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摄食强度

摄食强度

摄食强度的相关文献在1966年到2023年内共计121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动物学、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20190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淡水渔业、海洋渔业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5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等;摄食强度的相关文献由283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志辉、张波、金显仕等。

摄食强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5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0190 占比:99.90%

总计:120306篇

摄食强度—发文趋势图

摄食强度

-研究学者

  • 何志辉
  • 张波
  • 金显仕
  • 金海卫
  • 陈作志
  • 龚玉艳
  • 周永东
  • 戴小杰
  • 江艳娥
  • 潘国良

摄食强度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懋林; 陆化杰; 杨思哲; 何静茹; 王洪浩; 陈子越; 陈新军
    • 摘要: 为探究春季西北印度洋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摄食及繁殖生物学特性,采用2019年3—5月采集于西北印度洋的557尾鸢乌贼样本,研究了其摄食习性和性腺发育特征,并用残差指标分析法对其生殖投入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摄食等级的分布存在雌雄差异,且同一性别在不同月份的摄食等级差异很大。在性腺发育方面,雌性性腺指数与缠卵腺指数显著相关,雄性性腺指数与精荚复合体指数显著相关。残差分析结果表明:雌性体征指标与生殖投入指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随着性腺发育等级的提高,雌性体征指标呈下降趋势,生殖投入指标则呈上升趋势;随着摄食等级的提高,雌性体征指标呈下降趋势,生殖投入指标则呈上升趋势。雄性体征指标与生殖投入指标呈正相关关系,体征指标和生殖投入指标均随性腺发育呈上升趋势,体征指标和生殖投入指标均随摄食等级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印度洋鸢乌贼在性腺发育过程中持续摄食,其生殖能量投入倾向于外源性投入。
    • 石肖飞; 王啸; 王佚兮; 石建高; 张健
    • 摘要: 利用延绳钓作业方式,于2018年5月—2019年2月对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163°14’E—173°35’E, 2°03’S—11°17’S)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进行了取样。对取样的919尾黄鳍金枪鱼叉长进行了组成和性比分析,对其中的551尾进行了摄食生物学研究,并使用方差分析(ANOVA)和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分析了个体叉长、渔获水深、月相等因素对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1)样本叉长范围介于87~163 cm,雌雄性比为1∶1.32;2)空胃率占33.76%,在胃含物中,沙丁鱼属、鱿鱼和杂鱼出现频率较高,依次为52.60%、35.34%和33.70%;3)方差分析表明,叉长和月相对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具有显著影响,而月份及水深对H’和J’的影响不显著;4)取样个体的摄食等级以0—2级为主,空胃率随着叉长的增加而增大,高摄食强度(2—4级)占比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大;5)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拟合结果显示,生物因素(叉长和性别)、时空因素(月相的余弦和水深)对黄鳍金枪鱼的摄食强度均有显著影响。
  • 3. 大鳍异鮡食性初步研究 北大核心 CSCD CSTPCD
    • 黄自豪; 黄静; 危起伟; 王志坚
    • 摘要: 以采自怒江和龙川江的215尾大鳍异鮡(Creteuchiloglanis macropterus)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食物组成以及不同季节和不同全长组的食物组成和摄食强度差异.结果 显示:大鳍异鮡的消化道内含物共鉴定出10类饵料,多样性指数(H′)为2.488,均匀度指数(J′)为0.6361,优势指数(D)为0.1363;大鳍异鮡以水生昆虫幼虫为主要饵料,属于偏动物食性鱼类,其中双翅目、毛翅目和蜉蝣目为优势类群;食物H′和摄食率从春季到冬季逐渐降低,平均充塞度春、冬季节高于秋季;随着全长的增加,双翅目、蜉蝣目的 出现率和数量百分比逐渐减少,而毛翅目的 比例则逐渐升高;≤90 mm和>120 mm全长组个体的摄食强度高于90~120 mm全长组个体.Schoener重叠指数(Dij)和Morisita重叠指数(C)显示仅春季与秋季的食物组成无显著重叠,其他各季节之间、各全长组之间的食物组成均有显著性重叠(Dij>0.6;C>0.6).
    • 张建明; 姚金忠; 姜伟; 郭文涛
