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赤潮异弯藻

赤潮异弯藻

赤潮异弯藻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3年内共计95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80660篇;相关期刊35种,包括海洋学研究、海洋与湖沼、水生生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装备分会、上海市海洋湖沼学会2014学术年会、2008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中国海洋学会赤潮研究与防治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等;赤潮异弯藻的相关文献由230位作者贡献,包括唐学玺、蔡恒江、周成旭等。

赤潮异弯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0660 占比:99.89%

总计:80747篇

赤潮异弯藻—发文趋势图

赤潮异弯藻

-研究学者

  • 唐学玺
  • 蔡恒江
  • 周成旭
  • 严小军
  • 肖慧
  • 丛威
  • 于志刚
  • 俞志明
  • 李东侠
  • 李荣秀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建安; 王佳妤; 梅熠辉; 陈梅玲; 周成旭; 李亚鹤
    • 摘要: 为研究昼夜温差对三角褐指藻和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研究设置3个温度水平[培养温度为22°C、18°C和22—18°C(光-暗周期),分别记为22°C处理组、18°C处理组和22—18°C处理组]对2种藻进行分批和半连续培养。结果表明:(1)在3个温度处理下,分批培养时,和18°C相比,22—18°C降低了三角褐指藻在平台期的细胞密度,但不影响其延滞期的时长。半连续培养时,18°C处理下三角褐指藻的比生长速率最高;而对于赤潮异弯藻,分批培养时和22°C相比,22—18°C和18°C处理均延长了该藻延滞期的时长,但对其平台期细胞浓度的影响不显著,半连续培养时该藻比生长速率在22°C和18°C处理间无差异,而在22—18°C时显著降低;(2)在分批培养时,和22°C相比,低温18°C显著降低了二者的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半连续培养时,温度不影响三角褐指藻的叶绿素a含量,但昼夜温差会显著提高赤潮异弯藻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和22°C相比,增幅为24.5%);(3)无论是分批培养还是半连续培养,温度不影响2种藻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但分批培养时高光[600μmol/(m^(2)·s)]条件下,2种藻光系统Ⅱ的有效光化学效率(Ф_(PSⅡ))和光化学猝灭(Qp)在18°C时略有增加;(4)2种藻均在22—18°C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光合固碳速率。整体来说,三角褐指藻和赤潮异弯藻对昼夜温差的敏感性、响应和适应能力不同,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境变化条件下的浮游植物群落。研究从昼夜温差的角度出发,为深入探讨温度变化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提供了新思路。
    • 余娇娇; 刘洪; 张超雯; 赵建刚; 叶长鹏
    • 摘要: 为了探究大型海藻裂片石莼(Ulva fasciata)防治赤潮的可行性,研究将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分别暴露在浓度为0.6、1.2、2.4和4.8 g/L的裂片石莼藻粉中,观察赤潮异弯藻光合系统的响应。实验用植物效率分析法测定了赤潮异弯藻的光合效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法观察了赤潮异弯藻叶绿体等的结构变化,从光合色素、光合效率和细胞微观结构等角度,阐释了大型海藻裂片石莼藻粉对赤潮异弯藻的生物防治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裂片石莼藻粉能够显著降低赤潮异弯藻光合色素,抑制其生长。在72h时,0.6、1.2、2.4和4.8 g/L石莼藻粉处理组对赤潮异弯藻抑制率分别为19.6%、46.5%、71.4%和79.4%;叶绿素快速荧光动力学结果表明,在实验72h时,裂片石莼藻粉能够显著降低赤潮异弯藻的光合效率、降低叶绿素快速荧光曲线,并呈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在4.8 g/L处理组中,赤潮异弯藻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能量ABS/RC和用于还原Q_(A)的能量TR_(o)/RC分别上升至对照组的15倍和1.5倍,而单位反应中心电子传递的能量ET_(o)/RC、最大光化学效率ψP_(o)、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ψE_(o)、电子超过Q_(A)比例Ψ_(o)分别下降81.3%、81.2%、91.7%和81.7%,说明裂片石莼藻粉抑制了光合反应中心及其电子供侧体的性能,并阻断了电子传递。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赤潮异弯藻在4.8 g/L裂片石莼藻粉处理72h后,其类囊体片层断裂、排列混乱,类囊体膜融合,叶绿体外膜破裂,同时线粒体、细胞核和细胞膜结构也遭到破坏。综上,裂片石莼藻粉对赤潮异弯藻的光合系统产生了明显破坏作用,抑制了赤潮异弯藻的正常生长。因此,大型海藻裂片石莼是一种潜在的防治以赤潮异弯藻为优势种所引发赤潮的“工具藻”,并可以对其生物防治赤潮实际应用做更深入的研究。
