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海洋细菌

海洋细菌

海洋细菌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562篇,主要集中在微生物学、植物保护、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0篇、会议论文40篇、专利文献40272篇;相关期刊177种,包括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洋科学、生物技术通报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全国第二届海洋与陆地多糖多肽及天然创新药物研发学术会议、2014北京国际腐蚀技术大会等;海洋细菌的相关文献由1350位作者贡献,包括暴增海、马桂珍、刘姝等。

海洋细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0 占比:0.96%

会议论文>

论文:40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40272 占比:98.94%

总计:40702篇

海洋细菌—发文趋势图

海洋细菌

-研究学者

  • 暴增海
  • 马桂珍
  • 刘姝
  • 房耀维
  • 田黎
  • 吕明生
  • 穆军
  • 王书锦
  • 王淑军
  • 胡江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飞; 郭亚平; 于涛; 纪建达; 汤坤贤; 吴元菲
    • 摘要: 为了筛选可以耐受高浓度铯离子(Cs^(+))的海洋细菌并探究细菌耐受Cs^(+)的机制,本研究从广西近海沉积物样品中筛选出一株能够耐受700 mmol/dm^(3) Cs^(+)的海洋细菌,是目前已报道的可耐受最高浓度Cs^(+)的细菌。通过形态学分析、16S rRNA序列分析及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确定该菌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故将该菌株命名为Bacillus sp.Cs-700。在添加有700 mmol/dm^(3)氯化铯的培养基中,菌体对铯的移除率最高可达52.06%。研究结果表明Bacillus sp.Cs-700不但具有耐受高浓度Cs^(+)的特性,还具有较好的铯移除能力,具有修复放射性铯污染环境的潜力。本研究可为探索海洋放射性铯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 赵晶; 贾宸政; 王凯; 张贝贝
    • 摘要: 膜囊泡是一类由细菌释放并携带复杂蛋白质、核酸、信号分子等重要信息物质的生物纳米颗粒,参与了水平基因转移、群体感应、生物膜形成等多种生理生化活动。海洋中的细胞膜囊泡可能是除噬菌体和细菌之外的第三大生物实体,其介导的跨越物种的细胞间通讯对海洋生态系统而言有重要意义。然而,我们对膜囊泡在海洋生物圈中具体的生态角色与生物功能所知甚少。因此,本综述从细菌膜囊泡在海洋微生态、海洋共生体系中的作用及其物质流转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开展讨论,分析了目前细菌膜囊泡在海洋生态功能研究中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孙全敏; 迟雪梅; 马明昊; 胡杨林; 迟乃玉; 张庆芳
    • 摘要: 从海洋中筛选高效降解亚硝酸盐的低温细菌,以降低食品及环境中亚硝酸盐存在的潜在危害。利用降解亚硝酸盐菌株的产酸、氧化或还原特性,分别使用含有0.01%亚甲基蓝(蓝板)和1% CaCO_(3)(白板)的两种鉴别培养基,对海洋样品进行筛选分离,共得到30株菌,均具有降解亚硝酸盐能力,降解率在91%~99.7%之间;其中菌株“8”对亚硝酸盐降解率高达99.7%,作用环境pH为3.98,经16S rDNA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鉴定为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本实验首次使用含亚甲基蓝成分的培养基作为氧化或还原反应降解亚硝酸盐菌的筛选培养基,筛选效率高;而含CaCO_(3)的培养基可作为以产酸性物质降解亚硝酸盐菌的筛选培养基。试验所采用的策略,降低了筛选成本和时间,大大提高了效率,且筛选得到的细菌对亚硝酸盐具有高降解率,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 张徐畅; 陈超; 刘秋
    • 摘要: 从大连新港石油污染海域海底沉积物中分离获得了5株菌株,编号分别为p14、p22、p23、p35和p37。经16S rDNA测序分析,菌株p14、p22、p23、p35和p37分别与Halomonas titanicae BH1^(T)、Halomonas alkaliphila 18bAG^(T)、Halomonas venusta DSM 4743^(T)、Halomonas alkaliantarctica CRSS^(T)和Halomonas pacifica DSM 4742^(T)最相似。实验研究其石油降解特性表明:该5株细菌菌株皆可降解石油,降解率分别为31.0%、47.8%、18.6%、3.8%、40.2%,菌株p22石油降解性能最佳,高达47.8%,菌株p37其次,高达40.2%。此外,5株细菌菌株均能降解十二烷、十六烷、蒽、萘、菲和芘,其中,p22、p23对芳烃降解性能更好,p14对芳烃的降解能力最差。菌株p14对烷烃降解能力较强,菌株p35、p37对烷烃降解能力较差。表明5株盐单胞菌菌株具有环境污染修复能力,是潜在的优良降有机污染物降解菌剂。
    • 张徐畅; 陈超; 刘秋
