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斑节对虾

斑节对虾

斑节对虾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962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农业经济、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0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42703篇;相关期刊168种,包括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海洋渔业、南方水产科学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第162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水产种业科技创新与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中国南方十六省(市、区)水产学会渔业学术论坛暨第二十六次学术交流大会、2010年中国首届渔药研制与规范使用专题学术大会暨中国水产学会渔药行业协作网成立大会等;斑节对虾的相关文献由1177位作者贡献,包括江世贵、周发林、黄建华等。

斑节对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0 占比:1.75%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42703 占比:98.18%

总计:43495篇

斑节对虾—发文趋势图

斑节对虾

-研究学者

  • 江世贵
  • 周发林
  • 黄建华
  • 杨其彬
  • 邱丽华
  • 姜松
  • 杨丽诗
  • 赵超
  • 傅明骏
  • 李运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吴良; 姜松
    • 摘要: 广东珠三角地区斑节对虾养殖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现通过对珠三角斑节对虾产业的行业现状、发展路径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应对当前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双重压力,在渔业转型升级新形势下,探索出适合珠三角的绿色发展路径。20世纪末,随着斑节对虾全人工繁育技术的成熟和推广,斑节对虾苗单产迅速提高,价格大幅度下降。
    • 姜志勇; 文华康; 赵超; 王鹏飞; 闫路路; 张博
    • 摘要: 斑节对虾俗称草虾、九节虾,我国固有种,是我国南方重要养殖品种。斑节对虾自然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区域,从非洲东海岸、阿拉伯半岛至东南亚、太平洋和澳大利亚均有分布,近年来墨西哥湾北部、美国南部的大西洋也有发现。
    • 司梦茹; 李运东; 杨其彬; 姜松; 杨丽诗; 黄建华; 江世贵; 周发林
    • 摘要: PP2C家族蛋白(Protein phosphatase 2C family protein)是一类在抗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蛋白磷酸酶,但其在甲壳动物中研究较少。通过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方法克隆并获得了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具有c型结构域的蛋白磷酸酶2C的cDNA全长(PmPP2C)。该基因cDNA开放阅读框(ORF)全长2079 bp,可编码692个氨基酸。实时荧光定量结果显示,PmPP2C基因在所有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肝胰腺和鳃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胸神经、精巢、肌肉等组织。96 h急性低盐胁迫过程中,肝胰腺和鳃组织PmPP2C表达量先下调后上调。96 h急性氨氮胁迫中肝胰腺和鳃组织PmPP2C表达量整体呈下调-上调-下调趋势。结果表明,PmPP2C基因可能参与了斑节对虾急性低盐和氨氮胁迫响应过程,表明其可能在斑节对虾抗环境胁迫的免疫防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符丹凤; 刘洪涛; 杨明秋; 何玉贵
    • 摘要: 为进一步了解ML家族基因在斑节对虾先天免疫中的作用,采用PCR和RACE方法克隆到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2个ML家族基因PmML1和PmML2,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2个ML家族基因在斑节对虾各组织的表达分布。结果显示:PmML1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462 bp,编码153个氨基酸;PmML2的ORF为471 bp,编码156个氨基酸。2个基因都具有1个典型的ML家族蛋白结构域。多重比对结果显示,2个基因的ML结构域与组成3对二硫键的半胱氨酸残基位置都相对保守。氨基酸序列对比结果显示,PmML1和PmML2之间的相似性仅为42.37%。PmML1与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的ML蛋白MjML4的相似性最高,比例高达91.5%,PmML2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ML蛋白相似性最高,比例高达88.46%。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PmML1和PmML2存在于2个不同的分支,说明2个基因的进化相对独立,证明本研究中鉴定到的是2个不同的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mML1在对虾眼柄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肠、胃、心、鳃、肌肉和肝胰腺,在血细胞的表达水平最低;PmML2在眼柄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肠、鳃、胃、血细胞、心、肝胰腺和肌肉,在肌肉中的表达水平最低。眼柄是重要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器官,推测PmML1和PmML2可能在斑节对虾神经内分泌调控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周发林; 杨其彬; 姜松; 杨丽诗; 李运东; 黄建华; 江世贵
