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微生物
海洋微生物的相关文献在1972年到2023年内共计680篇,主要集中在微生物学、普通生物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4篇、会议论文101篇、专利文献371467篇;相关期刊253种,包括海洋科学、海洋通报、生物技术通报等;
相关会议59种,包括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5年学术交流会、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四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等;海洋微生物的相关文献由1570位作者贡献,包括孙谧、郝建华、胡江春等。
海洋微生物—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71467篇
占比:99.86%
总计:371982篇
海洋微生物
-研究学者
- 孙谧
- 郝建华
- 胡江春
- 王书锦
- 焦炳华
- 刘均忠
- 王跃军
- 张庆芳
- 田黎
- 迟乃玉
- 王伟
- 崔承彬
- 郑天凌
- 于爽
- 邵宗泽
- 张偲
- 洪葵
- 穆军
- 窦少华
- 佘志刚
- 包斌
- 吴文惠
- 周世宁
- 林永成
- 王晓辉
- 许强芝
- 顾谦群
- 刘丽
- 尹花
- 朱伟明
- 潘华奇
- 田玉红
- 金黎明
- 钱中华
- 刘小宇
- 权春善
- 王淑军
- 缪辉南
- 苏建强
- 苏文金
- 董建军
- 薛德林
- 袁翠
- 陈建明
- 马成新
- 刘全永
- 刘红兵
- 吕明生
- 孙晶晶
- 张久明
-
-
王聪;
孔凡栋;
周丽曼
-
-
摘要:
海洋微生物是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的重要源泉.广西北部湾海域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对其海洋微生物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结构奇特、活性广泛的化合物.到目前为止,其他课题组鲜有报道来自于北部湾(广西海域)海洋微生物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对海洋药学进行实践教学与探究,具有广西北部湾海洋特色,为海洋药物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
-
丁睿;
谢会芳;
韩正刚;
杨江科
-
-
摘要:
从海洋微生物中挖掘酶基因资源是获取新型工业酶的重要途径。从海洋微生物基因组资源库中发掘到一个来源于海洋微生物Cellulophaga algicola DSM 14237的木聚糖酶基因(Xyn14237)。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和三维结构模拟分析得知Xyn14237属于糖苷水解酶第10家族。将部分截短并密码子优化后的Xyn14237在大肠杆菌BL21内进行重组表达,通过镍柱亲和纯化获得重组Xyn14237,采用还原糖法测定其酶学性质。结果显示Xyn14237的最适催化温度和pH分别40°C和7.0。酶分子在pH 5~10之间稳定性较好,相对酶活均保持在90%以上。酶分子不耐热,当温度超过30°C时其活性急剧下降。以榉木木聚糖为底物,Xyn14237的最大反应速度为1627.31 U/mg,Km为3.15 mg/mL、kcat为975.98 s^(-1)。薄层层析分析显示Xyn14237水解木聚糖释放出的产物为木三糖、木二糖及木糖。从分子和酶学性质层面上分析了来自海洋微生物C.algicola的第一个木聚糖酶基因。
-
-
关艳;
蒙建州;
刘忆霜;
肖春玲;
杨延辉
-
-
摘要:
目的从海洋微生物中发现具有抗分枝杆菌活性的细菌,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从印度洋热带地区的海底沉积物中分离海洋微生物。通过纸片法活性测定,发现了一株具有抗耻垢分枝杆菌活性的细菌。光学显微下观察细菌形态和菌落。测定细菌的理化特性,提取其基因组,荧光法测定基因组的T_(m)值,扩增其16S rDNA并进行测序。将序列提交NCBI和EzTaxon网站进行搜索比对,使用MEGA 7.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分离得到的菌株IMBGY10-46的发酵产物具有抗耻垢分枝杆菌活性;其与Pseudomonas sabulinigriJ64的16S rDNA相似性最高,但菌体形态和基因组的Tm值相差较大,并且过氧化氢酶试验呈阴性。将该菌株命名为假单胞菌属新菌株。该细菌的16S rDNA序列提交GenBank,收录号为JQ362457。结论从海底沉积物中获得了具有抗耻垢分枝杆菌作用的海洋微生物新菌株。
