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杂交鲟

杂交鲟

杂交鲟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81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动物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156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水生生物学报、动物营养学报、中国畜牧兽医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6年中国南方十六省(市、区)第三十二次南方渔业论坛等;杂交鲟的相关文献由538位作者贡献,包括姜海波、徐奇友、文明等。

杂交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1 占比:1.6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156 占比:98.33%

总计:10328篇

杂交鲟—发文趋势图

杂交鲟

-研究学者

  • 姜海波
  • 徐奇友
  • 文明
  • 孙大江
  • 王常安
  • 赵飞
  • 姚俊杰
  • 张飘
  • 杨兴
  • 王连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静波; 王小亮; 曹欢; 戴旭平; 王澎; 徐立蒲
    • 摘要: 海豚链球菌是鱼类主要病原菌之一,给鱼类健康养殖带来极大风险。为探索海豚链球菌灭活疫苗对鲟鱼免疫效果,本文利用前期从杂交鲟鱼分离得到海豚链球菌菌株LY160816K制备了灭活疫苗,并通过腹腔注射和浸泡两种方式免疫杂交鲟,免疫第28d后用半数致死量浓度(LD50)攻毒以评价海豚链球菌灭活疫苗对杂交鲟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显示,本研究所制备的海豚链球菌灭活疫苗对杂交鲟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有较好的推广应用潜力。
    • 李芳源; 王常安; 刘红柏; 徐奇友
    • 摘要: 【目的】试验探究膨化大豆替代鱼粉对体质量为(75.0±4.3)g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baerii♂)消化系统组织结构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分别以100%(G1)、75%(G2)、50%(G3)、25%(G4)和0%(G5)的膨化大豆替代鱼粉,配制成5种等氮等能饲料。杂交鲟饲养于室内水族箱(220 L)中,饲喂6周。【结果】膨化大豆部分或者全部替代鱼粉对杂交鲟中肠、瓣肠、幽门盲囊、胃中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影响均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G5)相比,其他组中杂交鲟消化系统中的蛋白酶及脂肪酶活性有所下降,淀粉酶活性升高。高比例替代鱼粉水平(75%和100%)时,杂交鲟的肠道组织结构完整性受到破坏,微绒毛排列不规律,边缘模糊,肠道褶皱变稀疏且宽度较大,部分褶皱受到破坏。【结论】膨化大豆高比例替代鱼粉时对杂交鲟消化系统中消化酶活性影响不显著,但会破坏肠道组织结构的完整性。
    • 刘妍罕; 张明洋; 曾茂芹; 张飘; 杨霞; 杨颖; 程振涛; 姜海波; 文明
    • 摘要: 为探究类志贺邻单胞菌感染杂交鲟脾脏转录组的变化情况,以常见病原菌类志贺邻单胞菌接种约1年龄杂交鲟,于接种后24h采集杂交鲟脾脏组织样本,提取组织总RNA,采用Ilumina HiSeq 4000^(TM)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杂交鲟脾脏差异表达免疫应答基因并进行GO功能分类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感染组杂交鲟脾脏差异表达基因为14069个,其中上调基因为10099个,下调基因为3970个;GO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免疫效应过程、小分子代谢过程、防御反应、肽链内切酶活性、G蛋白偶联受体活性、肽酶活性、胞外区、胞外区组成部分和细胞骨架等;KEGG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RIG-I样受体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细胞黏附分子、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精氨酸生物合成、蛋白质消化吸收、细胞溶质DNA传感途径等,其中直接参与免疫应答的信号通路为RIG-I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和细胞溶质DNA传感途径。这一研究为深入探究杂交鲟抵御细菌感染的分子机制提供了良好基础。
