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吸收速率

吸收速率

吸收速率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35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5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71429篇;相关期刊141种,包括广东海洋大学学报、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洋与湖沼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第二届胶原蛋白开发利用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交流研讨会、第七届中国中医药实验动物科技交流会、第十七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汞污染防治技术暨细颗粒物(PM2.5)控制与监测技术研讨会等;吸收速率的相关文献由69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炳成、吴海超、张廷安等。

吸收速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5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33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71429 占比:99.71%

总计:71637篇

吸收速率—发文趋势图

吸收速率

-研究学者

  • 刘炳成
  • 吴海超
  • 张廷安
  • 张建
  • 张煜
  • 李庆领
  • 刘燕
  • 张莹
  • 李水娥
  • 郑国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严东寅; 张新庆; 唐君伟; 谭宇; 郑存川
    • 摘要: 目的解决天然气脱除酸性气体过程中多数复合吸收溶剂对CO_(2)共吸收率过高、对部分工况条件下Claus硫磺回收单元的运行造成一定影响的问题。方法对比不同杂环胺复合溶剂体系、不同杂环胺质量分数条件下其对天然气中CO_(2)和COS的吸收速率,优选了MDEA与杂环胺的复合体系在塔里木盆地某天然气净化厂进行现场侧线试验。通过考查不同气液比、不同MDEA与杂环胺配比条件下对天然气中酸性组分的吸收效果,并将MDEA、MDEA与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碳-7-烯(DBU)的复合溶剂(MD)和Sulfinol-M对酸性组分的吸收性能进行对比。结果当MD溶剂中MDEA与DBU复配质量比为5∶5、MD质量分数为40%时,相对于单一MDEA溶液,其COS、CH_(3)SH和CO_(2)脱除率分别提升43.4%、32.3%和5.5%。质量分数为40%的Sulfinol-M对CH_(3)SH和COS的脱除率相比MD分别高7.2%和低10.3%,但对CO_(2)脱除率达到92.2%。结论使用单一的MDEA脱除酸性气体往往难以达到工业要求,而搭配不同杂环胺形成的复合溶剂体系可对酸性气体的吸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总结了几种不同的复合溶剂体系对酸性气体的吸收情况,可为其他天然气脱除酸性气体工艺提供参考。
    • 王丽坤; 金振华; 张国华; 李烨; 张备; 张艳; 黄宇翔; 鹿凌岩; 张莹; 史同瑞
    • 摘要: 为了更好的发挥伊维菌素对牛、羊等动物寄生虫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应用微乳(ME)技术研制新型药物载体,解决了寄生虫药物伊维菌素不溶于水的难题,并提升了溶解浓度,有效的提高动物机体对伊维菌素有效成分的吸收速率,从而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充分发挥伊维菌素预防和治疗寄生虫病的作用,降低或杜绝动物罹患寄生虫疾病的风险,避免寄生虫病对动物造成的伤害。
    • 付家想; 潘科; 黄凌风; 蓝文陆; 黎明民; 李天深
    • 摘要: 为了解氮(N)、磷(P)水平对细基江蓠(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植物营养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以亚热带大型海藻细基江蓠为原材料,研究不同N、P浓度条件下细基江蓠的生长,净化吸收N、P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细基江蓠的相对生长速率随着N、P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但藻体增重幅度跟营养盐浓度不成正比,在N和P初始浓度分别为160μmol·L^(-1)和10μmol·L^(-1)时增幅最大,N、P水平和N/P明显影响细基江蓠的生长。在低N、P浓度条件下细基江蓠对N、P的去除率更高,P 4组(N=64μmol·L^(-1)、P=4μmol·L^(-1))对PO_(4)^(3-)-P去除率高达96.8%,对NH_(4)^(+)-N和NO-3-N的去除率也表现出类似特征。细基江蓠在高N/P组对P的去除率高,在低N/P组对N的去除率高,N、P胁迫对细基江蓠的营养盐去除率有明显影响。各实验组中细基江蓠对PO_(4)^(3-)-P、NO-3-N和NH_(4)^(+)-N的吸收速率随着初始营养盐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分别在PO 3-4-P初始浓度为25μmol·L^(-1),无机氮(NO-3-N∶NH+4-N浓度比为1∶1)初始浓度为200μmol·L^(-1)时吸收速率最大。适应富营养环境的细基江蓠倾向于按Redfield比吸收N、P,偏离Redfield比则对细基江蓠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效应。细基江蓠对N、P高去除率的特性使其成为富营养化水质修复的潜在优良种类。