    • 摘要: [目的]全面掌握鲈鲤仔鱼早期培育过程的摄食特点和饥饿耐受力,为其苗种规模化培育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18.5~21.9°C水温条件下,利用人工繁殖孵化获得的鲈鲤初孵仔鱼进行饥饿试验,研究饥饿胁迫对鲈鲤仔鱼生长、发育、存活、卵黄囊吸收、摄食率及摄食强度的影响,并确定鲈鲤仔鱼的不可逆生长点(PNR).[结果]饥饿对鲈鲤仔鱼全长、体长、体高及肛前长等生长指标有极显著影响(P<0.01,下同),对眼径和鳔等组织器官发育也有明显影响.鲈鲤仔鱼5日龄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10日龄时仔鱼卵黄囊基本消耗殆尽,鲈鲤仔鱼混合营养期维持5 d.鲈鲤仔鱼5日龄开始摄食外源性营养,初次摄食率约20%,随后逐步提高,至13日龄时达最高值(100%),之后开始下降,在17日龄时下降至40%,低于最大初次摄食率的50%.根据PNR定义,即17日龄是鲈鲤仔鱼的PNR.在5~11日龄期间(饥饿7 d内),鲈鲤仔鱼的初次摄食强度和摄食能力随着饥饿天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12日龄后(饥饿7 d以上)则随着饥饿天数的增加呈迅速下降趋势.饥饿组仔鱼的累计死亡率在17日龄(饥饿13 d)时剧增,到18日龄(饥饿14 d)时其累计死亡率达88.00%,而摄食组仔鱼的累计死亡率仅为14.75%;至19日龄(饥饿15 d)时饥饿组仔鱼的累计死亡率高达100.00%,摄食组仔鱼的累计死亡率仍为14.75%.饥饿组鲈鲤仔鱼的50.00%累计死亡率出现日龄为18日龄,即在PNR出现之后.[结论]在18.5~21.9°C水温条件下,鲈鲤仔鱼混合营养期为5 d,PNR发生在17日龄.鲈鲤仔鱼可在5日龄后开始投喂,最佳投喂时间为8日龄,但最晚投喂时间不宜超过13日龄.
    • 左渠; 田云臣; 马国强
    • 摘要: 集约化、规模化、设施化水产养殖的不断发展对投饲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智能投饲系统以其自动化、智能化的特点成为提高饲料利用率、控制养殖成本的重要手段.首先介绍投饲系统的发展进程和智能投饲系统的概念及结构,然后分别从智能投饲硬件装备和鱼类摄食强度智能分析两方面详细介绍了水产养殖智能投饲系统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了目前我国智能投饲系统存在的与产业结合不密切、系统性不足及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 张建明; 姚金忠; 姜伟; 郭文涛
    • 摘要: 【目的】全面掌握鲈鲤仔鱼早期培育过程的摄食特点和饥饿耐受力,为其苗种规模化培育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18.5~21.9°C水温条件下,利用人工繁殖孵化获得的鲈鲤初孵仔鱼进行饥饿试验,研究饥饿胁迫对鲈鲤仔鱼生长、发育、存活、卵黄囊吸收、摄食率及摄食强度的影响,并确定鲈鲤仔鱼的不可逆生长点(PNR)。【结果】饥饿对鲈鲤仔鱼全长、体长、体高及肛前长等生长指标有极显著影响(P<0.01,下同),对眼径和鳔等组织器官发育也有明显影响。鲈鲤仔鱼5日龄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10日龄时仔鱼卵黄囊基本消耗殆尽,鲈鲤仔鱼混合营养期维持5 d。鲈鲤仔鱼5日龄开始摄食外源性营养,初次摄食率约20%,随后逐步提高,至13日龄时达最高值(100%),之后开始下降,在17日龄时下降至40%,低于最大初次摄食率的50%。根据PNR定义,即17日龄是鲈鲤仔鱼的PNR。在5~11日龄期间(饥饿7 d内),鲈鲤仔鱼的初次摄食强度和摄食能力随着饥饿天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12日龄后(饥饿7 d以上)则随着饥饿天数的增加呈迅速下降趋势。饥饿组仔鱼的累计死亡率在17日龄(饥饿13 d)时剧增,到18日龄(饥饿14 d)时其累计死亡率达88.00%,而摄食组仔鱼的累计死亡率仅为14.75%;至19日龄(饥饿15 d)时饥饿组仔鱼的累计死亡率高达100.00%,摄食组仔鱼的累计死亡率仍为14.75%。饥饿组鲈鲤仔鱼的50.00%累计死亡率出现日龄为18日龄,即在PNR出现之后。【结论】在18.5~21.9°C水温条件下,鲈鲤仔鱼混合营养期为5 d,PNR发生在17日龄。鲈鲤仔鱼可在5日龄后开始投喂,最佳投喂时间为8日龄,但最晚投喂时间不宜超过13日龄。
    • 张志明; 刘成杰; 谢从新; 王民
    • 摘要: 以2013年4-10月在额尔齐斯河干流中国段下游采集的546尾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样本为研究对象,对银鲫的食物组成、摄食强度、摄食时空变化以及摄食策略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统计结果显示,银鲫总体的空肠率为28.17%,且在繁殖季节前期(5月)的空肠率(54.7%)显著高于其他月份。以食物出现率比较,硅藻(100%)及摇蚊幼虫(86.67%)在银鲫食物组成中比较常见;植物碎屑质量百分比(61.52%)、优势度指数(62.36%)均最高,此外,改进的Costello图示法也表明植物碎屑为银鲫的主要食物。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显示,额尔齐斯河银鲫不同季节的食物组成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体长组间食物组成差异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额尔齐斯河银鲫为杂食性,且偏于植物食性。
    • 徐静静; 耿智; 冯广朋; 庄平; 吴晓峰; 黄晓荣; 沈盎绿; 王海华
    • 摘要: 2017年10月-2018年4月逐月采集长江口生殖洄游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蟹,运用胃含物分析法分析雌蟹抱卵前后饵料组成、摄食强度以及营养级,探讨其在长江口抱卵繁殖期间的摄食规律.结果 表明:雌蟹摄食率、食物饱满指数、平均胃饱满度系数等3项指标具有明显的月份变动,抱卵前雌蟹的摄食指标在10-11月份(秋季)最高,12-2月份(冬季)最低;抱卵后雌蟹的摄食指标在12-2月份(冬季)最低,3-4月份(春季)最高.洄游期的雌蟹抱卵前后饵料来源多样,包括水生植物、藻类、甲壳类、多毛类、鱼类、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卵、颗粒碎屑等.其中,藻类、颗粒碎屑和甲壳类为抱卵前的主要饵料,出现频率分别为68.13%、54.76%和19.05%;藻类、颗粒碎屑和水生植物为抱卵后的主要饵料,出现频率分别为70.35%、73.91%和25.39%.雌蟹抱卵前后饵料组成存在显著差异(x2 =21.57,P<0.05),对差异贡献最大的饵料组成是颗粒碎屑(x2=8.32)、甲壳类(x2=5.49)和水生植物(x2=4.02).雌蟹抱卵前后的营养级分别为3.60和3.10,平均营养级为3.35,属于第三营养级动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