    • 齐茜; 师顺; 黄勇; 刘洋; 刘勇; 孟沛艺; 刘晓林; 张艺平; 吕频频; 张春暖
    • 摘要: 为探究急性氨氮胁迫对杂交鲟(Acipenser baerii♀×A.schrencki■)的生理适应性,以5月龄杂交鲟幼鱼(体质量(50.24±0.50)g)为对象,进行水体中氨氮(0 mg/L、10 mg/L、50 mg/L)胁迫48 h及恢复48 h试验。观察脑、鳃的组织变化,并检测相关的抗氧化酶活性与炎症因子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胁迫48 h,较对照组,脑组织的神经细胞出现核偏移、溶解,神经纤维解体,鳃的泌氯细胞和上皮细胞中出现核溶解以及细胞空泡化,解除胁迫恢复48 h后,低质量浓度组的组织恢复良好,高质量浓度组的损伤依然严重。鳃丝Na;/K;-ATP酶呈现下降-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丙二醛(MDA)随胁迫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解除胁迫恢复48 h后,高质量浓度组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高质量浓度组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质量浓度的氨氮会对杂交鲟鱼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抗氧化能力造成损害,这种损伤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因此,养殖中应避免高质量浓度氨氮长时间胁迫。
    • 摘要: 杂交鲟“京龙1号”(GS-02-002-2022)以西伯利亚欧洲群体原种和施氏黑龙江群体原种为基础群体,以体重为目标性状,配合分子标记辅助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种质鉴定,分别经2代群体选育后,以西伯利亚为母本,施氏鲟为父本,杂交获得的F1代。杂交“京龙1号”显著改善了双亲的缺点,在相同养殖条件下的1-2龄商品鱼养殖阶段,对比双亲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养殖商品鱼能够提前一个月以上上市。
    • 李水根
    • 摘要: 福建是我国鲟鱼主要养殖地区之一,当前福建地区主要养殖的鲟鱼种类为史氏鲟、西伯利亚鲟、杂交鲟等。福建地处亚热带地区,水资源丰富,大库容水库遍布全省,水库底层水温长年保持在15~23°C。在此条件下,鲟鱼养殖可以正常投喂饵料10个月,与北方每年投喂4~6个月相比,缩短了鲟鱼长成时间和生产鱼子酱的亲鱼培育时间,增加了经济效益。
    • 肖鑫鑫; 骆小年; 符先飞; 姜旭; 段友健; 李姣; 刘英林
    • 摘要: 为研究杂交鲟(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和施氏鲟的繁殖特性,于2021年3—5月,采用注射外源激素(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2号LHRH-A_(2)+地欧酮DOM)、剖腹取卵和人工授精的方法,人工催产了5批10组杂交鲟和1批2组施氏鲟A.schrenckii,并通过显微观察比较了两种鲟胚胎发育的异同。结果表明:人工繁殖获杂交鲟卵379万粒,平均受精率为82.9%,平均孵化率为70.44%,获仔鱼217.6万尾,获施氏鲟卵87万粒,平均受精率为82.2%,平均孵化率为63.20%,获仔鱼54.2万尾;水温为16~17°C时,杂交鲟经123~155 h孵化出膜,总积温需2102~2445°C·h,相同条件下,施氏鲟经116~138 h孵化出膜,总积温需1856~2108°C·h;根据胚胎发育的形态特点,杂交鲟的胚胎发育可分为9个阶段32个时期,而施氏鲟胚胎发育可分为9个阶段28个时期;杂交鲟和施氏鲟胚胎发育有相似之处,受精卵均为沉黏性卵,胚胎发育时序相似,卵裂方式均为辐射卵裂;杂交鲟和施氏鲟的典型区别是胚胎发育至心脏形成搏动期时,杂交鲟的心管呈“C”型,而施氏鲟的心管则呈“S”型,二者的差异还表现在心脏开始规律搏动时,前者胚胎尾末端已接近心脏,而后者还未接近心脏,出膜期杂交鲟仔鱼的尾末端超过头部,而施氏鲟刚达到或略超过头部。研究表明,杂交鲟可获得较高的繁殖效率,受精率最高达97.8%,孵化率最高达89.8%,杂交鲟的胚胎发育与母本达氏鳇更相似,并呈现出偏母遗传特征。
    • 陈奇; 宋协法; 周广军; 薛致勇