    • 李丽; 马方方; 翟晓辉; 杨伟思; 叶鹏浩; 刘悦
    • 摘要: 2020年5月初,深圳湾海域发生近5年来首次赤潮,面积达到6km^(2),前期赤潮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后期转变为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布放于深圳湾海域的海洋环境综合浮标自动监测到了赤潮发生过程的海水水质和生态数据变化:赤潮发生前(4月底)硝酸盐和磷酸盐均大幅升高;赤潮发生期间,叶绿素a浓度迅速升高,最高值达到127.1μg·L^(-1)(5月2日),海水温度持续升高,盐度整体下降;5月4日开始,赤潮逐渐消散,当日水温日均值达到28°C以上,风力也开始升高,盐度则继续降低。经研究分析,本次深圳湾赤潮的主要调控因素可能是水温,活性磷酸盐大幅升高可能是引发中肋骨条藻大规模增殖的诱因,而赤潮后期的陆源水体输入导致的悬浮物增加导致了赤潮快速消亡。本次赤潮优势种从硅藻到针胞藻的转变,主要原因可能是赤潮前期磷酸盐快速消耗导致的磷供应不足。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近十几年来,深圳湾海域赤潮生物逐渐从硅藻转变为甲藻及其他藻类,其原因与海域氮磷比持续升高、磷成为限制因子有关,故海域赤潮监测预警应重点关注磷酸盐的变化。
    • 姬南京; 张珍珍; 黄金旺; 申欣
    • 摘要: 浮游植物不仅在食物链中充当贡献者,也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一些种类在某些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形成有害藻华,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构成威胁.赤潮异弯藻是形成有害藻华的典型物种,其藻华发生时会造成养殖鱼类大面积死亡,给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有害藻华发生的规模和频次总体呈增加趋势,且相关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和二氧化碳水平升高均能刺激赤潮异弯藻的生长.本文主要从赤潮异弯藻物种鉴定、基础生物学研究、生态学研究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该物种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相关展望,以期为赤潮异弯藻的藻华形成机制研究、藻华防治等工作提供参考.
    • 傅丽君; 林潇雨; 杨磊; 黄靖; 李婷
    • 摘要: 为研究溶藻细菌HSY-03(Bacillus sp.)对赤潮异弯藻的溶藻机制,采用不同浓度HSY-03无菌上清液处理赤潮异弯藻藻细胞,测定藻细胞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效率、细胞内部活性氧(ROS)水平和抗氧化系统活性变化.结果表明,HSY-03无菌上清液作用24 h之后,赤潮异弯藻叶绿素a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值)均快速下降,表明藻细胞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处理2 h后ROS含量即上升,至6 h后逐渐下降;处理12 h膜脂化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上升,至48 h达到峰值,表明藻细胞内部氧化损伤严重;藻细胞内抗氧化系统响应被激发,抗氧化酶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不同程度上升,以清除细胞内部ROS.非酶促抗氧化系统谷胱甘肽(GSH)和抗坏血酸(AsA)含量上升,二者协同作用清除ROS.这表明,HSY-03上清液可能通过影响光合作用和作用于藻体的膜结构,引起细胞氧化损伤,最终导致藻细胞死亡.研究结果表明,HSY-03可以作为一种长期环境友好型生物因子有效防治赤潮异弯藻.
    • 见凯; 骆其君; 周成旭; 陈再德; 万文琴
    • 摘要: 以赤潮异弯藻为研究对象,利用水样叶绿素荧光仪等研究新鲜坛紫菜、灭活坛紫菜、坛紫菜水溶性浸提液和甲醇提取物对有害赤潮微藻生长和光合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新鲜坛紫菜具有抑制赤潮异弯藻的生长和光合活性(叶绿素a含量、光系统Ⅱ的最大光能转换效率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的作用;灭活坛紫菜(3.20 g·L-1)、坛紫菜水溶性浸提液(0.80、1.60 g·L-1)和甲醇提取物(3.20 g·L-1)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和光合活性具有"先抑后促"作用.坛紫菜水溶性浸提液(3.20 g·L-1)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和光合活性具有极显著抑制作用(P灭活坛紫菜>新鲜坛紫菜>坛紫菜甲醇提取物,坛紫菜可通过释放化感物质来抑制赤潮异弯藻的生长和光合活性,且主要成分具有水溶性.
