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放线菌

放线菌

放线菌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116篇,主要集中在微生物学、植物保护、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49篇、会议论文105篇、专利文献98662篇;相关期刊633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等; 相关会议73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第四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纪念中国微生物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暨2012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等;放线菌的相关文献由5343位作者贡献,包括薛泉宏、徐丽华、鲍时翔等。

放线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49 占比:1.54%

会议论文>

论文:105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98662 占比:98.35%

总计:100316篇

放线菌—发文趋势图

放线菌

-研究学者

  • 薛泉宏
  • 徐丽华
  • 鲍时翔
  • 黄惠琴
  • 李静
  • 姜成林
  • 来航线
  • 黄大林
  • 朱军
  • 李文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雪萍; 徐冬丽; 刘梅金; 许世洋; 王国平; 郭建炜; 李建军; 李敏权
    • 摘要: 为获得防治青稞根腐病的生防放线菌,从大田采集健康青稞植株及其根际土壤,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对青稞根表及根际土壤进行放线菌分离筛选;以青稞根腐病原菌木贼镰孢为靶标,利用平板对峙法进行初筛,选取平均抑菌圈大于20 mm的放线菌,用发酵液法进行复筛并计算其生长抑制率;采用盆栽法测定生长抑制率较高菌株的防效及致病性,并通过分子鉴定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表明,从初筛得到16株抑菌圈大于20 mm的放线菌中,复筛得到2株对青稞根腐病生长抑制率大于70%的菌株,分别为H35-1和AP11;测定其对青稞根腐病的防效发现,H35-1的防效为30.74,AP11的防效为48.31。对防效较好菌株AP11的16S rDNA序列进行测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其与酸疮癖链霉菌(Streptomyces acidisabies)的遗传距离为零,1000次重复自展支持值为100,鉴定其为酸疮痂链霉菌。致病性分析发现,该酸疮痂链霉菌不具有致病性。本研究为青稞根腐病生防菌剂的研制提供了菌种资源,为青稞根腐病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 于颖超; 张心昱; 戴晓琴; 吕斯丹; 杨洋; 史丽娟
    • 摘要: 土壤剖面中20cm以下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占土壤剖面总SOC储量50%左右,由于土壤微生物残体碳(MRC)是稳定土壤碳库的重要来源,因此研究土壤剖面中MRC对SOC的贡献对于评估土壤碳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关于MRC含量及其对SOC贡献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土壤表层,在土壤剖面和母质中尚不清楚。选取江西省千烟洲亚热带典型森林红壤剖面,通过氨基糖与磷脂脂肪酸(PLFA)微生物标志物分析方法,分析红壤剖面和母质中MRC的影响机制及其对SOC贡献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MRC含量随着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在整个土壤剖面中,细菌MRC对SOC贡献为6%-12%,真菌MRC对SOC贡献为12%-36%,MRC对SOC贡献为18%-46%。从土壤表层至母质,真菌MRC对SOC贡献高于细菌MRC。(2)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在土壤剖面中,MRC含量主要受到微生物-PLFA含量、容重和溶解态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研究量化了红壤剖面中MRC对SOC的贡献,表明在20cm以下土壤及母质中,微生物残体碳对红壤地区生态系统碳库具有重要贡献。
    • 郭文伟; 岳春旺; 孙茂红; 佟垚毅; 孙航; 高君平; 赵毅飞
    • 摘要: 牛绕舌的现象在养殖中较为普遍,如不及时查找原因采取解决及治疗措施,可能会导致牛场进一步的经济损失。文章从病原性和非病原性牛出现绕舌的症状表现、原因分析、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目的是给广大养殖户及养殖场提供综合性分析资料,为诊断、治疗和预防牛绕舌提供依据,为降低因绕舌病给养牛造成进一步损失带来帮助。
    • 何斐; 崔鸣; 王甜; 杜小平; 张博泉; 朱锦镕; 冯明月