    • 摘要: 为了解鲟鱼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生物滤池内部的水质变化与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响应关系,本研究分析了各级生物滤池的水质参数、水处理效果和不同时期的细菌群落结构。研究表明:四级曝气式生物滤池可以有效地维持系统稳定运行,经过生物滤池处理后的水质完全符合鲟鱼的养殖要求。生物滤池中化学需氧量、总氨氮、亚硝态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33.77%、60.23%、15.56%,生物滤池的总氨氮去除率相差显著,相较于前3级生物滤池,4级生物滤池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不明显,其可能存在功能性浪费。生物滤池中的微生物隶属于37个门、561个属、926个种,其优势菌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19.4%~38.1%)、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0.6%~27.3%)、绿弯菌门(Chloroflex,10.7%~21.1%)、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3.9%~30.9%)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1.0%~12.1%);在第3个时间点生物滤池的微生物群落和多样性最丰富。本研究发现,该系统生物滤池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细菌群落的时空变化对水质变化有一定程度的动态响应。
    • 赵振新; 王益海; 赵飞; 赵凤; 罗天逊; 吕振宇; 吕盛寒; 周洲
    • 摘要: 【目的】探明茶多酚不同添加水平对杂交鲟形态特征及肌肉品质的影响,为高性价比鲟鱼配合饲料的研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均重为(200.54±0.38) g的健康杂交鲟(西伯利亚鲟♂×施氏鲟♀),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研究饲粮茶多酚不同添加水平[0 mg/kg(CK)、30 mg/kg(D_(1))、60 mg/kg(D_(2))、90 mg/kg(D_(3))和150 mg/kg(D_(4))]对鲟鱼形态特征和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茶多酚不同添加水平杂交鲟的头长、头高、体长、体高、叉长、尾柄上部长和尾柄下部长分别为8.99~9.42 cm、3.81~6.77 cm、33.21~40.77 cm、4.20~7.11 cm、40.31~52.73 cm、2.24~3.51 cm和3.35~4.91 cm,分别以D_(1)、D_(2)、D_(3)、D_(3)、D_(3)、D_(2)和D_(3)最长或最高,D_(3)、CK、CK、D_(4)、CK、CK和CK最短或最矮;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69.47%~75.49%、18.70%~26.63%和9.30%~15.49%,分别以D_(4)、D_(3)和D_(4)最高,D_(2)、CK和D_(2)最低;剪切力、蒸煮损失率和pH分别为2.06~2.65 N、14.43%~22.12%和6.32~6.92,分别以D_(2)、CK和D_(2)最高,D_(4)、D_(3)和CK最低。【结论】适量添加茶多酚可有效提高杂交鲟的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最适添加量为90 mg/kg。
    • 张飘; 杨霞; 胡安东; 潘吉脉; 刘妍罕; 曾茂芹; 程振涛; 姜海波; 文明
    • 摘要: 为初探虹鳟鱼源杀鲑气单胞菌对杂交鲟是否具有感染性及人工感染后的主要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本研究使用虹鳟鱼源杀鲑气单胞菌对杂交鲟进行人工感染,通过对半数致死量的测定、临床症状观察、发病杂交鲟解剖学变化观察及组织病理切片观察(HE染色)来确定杀鲑气单胞菌对杂交鲟是否具有致病性及致死性.结果 显示:虹鳟鱼源杀鲑气单胞菌对杂交鲟具有感染性且存在致死性,臀鳍注射半数致死量为7.9×106 CFU/mL;杂交鲟体表黏液分泌量增多,腹壁有大量出血点及溃疡灶,体内多器官伴随有出血点,严重者有溃疡灶形成,病理切片观察发现,感染后杂交鲟的鳃、肌肉、脂肪、肠道和心脏等组织均有明显的病理变化,其中病理变化较明显的为鳃丝的扭曲脱落,肠绒毛的脱落及肝脏细胞的空泡化变性.结果 表明,杀鲑气单胞菌能引起杂交鲟发病,且具有致死性,其主要临床症状与疖疮病相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