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斜生栅藻

斜生栅藻

斜生栅藻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316篇,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9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93757篇;相关期刊118种,包括湖泊科学、水生生物学报、生态科学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2017年全国河湖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产学研高峰论坛 、第四届中国湖泊论坛、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等;斜生栅藻的相关文献由1029位作者贡献,包括熊丽、张庭廷、孔繁翔等。

斜生栅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9 占比:0.26%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93757 占比:99.70%

总计:94037篇

斜生栅藻—发文趋势图

斜生栅藻

-研究学者

  • 熊丽
  • 张庭廷
  • 孔繁翔
  • 吴高明
  • 季祥
  • 朱琳
  • 李轩科
  • 杨忠华
  • 陈明明
  • 吴振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詹新同
    • 摘要: 开展了利用具有高耐污性的小球藻、斜生栅藻和灵芝菌进行共生体的构建并应用于沼液的净化研究。实验中首先考察了藻菌比例及共培转速对藻菌共生体形成的影响并确定了共生体最佳形成条件;其次对共生体净化沼液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确定了最佳光照和光周期变化。结果表明,1:20是共生体形成的最佳比例;培养转速为160 rpm时能很好的形成藻菌共生体;在红光和蓝光光照波长比为5:5、光周期为16 h昼/8 h夜时,小球藻-灵芝菌形成的共生体对沼液净化效果最佳,此时COD、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3.68%±5.32%、77.05%±6.25%和79.36%±5.08%。
    • 梁延鹏; 王婧; 钱丽; 覃礼堂; 曾鸿鹄; 莫凌云; 宋晓红
    • 摘要: 环境中抗生素复合污染产生的毒性效应具有潜在风险。为系统考察磺胺类抗生素(SAs)混合物的联合毒性效应,以环境中常见的磺胺吡啶(SPY)、磺胺甲基嘧啶(SMR)、磺胺二甲嘧啶(SM2)、磺胺甲氧哒嗪(SMP)、磺胺甲恶唑(SMZ)和磺胺喹噁啉(SQ)6种SAs及其二元混合物体系(共75条混合物射线)为研究对象,利用96孔微板测定6种SAs及其二元混合物对斜生栅藻(So)的生长抑制毒性,通过浓度加和(CA)、独立作用(IA)模型和模型偏移率(MDR)分析混合物的联合毒性及毒性相互作用。结果表明,6种SAs及其混合物射线对So在96 h呈现明显的毒性,但不同SAs的毒性大小不同,以半数效应浓度的负对数(pEC_(50))为毒性大小指标,6种SAs的毒性大小顺序为:SQ(pEC_(50)=5.311)>SPY(pEC_(50)=3.757)≈SMZ(pEC_(50)=3.749)>SMP(pEC_(50)=3.680)>SM2(pEC_(50)=3.090)>SMR(pEC_(50)=2.595);不同组分SAs混合物对So的联合毒性存在差异,大部分混合物毒性存在组分浓度依赖性,而有小部分混合物毒性则不存在组分浓度依赖性;15个SAs混合物体系以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为主。混合体系组分的浓度比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相互作用类型。在10%效应下,含有组分SPY的混合体系大多呈现协同作用,且随组分SPY浓度比的增大,协同作用增强。含有组分SMR的混合体系均呈现拮抗作用,且随着组分SMR浓度比的增大,拮抗作用增强。研究成果为抗生素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 孔玄庆; 蒋煜; 罗泽伟; 喻快; 成淑芬; 欧阳文森; 李建明; 金晨钟; 欧晓明
    • 摘要: 为研究双唑草腈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和水体环境风险,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斜生栅藻、大型溞和斑马鱼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OECD推荐的生长抑制法、活动抑制法、静态法和TOP-RICE模型,开展了双唑草腈的急性毒性试验和初级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双唑草腈对斜生栅藻细胞增殖的72 h半数抑制效应浓度(72 h-EC_(50))为1.44×10^(−2) mg/L,对大型溞活动的48 h半数抑制效应浓度(48 h-EC_(50))为15.09 