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梭鱼

梭鱼

梭鱼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434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体育、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99篇;相关期刊132种,包括钓鱼、垂钓、淡水渔业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十一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水产科技分论坛暨2014年上海市渔业科技论坛、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中国动物学会北方七省市区动物学学术研讨会等;梭鱼的相关文献由61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爱民、杨文平、於叶兵等。

梭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1 占比:76.27%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92%

专利文献>

论文:99 占比:22.81%

总计:434篇

梭鱼—发文趋势图

梭鱼

-研究学者

  • 王爱民
  • 杨文平
  • 於叶兵
  • 刘飞
  • 吕富
  • 黄金田
  • 吕林兰
  • 田红艳
  • 阳清发
  • 刘永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敏; 蔡景波; 张翔; 黄晓林; 肖国强; 滕爽爽
    • 摘要: 为探究池塘内循环“跑道”养殖与普通网箱养殖海水鱼类肌肉营养组成与挥发性成分的差异,以梭鱼为研究对象,分析2种养殖模式下梭鱼肌肉基本营养、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结果显示:2种养殖模式梭鱼在形态学指标和肌肉营养组成上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跑道”养殖梭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网箱养殖(P<0.05),其他常规营养成分2种养殖模式接近。依据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跑道”和网箱养殖梭鱼肌肉中第一限制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第二限制氨基酸均为缬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91.77和85.87。“跑道”养殖梭鱼鲜甜味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含量(4.50%)高于网箱养殖(4.13%),表明“跑道”养殖鲜甜味更佳。“跑道”养殖梭鱼EPA+DHA为网箱养殖的2.41倍,且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37.01%)、脂肪酸不饱和(2.84%)均高于网箱养殖梭鱼(P<0.05)。2种养殖模式梭鱼肌肉中挥发性成分均为39种,主体风味物质为醇类和醛类物质。“跑道”养殖梭鱼蘑菇味、脂香更强,网箱养殖梭鱼青草味、干酪香更强。研究表明,“跑道”养殖的梭鱼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梭鱼肌肉营养和风味物质组成。
    • 刘玥彤; 石念洁(指导)
    • 摘要: 我生在海边,长在海边,对渔船有着独特的感情。以前,我觉得渔船神秘而又强大,犹如海中的战士,在海上不畏风浪自由航行。现在,我觉得渔船是渔民的得力助手,不仅养活了千千万万的渔民,还为我们带来了营养美味的海产品。怀着激动的心情,我跟随老师来到了梭鱼台,准备一起揭开渔船的神秘面纱。到了梭鱼台,一艘艘渔船映入眼帘,每艘船的桅杆上都挂着一面国旗。船长爷爷微笑着说:“船是流动的国土,在船上挂国旗既是对船本身所属国籍的宣告,也是对国家尊严的维护。”原来渔船也是我们国家的一面旗帜,这让我对渔船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 赵英祥; 石涛(图)
    • 摘要: —、梭鱼的基本特征1.体形特征梭鱼,亦称“赤眼梭鲻”。鱼纲,鲻科。体近圆桶形。长达50余厘米。银灰色,眼上缘红色。头宽,稍平扁。口端位,平横。下颌前端具一突起。上颌中央具一凹陷。脂眼睑不发达。背鳍两个。2.地理分布梭鱼的分布很广,就全国来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均有分布,是常见的经济类鱼种。主要栖息于近海海口江河咸淡水交汇处,也可在码头内外大最繁殖生存。汛期能溯江河上游在淡水中活动觅食,特别是幼鱼这一特点更加明显。
    • 周凡; 丁理法; 彭建; 陈刘浦; 相兴伟; 贝亦江; 马文君; 丁雪燕
    • 摘要: 以池塘内循环“跑道”与传统土池模式养成的梭鱼(Liza haematocheila)为研究对象,分析2种不同模式对梭鱼肌肉基本营养组成、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质构参数以及土腥味物质含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土池组,“跑道”组梭鱼背肌粗脂肪含量显著下降,粗灰分含量显著增加(P<0.05);“跑道”组鱼肉中赖氨酸和缬氨酸含量以及必需氨基酸总量/非必需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土池组(P<0.05);“跑道”组鱼肉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土池组(P<0.05),但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增加(P<0.05);硬度等7项质构参数指标均以“跑道”组高于土池组(P<0.05)。土池组的梭鱼肌肉中检测有土臭素存在,而“跑道”组中未检测到土臭素和2-甲基异莰醇。研究表明“跑道”模式能够一定程度提升梭鱼的营养品质。
