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
天然产物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3年内共计2841篇,主要集中在化学、中国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78篇、会议论文144篇、专利文献76216篇;相关期刊691种,包括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药学学报、中国海洋药物等;
相关会议123种,包括中国化学会第十八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2014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四届中国药师周、第三届全国中药提取分离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交流研讨会等;天然产物的相关文献由600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晓季、黄双平、吴彦超等。
天然产物—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6216篇
占比:97.54%
总计:78138篇
天然产物
-研究学者
- 王晓季
- 黄双平
- 吴彦超
- 李惠静
- 高坤
- 陈佳
- 韩伟
- 刘刚
- 李琳
- 张经华
- 朱伟明
- 李裕林
- 林国强
- 娄智勇
- 孙玉娜
- 张涛
- 徐进宜
- 林永成
- 覃双林
- 谢唯佳
- 邹永
- 饶子和
- 伙国富
- 冷晓
- 卢忠英
- 吴晓明
- 张志滨
- 李小冬
- 林爽杰
- 王博
- 王尉
- 王普善
- 谈满良
- 陈仕学
- 雷新胜
- 黎孟枫
- 周晓晶
- 姚元勇
- 李静
- 杜宁
- 邹俊麟
- 付林
- 刘伟
- 唐功利
- 李媛媛
- 李晓彤
- 杨西岳
- 桑锋
- 王李平
- 王洋
-
-
单壮;
午丹风
-
-
摘要:
该文总结了前课题组对于天然产物Neobraclactones A的两种合成路线和其设计思想,给出了第三代天然产物Neobraclactones A合成的中间产物的制备过程.通过控制催化剂的用量、醇酸摩尔比以及带水剂用量来对本次实验的最佳条件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和数据记录,并对所做出来的催化剂和中间体进行了氢谱检测,检测结果都基本与标准图谱一致,综合产率可达53.26%.
-
-
-
-
摘要:
生物农药来源于天然产物或活体生物,是一类具有防治农业病、虫、草害以及具有作物生长调节功能的化合物、提取物或生物活体。有别于传统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具有在自然环境中消解快、攻击靶点多、毒性小等特点,具有靶标不易产生抗药性、使用安全、零残留等优势。
-
-
陈必婷;
吴炜城;
周董董;
邓小林;
张世清;
袁靖喆;
徐静;
郭志凯
-
-
摘要:
红树植物内生真菌是新型天然产物先导药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为获得具有新颖结构的化合物,对两株红树内生真菌Phomopsis sp.DHS11和Aspergillus fumigatus JRJ111048的代谢产物进行研究.综合利用正/反相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和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从发酵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种化合物,分别记为化合物1~9.利用高分辨电喷雾质谱(high resolutio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scopy,HRESIMS)、核磁共振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NMR)、旋光、紫外和红外光谱等技术,鉴定化合物1~9依次为norpestaphthalide C(1)、norpestaphthalide A(2-a)、norpestaphthalide B(2-b)、7-hydroxy-3-(2-hydroxy-propyl)-5-methyl-isochromen-1-one(3)、alternaroside B(4)、细胞松驰素B(5)、啤酒甾醇(6)、5-羟甲基糠醛(7)、N-(4-羟基苯乙基)-乙酰胺(8)和3,5-dihydroxybenzoic acid(9).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发现的新型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化合物4是首次从Phomopsis sp.属真菌中分离得到的脑苷脂类化合物.对化合物1~9进行体外免疫抑制、抗肿瘤和抗老年痴呆活性评价,结果表明,细胞松弛素类化合物5具有良好的免疫抑制活性.研究结果为深入挖掘红树植物内生真菌新型生物活性物质提供了参考.
