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摄食率

摄食率

摄食率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284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动物学、普通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7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82859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海洋科学、海洋与湖沼、水生生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四届中国湖泊论坛、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2012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等;摄食率的相关文献由873位作者贡献,包括方建光、杨振才、张继红等。

摄食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7 占比:0.32%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2859 占比:99.67%

总计:83134篇

摄食率—发文趋势图

摄食率

-研究学者

  • 方建光
  • 杨振才
  • 张继红
  • 毛玉泽
  • 冯蕾
  • 唐学玺
  • 孙慧玲
  • 孙松
  • 蒋增杰
  • 谢小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子阳; 姜鹏; 詹常森
    • 摘要: 为了探讨中华大蟾蜍幼蟾的摄食节律,在室内养殖箱养殖条件下,对中华大蟾蜍幼蟾进行每日不同时间点8次投喂和每日不同时间点1次投喂对比试验.结果显示,每日8次投喂时中华大蟾蜍幼蟾表现出明显的摄食节律,摄食率高峰值出现在08:00和17:00,单次摄食率为0.65%~5.75%,日平均摄食率为(15.22±0.56)%.每日1次投喂时,摄食高峰出现在05:00、08:00、17:00,低峰值出现在02:00,摄食率为3.24%~8.83%,日平均摄食率为(6.09±0.26)%.相同时间段比较,幼蟾每日8次投喂组的日摄食率显著高于每日1次投喂组(P<0.05).得出结论,中华大蟾蜍幼蟾的摄食节律为晨昏摄食型,投喂频率、投喂量等因素直接影响其摄食.
    • 薛素燕; 毛玉泽; 李加琦; 蒋增杰; 方建光
    • 摘要: 经食物链形成的“碳封存”和“碳转移”是海洋渔业碳汇的重要方面。大型海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力之一,也是最高效的固碳生物类群之一,端足类是大型海藻群落中非常重要的消费类群,处于食物链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中间环节,承担着“碳转移”的职责。本文以山东半岛端足类中华原钩虾(Eogammaruspossjeticus)为实验对象,开展了其对5种大型海藻[浒苔(Ulva prolifera)、肠浒苔(U.intestinalis)、扁浒苔(U.compressa)、线形硬毛藻(Chaetomorpha linum)和丝毛藻(Cloniophorasp.)]的摄食研究,比较了中华原钩虾对5种大型海藻的摄食率,分析了摄食率与海藻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碳氮比(C/N)和干湿比(DW/FW)等指标的相关性,揭示了中华原钩虾对海藻的摄食选择性特征,初步探讨了钩虾潜在的碳汇影响。结果显示,中华原钩虾对肠浒苔和浒苔具有较高的摄食率,分别为0.81和0.80 g鲜重/(g·d),而对线性硬毛藻摄食率最低,为0.19 g鲜重/(g·d);中华原钩虾选择栖息于大型海藻的个体数量比例以丝毛藻最高,其次为肠浒苔和浒苔;中华原钩虾的摄食率与海藻TOC含量和C/N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TN含量和DW/FW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表明,中华原钩虾对大型海藻的摄食选择与海藻TOC、TN、C/N和DW/FW均显著相关,且偏向于在结构复杂、细丝状分枝多而密集的海藻中栖息。钩虾优先选择固碳量较高的浒苔类绿藻,能够快速将其固定的碳向更高营养级传递转移,可加速实现碳封存或碳移出,对海洋渔业碳汇进程可能会产生影响。
    • 郭安托; 李凯; 蔡继晗; 刘志坚
    • 摘要: 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为梭子蟹科,青蟹属,甲壳类动物。别名青蟹、黄甲蟹、蝤蛑、蟳、花脚蟳、膏蟹。青蟹食性很杂,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人工养殖的青蟹,对饵料无严格的要求,为小杂鱼、虾、小型贝类(蓝蛤、寻氏肌蛤、河蚬、蛳螺等)、豆饼、花生饼等。传统的青蟹养殖户以投喂冰鲜饵料为主,对于青蟹饲料的使用较少,原因是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青蟹专用配合饲料存在适口性差、黏结性不好、摄食率低等问题,导致饲料的利用率低、养殖成本偏高。
