩藻黄素含量最高达5 mmol/L,含量提高40%。RT-qPCR结果表明,RPM处理24 h后藻细胞岩藻黄素合成基因pds表达水平与岩藻黄素含量变化相同,lcyb基因表达呈现下调趋势,光合作用相关基因psbA、rbcL、rbcS和fcpb表达水平均上调差异显著。主成分分析表明,岩藻黄素含量积累与光合作用相关基因rbcS、psbA和rbcL表达水平存在正相关性。RPM促进三角褐指藻岩藻黄素合成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相关基因rbcS、psbA和rbcL表达来实现,光合作用作为最关键因子影响三角褐指藻岩藻黄素积累。
    • 任国梁; 董志国; 李德盛; 夏青; 柳佳玲; 崔振权; 梁夏菲
    • 摘要: 实验研究不同剂量(100、500和1000μL)的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液、解淀粉芽孢杆菌代谢产物和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及代谢产物混合液3种组合对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其代谢产物和两种的混合液对三角褐指藻均表现出了抑制作用,添加菌液组在第4天时藻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添加代谢产物组在1—4d藻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添加菌液及代谢产物组混合液组在1—4d藻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00和500μL两组藻细胞数在第3至第4天时出现下降趋势。除100μL剂量组添加解淀粉芽孢杆菌藻细胞数小于添加代谢产物组外,其他剂量组均表现为藻细胞数随添加解淀粉芽孢杆菌、代谢产物、混合液依次下降。且各组添加量越多三角褐指藻细胞数越少,表现出了浓度效应。抑制率方面,除代谢产物500μL组抑制率大于1000μL组外,其余实验组抑制率均表现为随添加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解淀粉芽孢杆菌及其代谢产物对三角褐指藻的抑制效果存在一个阈值,在这个阈值下,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且添加解淀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代谢产物、解淀粉芽孢杆菌及其代谢产物混合液三组抑制率最高分别为37.36%、54.87%和65.05%。综上所述,解淀粉芽孢杆菌对三角褐指藻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其高浓度的代谢产物与两者混合液可有效的抑制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并存在着一个阈值,在这个阈值之下,具有浓度效应,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解淀粉芽孢杆菌与其代谢产物对三角褐指藻的抑制作用可以叠加,二者同时存在时抑制效果最强。
    • 魏晓雪; 石峰; 陈子熙; 冯剑丰; 朱琳
    • 摘要: 海洋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和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营养盐供应和再生、海洋初级生产力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生态关系。为研究营养盐、浮游植物和细菌之间的关系,在实验室内培养条件下,通过改变氮源的形态(硝态氮和铵态氮)和浓度,研究海洋浮游植物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的藻际细菌在不同营养条件下的响应。通过测定不同体系中的无机氮浓度、藻体内氮浓度和三角褐指藻及其藻际细菌的生物量变化,探讨了藻-菌生物量变化的差异以及氮浓度和藻生长的关系;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16S rDNA)的方法分析了三角褐指藻生长过程中的细菌群落结构。结果发现,具有分泌铵态氮促进藻类生长功能的噬甲基菌属(Methylophaga)和海杆菌属(Marinobacter)细菌相对丰度在高浓度(溶液中无机氮浓度为500μmol/L)组中均会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少。不同培养体系下,促进三角褐指藻生长的氮源主要来自实验初期外部无机氮的添加,并且所有处理组中外部氮消耗率和藻体内氮的增长率近似相等,说明在本实验培养体系中藻际细菌虽然会对不同培养条件有所响应,但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影响较小。
    • 赵新杰; 高丽伟; 赵祥忠
    • 摘要: 以三角褐指藻为原料,利用甘油酯对岩藻黄素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探究了提取温度、提取时间、超声处理及蔗糖脂肪酸酯对不同链长脂肪酸甘油酯提取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三乙酸甘油酯的提取效果最佳。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确定了三乙酸甘油酯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65°C、提取时间4 h、超声时间25 min、蔗糖脂肪酸酯添加比例0.5%,在此条件下三角褐指藻中岩藻黄素的最大提取率为5.129 mg/g。
    • 姜现静; 吕剑; 武君; 王建华; 张翠
    • 摘要: 我国沿海水域面临严峻的抗生素污染问题,威胁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微藻在抗生素污水治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选取海水养殖常用的三角褐指藻,以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三角褐指藻对CIP的去除动力学规律。并进一步探究了pH、光照、盐度和抗生素浓度对去除效率的影响。当CIP初始浓度为600μg·L^(-1)时,90 d内三角褐指藻能去除60.0%的CIP,该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分别在pH为5.5、33%光照强度、10‰盐度条件下得到最佳去除率,而且去除率与抗生素初始浓度呈负相关关系。三角褐指藻对CIP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为微藻在海洋抗生素污染治理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 舒明雨; 龚一富; 吕欣梦; 贾泽茗; 王博; 刘瑄瑄; 王何瑜
