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黄鳍金枪鱼

黄鳍金枪鱼

黄鳍金枪鱼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83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轻工业、手工业、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0148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海洋与湖沼、生态学报、渔业科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4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中国海洋学会第六届青年海洋科学家论坛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第七届青年海洋科学论坛、2000年中国水产学术年会等;黄鳍金枪鱼的相关文献由239位作者贡献,包括于刚、缪圣赐、陈新军等。

黄鳍金枪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6 占比:0.4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0148 占比:99.56%

总计:40327篇

黄鳍金枪鱼—发文趋势图

黄鳍金枪鱼

-研究学者

  • 于刚
  • 缪圣赐
  • 陈新军
  • 马振华
  • 宋利明
  • 许柳雄
  • 周胜杰
  • 朱国平
  • 杨胜龙
  • 冯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为加快摸清水产种质资源家底和发展变化趋势,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我国首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并从收集的一批特色资源中遴选出“十大水产优异种质资源”。2021年11月23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农业优异种质资源,通报资源普查进展情况。会上公布了水产十大优异种质资源,分别为长江刀鱼、鱇浪白鱼、中华鳑鲏、黑斑原鮡、黄唇鱼、黄鳍金枪鱼、锦绣龙虾、中华圆田螺、中华鲎、红毛菜。
    • 杨胜龙; 史慧敏; 范秀梅; 崔雪森; 王斐; 张衡
    • 摘要: 为了解热带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延绳钓适宜水层的空间分布,分析黄鳍金枪鱼垂直空间分布对渔获率的影响,采用Argo浮标剖面温度数据挖掘热带中西太平洋17°C和距海洋表层水温8°C(Δ8°C)的月平均等温线场,网格化计算17、Δ8°C等温线深度值和下界深度差,量化黄鳍金枪鱼游动水层,并结合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the 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WCPFC)黄鳍金枪鱼延绳钓商业生产数据,以高渔获率评估黄鳍金枪鱼索饵水层空间分布及其对延绳钓渔获率的影响。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高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率(catch per unite of effort,CPUE)出现的海域17°C等温线深度值在180~279 m之间,平均深度为228 m,深度值超过300 m的海域CPUE较小。Δ8°C等温线高值CPUE出现的海域深度值主要在130~239 m之间,平均深度为186 m。在5°N—10°S纬向区域,全年月平均CPUE均较高,该区域17°C等温线深度值在200~240 m之间;Δ8°C等温线深度值在150~220 m之间。全年在5°N—10°S纬向区域,高渔获率的垂直分布深度更加集中。Δ8和17°C等温线分布影响热带大西洋黄鳍金枪鱼的垂直下游深度;温跃层下界温度影响黄鳍金枪鱼的索饵水层。研究初步得出了热带大西洋黄鳍金枪鱼适宜的水平和垂直深度分布区间,有助于辅助渔情预报,为热带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实际生产作业和资源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 赵蓁; 孙奥燃; 张春玲; 朱国平; 胡松
    • 摘要: 溶解氧垂直结构是影响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垂直活动的重要因素,为了解中西太平洋围网黄鳍金枪鱼渔场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围网渔业生产的影响,基于WOA18溶解氧三维数据集和中西太平洋2008-2017年间围网黄鳍金枪鱼渔业的生产数据,分析渔场区溶解氧浓度的垂直结构特征及其与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的时空对应关系,并构建渔场分布与溶解氧垂直结构的统计关系模型。结果表明,黄鳍金枪鱼围网捕捞的高渔获量多集中在5°S-5°N之间的西太平洋热带海域,渔场区的溶解氧浓度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渔场区表层的溶解氧浓度约为195~210μmol∙kg^(-1),50 m水层的溶解氧浓度为192~199μmol∙kg^(-1);CPUE集中分布在150和300 m水层区域,其溶解氧浓度分别为147和120μmol∙kg^(-1)。渔获量与溶解氧垂向梯度呈负相关关系,跃层以上尤为明显。模型分析表明,渔场分布与不同深度的溶解氧浓度均服从高斯函数分布,为深入了解渔场区的溶解氧水平和特征、建立更精确的渔场预报模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 石肖飞; 王啸; 王佚兮; 石建高; 张健