-
-
毛芬琴;
尹冰洁;
嵇艳兰;
沈小童;
刘文;
孙坤来
-
-
摘要:
海洋蕴含丰富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资源,由于其特殊的环境(高压、高盐度、低温、低氧和寡营养等),使得生存在海洋中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具有特异性。海洋微生物往往共附生于海洋动植物,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营养竞争等关系。因此,海洋动植物内生微生物可能会产生某些化合物去竞争营养物质,这些产物是获得先导化合物和新药前体的重要资源。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从海洋褐藻、红藻和绿藻来源真菌天然产物研究进展,以期为海洋微生物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提供借鉴。
-
-
高程海;
夏家朗;
梁考云;
刘永宏;
易湘茜
-
-
摘要:
海洋植物及其共附生微生物是海洋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产生许多结构新颖、活性独特的次级代谢产物,承担多种生理生态功能。北部湾海洋植物物种资源丰富,据统计,海洋植物有3门43种。该文综述了从2002年起北部湾海洋植物及其共附生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从11种红树植物和7种共附生微生物中获得59个新化合物和35个已知活性化合物,从3种海草植物中获得3个新化合物和7个已知活性化合物,从6种海藻植物和1种共附生微生物中获得25个新化合物和8个已知活性化合物,主要涉及结构类型有萜类、生物碱、黄酮类、甾醇,多数具有良好的抗菌、抗氧化、抗肿瘤、抗炎、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北部湾海洋植物研究方向及后续的研究建议。该综述为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北部湾海洋植物及其共附生微生物提供了参考。
-
-
黄嘉音;
计慕侃(指导);
辇伟峰(指导)
-
-
摘要:
一、研究背景南极大陆常年被冰雪覆盖,环境恶劣,缺乏大型动植物。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强而成为南极大陆土壤的主要生命形态,具有生物量大、丰富多样、遗传信息复杂等特点,在南极土壤生物化学变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南极气温低,紫外线辐射强,冻融循环频繁,土壤贫瘠且干燥,这些特殊的生态环境导致南极陆地及海洋微生物具有独特的进化过程,使南极土壤成为一个天然的微生物资源库。
-
-
柴保中;
闫岑;
项仁鑫;
陈文超;
吴敏
-
-
摘要:
[背景]海洋微生物因其生存环境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已成为天然产物研究的重要来源.[目的]以一株太平洋海泥来源链霉菌MMHS020为出发菌株,筛选可促进其产生丰富代谢产物的发酵条件,挖掘菌株在抗菌抗肿瘤方面的潜力.[方法]采用单菌株多次级代谢产物策略对MMHS020菌株进行培养诱导,使其产生更丰富的活性代谢产物.双层平板法测定发酵产物对6种指示菌的抑菌活性.以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层析和制备层析等方法对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再通过质谱技术和1H-NMR和13C-NMR对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结果]链霉菌属MMHS020菌株可在较高浓度盐离子环境中产生丰富的抑菌活性代谢产物,显示出对枯草芽孢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和藤黄微球菌等多种指示菌的抑制活性.从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3个化合物,分别是诺卡胺素(1)、麦角甾醇(2)和星形孢菌素(3).其中星形孢菌素表现出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活性,而诺卡胺素则对其他几个指示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结论]海洋链霉菌MMHS020菌株可代谢产生丰富多样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开发成为新型抑菌生物制剂的潜力.