-
-
潘信义
-
-
摘要:
心血管疾病(CVD)通常会引发冠心病、脑卒中和缺血性疾病,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其死亡人数超过其他疾病〔1〕。缺血性疾病是血管异常引起组织或器官血流减少造成的,其治疗通常以药物或手术治疗为主。药物应用包括溶栓剂和消炎药,是治疗这些疾病的典型策略〔2〕。然而,这些药物的使用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不良反应。此外,手术也有缺点,如手术并发症和疾病复发〔3〕。虽然药物和手术治疗可以改善血管疾病的功能,但这些治疗不能增强受CVD影响的周围组织再生和功能恢复。因此,有必要制定更有效的治疗CVD策略。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从骨髓、脂肪组织、脐带等多种组织中分离得到的,这些细胞可以分化为骨、肌肉、肌腱和脂肪组织〔4〕。
-
-
卫婷婷
-
-
摘要:
天然产物是大自然给人类独一无二的馈赠,它是指动物、植物提取物或昆虫、海洋生物和微生物体内的组成成分或其代谢产物,由于其复杂的骨架结构和良好的药用价值,吸引着科学家对其进行结构鉴定及化学合成。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从青霉菌中发现了具有抗革兰氏阳性菌的青霉素,并因此获得了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霉素的发现成为天然产物应用于临床研究的里程碑,人类由此进入了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新型药物的新时代。
-
-
范玉雪;
丁会丽;
景明;
张建
-
-
摘要:
羽扇豆碱和表羽扇豆碱是典型的喹诺里西啶类生物碱。以哌啶酸乙酯盐酸盐为原料,通过氮烷基化反应、迪克曼缩合反应、Krapcho脱羰反应、Wittig反应等4步反应制得关键中间体5,总产率46.7%。化合物5可经文献转化,完成(±)-lupinine和(±)-epilupinine的合成。该合成方法具有合成路线短,产率高以及操作简单等优点。
-
-
刘建银;
范玉雪;
张建
-
-
摘要:
高三尖杉酯碱因具有较好的抗癌和抗肿瘤活性而受到广泛重视,2012年,美国FDA正式批准其用于临床治疗慢性粒白血病适应症。三尖杉碱为高三尖杉酯碱的母核结构,具有5个环系以及3个相邻的手性中心。三尖杉碱分子结构的特殊性以及高三尖杉酯碱良好的药理活性,促使众多研究小组对其展开了不对称合成研究。本文综述了以手性1-氮杂螺[4.4]壬烷骨架为中间体,合成(-)-Cephalotaxine的研究进展。
-
-
胡乃华(编译)
-
-
摘要:
手性N-取代1,2-氨基醇是许多天然产物和药物的关键结构单元,也作为手性催化剂、手性配体或手性助剂广泛应用于重要复杂分子的不对称合成。但是,现有的合成方法存在反应条件比较苛刻、区域/立体选择性较差等不足,因此,开发高效、绿色不对称合成手性N-取代1,2-氨基醇的新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
王洋;
杨百惠;
邱小沙;
陈洋
-
-
摘要:
自20世纪以来,抗生素耐药性被认为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对全球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新型抗生素的开发与应用刻不容缓。天然吡咯霉素是从放线菌和链霉菌属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的多卤化代谢物,因其强大的抗菌活性具有成为新型抗菌剂的巨大潜质,受到医药和农药届的广泛关注。概述了吡咯霉素类化合物的分离、生物合成、全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
宋小仙;
徐进;
罗明和;
张应
-
-
摘要:
目的探讨铁皮石斛内生真菌Fusarium sp.TP-G1的次生代谢产物中结构新颖或生物活性独特的氨基醇类天然产物。方法采用色谱层析技术对铁皮石斛内生真菌Fusarium sp.TP-G1的大米发酵液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MS)及核磁共振(NMR)波谱数据分析,并结合文献数据,鉴定化合物,并确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获得6个化合物,分别为麦角甾醇(1),(22E,24R)-ergosta-6,22-dien-3β,5α,8α-triol(2),tert-butyl(1-hydroxy-3-phenylpropan-2-yl)carbamate(3),(1-hydroxy-3-phenyl⁃propan-2-yl)carbamic acid(4),N-(1-hydroxy-3-phenylpropan-2-yl)benzamide(5),N-(1-hydroxy-3-phenylpropan-2-yl)-2-phenylacetamide(6)。结论从铁皮石斛内生真菌Fusarium sp.TP-G1中分离获得6个次生代谢产物,其中化合物3至化合物6为新的氨基醇类天然产物。微生物是氨基醇类化合物的新供体,可通过微生物的基因工程改造来获得更多的氨基醇类化合物。
-
-
ZHAO Hui;
赵辉;
MA Wenjing;
马文静;
ZHANG Yingjie;
张应杰;
ZHANG Juanmei;
张娟梅
- 《第二届食品体系细菌群体感应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细菌的群体感应现象是近年来微生物学、食品保藏学以及天然产物化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随着对群体感应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群体感应类型不断地被报道,不同类型的群体感应现象由不同种类的信号分子来介导,各种群体感应抑制剂也不断地涌现.群体感应抑制剂可以阻断细菌的群体感应系统,抑制细菌毒力基因的表达而不影响细菌的生长与增殖,因此,应用群体感应抑制剂可以避免细菌因生长压力而产生耐药性.本文中,笔者主要按照信号分子的种类综述目前已报道的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类型、群体感应的干扰策略以及天然产物来源的群体感应抑制剂的研究现状.另外,笔者还介绍了不同种类信号分子介导的细菌群体感应机制以及已报道的天然产物来源的细菌群体感应抑制剂的种类,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
-
陆金健
-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18年中药分会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随着人们对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深入了解,近年来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上出现了一系列进展,如基于靶向和免疫的抗肿瘤药物等.传统中药在治疗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且中药来源天然产物具有结构和靶点多样性的特点,是药物研发的重要来源.课题组基于现代药理研究技术和方法,建立了多个抗肿瘤化合物筛选平台,对来源于甘草、桔梗、泽泻、千金藤、白屈菜、汉防己等传统中药中的天然产物进行了活性筛选,发现了数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成分,并对其机制进行了研究.基于建立的免疫检查点PD-L1调控筛选技术,获得了数个对组成型或诱导型PD-L1表达有调控作用的天然产物.同时对天然产物联合现有药物的抗肿瘤作用进行了系列探索,发现了数个潜在抗肿瘤组合,如千金藤碱与靶向抑制剂达克替尼的联合抗肺癌作用,并证明其联合效果来源于千金藤碱对达克替尼所诱导的保护性自噬的抑制.基于近年的研究结果,结合天然产物抗肿瘤研究进展,对中药来源天然产物抗肿瘤研究进行了思考并提出建议.
