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胞外多糖

胞外多糖

胞外多糖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977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微生物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7篇、会议论文58篇、专利文献94828篇;相关期刊419种,包括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中国海洋药物等; 相关会议51种,包括第二届膜法城镇新水源技术研讨会、2015年陕西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学术年会、第五届中国乳业科技大会等;胞外多糖的相关文献由4736位作者贡献,包括杨贞耐、吴正钧、艾连中等。

胞外多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47 占比:1.40%

会议论文>

论文:58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94828 占比:98.54%

总计:96233篇

胞外多糖—发文趋势图

胞外多糖

-研究学者

  • 杨贞耐
  • 吴正钧
  • 艾连中
  • 郭本恒
  • 陈靠山
  • 韩瑨
  • 叶明
  • 李平兰
  • 张雪
  • 陈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雯; 郝婷; 凌宇风; 赵甜; 杨洁; 孙卫斌
    • 摘要: 目的探讨新型光敏剂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在体外对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ucleatum)生物膜的抗菌作用。方法CCK⁃8检测光敏剂ICG的毒性,将F.nuclea⁃tum以108 CFU/mL与浓度分别为0、10、20、30、40μg/mL的光敏剂ICG在厌氧(80%N_(2)、10%H_(2)和10%CO_(2))条件下混合均匀,用强度为0.1 W/cm^(2)的808 nm近红外光照射3 min,以进行抗菌光动力治疗,共培养2 d,形成成熟的生物膜。通过菌落形成单位计数(CFU)比较不同浓度ICG对F.nucleatum生物膜的抑菌效果;采用结晶紫定量法和MTT细菌增殖实验检测ICG对F.nucleatum生物膜形成量及生物膜代谢活性的影响;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ICG对F.nucleatum生物膜胞外多糖形成的作用;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成情况及细菌活死数量的变化。结果随着ICG浓度的增加,菌落数及生物膜的生物量逐渐减少,生物膜代谢活性降低,胞外多糖的产量减小,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活细菌数量逐渐减少。结论用光敏剂ICG进行抗菌光动力治疗可以有效抑制F.nucleatum生物膜的形成。
    • 宫海燕; 程倩; 赵智龙; 施洋
    • 摘要: 背景:大肠埃希菌形成生物被膜引发难治性的慢性感染,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pgaABCD操纵子是生物被膜形成的重要调节基因之一.目的:构建大肠埃希菌缺失菌株MG1655/△pga,并分别回补pgaA、pgaB、pgaC、pgaD,构建互补株△pga/pgaA、△pga/pgaB、△pga/pgaC、△pga/pgaD,观察缺失株、互补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胞外多糖含量及菌株形态学特征,分析pga基因对生物被膜的调节作用.方法:在Lambda Red重组系统基础上,将pKD46辅助质粒转化入MG1655感受态细胞,获得MG1655/pKD46单克隆.pgaABCD打靶片段转入感受态细胞MG1655/pKD46,利用辅助质粒pCP20构建缺失株MG1655/△G16.以质粒pBR322作为回补载体,构建pBR322-pgaA、pgaB、pgaC、pgaD四个质粒,通过电转化的方式分别转入MG1655/△G16,获得相应的互补株.应用刚果红平板、结晶紫半定量法、透射电镜检测构建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特性的变化,苯酚-硫酸法检测其胞外多糖的含量.结果 与结论:①缺失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胞外多糖含量显著降低(P < 0.05),有细胞溃烂溶解现象,切片发现菌内空泡变性;②提示大肠埃希菌pgaABCD基因的缺失会影响生物被膜的特性,且pgaA、pgaB、pgaC、pgaD均参与生物被膜的形成,但不是唯一调控基因.