-
-
冀倩倩;
孙建东;
王健伟;
杨艳宇;
齐洪庆;
刘影;
简凡杰;
李成
-
-
摘要:
为分离筛选具有广谱抑菌作用的细菌并研究其抗菌物质,实验利用琼脂扩散法和牛津杯法,以溶壁微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大肠埃希菌为指示菌,从渤海湾大连海域仿刺参养殖圈中分离筛选出9株活性菌,2株具有广谱抑菌效果,其中1株抑菌效果最强.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分析,鉴定该菌株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命名为B-VE.通过酸沉法分离发酵液中的抑菌物质,利用飞行时间质谱对其分子量进行检测,初步确定其隶属于抗菌脂肽类物质,抑菌物质包括的三种物质分别为伊枯草菌素(Iturin)、芬荠素(Fengycin A)和杆菌霉素(Bacillomycin D).实验发现该抗菌脂肽类粗提物具有较强的pH和温度耐受性,可以耐受多种蛋白的酶解作用,且在多种有机溶剂中可以保持较强的抑菌效果.利用扫描电镜检测发现其主要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对溶壁微球菌产生抑菌作用.结果表明,贝莱斯芽胞杆菌B-VE广谱抑菌,所产抗菌脂肽对细菌具有较强的破膜作用,且理化性质稳定,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
-
李芳;
李娇;
李莎莎;
郝晓萌;
关艳;
刘玉凤;
王保国;
甘茂罗
-
-
摘要:
目的 分离鉴定从红树林沉积物分离的海洋青霉菌IMB17-009产生的抗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利用中压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对菌株固体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谱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评价化合物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和真菌的抗菌活性.结果 从青霉菌IMB17-009固体发酵产物中分离获得11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确定为meleagrin(1)、glandicoline B(2)、roquefortine C(3)、2-(2-(1H-吲哚-3-基)乙酰基)-L-苯基丙氨酸(4)、citreohybridonol(5)、andrastin A(6)、andrastin B(7)、macrophorin A(8)、purpurogemutantin(9)、desferricoprogen(10)和deferriferrichrome(11).结论 化合物1、3、8、9对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弯孢霉菌、交链孢菌、镰孢菌和白念珠菌等真菌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为8~64μg/ml.化合物4为一新的天然产物.
-
-
李欢欢;
杜新阳;
陈超逸;
祁江峰;
王颖
-
-
摘要: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70%以上的区域,与陆地相比,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定恶劣环境条件。具体而言,海洋包含温度,静水压力和盐度水平范围广等的特征。响应海洋环境,海洋微生物如真菌逐渐进化出许多特殊的适应机制,包括产生特定的次生代谢产物作为生物分子。海洋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巨大生物多样性为寻找具有众多有价值生物活动的新化合物提供了有希望的资源。因此,对海洋真菌尤其是曲霉属中次生代谢产物的探索研究为先导药物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本文对近年来从海洋来源曲霉属真菌中获得的天然产物以结构的不同进行了列举,并指出了其生物活性,暗示着曲霉属真菌在海洋微生物高效活性乃至药用价值的天然产物的挖掘工作中值得重视。
-
-
张锐;
孙美榕;
刘羽;
汤俊宇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 2019年
-
摘要:
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尤其近岸海域污染更加重要严重.关于海洋污染的治理近年来也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利用微生物为主体的生物修复在治理海洋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的作用日显重要.本文阐述了海洋微生物降解的作用,强调了海洋微生物修复在治理近海污染环境中应用的重要性,介绍了近年来以新思路、新方法、及海洋微生物的特殊功能与特点对海洋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石油、农药、赤潮灾害与毒素以及病原性微生物等修复作用的新成果.
-
-
李文利
- 《第十二届海洋药物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微生物基因组的大规模测序揭示了许多微生物基因组中含有多个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其数目远远大于从这些微生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种类,为活性天然产物及其编码基因的发现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复杂的海洋生态环境使海洋微生物进化出了一些独特的代谢途径,蕴含了众多新颖的分子组装与调控机制.对不同海洋来源的微生物进行了基因组扫描和测序,开展了基于基因组学及比较基因组学的天然产物发现及其生物合成研究.