    • 摘要: 该研究利用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南海1号”群体(S)、非洲品系选育群体(A)和泰国群体(T),采用完全双列杂交交配设计,建立9个自繁和杂交组合F1代。利用混合线性模型估计不同组合体质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结果显示,“南海1号”群体的一般配合力最高,其次是非洲品系选育群体,泰国群体的最低,其效应值分别为0.4373、−0.0624和−0.3749。9个交配组合的体质量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介于−0.7798~0.613,其中非洲品系选育群体(♂)ד南海1号”群体(♀)组合(AS)体质量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最高,效应值为0.613。杂种优势分析表明,6个杂交交配组合的体质量性状中亲和超亲优势范围分别是8.41%~13.80%和2.66%~7.97%,其中非洲品系选育群体(♂)ד南海1号”群体(♀)组合(AS)的中亲杂种优势(HM)和超亲杂种优势(HB)最大,分别为13.80%和7.97%。研究表明,“南海1号”群体为母本,非洲品系选育群体为父本的杂交组合特殊配合力和杂种优势最好,可以考虑加强该组合在体质量性状方面的选育。
    • 杨菁; 管崇武; 宋红桥; 张宇雷; 倪琦
    • 摘要: 为探索斑节对虾循环水养殖可行性及应用发展价值,该研究自主设计蛋白分离组合装置、内循环流化床等关键工艺环节水净化装备,构建了技术先进、结构紧凑的斑节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针对其不同阶段生长特性及水环境需求,提出一种水质调控方法,科学投喂.运行试验120 d,溶解氧浓度5.30~7.14 mg/L,pH值7.23~8.44,氨氮浓度0.43~1.38 mg/L(稳定运行后),亚硝酸盐氮浓度0.15~0.56 mg/L(稳定运行后);斑节对虾在循环水养殖模式水生态环境下正常生长,先后经历快速生长期、稳定生长期及缓慢生长期,终末养殖密度3.02 kg/m2,取得高效养殖结果;终末饲料系数1.67,单茬每平方米利润34.78元,每平方米年利润69.56元(按1年2茬计),获得良好经济效益.该实践可为斑节对虾循环水养殖模式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 周志诚
    • 摘要: 南美白对虾是现今世界上最被广泛养殖和高产的三大虾类(另外两种为斑节对虾和罗氏沼虾)之一。南美白对虾原产地为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海域,我国中科院海洋所张伟权教授率先自美国引进此虾种,并于1992年突破了亲虾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门槛,从小试到中试直至在全国各地推广养殖。目前在我国沿海地区被广泛养殖。
    • 陈振葆; 周发林; 姜松; 杨其彬; 黄建华; 杨丽诗; 江世贵
    • 摘要: 研究了鱼粉水平分别为30%和20%的饲料对9个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家系生长性能及饲料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9个斑节对虾家系在两种鱼粉水平饲料下的特定生长率、存活率、饲料系数及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20%鱼粉水平饲料组中,1号、3号、5号、9号家系的存活率分别为(58.89±4.84)%、(55.56±10.94)%、(73.34±8.82)%、(64.44±5.88)%,显著高于其余家系(P0.05),说明斑节对虾家系的生长性能及对饲料的利用率与饲料鱼粉水平无关,而与斑节对虾遗传因素相关,在饲料蛋白水平高时,生长速度的差异缩小;在饲料蛋白水平较低时,生长遗传效应的显著差异便清楚地显现出来.研究结果可为通过家系选育筛选出适应低鱼粉水平饲料的优良品系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参考.
    • 赵艳飞; 钟声平; 王贤丰; 黄凌光; 刘旭佳; 熊向英
    • 摘要: 以海水池塘陆基围隔试验法比较研究拟穴青蟹、斑节对虾、缢蛏三元混养模式,以拟穴青蟹、斑节对虾为基础,作为对照组(CS),混以5个不同搭配比例的缢蛏,即5个处理组(CSR1、CSR2、CSR3、CSR4和CSR5),对各混养模式的养殖效果、氮磷收支及利用率等方面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各混养模式下饲料是氮、磷主要输入方式,分别占氮、磷总输入的84.02% ~86.31% 与98.08% ~98.83%,底泥沉积是氮、磷主要输出方式,分别占氮、磷总支出的44.21% ~56.40% 与50.38% ~60.96%;不同混养模式下,养殖生物在规格、成活率、特定生长率、产量以及产值方面均存在差异,采用CSR3和CSR4混养模式可取得较高养殖效益;氮、磷利用率方面,各处理组氮利用率为12.35% ~32.66%,且CSR5>CSR3、CSR4>CSR1、CSR2>CS,差异显著(PCS、CSR1、CSR2,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在虾、蟹混养系统中加入适量密度缢蛏,可显著提高养殖系统养殖效益与氮、磷利用率.综上所述,结合养殖投入、养殖效益与氮、磷利用率等方面数据,CSR3处理组密度搭配最为合理,即在本试验条件下,青蟹、斑节对虾、缢蛏最优搭配为拟穴青蟹35只/25 m2、斑节对虾300尾/25 m2、缢蛏1000个/25 m2.
    • 黄景军; 石和荣; 李素华; 刘苏; 黄培卫; 张海发; 郭爱伟; 周立斌
    • 摘要: [目的]研究石斑鱼寄生鱼蛭的基本特征和生态防控.[方法]通过提取石斑鱼寄生鱼蛭遗传物质,构建COI、NDI、18s rDNA基因的系统发生树;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采自广东大亚湾的石斑鱼寄生鱼蛭,研究其生长发育等特征,从而确定该鱼蛭的分类地位、基本特征及其生活史;通过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和石斑鱼混养,开展石斑鱼寄生鱼蛭生态防控技术研究.[结果]石斑鱼寄生鱼蛭与菲律宾蛭(Zeylanicobdella arugamensis)生物学特征一致,可认定为同种.在实验室条件(温度25~27°C,盐度28.0‰,pH7.5~8.0,溶氧量5.30~5.80 mg/L)下,石斑鱼寄生鱼蛭卵从产出到孵化出幼虫所需时间为10~11 d,以虎龙杂交斑(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为宿主,从幼虫到成虫产卵所需时间为9~11 d,完成1个完整的生活史周期需要19~22 d.石斑鱼寄生鱼蛭幼虫和成虫均不能在淡水长时间存活,最长存活时间分别为60和200 min.鱼蛭成虫在没有宿主的条件下,水体温度25~27°C,在盐度40.0‰、30.0‰、20.0‰和10.0‰下分别最长能存活12、14、18和19 d.鱼虾混养时,2种对虾对石斑鱼寄生鱼蛭均有清除能力,其中凡纳滨对虾对石斑鱼寄生鱼蛭的清除率最高,在24 h内清除率可达100%.[结论]本研究确定了广东大亚湾养殖石斑鱼的寄生鱼蛭为菲律宾蛭,其完整生活史为19~22d;本试验条件下,菲律宾蛭幼虫和成虫在淡水中均不能存活超过200 min,故可以用淡水浸泡的方法清除该鱼蛭;在缺乏宿主的条件下,菲律宾蛭存活不超过20 d,故可以通过隔离宿主的办法使该鱼蛭自然消亡;凡纳滨对虾或斑节对虾与石斑鱼混养能主动摄食菲律宾蛭,将其清除.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