    • 摘要: 从大连新港石油污染海域海底沉积物中分离获得了5株菌株,编号分别为p14、p22、p23、p35和p37.经16S rDNA测序分析,菌株p14、p22、p23、p35和p37分别与Halomonas titanicae BH1T、Halomonas alkaliphila 18bAGT、Halomonas venusta DSM 4743T、Halomonas alkaliantarctica CRSST和Halomonas pacifica DSM 4742 T最相似.实验研究其石油降解特性表明:该5株细菌菌株皆可降解石油,降解率分别为31.0%、47.8%、18.6%、3.8%、40.2%,菌株p22石油降解性能最佳,高达47.8%,菌株p37其次,高达40.2%.此外,5株细菌菌株均能降解十二烷、十六烷、蒽、萘、菲和芘,其中,p22、p23对芳烃降解性能更好,p14对芳烃的降解能力最差.菌株p14对烷烃降解能力较强,菌株p35、p37对烷烃降解能力较差.表明5株盐单胞菌菌株具有环境污染修复能力,是潜在的优良降有机污染物降解菌剂.
    • 刘晓明; 尼秀媚; 刘永光; 马晋芳; 林亚君
    • 摘要: 对分离自日本海域海带的产褐藻胶裂解酶的细菌A78菌株进行鉴定,通过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nigrifaciens).不同浓度褐藻酸钠诱导实验表明,菌株A78产酶最佳诱导物浓度为1%褐藻酸钠.不同的温度梯度(20~55°C)及pH值梯度(4~10)实验表明,菌株A78产褐藻胶酶的最适温度为30~31°C,最适pH值为5~5.5之间.菌株A78的产酶曲线表明培养初期的4h左右酶活最高.菌株A78发酵液上清液和菌体中均含有褐藻胶裂解酶,上清液加菌体酶活最高.本研究的结果对产褐藻胶酶菌株的进一步应用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 王佳华; 弋伊; 徐俊
    • 摘要: 康氏菌科(Kangillaceae)是海洋螺杆菌目(Oceanosprillales)下的科级分类单元,包含康氏菌属(Kangiella)、异康氏菌属(Aliikangiella)和Pleionea三个属.在康氏菌属高度精简的基因组中存在异常丰富的胞外蛋白酶编码基因,暗示此类海洋细菌对海洋颗粒有机物中的蛋白质成分降解具有重要贡献.鉴于已分离鉴定的康氏菌属模式菌株专一性利用蛋白类营养物质,我们建议将该属译为“食朊菌属”.本文将结合本实验室的研究进展,对康氏菌科细菌的分离培养过程、系统发育关系、代谢特点和潜在生态功能进行综述,为研究此类海洋细菌的生理生态功能提供思路.
    • 丁志雯; 刘耀东; 黄志发; 程钰; 杨光; 侯晓月; 刘姝; 房耀维
    • 摘要: 有关具转糖苷活性的几丁质酶研究目前鲜有报道,挖掘新型具转糖苷活性产几丁质酶的菌株并进行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海泥中筛选几丁质酶产生菌,对菌株进行了鉴定和酶学性质研究.从连云港海域沙泥中筛选获得具有转糖苷活性几丁质酶产生菌CZW019,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菌株鉴定为Dyadobacter sp..对CZW019几丁质酶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几丁质酶水解几丁质生成几丁单糖和几丁二糖,并具有转糖苷活性.该酶最适反应温度为35°C,最适pH为7.0,金属离子Mg2+和Zn2+对酶活有显著促进作用,Hg2+对酶活有显著抑制作用.α-几丁质、β-几丁质和胶体几丁质作为底物时,以胶体几丁质作为底物酶活最高.
    • 杨金龙; 段志鸿; 丁文扬; 徐嘉康; 顾忠旗; 梁箫
    • 摘要: 为探究B族维生素对海洋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海洋贝类幼虫变态所产生的作用,本研究首先使用维生素B7(VB7)和B12(VB12)直接刺激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观察其对变态的直接诱导活性;然后通过添加VB7和VB12,与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共同形成生物被膜,分析B族维生素对生物被膜形成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同时检测生物被膜变化对厚壳贻贝幼虫变态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0.02 mmol/L浓度VB7和VB12可以直接诱导厚壳贻贝幼虫的变态,且效果最为显著(P<0.05);0.02 mmol/L浓度VB7和VB12处理后的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对幼虫附着变态的诱导作用均显著提高(P<0.05);进一步通过细菌密度计数、膜厚度分析、可拉酸染色和定量等方法,揭示VB7和VB12处理后生物被膜细菌密度、膜厚度以及胞外多糖、蛋白和脂质均显著增加(P<0.05).研究结果证实,VB7和VB12可能通过改变海洋细菌生物被膜的生物学特性,进而调控厚壳贻贝幼虫变态发育.本研究为探究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创新思路,同时为B族维生素在提高厚壳贻贝人工育苗技术、改善厚壳贻贝养殖产业问题和促进海洋牧场生态修复建设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 丁志雯; 刘耀东; 黄志发; 程钰; 杨光; 侯晓月; 刘姝; 房耀维
    • 摘要: 有关具转糖苷活性的几丁质酶研究目前鲜有报道,挖掘新型具转糖苷活性产几丁质酶的菌株并进行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海泥中筛选几丁质酶产生菌,对菌株进行了鉴定和酶学性质研究。从连云港海域沙泥中筛选获得具有转糖苷活性几丁质酶产生菌CZW019,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菌株鉴定为Dyadobacter sp.。对CZW019几丁质酶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几丁质酶水解几丁质生成几丁单糖和几丁二糖,并具有转糖苷活性。该酶最适反应温度为35°C,最适pH为7.0,金属离子Mg 2+和Zn 2+对酶活有显著促进作用,Hg 2+对酶活有显著抑制作用。α-几丁质、β-几丁质和胶体几丁质作为底物时,以胶体几丁质作为底物酶活最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