-
-
张元兴
- 《第十二届海洋药物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海洋微生物生存于特殊的海洋环境,常具有与陆地微生物不同的独特生理特性,导致生长及代谢呈现不同的特征.人们从海洋微生物中,分离了大量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新物质,但这些活性物质的产量很低,一般在每升微克级或毫克级,活性物质的规模制备已经成为海洋微生物开发技术的关键限制性因素之一.近年来,我国海洋微生物发酵技术发展很快,规模化发酵及制备技术平台正在逐步建立。基于微生物反应动力学为核心的发酵过程优化在海洋微生物发酵技术开发和发酵工程学术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实际发酵过程中仍旧存在局限胜,这也是很多海洋微生物过程放大不成功的原因之一。微生物发酵实际上是以细胞代谢为核心的微观生命过程,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征。宏观的动力学特征实质上无法完整地表征微观代谢规律。因此,将细胞微观代谢特征与以工程参数检测与控制为核心的宏观动力学特征相结合的发酵过程优化,将是海洋微生物发酵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
-
林小洪;
林娟;
王国增;
叶秀云
- 《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5年学术交流会》
| 2015年
-
摘要:
木聚糖酶是一类能催化水解木聚糖的酶的总称,广泛应用于饲料、食品、造纸和能源等行业.木聚糖酶来源广泛,但目前发现的产酶菌株大部分来源于陆地,对海洋微生物的研究还比较少.本课题从不同来源的海洋样品中筛选出具有较高产木聚糖酶能力的菌株B659,通过诱变育种得到正突变菌株W1-40,并对其进行发酵条件优化以及木聚糖酶的酶学性质研究,研究结果如下:rn 1、以自制的甘蔗渣木聚糖为初筛培养基的唯一碳源,从福州市平潭海域的水样和泥样、松原市大布苏湖的泥样、宁德市三都澳海域的泥样和海藻、鲍鱼内脏以及北极的泥样中共筛到74株有透明圈且形态各异的菌株,摇瓶发酵结果显示,74株菌中45株具有产木聚糖酶能力,其中B659菌株产酶能力最高,酶活力为525.3U/mL.rn 2、对B659菌株进行紫外诱变,筛选得到酶活提高13.9%且稳定遗传的突变菌株G3-17;对G3-17菌株进行微波诱变,筛选得到酶活比G3- I 7菌株高出11.6%且稳定遗传的突变菌株W1-40。对B659菌株和W1-40菌株进行发酵试验,72h时W1-40菌株的酶活力达到645.2U/mL,比B659菌株(517.9U/mL)提高24.6%.rn 3、对W1-40菌株进行产酶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的优化。确定产酶培养基为:麸皮6%(w/v),自制甘蔗渣木聚糖1%(w/v),豆饼粉1%(w/v), K2HP04 10mmol/L,吐温-80 0.03%(w/v),初始pH6.0。确定发酵条件为:温度30°C,摇床转速230r/min,装液量25mL/250mL,接种量8%(v/v)。优化后木聚糖酶活力达到2838.3 U/mL,比优化前(645.2U/mL)提高3.4倍,发酵周期由72h缩短至30h.rn 4、对W1-40菌株所产的木聚糖酶进行酶学性质研究。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55°C和6.5,在37°C、pH 8.0-10.0的条件下保温2h仍具有78.3%的酶活力,具有较好的耐碱性。10mmol/L K+和1mmol/L Fe2+对该酶具有促进作用,Mn2+, Cu2+和Co2+对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酶的底物特异性实验结果显示,该酶有微弱的纤维素酶活性,其最适作用底物是山毛榉木聚糖。酶的动力学反应试验得知,该酶的Km值是4.57mg/mL, Vmax为1886.8U/mL。
-
-
林娟;
叶秀云;
李云程
- 《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5年学术交流会》
| 2015年
-
摘要:
甘露聚糖酶是一类能够水解β-1,4-甘露糖苷键的内切半纤维素水解酶类,其在饲料、石油、洗涤行业中已经得到了实际应用,并在造纸、食品、纺织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对产甘露聚糖酶的海洋微生物进行筛选、鉴定、诱变育种、产酶条件和酶学性质的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rn 1.以从台湾海峡采集的海水、海泥等样品为实验材料,采用4种分离培养基,分离得到细菌127株,霉菌5株,放线菌3株;采用点种、平板透明圈法从中筛选到16株产甘露聚糖酶的菌株;再通过发酵复筛,采用DNS法测酶活力,从中筛选出一株甘露聚糖酶活力较高的菌株B555.rn 2.经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B555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 )。rn 3.