    • 摘要: 利用延绳钓作业方式,于2018年5月—2019年2月对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163°14’E—173°35’E, 2°03’S—11°17’S)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进行了取样。对取样的919尾黄鳍金枪鱼叉长进行了组成和性比分析,对其中的551尾进行了摄食生物学研究,并使用方差分析(ANOVA)和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分析了个体叉长、渔获水深、月相等因素对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1)样本叉长范围介于87~163 cm,雌雄性比为1∶1.32;2)空胃率占33.76%,在胃含物中,沙丁鱼属、鱿鱼和杂鱼出现频率较高,依次为52.60%、35.34%和33.70%;3)方差分析表明,叉长和月相对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具有显著影响,而月份及水深对H’和J’的影响不显著;4)取样个体的摄食等级以0—2级为主,空胃率随着叉长的增加而增大,高摄食强度(2—4级)占比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大;5)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拟合结果显示,生物因素(叉长和性别)、时空因素(月相的余弦和水深)对黄鳍金枪鱼的摄食强度均有显著影响。
    • 周胜杰; 杨蕊; 于刚; 马振华
    • 摘要: 为积累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幼鱼陆基循环水养殖基础数据,测定了不同体质量的黄鳍金枪鱼幼鱼血清、肌肉、肝脏、胃、肠道等组织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活性。结果显示,ACP活性在各组织中由高至低为肠道>肌肉>肝脏>血清,AKP活性则为肠道>肝脏>肌肉>血清。随着体质量的增加,ACP活性在肌肉、肠道和肝脏组织中差异较小,而AKP活性在肝脏中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且相邻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仅在体质量达1000 g时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随后小范围浮动,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ACP和AKP活性在黄鳍金枪鱼幼鱼组织中较高且稳定,这种稳定的高活性模式可保证机体对磷(P)高效分解、吸收、再利用,提供对外源物的持续免疫力;黄鳍金枪鱼在养殖期间营养需求稳定,且蛋白质需求旺盛。
    • 周胜杰; 杨蕊; 于刚; 马振华
    • 摘要: 【目的】在陆基循环水养殖的基础上进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幼鱼运动行为学研究,并构建设施化金枪鱼养殖技术体系,为后续开展金枪鱼深远海养殖和陆基循环水养殖推广打下基础。【方法】以驯化成功后的黄鳍金枪鱼幼鱼(驯化30 d)为研究对象,在室内集约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下运用水下摄像技术测定其全长—口径关系,以及摄食与非摄食状态下的游泳速度和深度,并分析其摄食及日周期性运动行为。【结果】黄鳍金枪鱼幼鱼的游泳速度在早晨、傍晚时巡游速度较慢,在8:00—10:00和14:00—16:00时的巡游速度较快;其最初发现食物时暴发游泳速度较快,可达1.84~3.90 m/s,冲刺距离为4.80~5.51 m;摄食中黄鳍金枪鱼幼鱼冲向食物的速度为0.98~1.54 m/s,冲刺距离为0.61~1.09 m。黄鳍金枪鱼幼鱼的初始投喂摄食深度为0.83~1.43 m,其摄食深度(y)与投喂时长(x)的线性方程式为y=0.0002x^(2)–0.021x+1.168(R^(2)=0.360)。随着投喂时间的延长,黄鳍金枪鱼幼鱼个体间的摄食深度相差逐渐增大。黄鳍金枪鱼在全长为38.63~51.25 cm时,其45°口径范围为1.87~3.38 cm,90°口径范围为3.45~6.00 cm,体长与口径呈正相关。黄鳍金枪鱼在陆基循环水养殖过程中,早晨(6:00)所处的水深位置最深,8:00—18:00时有轻微波动;摄食深度则随着投喂时间的延长呈由深到浅再缓慢到深的变化趋势。【结论】黄鳍金枪鱼幼鱼在陆基养殖状态下仍存在周期性的游泳速度和游泳深度变化;随着饥饿度的降低,黄鳍金枪鱼幼鱼的摄食积极性逐渐降低,且为保护自身安全,食物距池底<0.70 m时不会主动摄食。该结论可为黄鳍金枪鱼的节律性栖息深度及游泳行为研究积累基础数据资料,同时为优化黄鳍金枪鱼陆基养殖技术提供指导。