    • 孙浩; 李航; 刘振; 夏桂兵; 郑文涛
    • 摘要: 以1,8-二氮杂二环十一碳-7-烯(DBU)为HBA,以咪唑(IM)、2-咪唑烷酮(EU)、吡咯(PY)分别为HBD制备双Lewis碱功能化的低共熔溶剂(DESs)吸收CO_(2)。文章详细探索了HBD种类、HBA与HBD物质的量比以及温度T对吸收速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以咪唑为HBD的低共熔溶剂吸收速率最快,主要得益于其适中的黏度和较强的碱性。此外,随着HBA与HBD物质的量比的增大以及温度的升高,吸收速率均加快。这些结果有望对DESs用于CO_(2)吸收提供数据支持。
    • 陈永志; 黄翔鹄; 朱春华; 莫峰; 温其交; 张玉蕾
    • 摘要: 【目的】优化水产养殖体系中的藻菌群落,合理构建藻菌体系,提高微藻和细菌对养殖水体中氮的去除效果。【方法】从稳定培养的波吉卵囊藻藻际环境中分离到1株附生细菌OA-1,通过16S rDNA测序、形态学观察和生化试验对该菌进行鉴定。构建波吉卵囊藻和菌株OA-1的藻菌体系,分析该体系对不同氮源的吸收速率。【结果与结论】经鉴定,菌株OA-1为居海噬冷菌(Algoriphagus marincola)。该细菌可促进波吉卵囊藻的生长,加菌条件下培养10 d时,波吉卵囊藻叶绿素a质量浓度达到2.74 mg/L,比对照组增加45.74%,显著高于纯藻培养对照组(P<0.05)。藻菌体系对氮的吸收速率显著高于纯藻体系和纯菌体系(P<0.05),在以亚硝酸钠和氯化铵为氮源时,藻菌间存在协同作用。藻菌体系对硝酸钠、亚硝酸钠、氯化铵和尿素的吸收速率最高分别为36.93、6.28、20.09和63.58μmol·h^(-1)·g^(-1);以硝酸钠为氮源时,藻菌体系的氮吸收速率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以亚硝酸钠为氮源时,氮浓度为3 mmol·L^(-1)时出现吸收拐点;以氯化铵或尿素为氮源时,氮浓度为5 mmol·L^(-1)时出现吸收拐点。构建的藻菌体系可显著增强对氮的吸收利用,可将该藻菌体系开发应用于养殖水环境调控。
    • 卢宏博; 夏宁; 冯传阳; 魏海峰; 刘长发
    • 摘要: 于自然光照强度(4000±500)lux下,在盛水500 m L的1000 m L烧杯中,以(NH_(4))_(2)SO_(4)为氮源,NH_(4)^(+)-N浓度梯度为0 mg/L、0.25 mg/L、0.5 mg/L、1.0 mg/L、1.5 mg/L和2.0 mg/L,N∶P16∶1,氮过量,然后加入Cu^(2+)和Cd^(2+)(0.5 mg/L和1 mg/L),及驯化后切成1 cm×1 cm(1 g/L)的孔石莼Ulva pertusa,每组3个平行,于0.25 h、0.5h、1 h、3 h、6 h、12 h时取样,用多瓶法与干扰法研究Cu^(2+)和Cd^(2+)胁迫下孔石莼对氮磷(NH_(4)^(+)-N和PO_(4)^(3-)-P)的吸收率。结果表明,Cu^(2+)和Cd^(2+)胁迫可促进和抑制孔石莼吸收氮磷营养盐,吸收动力学过程符合Michaelis-Mente方程。Cu^(2+)和Cd^(2+)胁迫对孔石莼吸收氮磷营养盐的抑制作用随着营养盐浓度的增加而减弱,促进作用随Cu^(2+)、Cd^(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高浓度(1 mg/L)Cd^(2+)胁迫抑制孔石莼吸收NH_(4)^(+)-N,最大抑制率可达55.4%,远大于Cu^(2+)的抑制速率。Cu^(2+)和Cd^(2+)胁迫对孔石莼吸收PO_(4)^(3-)-P抑制较明显,12 h内Cu^(2+)、Cd^(2+)对孔石莼吸收PO_(4)^(3-)-P抑制率分别为32.2%~76.7%和17.1%~67.6%。
    • 刘增泰; 赵学强; 王嘉林; 沈仁芳
    • 摘要: 选用水稻铝敏感品种'Kasalath'和耐铝品种'Koshihikari'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铝处理方式(先铝后氮和氮铝同时处理)对水稻铵态氮/硝态氮吸收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铝敏感品种,铝主要抑制铵态氮的吸收,低浓度铝甚至促进对硝态氮的吸收;对于耐铝品种,铝预处理对铵态氮和硝态氮吸收的影响很小,只有在铵态氮和硝态氮吸收过程中存在铝,无论铝浓度高低,铝都会抑制铵态氮和硝态氮吸收;铝敏感品种对硝态氮的吸收速率高,而耐铝品种对铵态氮的吸收速率高,这与OsAMT1;2、OsNRT2;1和OsNRT2;2的相对表达丰度存在对应关系.因此,铝对水稻铵态氮和硝态氮吸收的影响取决于水稻的耐铝能力、铝浓度和铝氮处理方式.
    • 王丽坤; 金振华; 李烨; 张备; 张莹; 鹿凌岩; 秦建玲
    • 摘要: 为了解决药物难溶解或不溶解的问题,并进一步提高药物生物浓度,简化药物的制备及使用方法,应用微乳技术研发新型药物载体,制备伊维菌素微乳,可有效提升伊维菌素的载药量,提高机体对伊维菌素的吸收速率,对伊维菌素的发展和应用起到推动作用。
    • 王丽坤; 金振华; 李烨; 张备; 张莹; 鹿凌岩; 秦建玲
    • 摘要: 为了解决药物难溶解或不溶解的问题,并进一步提高药物生物浓度,简化药物的制备及使用方法,应用微乳技术研发新型药物载体,制备伊维菌素微乳,可有效提升伊维菌素的载药量,提高机体对伊维菌素的吸收速率,对伊维菌素的发展和应用起到推动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