以菌株B555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紫外-氯化锂、微波-氯化锂诱变得到菌株LW9,其产酶活力提高到209.9 U/mL,为出发菌株B555酶活力的7.04倍;经过6代传代,证明其遗传性质稳定。rn 4.采用单因子实验、Plackett-Burman设计和响应曲面法对菌株LW9产甘露聚糖酶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后培养基配方为:魔芋粉7.4g/L,蛋白胨11.5g/L,KH2P041 g/L, NaCl 20 g/L, MgCl2·6Hz0 2mmol/L, pH 7.0;优化后培养条件为:摇床转速200 r/min,装液量50 mL/250 mL,培养温度30°C,接种量3%。在上述条件下培养30 h,菌株LW9的酶活力达到了435.7 U/mL,是优化前酶活力的2.07倍,为原始出发菌株B555的15.5倍。rn 5.利用硫酸铵盐析对芽孢杆菌LW9所产甘露聚糖酶进行了初步纯化,纯化倍数为1.59倍,回收率为6.94 %。菌株LW9所产甘露聚糖酶的最适作用pH为7.0;在pH 6.0,相对酶活力为最大酶活力的87.3%;在pH 5.0~9.0,相对酶活力可保持40%以上;在pH 5.0~10.0,30°C保温2h后仍可保持最大酶活力的50%以上。最适作用温度为55°C,在60°C~65°C,相对酶活力可保持80%以上;在55°C,半衰期为150 min。金属离子Ni+、Zn2+、Mg2+、Ca2+、 Na+、K+、Fe3+、Ba2+对酶活力均有抑制作用。以槐豆胶为底物时,Km值和Vm分别为4.7mg/mL和588.23μmol/(mL·min),以魔芋粉为底物时,Km值和Vm分别为3.33mg/mL和476.19μmol/(mL·min)。
-
-
宋晓萍;
戚欣;
朱伟明;
李静
- 《2016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六届中国药师周》
| 2016年
-
摘要:
EGFR靶向抑制剂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疗效明显,但继发性耐药产生又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引起继发耐药的主要原因是EGFR激酶发生了T790M二次突变,因此研发具有突变选择性的、能克服耐药的小分子抑制剂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海洋微生物来源的新型吲哚卡唑类化合物ZWM026(朱伟明课题组提供),能够选择性靶向EGFR-T790M耐药突变,对EGFR-WT的抑制作用较小.分子水平研究发现ZWM026对EGFR-L858R/T790M激酶的抑制作用要远远强于对EGFR-WT激酶的抑制作用,具有突变选择性。并且对NSCLC的其它肿瘤驱动基因如HER2、HER3、HER4以及RET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对PKC激酶没有抑制作用。MTT检测发现ZWM026对含有T790M耐药突变的H1975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强于EGFR野生型的细胞,并且对正常的细胞几乎没有增殖抑制作用。在细胞水平上用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与A549细胞(EGFR-WT)相比,ZWM026在较低浓度下即可抑制H1975细胞中EGFR及其下游信号分子的磷酸化。进一步以gefitinib、vandetanib、PKC412为对照,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在H1975细胞以及构建的EGFR-L858R/T790M-3T3细胞上,ZWM026对p-EGFR的抑制作用强于gefitinib和vandetanib,并且作用强于EGFR野生型的细胞。本文还发现ZWM026与EGFR激酶的结合是可逆性结合,并且ZWM026导致H1975细胞和A549细胞的死亡方式不同。综上,本文阐明了ZWM026能够选择性靶向EGFR-T790M耐药突变,并且具有多靶点激酶抑制作用,为今后开发新型的拮抗NSCLC继发性耐药的药物奠定基础。
-
-
王俊锋;
周雪峰;
林秀萍;
杨斌;
刘娟;
廖升荣;
涂正超;
刘永宏
- 《第十二届海洋药物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海洋特殊生境微生物是指包括生活在深海环境、海洋动植物内环境、植物根际等环境的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特殊的生存的环境,形成了有别于陆生生物的独特的新陈代谢途径、生存繁殖方式、适应机制,从而代谢产生结构新颖的、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由肠道病毒(EV71)引发手足口病(HFMD)的全球大流行已严重威胁到人类尤其是儿童的健康.HFMD至今尚无有效药物和安全疫苗可用.因此,研发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抗EV71药物已刻不容缓.目前已报道的具有抗EV71的天然产物有58个,其中53个来源于陆地,只有5个来源于海洋.化合物结构类型包括生物碱、萜类、黄酮、甾类、和多酚.