mg/L,对斑马鱼的96 h半数致死效应浓度(96 h-LC_(50))为23.05 mg/L,根据我国《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实验准则》中的毒性等级划分标准,相应毒性等级分别为高毒、低毒和低毒;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双唑草腈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急性毒性风险商(RQ)值小于1的分组占所有模拟场景的60%以上,超过60%的分组对初级生产者的RQ值大于1,说明双唑草腈对大型溞和斑马鱼较为安全,对水生生态系统中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风险在可接受范围,但其对斜生栅藻毒性高,且对初级生产者的风险为不可接受。因此,生产中在施用双唑草腈时应避免药剂进入稻田周边水体,可通过减少农药使用量、合理调整施药时期等方法来减少双唑草腈对水生生态环境的风险,建议在早稻分蘖前期和晚稻分蘖后期使用。
    • 陈晓江; 聂国春; 郑润林; 赵康旭; 郑庆荣
    • 摘要: 为研究斜生栅藻对废水中氮磷去除效果的影响,在实验室设置了4个不同氮磷比梯度对斜生栅藻进行培养。试验周期为7 d,以每天测定培养液中的磷酸盐和硝态氮的浓度,来分析斜生栅藻在不同N/P的条件下对NO^(-)_(3)-N和PO^(3-)_(4)-P的去除量。研究结果显示出,在4∶1、8∶1、16∶1、35∶1不同N/P下,斜生栅藻对NO^(-)_(3)-N的去除量分别为0.3782 mg/L、0.5945 mg/L、0.3546 mg/L、0.6643 mg/L;斜生栅藻对PO^(3-)_(4)-P去除量分别为1.1604 mg/L、1.2384 mg/L、1.423 mg/L和0.8493 mg/L。在N/P为35∶1的条件下,斜生栅藻的脱氮的效果最好;实验结果显示出在N/P为16∶1的条件下,斜生栅藻对废水中的磷去除效果最好,在废水处理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方面具有较大的意义。
    • 王飞; 郭梦雅; 项贤领
    • 摘要: 基于数学建模思想,以斜生栅藻为实验材料对“种群数量的变化”探究性实验进行优化设计,对实验数据进行指数增长模型和逻辑斯蒂增长模型拟合,验证“J”型和“S”型增长曲线,探究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力求为"种群数量的变化"探究实验教学提供参考经验,并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思维。
    • 肖亚兵; 张雪纯; 季斌; 樊杰; 郭绍东
    • 摘要: 为了探究微藻强化好氧颗粒污泥(aerobic granular sludge,AGS)方式培养藻-菌颗粒污泥(microalgal-bacterial granular sludge,MBGS)的可行性及其关键藻种的潜在作用机理,分别向序批式光生物反应器(光强4000 lx)中投加小球藻(R1反应器),小球藻和斜生栅藻(R2反应器),小球藻、斜生栅藻和鲍氏细鞘丝藻(R3反应器),并对形成的MBGS理化特性、污染物去除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MBGS均能在30 d左右形成,其稳态下的污染物去除总体优于AGS,对COD、NH_(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在98%、97%、77%和93%以上,且R2、R3反应器对NH_(4)^(+)-N、TP的去除率显著高于R1反应器(P<0.05).②胞外聚合物(EPS)分析表明,与R1反应器相比,R2、R3反应器具有更多的芳香蛋白、可溶性微生物副产物、腐殖酸、类富里酸等成分,有利于MBGS的形成.③R3反应器中鲍氏细鞘丝藻被淘汰,形成了与R2反应器主要藻种类似的MBGS.④R1、R2和R3反应器稳态下具有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和红环菌科(Rhodocyclaceae)等脱氮除磷功能微生物.研究显示,在微藻生物强化形成MBGS的过程中,斜生栅藻可能起到重要作用,提高了氮、磷的去除率,并有利于维持MBGS的稳定性.
    • 刘汝梦; 杜勇; 张剑波; 叶晓馨
    • 摘要: 为探究近水湿生植物对水体中藻类生长的影响机制,以湿地常见滩涂植物陌上菅(Carex thunbergii)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不同初始藻密度的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的化感效应。陌上菅浸提液的浓度和藻类的初始密度在化感过程中皆具有显著效应。与对照组相比,陌上菅浸提液的添加显著抑制了藻细胞的生长,1.67 g·L^(-1)陌上菅浸提液处理抑制率最大,可达59.6%。陌上菅浸提液处理15 d后叶绿素a(Chl a)含量显著降低,初始藻密度为5×10^(5) cells·mL^(-1)时,3.33 g·L^(-1)陌上菅浸提液处理下Chl a含量仅为对照组的28%。陌上菅浸提液处理的斜生栅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丙二醛含量较对照显著提高。斜生栅藻细胞内正常酯酶活性的细胞比例显著下降,凋亡细胞率较对照显著上升,最高可达27%(1.67 g·L^(-1))。研究显示,相较直接导致藻细胞凋亡,陌上菅可通过削弱一系列斜生栅藻正常生理生化活动从而抑制斜生栅藻种群增长。