    • 周胜杰; 于刚; 马振华
    • 摘要: 黄鳍金枪鱼隶属鲈形目、鲭亚目、鲭科、金枪鱼属,俗称黄鳍鲔。黄鳍金枪鱼是一种高度跨洋性的洄游性鱼,素以肉质细嫩鲜美、营养均衡且绿色无污染而享誉国际市场,并被誉为世界三大营养鱼品种之一。我国关于黄鳍金枪鱼养殖方式、方法正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市场主要依靠远洋捕捞和进口来满足需求。澳大利亚、日本、墨西哥、巴拿马等国家已开展黄鳍金枪鱼的养殖与研究,黄鳍金枪鱼以网箱养殖为主,养殖所用幼鱼主要来自于野生苗种诱捕。国内关于金枪鱼养殖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介绍了一例黄鳍金枪鱼深水网箱养殖的成功案例,并详细分析养殖数据。该数据可为黄鳍金枪鱼深水网箱养殖技术在我国的推广提供依据,从而推动我国黄鳍金枪鱼养殖业的发展。
    • 张聪; 周为峰; 唐峰华; 石永闯; 樊伟
    • 摘要: 为提供准确的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渔场预报信息,该研究利用2008-2019年中国水产集团43艘远洋延绳钓渔船在中西太平洋海域(0°~30°S;110°E~170°W)作业的渔业数据,通过方差膨胀因子筛选、归一化处理,选取时空因子、海洋环境因子及大尺度气候数据等共35种特征因子,构建了一种随机森林和极端梯度提升决策树相结合的XGBRF模型,并利用五折交叉验证法确定最佳参数,选择逻辑回归、分类与回归树、K最近邻、自适应增强、梯度提升决策树、极端梯度提升决策树和随机森林等模型作为对照,建立8种黄鳍金枪鱼渔场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间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XGBRF模型对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渔场的预测性能比其他模型更好,其准确率、渔场召回率、渔场F1得分、非渔场查准率和曲线下面积值AUC均最高,分别为75.39%、87.36%、82.64%、66.32%和79.48%,且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更靠近左上角;海表温度是影响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渔场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其他因子依次是300 m水层温度、50 m水层盐度、叶绿素a浓度、南方涛动指数以及表层盐度因子,时空因子和其余大尺度气候因子的影响程度较低;基于XGBRF预报模型得到的渔场预测结果与实际作业范围总体一致。XGBRF集成模型对中西太平洋海域黄鳍金枪鱼的渔场预报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为渔场预报提供参考。
    • 周胜杰; 于刚; 马振华
    • 摘要: 黄鳍金枪鱼具有高度洄游习性,是高价值海水鱼,因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深受喜爱。目前,国内外的幼鱼主要来自于野生苗种诱捕,养殖方式主要为网箱养殖,澳大利亚、日本、墨西哥、巴拿马等国家已开展了黄鳍金枪鱼的养殖,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党莹超等,2020;孟晓梦等,2007)。我国黄鳍金枪鱼养殖起步较晚,目前仅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热带水产研究开发中心进行相关研究,研究过程中遇突发性死亡现象。为了更好地防止黄鳍金枪鱼类似情况的发生,基地科研人员进行了现场调查研究,以期降低黄鳍金枪鱼的养殖难度。
    • 方伟; 周胜杰; 赵旺; 杨蕊; 胡静; 于刚; 马振华
    • 摘要: 该研究以5月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ores)幼鱼为实验对象,测量并探索其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体质量与各形态性状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通径分析发现胸鳍长对体质量直接作用最大(0.507),其次为全长,而上颚长主要通过全长、头长和胸鳍长间接影响体质量;决定系数分析显示,全长、头长、上颚长和胸鳍长对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之和为0.954,进一步表明体质量主要受这4个性状影响。经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黄鳍金枪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回归方程,并筛选出最优拟合曲线模型。在实际生产中,针对5月龄黄鳍金枪鱼以体质量为目标亲本选育时应以胸鳍长作为主要性状,全长、头长、上颚长等为辅助性状作为参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