    • 吕国华; 张婷; 姚静婷; 丁图强; 徐东坡; 占明飞; 顾若波; 徐跑; 马学艳; 金武; 东新旭; 闻海波
    • 摘要: 为了探究在滨海NaCl型盐碱地或滩涂养殖橄榄蛏蚌Solenaia oleivira幼蚌的可能性,采用等对数间距法进行了幼蚌(湿体质量为2.63 g±0.47 g)在淡水(0.20)和高盐度(2.00、3.31、3.70、4.24、4.92、5.82、7.00)急性胁迫下的存活试验,选择96 h半致死盐度(LC 50)的50%作为可驯化盐度,采用室内静水法测定了该盐度下幼蚌的耗氧率、排氨率、摄食率和排粪率等,并建立能量收支方程。结果表明:盐度为2.00时,幼蚌在72 h时开始出现死亡,盐度为7.00时,幼蚌在48 h内全部死亡,96 h LC 50为4.47;选择可驯化盐度为2.23,与淡水组相比,在高盐度(2.23)应激下,幼蚌的耗氧率、排氨率、摄食率、滤水率和排粪率显著升高(P0.05);在高盐度(2.23)应激下,幼蚌用于呼吸代谢和摄食代谢的能量明显增加,呼吸能(R)、排泄能(U)和排粪能(F)占摄食能(C)比例增大,而生长能(P)占摄食能比例明显下降,淡水状态和高盐度(2.23)应激下的能量收支方程分别为100 C=57.22R+9.49U+9.05F+24.23P和100C=62.55R+13.99U+12.05F+11.41P。研究表明,橄榄蛏蚌幼蚌对钠盐耐受性较差,高盐度对橄榄蛏蚌呼吸代谢和摄食代谢均有显著影响,养殖幼蚌的滨海NaCl型盐碱地或滩涂水域盐度应小于2.23。
    • 刘川; 刘懿霆; 万自学
    • 摘要: 福寿螺是一种对湖南水稻生产区造成严重危害的外来入侵生物,而目前尚缺乏绿色高效的防控手段。本文以福寿螺幼螺(壳高5~15 mm)和成螺(壳高>25 mm)为研究对象,探究温度(10~40°C)、pH值(4~10)、水位(0~10 cm)3种水体环境因素对福寿螺早稻秧苗平均最大摄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寿螺幼螺在30°C时的秧苗平均最大摄食率最高,达51.8%;成螺则在35°C时最高,为11.3%;在10°C左右的水体环境中,幼螺和成螺均活动缓慢,几乎不主动取食秧苗。在不同pH范围内,成螺与幼螺摄食率的变化相似,均为pH值为6.5~8.5时摄食率较大,平均最大摄食率为8.2%~9.4%;pH值为4左右时摄食率最低,其中幼螺为1.4%,成螺仅0.4%。不同水位处理条件下,幼螺与成螺的表现也一致,均为无水条件下的平均最大摄食率最低,其中幼螺为9.9%,成螺仅2.8%;水位为6 cm时,幼螺和成螺的平均最大摄食率均最高,分别为45.0%和9.2%。结果表明,福寿螺具备较强的抗不利水体环境因素的能力,但低温、过酸、无水条件均会严重抑制福寿螺的取食,从而间接地影响其活动、存活、生长发育和繁殖。该结果可为合理调节水稻田水深和采取耕作管理措施降低福寿螺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 方伟; 赵旺; 邓正华; 陈明强; 黄星美; 温为庚
    • 摘要: 为了探讨不同灭菌方法对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减菌处理效果及其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摄食率的影响,本研究通过H_(2)O_(2)溶液处理、酒精处理、臭氧处理及紫外线处理等4种灭菌方法对鸢乌贼进行减菌处理,并将预处理后的鸢乌贼作为食物投喂体质量为(0.53±0.14)g的方斑东风螺稚螺5 d。结果显示,不同灭菌方法处理后的样品,其异养细菌和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数量显著减少(P0.05)。综上,在实际生产作业中,使用臭氧处理方法对鸢乌贼进行20 min减菌化处理为最优方案,不仅可以除去鸢乌贼中大量有害细菌,而且不会影响方斑东风螺的摄食率
    • 张文平; 周磊涛; 周秋白; 安雨琪; 胡重华; 梁立文; 黄广华; 霍欢欢
    • 摘要: 【目的】旨在确定黄鳝生长发育磷(P)的需求量,为降低磷排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磷酸二氢钙[Ca(H2PO4)2]为磷源,制备有效磷(AP)水平分别为0.65%、0.83%、1.00%、1.25%、1.46%、1.69%和1.86%的7组等氮等能饲料,用其饲养黄鳝[体质量(3.17±0.002)g/尾]10周,试验结束后取样,测定其生长性能、形体指标、体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结果】随着饲料AP水平升高,黄鳝8周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先升高后下降,在饲料AP水平为1.23%时达到最佳,而黄鳝10周的WGR、SGR先保持稳定后下降,在饲料AP水平为1.22%时达到最佳。当饲料AP水平超过1.69%时,黄鳝的摄食率,肥满度、胴体比显著减小(P0.05)。随着饲料AP水平升高,黄鳝全鱼磷呈先保持平稳后显著升高的趋势(P0.05);黄鳝的磷沉积率呈下降趋势(P0.05)且均趋近1 mg/d。当饲料AP水平超过1.25%,血清磷显著下降(P<0.05)。随着饲料AP水平的升高,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下降(P<0.05),而血清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显著升高(P<0.05)。【结论】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黄鳝幼鳝(3~15 g)的磷需求量为1.23%,以脊椎骨总磷、脊椎骨灰分为评价指标黄鳝幼鳝(3~24 g)骨骼矿化对饲料的磷需求量为1.24%~1.36%。
