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有害藻华

有害藻华

有害藻华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07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海洋学、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5102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海洋世界、海洋科学、海洋通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五届海峡论坛·2013海峡科技专家论坛、两岸海洋科技研讨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海洋环境监测及预报技术研讨会、第二届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论坛、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环境分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海洋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等;有害藻华的相关文献由223位作者贡献,包括俞志明、曹西华、宋秀贤等。

有害藻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 占比:0.35%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5102 占比:99.64%

总计:25193篇

有害藻华—发文趋势图

有害藻华

-研究学者

  • 俞志明
  • 曹西华
  • 宋秀贤
  • 于仁成
  • 袁涌铨
  • 吴在兴
  • 王小冬
  • 贺立燕
  • 周名江
  • 王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林林(译)
    • 摘要: 人工智能可以预测有害藻华一个旨在开发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工具来预测海洋有害藻华(Harmful Blooms,HABs)的项目获得了20×10^(4)英镑(约合27×10^(4)美元,译者注)的资助。HABs产生生物毒素,可以在贝类中积累,危害消费者健康,还能严重降低水中的含氧量,导致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死亡。
    • 胡晓坤; 赵越; 孔凡洲; 张清春; 严冰; 于仁成
    • 摘要: 有害藻华对海水养殖、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构成威胁,已成为全球性的生态灾害。近20年来,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等甲藻形成的有害藻华在东海海域连年暴发,其频率高、危害大,形成及演变机理复杂,对藻华原因种进行监测是开展有害藻华预警和防控的有效手段之一。流式影像技术是显微镜与流式细胞术相结合的手段,能快速分析并记录流动液体中的微粒,基于此方法的流式影像仪(FlowCam)能实现对浮游植物样本的高通量处理,可对海洋环境中的有害藻华原因种进行原位监测。研究以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为目标藻种,建立了东海原甲藻、米氏凯伦藻细胞影像库,通过室内实验测试了FlowCam计数和识别的准确性,并结合航次调查将FlowCam应用于福建近海甲藻藻华的现场检测。结果表明,FlowCam对米氏凯伦藻的计数结果与显微镜观察结果无显著差异,且两者存在极显著的线性相关性(P<0.01)。应用FlowCam自带图像分析软件VisualSpreadsheet,可以实现对混合藻液中目标藻种的自动识别和计数,但对目标藻种的准确识别还需结合人工判读辅助。在2018年4月至6月期间福建近海有害藻华的调查研究中,基于FlowCam计数的东海原甲藻密度与显微镜观察计数结果基本一致,并检测到低密度(<120cells/L)的凯伦藻,表明FlowCam可有效应用于有害藻华的现场监测,有望在今后有害藻华监测和预警中发挥更大作用。
    • 孙俊惠; 杨傲傲; 李修岭
    • 摘要: 铜绿微囊藻是淡水生态系统中常见的水华蓝藻,通过消耗氧气和释放气味化合物等物理或化学方式对渔业、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该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可作为一种肝毒素作用于生物体,引发肝损伤甚至肝癌,严重威胁水生动物及人类健康。本文从非生物因子(光照、温度、pH、微量元素等)与生物因子(植物、微生物等)两大方面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影响进行综述,探究影响微囊藻生长的重要因子,为铜绿微囊藻水华的预防与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 莫钰; 蓝彩碧; 许铭本; 赖俊翔; 凌慧娇
    • 摘要: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是我国北部湾海域主要的有害藻华原因种,囊体的生长是藻华发生和持续的关键。为了研究在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的钦州湾海域中营养盐输入对球形棕囊藻藻华形成的影响,采集钦州湾含球形棕囊藻的表层海水进行了添加不同营养盐的室内培养实验。根据钦州湾历史调查数据,进行了不同营养盐、不同氮磷比和不同添加方式的培养。结果表明,同时添加氮和磷显著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球形棕囊藻囊体继浮游植物细胞密度高峰期后大量形成。一次性添加磷对囊体生长的刺激作用较添加氮时强,丰度最高可达4.8×10^(3) colonies·L^(-1),囊体平均直径为(115±84)μm,且具有较高囊体细胞密度,但囊体衰退较快。单独添加氮时,囊体细胞分布稀疏,囊体数量及直径皆较低。每天添加磷的方式相比一次性添加更有利于囊体丰度的维持。总体上,磷营养的添加能刺激囊体数量、囊体细胞数和囊体直径的生长。在具有较高N/P比值的钦州湾,应加强磷的排放管理,避免突发性磷污染对球形棕囊藻囊体生长的刺激作用。
    • 张清春; 向玲; 王锦秀; 刘扬; 宋敏杰; 王云峰; 孔凡洲; 耿慧霞; 颜天; 于仁成