    • 罗泽伟; 孔玄庆; 雷琪; 朱雄梅; 金晨钟
    • 摘要: [目的]了解氟啶虫酰胺对3种水生生物的毒性风险。[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斜生栅藻、大型溞和斑马鱼为研究对象,参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和OECD化学物质对水生生物毒性试验方法,研究氟啶虫酰胺对斜生栅藻、大型溞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结果]氟啶虫酰胺对斜生栅藻的48 h-E_(y)C_(50)为77.28 mg/L,72 h-E_(y)C_(50)为60.16 mg/L,对大型溞的24 h-EC_(50)为30.04 mg/L,48 h-EC_(50)为25.27 mg/L,对斑马鱼的48 h-LC_(50)为91.07 mg/L,72 h-LC_(50)为73.91 mg/L,96 h-LC_(50)为73.91 mg/L。根据毒性等级划分标准,氟啶虫酰胺对斜生栅藻、大型溞和斑马鱼的毒性等级均为低毒。[结论]氟啶虫酰胺对水生生物毒性较低,使用安全。
    • 熊鑫; 王雨田; 邵咏妮
    • 摘要: 针对传统水体重金属检测方法存在样本预处理耗时、成本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太赫兹、远红外光谱技术对物质的指纹谱识别能力的斜生栅藻的光谱检测方法.根据微藻在吸附水体重金属后其主要成分含量会发生变化的特性,采用傅里叶红外太赫兹光谱仪采集了微藻在重金属Pb2+浓度分别为0 mg/L、0.005 mg/L、0.010 mg/L、0.020 mg/L、0.050 mg/L的溶液中,吸附10 min后,在1~20 THz范围内的光谱信号.利用藻样在太赫兹和远红外范围内特征峰处的吸光度值判断水体的污染程度.通过偏最小二乘(PLS)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重金属溶液下的藻体样本是否能被区分开.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重金属质量浓度下的微藻存在差异,为水体重金属质量浓度的实时监测提供了参考.
    • 谢静; 程燕; 查燕; 汤婕; 束浩然
    • 摘要: [目的]随着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日趋严重,由此产生的藻类水华问题已成为我国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对水域环境和生态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富营养化水体治理成为当务之急.研究选取优势蓝藻-铜绿微囊藻(Mcirocystis aeruginosa)和优势绿藻-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氮磷比对藻类竞争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富营养化水体的水华研究及治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室内模拟方法,以BG-11培养基为基础设置了5组氮磷比(N/P=1:0,N/P=2.5:1,N/P=5:1 N/P=25:1,N/P=50:1)的培养液,分别研究了不同氮磷比质量浓度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生长及竞争的影响.[结果](1)纯养模式下,铜绿微囊藻在低氮磷比(N/P=5:1)时生长适宜;斜生栅藻在高氮磷比(N/P=25:1)下生长适宜;在氮质量浓度相同,不同氮磷比对两种藻类的最大生物量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并随着磷浓度的升高,纯养和混养下两种藻类的最大生物量具有显著性差异.(2)通过比较纯养和混养发现,纯养模式下两种藻类的增长率都明显高于混养的增长率,说明两种藻类主要以资源利用性竞争为主,且铜绿微囊藻对于斜生栅藻的竞争抑制始终大于斜生栅藻对铜绿微囊藻的竞争抑制.(3)通过计算logistic生长方程可知,高氮磷比(N/P=50:1)组在培养第20天,纯养模式下斜生栅藻的细胞密度值最大.(4)通过计算铜绿微囊藻对斜生栅藻的相对生长速率KR值可知,除N/P=1:0组之外,自培养第8天始其他4组的KR值在1~2,说明铜绿微囊藻具有竞争优势.[结论]营养盐范围内,随着浓度增加会促进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生长,但在高浓度范围内,两者生长反而受营养盐浓度增加的限制.氮磷元素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生长和竞争均有显著影响,两种藻类在纯养培养下的最大生物量显著大于混养培养,铜绿微囊藻对斜生栅藻具有较强的抑制性,尤其是在磷浓度较高的环境中其抑制性表现的更加强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