    • 摘要: 为研究6种外源因素处理对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DXS)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获得三角褐指藻dxs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dxs基因cDNA全长2476 bp,ORF全长2193 bp,编码730个氨基酸,具有高度保守的ThDP结合位点和转酮醇酶结构域。三角褐指藻DXS蛋白为亲水性稳定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_(w))为79.31 kD,理论等电点为6.65,具有信号肽、跨膜区域、卷曲螺旋和TM-螺旋等。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DXS蛋白进化树分为高等植物和藻类2个分支,高等植物DXS蛋白进一步分为DXS1和DXS2两支,藻类DXS蛋白聚类为3个分支,分别为硅藻门、红藻门和绿藻门分支,三角褐指藻聚类在硅藻门分支上。诱导表达调控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dxs基因受到茉莉酸甲酯(MeJA)、花生四烯酸(AA)、硫酸铈铵(ACS)、光合诱导素(PIF)、光合抑制剂(DCMU)和光质等6种外源因素的诱导调控。在100μmol/L MeJA、62.5 mg/L AA、1.6 mg/L ACS、1.00μg/L PIF、0.2 mg/L DCMU和紫光处理下,三角褐指藻dxs基因表达量最高。在MeJA和光质处理下,三角褐指藻dxs基因表达量与岩藻黄素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说明DXS是MeJA和光质等诱导子促进三角褐指藻岩藻黄素积累的关键酶之一。研究为进一步利用代谢工程手段提高藻细胞内岩藻黄素含量提供了良好的基因资源,为深入探索三角褐指藻岩藻黄素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吴思滢; 黄炳耀; 潘东进; 岑英; 余林婵; 姚绍嫦
    • 摘要: 为探究外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响应氮胁迫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添加外源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及NO清除剂[2-(4-carboxyphenyl)-4,4,5,5-teramethylimidazoline-1-oxyl-3-oxide,cPTIO],探讨外源NO对氮胁迫条件下的三角褐指藻细胞密度、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岩藻黄素含量、油脂相对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缺氮会抑制三角褐指藻细胞的生长,显著降低叶绿素a(chla)含量与光合效率,降低岩藻黄素含量,增加脂质合成。与氮正常情况下相比,在缺氮条件下添加200μmol/L SNP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缺氮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叶绿素含量、光合效率与岩藻黄素积累的抑制,并能显著促进油脂的积累。在缺氮条件下添加50μmol/L cPTIO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叶绿素含量、光合效率及物质积累影响不大。本研究可为探明外源NO调控三角褐指藻响应氮胁迫的作用机制提供基础数据,也为进一步提高逆境条件下三角褐指藻的生物量及促进成分积累量提供参考依据。
    • 诸德斐; 杨润青; 宋培钦; 魏东
    • 摘要: [目的]制备富含岩藻黄素的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生物质.[方法]采用470 L室内管道光生物反应器系统,研究自养培养下光源、调光策略、补料培养操作条件对于细胞生长、生物量浓度和岩藻黄素积累的影响.[结果]在采用LED灯、梯度提升照度及重复补料半连续培养模式下,三角褐指藻细胞密度、生物量和岩藻黄素产率最高分别可达3.16×107 mL-1、1.64 g/L和1.90 mg/(L·d),分别是日光灯为光源条件下的2.77倍、3.09倍和2.38倍(P<0.01).[结论]在管道光生物反应器中获得的自养培养条件,可强化三角褐指藻生物量和岩藻黄素积累,为三角褐指藻积累岩藻黄素的室内可控规模化技术开发提供指导.
    • 王何瑜; 龚一富; 郑小恽; 李申睿
    • 摘要: 本研究采用转录组测序获得了三角褐指藻DGAT1基因cDNA全长序列(GeneBank登录号:7200924),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调控研究.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DGAT1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1438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098 bp,编码365氨基酸序列,含有脂肪酸蛋白特性(I)和DAG结合位点(II)等功能结构域.预测三角褐指藻DGAT1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含有6个跨膜结构域和7个超强跨膜螺旋区,无信号肽.进化树分析表明,三角褐指藻与海链藻DGAT1蛋白同源性最高.RT-qPCR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和温度均显著促进三角褐指藻DGAT1基因的表达.随着光照强度和温度的增加,三角褐指藻DGAT1基因的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光照强度为2500 lx或温度为25°C时,三角褐指藻DGAT1基因的表达量达到最大,这与三角褐指藻总脂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同样揭示DGAT1蛋白与三角褐指藻总脂生物合成与积累密切相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