    • 摘要: 【目的】研究放线菌菌株合成纳米硒(Selenium nanoparticles,SeNPs)的物理化学特性和抑菌促生活性,为菌株在富硒花魔芋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能谱分析仪(EDS),对从健康花魔芋根际土壤中筛选的放线菌菌株A1的细胞形态及其合成的纳米硒进行观察和元素组成分析;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亚硒酸钠Na_(2)SeO_(3)和菌株A1合成的纳米硒进行晶型结构表征;利用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FTIR)对菌株A1合成的纳米硒表面官能团结构进行表征分析。以小麦和玉米种子为材料,将菌株A1的富硒发酵滤液和非富硒发酵滤液分别稀释0,5,50倍,用皿内发芽试验测定纳米硒对种子的促生作用;以花魔芋软腐病原菌菊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hrysanthemi)CZS-B6为靶标菌,用滤纸片扩散法和牛津杯法分别测定菌株A1的富硒发酵滤液和非富硒发酵滤液原液的抑菌效果;通过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鉴定确定菌株A1的分类地位。【结果】菌株A1介导200 mg/L Na_(2)SeO_(3)合成的红色单质硒为球形纳米颗粒,非晶态,颗粒表面存在Se、C、O、N等有机元素和C-O、N-H、C-H等官能团。经菌株A1富硒发酵滤液原液处理后,小麦和玉米幼苗的主根长及总鲜质量均显著高于无菌水对照(P<0.05);富硒发酵滤液原液对花魔芋软腐病原菌菊果胶杆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其拮抗圈直径分别为14.6 mm(滤纸片扩散法)和13.1 mm(牛津杯法)。菌株A1的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为波卓链霉菌(Streptomyces bottropensis)。【结论】波卓链霉菌菌株A1介导合成的生物纳米硒具有抑菌和促生活性,在绿色富硒花魔芋种植及软腐病防治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朱国兴; 焦钰; 吴雅杰; 樊炳君; 叶秀娟; 曹艳茹
    • 摘要: 线虫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植物病原生物,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危害.采用平板稀释法从轿子山土样和白云鄂博稀土矿样品中分离放线菌并鉴定,利用24孔板液体模型筛选具有杀秀丽隐杆线虫的放线菌.结果表明,分离的257株放线菌隶属37属、24科,有5株菌的发酵液对2龄秀丽隐杆线虫的致死率高于70%,经16S rDNA分析鉴定5株菌KC 97,KC 107,KC 113,KC 36,KC 240分别为Pseudonocardia seranimata,Micromonospora echinofusca,Pseudonocardia rhizophila,Micromonospora peucetia,Saccharothrix espanaensis.获得的活性菌株为线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丰富的微生物资源.
    • 何子邦; 李顺莲; 吴友浪; 陈明胜; 庹利
    • 摘要: 目的研究广西3个主要红树林生态区土壤放线菌资源的多样性和新颖性,为研发微生物药物提供菌种资源储备。方法从广西茅尾海、北仑河口、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采集27份土壤样品;采用稀释涂布法和8种分离培养基进行放线菌的分离纯化;菌株纯化后,采用Chelex-100法提取基因组DNA;通过PCR扩增和测序,获得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并提交到EzBioCloud数据库中进行相似性搜索比对;构建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进行多样性和新颖性分析;潜在放线菌新种经发酵离心后,上清液用乙酸乙酯萃取、浓缩,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活性检测。结果分离出菌株246株,其中放线菌181株,分布于6个目12个科19个属,菌株M2SK6-2、M2SK3-10、M5SK3-12和M1QZ16-11分别与最近有效种Streptomyces avicenniae DSM 41943^(T)、Rhodococcus olei JCM 32205^(T)、Agromyces kandeliae Q22^(T)和Humibacillus xanthopallidus KV-663^(T)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最高,相似率分别为97.4%、97.7%、98.4%和98.4%,为潜在新种;4株潜在放线菌新种中,菌株M2SK6-2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结论广西沿海红树林放线菌资源丰富多样,新颖性高,具有从中发现放线菌新物种和新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值得深入研究。
    • 赵思捷; 王春苗; 王聪聪; 李甲; 郑文; 张璐; 岳泽惠; 李小俊
    • 摘要: 目的探究锡林郭勒盟高原盐湖放线菌的多样性、新颖性及抗菌活性,为新型抗菌活性产物的发掘储备菌种资源。方法采用20种分离培养基,以平板涂布法分离放线菌;依据16S rRNA基因的同源性对菌株进行分子鉴定;PCR检测代表菌株的Ⅰ型聚酮合酶(PKS Ⅰ)、Ⅱ型聚酮合酶(PKS Ⅱ)和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NRPS)功能基因;菌株的发酵液上清和菌体分别经乙酸乙酯和丙酮提取,提取样品经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活性检测。目标菌株合成次级代谢产物的能力通过anti SMASH对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预测。结果从7份盐湖土壤样品中分离获得了365株放线菌,其分布于放线菌纲的8个目15个科28个属,优势菌属为链霉菌属和拟诺卡菌属。分离获得的链霉菌新颖性突出,13株链霉菌与近缘菌株16S rRNA基因的最高相似度≤98.0%,推测其归属于10个链霉菌属新种。受试放线菌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活性显著,并从中筛选出3株抗菌作用强且抗菌谱较广的链霉菌;20株受试放线菌同时含有3种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菌株XMNu-295基因组含有24个潜在的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以聚酮类、非核糖体多肽类和萜烯类等为主。结论锡林郭勒盟高原盐湖中可培养放线菌多样性较为丰富,新颖性突出,目标菌株值得进一步开展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研究。