    • 摘要: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常在热带至温带近海海域形成有害藻华,该种具有种内遗传多态性,且有囊体大小、特征色素组成等性状分化。在我国南海形成有害藻华的球形棕囊藻可形成“巨型囊体”,以19′-丁酰氧基岩藻黄素(But-fuco)为特征色素,是一种独特的“巨囊”生态型。2021年11月底至12月初,南黄海青岛沿岸暴发大规模球形棕囊藻藻华。藻华发生期间,对青岛沿岸3个站位的水文和化学要素进行了观测,分析了球形棕囊藻囊体的数量、直径和色素组成,并应用一种高分辨率种下分子标记——叶绿体rbcS-rpl27基因间隔区分析了其遗传特征。结果表明,藻华发生期间青岛沿岸表层海水温度较低(12~14°C),海域营养盐组成具有高溶解有机氮、低溶解无机氮的特征;球形棕囊藻囊体丰度超过20个/L,最大囊体直径为18mm,以But-fuco为特征色素,rbcS-rpl27序列分析表明其与南海“巨囊”生态型球形棕囊藻具有相同的遗传特征。南黄海首次暴发的球形棕囊藻藻华是由“巨囊”生态型形成,该藻华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水产养殖业发展和核电设施运行等构成威胁,亟待开展藻华成因与监测预警对策研究。
    • 周秀秀; 鲁秀国; 张萌; 冯兵; 刘燕; 刘足根
    • 摘要: 通过介绍天然黏土矿物及改性黏土矿物的除藻性能,分析改性黏土矿物控制有害藻华的机理及影响因素,为改性黏土矿物治理有害藻华提供建议,单一的改性方式已不能满足目前有害藻华的处理要求,改性剂的选择也需考虑高效及安全。通过总结研究进展和实际应用情况,展望未来,为高效、安全治理有害藻华提供新思路。
    • 翁鸣鸣; 王昌运; 柳欣
    • 摘要: 有害藻华是海洋生态灾害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威胁着滨海旅游等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效评估有害藻华对滨海旅游环境价值损失的影响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条件价值法,通过设置假想情景,根据受访者是否愿意为修复环境支付费用及支付多少来定量转换环境损失价值。因此,受访者支付意愿及其程度是影响环境损失价值的关键参数。但是,受访者的支付意愿和最大支付额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常规统计分析方法难以厘清其主要因素。本文创新性地引入最大熵Max Ent和广义相加GAMs模型,分别从是否愿意支付的定性分析和支付额度多少的定量分析两个方面,阐明厦门有害藻华影响下滨海旅游环境价值损失评估中影响这两个关键参数的主要因素。与传统统计分析方法相似,不论是Max Ent还是GAMs模型都认为收入水平、对景点满意程度、受教育程度以及年龄是解释游客支付意愿和支付额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是,模型分析结果给出的显著性和重要性排序显示,游客对有害藻华的科学认知会显著影响其支付意愿,但对支付额度的影响有限。本文通过研究受访者对生态灾害的环境态度及其对支付意愿和支付额度的影响,以期为准确评估海洋生态灾害造成的环境价值损失提供科学依据。
    • 苏芯莹; 陈波; 牙韩争; 朱冬琳; 张荣灿; 覃仙玲
    • 摘要: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是近年来北部湾常见的有害藻华原因种,涠洲岛海域作为广西沿海藻华的高发区之一,目前仍缺乏关于该海域球形棕囊藻藻华过程的相关研究。为探究涠洲岛海域球形棕囊藻藻华过程中营养盐的状况及藻华的发生对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对2017年3月下旬涠洲岛周边发生的球形棕囊藻藻华区域进行取样调查。结果表明,藻华期间水体中溶解有机磷含量与细胞及囊体密度呈显著正相关。本次藻华主要受水体中溶解态无机氮含量影响,多个调查站点的无机氮/无机磷(DIN/DIP)1,表明这些站点存在氮限制现象,而氮限制可能是本次藻华消亡的主要因素。调查区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58种,球形棕囊藻细胞密度最高可达1.04×10^(8) cells/L,占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的98.28%。球形棕囊藻细胞密度与物种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营养缺乏条件下,有利于球形棕囊藻成囊的链状硅藻种类具有相对较大的细胞密度。
    • 姬南京; 张珍珍; 黄金旺; 申欣
    • 摘要: 浮游植物不仅在食物链中充当贡献者,也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一些种类在某些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形成有害藻华,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构成威胁.赤潮异弯藻是形成有害藻华的典型物种,其藻华发生时会造成养殖鱼类大面积死亡,给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有害藻华发生的规模和频次总体呈增加趋势,且相关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和二氧化碳水平升高均能刺激赤潮异弯藻的生长.本文主要从赤潮异弯藻物种鉴定、基础生物学研究、生态学研究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该物种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相关展望,以期为赤潮异弯藻的藻华形成机制研究、藻华防治等工作提供参考.
    • 姜凯钦; 俞志明; 曹西华; 姜文彬; 宋秀贤
    • 摘要: 粘土表面改性是提高粘土絮凝有害藻华效率的重要方法.本文融合铁系与铝系絮凝剂的优点,将两者复合,制备出了不同Fe含量的铁铝复合改性粘土,考察其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和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铁的复合对原改性粘土去除藻华生物的效率具有提升作用,该作用随Fe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最高可达20%-30%.本研究还采用Zeta电位仪和粒子成像测速仪测定了复合改性粘土在海水中的表面特征和絮凝特性,发现与原改性粘土相比,铁铝复合改性粘土体系中,随Fe含量的增多,粘土表面电位最高可提升15%;稳定絮凝体指数(γ)降低,絮体强度增加.因此,Fe盐的引入,可以有效提高改性粘土颗粒表面正电性和絮体的抗破坏能力,从而增强改性粘土的絮凝除藻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