    • 张兴志; 官俊良; 何苹萍; 张立; 李蔚; 马元; 韦嫔媛; 彭金霞
    • 摘要: 【目的】测定香港牡蛎幼虫的运动速度、耗氧率、摄食率及趋光性等关键参数,为指导牡蛎人工育苗的集约化、精准化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莱卡显微镜和显微数码测量分析系统记录不同发育时期的香港牡蛎幼虫面盘直径和运动速度。通过静水系统试验测定不同发育时期的香港牡蛎幼虫单个个体的耗氧率和摄食率。通过不同光色诱集效果试验测定不同发育时期牡蛎幼虫的趋光效应。最后分析上述参数与生长性状(即壳高)的相关性。【结果】香港牡蛎幼虫的运动速度为550~7500μm/s,幼虫运动速度随壳高增高而增加,但当接近变态时,幼虫的运动速度则下降,幼虫壳高与运动速度相关方程为y=-0.0043x2+27.992x-1002.6,R2=0.9892。随着幼虫壳高增高,面盘直径也逐渐增大。幼虫壳高与面盘直径的线性关系为y=0.7867x-11.412,R2=0.9519。随着幼虫壳高增高,其耗氧率逐渐增加,单个幼虫的耗氧率为0.67~6.45 ng/h。香港牡蛎幼虫摄食率随着幼虫壳高增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单个幼虫的摄食率范围为35~660 cells/h。不同发育阶段的牡蛎幼虫趋光性存在明显差异,D形幼虫趋向于白光[(29.47±5.75)%]、蓝光[(20.24±7.21)%]和紫光[(19.94±3.90)%],壳顶幼虫趋向于白光[(24.88±7.54)%]、绿光[(24.10±8.31)%]和蓝光[(22.05±4.26)%],眼点幼虫则趋向于蓝光[(37.80±4.59)%]、白光[(19.95±5.33)%]和绿光[(15.85±2.17)%],但不同发育时期的牡蛎幼虫趋向于红光的比例最低。【结论】香港牡蛎幼虫的运动速度、耗氧率、摄食率与生长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白光、蓝光和绿光对香港牡蛎幼虫有一定的吸引作用,红光具有诱导香港牡蛎幼虫沉降的作用,为其人工育苗过程中幼虫的精准化培育管理、确定幼虫最优饵料投喂量提供依据,也为设施化高密度育苗设施构建提供参考。
    • 程浩楠; 程方平; 王淑红
    • 摘要: 论文以强额孔雀水蚤(Parvocalanus carssirostri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培养温度(18°C、22°C、26°C、30°C)、不同种类微藻(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饵料以及不同饵料质量浓度(0.5、1.0、1.5、2.5、5μgC/mL)对强额孔雀水蚤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强额孔雀水蚤的清滤率随温度上升而上升,随饵料浓度上升而下降,26°C~30°C以及饵料浓度为0.5μgC/mL时清滤率较高;滤食率和摄食率随温度上升而上升,摄食球等鞭金藻和牟氏角毛藻时,在26°C时达到最高;摄食青岛大扁藻时,两者随温度升高持续上升.对3种藻的摄食率大小顺序为:青岛大扁藻>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强额孔雀水蚤摄食碳量占体碳比较高,远高于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海洋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annandalei)等大中型桡足类;强额孔雀水蚤的最适饵料等效球直径约为11.5μm,青岛大扁藻为强额孔雀水蚤较适口的饵料.
    • 张丽媛; 杨剑虹; 熊清海; 安莉
    • 摘要: 为研究滇池银白鱼(Anabarilius alburnops)的食性,于2016—2019年奇数月份在滇池用机拖网试捕采集银白鱼,对其摄食形态、食物组成和季节摄食强度等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银白鱼食谱较广,食物种类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虾类和水生昆虫等,其中丝藻属、龟甲轮属、溞属等出现率较高.结合摄食器官形态特征分析,认为银白鱼是偏动物性杂食性鱼类.摄食强度方面,春季摄食率最低,仅为50%,夏、秋、冬三季摄食率均达80%以上;饱满指数与摄食率呈现相似的季节变化规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