-
-
-
-
-
-
邓子新
- 《第十三届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
| 2017年
-
摘要:
合成生物学是在生物学的基础上引入工程化设计理念,对生物体进行设计、改造乃至重新合成,形成功能强大、性能优越的人造生物体系,突破自然进化的局限,为破解人类面临的能源、健康、安全等领域重大挑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对人类健康和国家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尽管合成生物学在天然产物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初步显示了特有的优势,但是天然产物的基因元器件/基因簇的性能标准化检测和元件库容量不足,创造新生物体系的理论和手段不齐全,底盘生物构建不完备,依然是函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加快天然产物高效优产的产业升级,仍需要进一步针对异源合成生物系统个性化的开展与合成生物学模型设计为导向的功能元件催化活性、代谢途径、调控网络优化等,实现对微生物天然产物合成途径的理性改造,从根本上解决天然产物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因此,合成生物学技术体系的发展完善,尚需要各方面要博采众长,凝心聚力,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相信合成生物学的全方位纵深发展,必将会为我国今后依托天然产物产业的繁荣昌盛提供重要的支撑。
-
-
John Hester
- 《2016天然产物提取物与人体健康及产业发展论坛暨新技术、新产品交流展示会》
| 2016年
-
摘要:
作为药物生产的重要成分,天然产物的处理一直都是个难题,样品收集,制备,提取和干燥是极其花费劳力而且不容易重复的过程.而天然产物处理过程中的瓶颈就是样品溶剂的干燥.最近,新技术的应用促进和加速了这个过程,帮助消除了瓶颈.天然产物研究国家中心(NCNPR),密西西比大学药学院的一支研究团队一直从事天然产物中新化合物的研究.NCNPR有一支专业的研究团队拥有不同领域的专家.团队中的植物学家、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可以开发了不同的方法来从天然产物中鉴别和分离新的活性成分.而NCNPR的化合物库是正是为这些研究工作提供植物提取物的.对于制药研究来说天然产物的使用存在独特的挑战,除了化学分离过程,提取的基本过程和天然产物的准备也是非常耗时耗力的。RocketTM和SampleGenie的快速干燥专利技术省却了二次转移的步骤,为NCNPR化合物库的建立节省了时间和人力。
-
-
张小莺
-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2016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兽药新产品研发研讨会2016年第三次会议》
| 2016年
-
摘要:
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是其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对评价中药材的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控制标准、优化制剂工艺、揭示中药作用机制、实现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传统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筛选方法进行综述,介绍了基于特殊药理活性成分的筛选方法及指标、体外筛选平台的构建以及计算机虚拟筛选平台的构建.旨在探究天然产物采集、鉴定、储存、溶剂选择,体内外筛选原则,以及计算机快速筛选技术,为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快速筛选和开发提供理论方法基础.
-
-
宋胜利;
宋文辉
- 《第九届(2018)中国鹿业发展大会》
| 2018年
-
摘要:
通过参阅大量的古代医学文献,以系统性、科学性与实用性为基本原则,辑录编纂中国古代美容驻颜名方中的鹿产品应用范例,可以看出包括鹿产品在内的中国古代美容驻颜名方特点是全部源自天然产物,安全可靠,无毒无害,无副作用.其分为外用和内服两类,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注重调理脏腑、气血、阴阳,重视内外并治,标本兼顾,运用天然药物达到人体自然美的效果.与当今社会崇尚天然、绿色、有机及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热潮相一致.并且,鹿产品在这些方剂中大都为主药,由此可见,鹿产品在美容驻颜方剂中的应用前景是广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