-
-
高敏;
苏荣国
- 《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本研究从海洋生物膜中分离出一种抑菌真菌,经2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为Aureobasidium pullulans HN,然后,基于毒性鉴别评估(TIE)技术建立防污活性物质鉴别提取方法,并运用该程序鉴别提取微生物发酵液中的防污活性物质。鉴别提取程序如下:发酵液-曝气,加入Na2S2O3还原剂-调节不同PH后液液萃取-过HLB固相萃取柱-GC-MS结构分析,除“GC-MS结构分析”外,每一个步骤均进行毒性测试,测试生物为中肋骨条藻和纹藤壶幼虫,其中中肋骨条藻以其叶绿素a荧光作为毒性响应指标,纹藤壶幼虫则以死亡率作为毒性响应指标。实验结果如下:A. pullulans HN发酵液对中肋骨条藻和藤壶幼虫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曝气和NaS2O3的加入对发酵液的毒性几乎没有影响,可见,发酵液的毒性不是由挥发性物质及氧化性物质引起的;调节PH并用氯仿进行萃取,去除溶剂后得到粗萃取物进行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当PH为2时的萃取物毒性效果最好,根据抑制率方程拟合得到藻的EC50,96h值为90.9μg.ml-1,藤壶幼虫LC50,24h为22.2μg.ml-1;之后,用HLB固相萃取小柱提纯粗萃取物,毒性测试表明,提纯后的物质具有更强的藻毒性,藻的EC50, 96h值为49.4μg.ml-1。这些结果说明,A. pullulans HN可以产生起防污作用的物质,根据防污活性物质的鉴别提取程序可以推测出起防污作用的主要物质为脂肪酸类物质。最后,用GC-MS对提纯后的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 pullulans HN产生的主要活性物质为肉豆荔酸和棕桐酸。同时,本研究也表明,基于毒性鉴别评估技术发展的防污活性物质鉴别提取方法具有高效、快速、灵敏、低成本等优点。
-
-
廖云莉;
夏金梅;
刘荣丽;
许建中;
许晨
- 《福建省海洋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分会场》
| 2014年
-
摘要:
以610nm透光率、蛋白去除率、多糖去除率、过滤速度等为指标,从八种不同类型的絮凝剂中筛选出适合的絮凝剂,通过HPLC分析比较了两种絮凝剂对发酵液中小分子代谢产物提取的影响,并探讨了所筛选絮凝剂的使用条件.比较了四种固液分离方法对细菌发酵液的分离效果,进而确定了适合海洋细菌发酵液快速预处理的工艺.结果表明:硫酸铝耦合膜超滤法絮凝速度快、蛋白多糖去除率高、滤液澄清度好,适用于大部分海洋细菌发酵液的预处理.
-
-
廖云莉;
夏金梅;
刘荣丽;
许建中;
许晨
- 《福建省海洋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分会场》
| 2014年
-
摘要:
以610nm透光率、蛋白去除率、多糖去除率、过滤速度等为指标,从八种不同类型的絮凝剂中筛选出适合的絮凝剂,通过HPLC分析比较了两种絮凝剂对发酵液中小分子代谢产物提取的影响,并探讨了所筛选絮凝剂的使用条件.比较了四种固液分离方法对细菌发酵液的分离效果,进而确定了适合海洋细菌发酵液快速预处理的工艺.结果表明:硫酸铝耦合膜超滤法絮凝速度快、蛋白多糖去除率高、滤液澄清度好,适用于大部分海洋细菌发酵液的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