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早期发育

早期发育

早期发育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526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动物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0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10439篇;相关期刊276种,包括海洋科学、水生生物学报、母婴世界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2015年福建省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省科协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华东地区第13届实验动物科学学术交流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全国生物技术大会等;早期发育的相关文献由1263位作者贡献,包括区又君、李加儿、姚俊杰等。

早期发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0 占比:4.47%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21%

专利文献>

论文:10439 占比:95.32%

总计:10952篇

早期发育—发文趋势图

早期发育

-研究学者

  • 区又君
  • 李加儿
  • 姚俊杰
  • 单艳菊
  • 李军
  • 李慧芳
  • 熊铧龙
  • 蒋左玉
  • 马振华
  • 于秉治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琰; 方鸿飞; 郑新庆
    • 摘要: 本研究报道了一种分布广泛的小型珊瑚礁鱼——双棘刺尻鱼(Centropyge bispinosa)的胚胎发育和仔鱼早期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双棘刺尻鱼在关灯(日落)后10~20 min产出配子,其受精卵呈透明圆球状,卵直径为638.5±5.7μm,卵内存在单一油滴,直径为179.9±10.3μm,油滴内部占据空间最多的是卵黄。在24.5°C的水温下受精后16 h 30 min孵化。初孵仔鱼体长为1161.3±55.2μm,大量器官尚未发育完全,无口和消化道,眼睛无色素沉淀,不具备主动游泳的能力。孵化后第1天其体长快速发育至2241.7±54.2μm,卵黄大部分被吸收,躯干上出现较大的色素细胞。孵化后第2天仔鱼体长发育速度减缓,增长至2476.4±12.7μm,但是同时重要器官如消化道、肛门发育完成,卵黄几乎全部被吸收。孵化后第3天,体长几乎没有增长,但是眼睛完成色素沉淀开始发挥功能,口部也发育完成,开始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有能力对猎物和捕食者做出反应。本研究为国内首次报道双棘刺尻鱼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为未来进一步开展该鱼的人工繁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 迟雯丹; 宋静静; 郭文; 刘凯凯; 于道德
    • 摘要: 通过对绿鳍马面鲀早期发育的连续观察,研究绿鳍马面鲀体色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绿鳍马面鲀仔鱼黑色素和黄色素在胚胎时期发生;虹彩色素在仔鱼3日龄出现,仅限于眼球,预示视觉功能化的完善;处于躯干腹部消化腔上侧浅褐色的色素团在4日龄后分化为黄色素;腹部虹彩色素集中发生在8~10日龄;稚鱼发育至40日龄,躯干部体色主要表现为横向黑色暗纹,属于过度体色模式;200日龄幼鱼,除了偶鳍绿色偏淡外,体色模式与3龄成鱼一致。绿鳍马面鲀体色的形成与形态分布,是判断其早期发育时序的主要特征之一。
    • 顾海龙; 杨智景; 卢程; 顾明; 冯亚明
    • 摘要: 【目的】研究长春鳊早期发育特征,为长春鳊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人工繁殖的第三代长江下游水域长春鳊为亲本,干法受精获得受精卵,观察并分析长春鳊的受精卵(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分化期、卵黄囊仔鱼及晚期仔鱼等8个生理阶段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结果】长春鳊的卵无黏性,在水温(26±0.5)°C环境下,胚胎发育历时35 h 10 min,胚后发育至晚期仔鱼历时约25 d。胚胎发育时序中,肌肉效应期出现在眼晶体形成之后。【结论】长春鳊早期发育特征与其他常养草食性鱼类相似,在发育时序上存在一定差异。
    • 付庆海; 石灿; 杜星
    • 摘要: 随着遗传育种的进展,鸡群的生产性能得到很大提升,例如,相同品种的肉鸡在出栏之前的体重相比1956年的饲养时间缩短了一半,肉鸡在42天可以生长到3千克,这在以前肉鸡管理中是很难达到的指标。这些生产性能的提高也与孵化阶段胚胎的发育有直接关系,并且雏鸡早期发育仍然依靠卵黄来提高各种营养物质。孵化阶段在雏鸡的生命周期中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多,尤其在孵化后期胚胎可以吸收大量的卵黄营养而加快发育速度,促使胚胎发育在整个孵化过程中能够达到最佳水平,进而孵化出更加优质的雏鸡。对于健康雏鸡来讲,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均来自卵黄,也就是说胚胎需要的所有必要营养物质都通过卵黄来提供。由此可见,在孵化阶段卵黄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 冷平; 陈欣; 夏佳敏; 李圆圆
    • 摘要: 目的探索斑马鱼sh3d19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基因表达模式。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斑马鱼sh3d19的基因结构和物种间进化等进行分析,并运用逆转录PCR技术和胚胎原位杂交技术分析斑马鱼sh3d19在胚胎早期发育中的表达。结果斑马鱼sh3d19位于1号染色体(ZDB-GENE-050522-481)上,全长85994 bp,能编码958个氨基酸,斑马鱼Sh3d19蛋白与其他物种的Sh3d19同源物具有较高保守性。逆转录PCR结果显示,斑马鱼sh3d19在胚胎发育的各个时期表达,但在bud时期表达量较低。原位杂交结果显示,sh3d19在4细胞到3.5 h在胚胎所有细胞中广泛表达,在bud时期虽然表达但是表达量较低,在18体节时期该基因在体节中丰富表达,在24 h时与非成熟的肌节表达。结论sh3d19在胚胎发育早期各个时期均表达,但在体节发生时期在体节中丰富表达,该研究结果为今后探究sh3d19基因在组织器官发育中的功能及机制奠定基础。
    • 范文博; 朱文博; 张美华; 赵天; 江建平