    • 见凯; 骆其君; 周成旭; 陈再德; 万文琴
    • 摘要: 以赤潮异弯藻为研究对象,利用水样叶绿素荧光仪等研究新鲜坛紫菜、灭活坛紫菜、坛紫菜水溶性浸提液和甲醇提取物对有害赤潮微藻生长和光合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新鲜坛紫菜具有抑制赤潮异弯藻的生长和光合活性(叶绿素a含量、光系统Ⅱ的最大光能转换效率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的作用;灭活坛紫菜(3.20 g·L-1)、坛紫菜水溶性浸提液(0.80、1.60 g·L-1)和甲醇提取物(3.20 g·L-1)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和光合活性具有"先抑后促"作用.坛紫菜水溶性浸提液(3.20 g·L-1)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和光合活性具有极显著抑制作用(P灭活坛紫菜>新鲜坛紫菜>坛紫菜甲醇提取物,坛紫菜可通过释放化感物质来抑制赤潮异弯藻的生长和光合活性,且主要成分具有水溶性.
    • 邓紫云; 陈清香
    • 摘要: 以添加了不同浓度的CuSO4和Pb(NO3)2混合液的f/2培养基培养赤潮异弯藻,通过分析藻的最大生长密度、生长周期及比生长率这3个参数与Cu和Pb之间的相关关系,讨论2种重金属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以及2种重金属之间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Cu为0~0.02 mg·L-1或Pb为0~0.32 mg·L-1时,对赤潮异弯藻生长有促进作用;当Pb浓度不同的条件下,Cu浓度达到0.5~2.5 mg·L-1时,赤潮异弯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甚至无法生长;在Cu浓度不同的条件下,Pb在1~9 mg·L-1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对赤潮异弯藻生长抑制作用逐步增强.在Cu浓度为0~2.5 mg·L-1或Pb浓度为1~9 mg·L-1及两者互作条件下,赤潮异弯藻最大生长密度和生长周期都受到显著影响(P<0.01).另外,Cu和Pb对赤潮异弯藻比生长率无显著影响,两者相互作用不明显.结合湛江海域已报道的这2种重金属实际含量,进一步评估了海区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效应.
    • 董鹏; 费岳军; 何东海; 张海波; 徐韧
    • 摘要: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起始密度下悬浮清洁疏浚物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室单培养条件下,清洁疏浚物培养液中,起始密度不同,微藻生长状况明显不同.起始密度为0.2×104 cells·mL-1时,进入指数生长期和静止期的时间延长,但生长所达到的最大细胞密度较高;起始密度为0.8×104 cells·mL1时,进入指数生长期和静止期的时间缩短,但生长所达到的种群最大密度较低.混合培养条件下,清洁疏浚物培养液中,起始密度不同,导致了微藻种间竞争关系的变化,中肋骨条藻与赤潮异弯藻具有明显的种间竞争,赤潮异弯藻是竞争的优胜者,中肋骨条藻受到赤潮异弯藻的抑制,整个实验周期内细胞密度下降都非常明显,细胞密度明显低于单培养时的细胞密度,而赤潮异弯藻细胞密度并没有明显的减少.在3种不同质量浓度组清洁疏浚物培养液中,质量浓度最高的1 000 mg·L-1培养液中藻细胞密度显著低于100和500 mg·L-1质量浓度组,而100 mg·L-1培养液中藻细胞密度最高,说明清洁疏浚物质量浓度越高,对海洋微藻抑制影响越为明显,质量浓度越低,影响越小.
    • 王燕; 宋洪军; 李艳; 李瑞香
    • 摘要: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对赤潮异弯藻生长速率、细胞体积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赤潮异弯藻在10~30°C之间均能正常生长,25°C时生长速率最高,25°C为其最适生长温度;赤潮异弯藻的细胞体积随着温度的升高大致呈逐渐减小的趋势,10°C时细胞体积最大(823.89μm3),25°C时细胞体积最小(387.98 μm3).进一步分析表明,赤潮异弯藻生长速率与细胞体积(对数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在10~25°C之间,赤潮异弯藻单个细胞的碳、氮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其单位体积细胞的碳、氮含量却呈单峰变化(15°C时结果为峰值)现象;叶绿素α含量在单个细胞和单位体积细胞两个层次上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即其在整个温度区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赤潮异弯藻细胞C∶Chlα和N∶Chla随着温度的升高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均在10°C时最大,在25°C时最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