    • 李岚岚; 施玉萍; 刘一贤; 戴利铭; 蔡志英
    • 摘要: 研发环保的生防菌剂是当前绿色安全的一种方法,优化强拮抗放线菌的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筛选最优配比,可为研制新型、环境友好型的生物杀菌剂提供前期基础。本实验以初始固体培养基为基础,采用单因素试验,以抑菌率和发酵培养基中菌体数量作为测定指标,筛选出最适的碳源、氮源;在确定碳氮源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确定培养基中各成分的最佳配比,最终得到最佳培养基。确定合适的碳氮源之后,对种子液接种量、料水比、起始pH、温度、发酵终点等条件进行优化,最终实验发现链霉菌DL5C固体发酵培养基为麦麸50%、玉米粉8%、花生粉饼5%、米糠10%、稻壳26.7%、CaCO_(3)0.3%,最佳接种量20%,最佳料水比1∶1,最适pH 5,最适温度32°C,最佳发酵时间是10 d,发酵活菌数达到2.20×10^(10)CFU/g,抑菌率为92.22%。
    • 刘敏; 车文学; 边伟杰; 甘禧霖; 赵怀宝
    • 摘要: 红树林土壤中蕴藏着丰富的放线菌资源,是新菌种的重要来源。为获得更多新的放线菌资源以用于开发新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了解放线菌的多样性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研究采用扩增子高通量测序和传统培养法对八门湾红树林土壤放线菌进行了非培养和培养水平多样性研究,同时对其抗病原菌活性进行了分析。对于非培养水平多样性研究,与细菌通用引物相比,利用放线菌相关引物可以提高放线菌丰度的检测水平,其百分比含量提高2.47倍;可以检测到放线菌门更多的目、科和属;对于在目水平上的放线菌类群组成来说,Acidimicrobiales、Corynebacteriales、Gaiellales、Kineosporiales、Solirubrobacterales是优势类群,但是在用两对不同引物得到的结果中,其百分含量差异较大。放线菌相关引物更适合环境样品中放线菌多样性的分析。对于培养水平多样性研究,分离到256株放线菌,属于7个目、9个科、14个属,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32,Streptomyces(42.58%)和Micromonospora(42.19%)是优势属;与模式菌株的相似性小于98.5%的有13株,其中菌株HA161004和HA161010与Amycolatopsis thermoflava N1165T相似性分别为95.56%和96.80%,是潜在新种。病原微生物拮抗活性测定表明,来自9个属的92株代表性菌株具有抗病原菌活性,其中对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Fusarium oxysporum、Escherichia coli、Staphylococcus aureus和Vibrio neocaledonicus有拮抗活性的菌株数量分别为71、25、6、9和19株。研究为选择更合适的引物以便更客观地反映环境中放线菌多样性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也为后续红树林放线菌资源收集、活性评价和开发利用提供菌种保障。
    • 王炫栋; 杨孙玉悦; 高润杰; 余俊杰; 郑丹沛; 倪峰; 蒋冬花
    • 摘要: 大豆斑疹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严重影响大豆生产。为了避免化学杀菌剂的诸多缺点,添加生防菌逐渐成为防治大豆斑疹病的一种替代策略。然而,对大豆斑疹病生防菌剂开发和防效研究却鲜有报道。本试验采用梯度稀释涂布法从多种植物根际土壤样本中共分离出186株放线菌菌株。利用共培养法和牛津杯法筛选到8株拮抗大豆斑疹病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glycines, Xag)的放线菌,其中拮抗能力最强的是Sl-3菌株,发酵滤液抑菌圈直径为(32.5±1.5)mm。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试验、16SrDNA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Sl-3菌株为丁香链霉菌(Streptromyceslilacinus)。丁香链霉菌Sl-3菌株乙酸乙酯粗提物具有良好的抑制Xag生长的效果。采用96孔板法测定粗提物最低抑菌浓度为64μg mL^(–1)。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Sl-3菌株的粗提物对Xag细胞有一定的损伤作用,影响细胞分裂、细胞膜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生长。粗提物还能抑制Xag胞外多糖的产生,影响生物膜形成,降低Xag的侵染毒力。傅里叶红外光谱法测定结果显示,粗提物处理会对Xag细胞表面的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的化学和生理指标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Xag细胞表面物质的结构及组成变化。促生试验结果显示Sl-3菌株发酵滤液能够促进大豆植株生长。盆栽试验结果显示,丁香链霉菌Sl-3发酵滤液对大豆斑疹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相对防效达到93.17%,且提前预防效果优于发病后治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