    • 周凡; 丁理法; 彭建; 陈刘浦; 相兴伟; 贝亦江; 马文君; 丁雪燕
    • 摘要: 以池塘内循环"跑道"与传统土池模式养成的梭鱼(Liza haematocheila)为研究对象,分析2种不同模式对梭鱼肌肉基本营养组成、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质构参数以及土腥味物质含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土池组,"跑道"组梭鱼背肌粗脂肪含量显著下降,粗灰分含量显著增加(P<0.05);"跑道"组鱼肉中赖氨酸和缬氨酸含量以及必需氨基酸总量/非必需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土池组(P<0.05);"跑道"组鱼肉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土池组(P<0.05),但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增加(P<0.05);硬度等7项质构参数指标均以"跑道"组高于土池组(P<0.05).土池组的梭鱼肌肉中检测有土臭素存在,而"跑道"组中未检测到土臭素和2-甲基异莰醇.研究表明"跑道"模式能够一定程度提升梭鱼的营养品质.
    • 吕震华(文/图)
    • 摘要: 对于大多数游戏迷来说,除了PC端游戏之外,手机、主机游戏自然也是少不了的,像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操作完PC游戏之余,闲暇时还会把玩PS4上的独占游戏以及在手机之上与朋友“开黑”,打发无聊时间。游戏时,难免会打扰到家人,此时游戏耳机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而雷蛇于近期推出了梭鱼X无线游戏耳机恰巧解决了我的烦恼—它最大的特点便是兼容多平台,并且支持无线连接,让我得以解锁更轻松的游戏“姿势”。
    • 周凡; 丁理法; 彭建; 陈刘浦; 线婷; 贝亦江; 李锦笑; 马文君; 丁雪燕
    • 摘要: 为探索海水池塘循环水"跑道"养殖梭鱼的效果,开展梭鱼3种不同初始规格和放养密度,配套外塘养殖青蛤、泥蚶和缢蛏等贝类及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效果评估.结果 表明,试验"跑道"梭鱼存活率为89.9%~91.4%,折算产量为8334.0~13333.5 kg/hm2、产值33.3万元~53.25万元/hm2;外塘收获贝虾产量总计18600 kg,外塘产值35.4万元/hm2;扣除成本后,该养殖模式经济效益在18.6万元/hm2以上.该试验构建的海水池塘内循环流水"跑道""圈养梭鱼"结合外塘"精养贝+虾"的养殖模式,实现了养殖过程水循环利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 王思思; 徐杨; 张启焕; 邢晓平; 王资生; 高谦; 齐志涛
    • 摘要: 为进一步研究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s) 18的免疫功能,采用RT-PCR和RACE-PCR方法首次对梭鱼(Liza haematocheila)TLR18进行了基因克隆,并采用荧光定量PCR对其在正常组织和细菌感染后组织中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梭鱼TLR18 cDNA全长为2 753 bp,编码873个氨基酸,含有TLRs家族典型结构域,包括1个信号肽序列、7个LRR结构域、1个跨膜区结构域和1个TIR结构域.系统进化树显示梭鱼TLR18先和大西洋鲑(Salmo salar)TLR18聚为一支,然后与其他鱼类TLR18聚为一枝.梭鱼TLR18呈组成型表达,但在头肾、脾脏和肝脏中表达量较高.在停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dysgalactiae)感染后,梭鱼TLR18在不同的组织中均呈显著表达变化.研究结果提示梭鱼TLR18参与了针对细菌的免疫反应,为深入研究鱼类TLRs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洪宝华; 马荣荣; 袁娜; 张克鑫; 李锦锦; 倪思圳; 朱卫东; 张鸿鹄; 钱冬
    • 摘要: 2018年夏浙江宁波某淡水游钓场梭鱼(Liza haematocheila)出现大规模持续发病,6~8月累计死亡率达60%以上.濒死鱼池边独游或水面打转,突眼、眼膜增厚或不透明,腹部膨胀;解剖可见腹水,肝、脾肿大和局部出血,腹内鳔和肾相邻处有花斑状假膜形成,隔层内充气.为进一步探究病因,用营养琼脂、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从3尾典型症状病鱼的脑、肝、脾和肾分离到圆形、湿润、灰白色,菌落直径1~4 mm的8株革兰阳性短链球菌(命名为Lh-1~Lh-8);用VITEK-2-Compact生理生化鉴定,与格氏乳球菌(Lactococcus garvieae)相似性达99%;用16S rDNA、gyrB(gyrase B)等基因进行分子鉴定,序列同源性比对显示与格氏乳球菌相似性分别达100%和93.5%,均表明为格氏乳球菌.取Lh-3腹腔注射健康梭鱼,感染2~5 d后可见自然发病症状,并重新分离到格氏乳球菌,LD50为5.86×104 CFU/尾.Lh-3在血琼脂平板呈典型α溶血,脱脂乳平板未出现透明圈.Lh-3腹腔注射和灌胃4周龄美国癌症研究所(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ICR)小鼠(Mus musculus),12 h后出现全身竖毛、眼部红肿、四肢颤栗等现象,1×109 CFU/只攻毒组24 h内死亡率达100%,感染小鼠可见肝、肺、腹腔内壁充血等病理变化.证实所分离的格氏乳球菌是本次梭鱼发病的病原体,对梭鱼有很强毒性,是养殖梭鱼的重要病原体;对小鼠有一定的致病力,是潜在的人鱼共患病原.本研究为梭鱼乃至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