    • 摘要: 本研究于2018年9—11月在四川省洪雅县大鲵繁育场对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的早期发育进行了观测。结果显示:(1)中国大鲵窝卵数为436~2274颗;受精率为52.60%~96.53%,总体受精率为79.10%,平均窝卵受精率76.92%(n=10);孵化率为46.88%~80.02%,总体孵化率为69.85%,平均窝卵孵化率66.83%(n=4)。(2)早期个体发育的30个时期包括孵化前胚胎发育的24个时期和孵化后个体发育的6个时期。受精卵到孵化(前肢二指期)需1032~1140 h(约48 d),从孵化(前肢三指期)到指、趾完全成形(后肢五趾期)需要525 h(约22 d)左右。(3)卵裂模式为盘状卵裂而非全裂;在前肢芽早期(从受精卵开始发育历时500~560 h),心脏开始搏动,腹部可见透明血管网,随后出现鳃循环;在后肢五趾期(历时约70 d),其视觉器官眼和摄食器官口咽腔发育成形,开始具有相应的功能;四肢支撑能力趋于完善,个体可以自由游动。这些观测研究成果完善了中国大鲵复合体的发育特性等基础信息,为其保育、放归工作等提供了新的支撑。
    • 王彤彤; 张留所
    • 摘要: 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影响海洋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过程,探究环境因子调控发育的分子机制,需要深入了解海洋动物早期发育的生理和分子特征。以实验室驯化的潜在模式动物海洋线虫Litoditis marina为研究对象,对其胚胎期和孵化后发育早期2 h、4 h和6 h的L1幼虫样品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2 h、4 h和6 h的L1幼虫间差异较小,而三个L1幼虫样品与胚胎期相比,基因表达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KEGG富集分析,发现与胚胎期相比,三个L1幼虫样品的多个通路如核糖体、核糖体生物发生、糖酵解/糖原异生、TCA循环和氧化磷酸化通路相关基因发生了显著上调。另外还发现多个神经递质和神经肽受体基因如dop-和npr-等在L1期转录水平显著上调。与胚胎期相比,L1幼虫的多个DNA复制和修复相关、Notch、Hippo和Hedgehog信号和剪切体等通路相关基因发生了显著下调。发现的L.marina早期发育转录组变化模式与已经发表的陆生模式生物秀丽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从胚胎期到L1幼虫的转录组变化特征非常相似,但同一上调或下调通路中具体发生表达变化的基因有些不同。另外,L1幼虫显著上调的核糖体生物发生通路相关基因在秀丽线虫中发生了显著下调。进一步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和方法深入研究发育调控关键基因的功能将为海陆近缘线虫间的发育进化机制、海洋线虫对潮间带环境适应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应答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新认知。
    • 周琦
    • 摘要: 目的探讨正确儿童保健对幼儿早期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我园76名幼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名。对照组给予常规保健,观察组给予正确儿童保健,比较两组幼儿体格发育(身高、体质量)、智力发育(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及语言)水平及疾病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幼儿身高、体质量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幼儿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及语言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幼儿总疾病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早期发育过程中,对幼儿开展正确儿童保健可提高幼儿身高、体质量水平及智力发育水平,降低幼儿湿疹、贫血、腹泻、消化不良及感冒等疾病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周琦
    • 摘要: 目的 探讨正确儿童保健对幼儿早期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我园76名幼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名.对照组给予常规保健,观察组给予正确儿童保健,比较两组幼儿体格发育(身高、体质量)、智力发育(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及语言)水平及疾病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幼儿身高、体质量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幼儿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及语言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幼儿总疾病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早期发育过程中,对幼儿开展正确儿童保健可提高幼儿身高、体质量水平及智力发育水平,降低幼儿湿疹、贫血、腹泻、消化不良及感冒等疾病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王惠娜; 卞瑶; 丁媛媛; 李晶蕊; 刘婧; 王宏伟
    • 摘要: 通过形态结构和早期发育过程的观察,结合分子分析,对采自青岛(模式标本产地)的缢基蜈蚣藻(Grateloupia constricata Li et Ding)进行了重新鉴定.结果表明:(1)藻体直立,单生或丛生,呈红褐色或紫红色,质地黏滑,软骨质,高10—30 cm,主枝扁平;1—3回羽状分枝,小枝对生、互生或偏生,基部缢缩;藻体由皮层及髓部构成,皮层由7—10层细胞组成,厚80—120μm,髓部由不规则排列的髓丝组成,雌配子体的果胞枝生殖枝丛主枝和辅助细胞生殖枝丛主枝分别由6个和5个细胞构成,为典型的Grateloupia(6cpb—5auxb)型;四分孢子囊经十字分裂形成.上述特征均与亚洲蜈蚣藻(G.asiatica Kawaguchi et Wang)一致.(2)缢基蜈蚣藻孢子的早期发育类型为"间接盘状体"型,其早期发育过程与亚洲蜈蚣藻一致.(3)基于rbcL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8个缢基蜈蚣藻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与青岛和大连的亚洲蜈蚣藻均无碱基差异,形成独立的进化支,与韩国和日本的亚洲蜈蚣藻碱基差异分别为2 bp(0.17%)和3 bp(0.25%),均属于种内差异;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8个缢基蜈蚣藻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与产于韩国的亚洲蜈蚣藻无碱基差异,形成独立的进化支;通过形态、结构及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缢基蜈蚣藻与亚洲蜈蚣藻为同一种,根据优先法则,将缢基蜈蚣藻作为亚洲蜈蚣藻的同物异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