    • 谢丽丽; 张慧彦; 王子璇; 李碧榕; 李珍; 孟维艳
    • 摘要: 目的 探讨D-甲硫氨酸(D-methionine,D-Met)通过调控环二鸟苷酸(cyclic diguanosine monophos-phate,c-di-GMP)清除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细胞活性、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实验确定D-Met的有效浓度.分别在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形成抑制实验和成熟生物膜裂解实验中加入不同浓度的D-Met,检测生物膜生物量、胞外多糖量、生物膜形态、细胞膜完整性以及c-di-GMP的含量变化.结果 D-Met<40 mmol/L为生物安全浓度.在生物膜形成抑制和成熟生物膜裂解实验中,D-Met≥20 mmol/L降低了生物膜生物量和胞外多糖量.扫描电镜结果显示,D-Met≥20 mmol/L时,细胞外基质和细菌密度显著降低.透射电镜结果表明,35 mmol/L D-Met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导致了细胞膜破裂,并增加了成熟生物膜裂解时细胞膜的通透性.C-di-GMP水平随着D-Met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D-Met≥20 mmol/L可通过抑制c-di-GMP水平清除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
    • 赵友学; 杨燕波; 朱宇峰; 张国庆; 薛听听; 孙良; 雷鹏; 徐虹; 冯小海; 许宗奇
    • 摘要: 以1株高产胞外多糖的内生细菌Pantoea alhagi NX-11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的多糖分泌缺失菌株NX-11^(eps-)以及分离到的胞外多糖(EPS)纯品,研究菌株NX-11及其胞外多糖对低温胁迫下水稻苗的促生效应。结果表明,菌株NX-11显著缓解了低温胁迫导致的水稻苗茎长、根长、鲜质量、干质量和相对含水量的降低。对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NX-11通过诱导水稻苗内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显著降低了低温胁迫对水稻苗的氧化伤害;通过增强水稻苗脂肪酸去饱和酶(FADS)活性,提高了膜脂的不饱和度和双键指数,增强了膜脂流动性;通过影响水稻苗的激素合成,进而增强水稻苗在低温胁迫环境下的调控能力,增强其低温耐受性。与NX-11相比,低温胁迫下,多糖分泌缺失的菌株NX-11^(eps-)对水稻苗的促生效应降低,而胞外多糖纯品表现出与NX-11一致的促生效果,表明NX-11胞外多糖在增强水稻苗低温耐受性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 赖田甜; 赵华; 姚梦柯; 朱晨; 张敏; 杨贞耐
    • 摘要: 将不同添加量的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NMGL2胞外多糖(EPS)与菌株NMGL2混合培养,考察EPS对菌株NMGL2生长、形态和稳定性的影响,并将其应用于菌株NMGL2发酵乳加工中,研究其对发酵乳加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EPS能促进菌株NMGL2的生长,EPS添加量为4%的效果最佳,培养24 h后,活菌数达4.3×109 CFU/mL;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添加EPS后菌体之间出现黏连现象,细胞形态发生不规则变化,并且EPS附着于菌体表面,降低了体系Zeta电位及稳定性。菌株NMGL2发酵过程中,EPS对菌株NMGL2的产酸及发酵乳的内聚性无显著影响(P>0.05),但能显著提高发酵乳样品的弹性和黏性、降低其流动性和硬度(P<0.05)。因此,植物乳杆菌NMGL2 EPS能够有效改善发酵乳加工特性,为产EPS植物乳杆菌在发酵乳制品中的应用提供技术依据。
    • 王斌斌; 周志江; 韩烨
    • 摘要: 以假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pseudomesenteroides PC胞外多糖(Expolysaccharides,EPS)为研究对象,运用X射线衍射光谱技术和刚果红、圆二色光谱、β-消除反应方法分析PC EPS构象特征,并对其水溶解性、Zeta电位、特性黏度、乳化性和体外益生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PC EPS总体结晶度较低,主要以大量无定型态形式存在,且呈单股无规则线团形式,其链构象不受浓度影响;该多糖糖肽键连接键型为O型,多糖水溶解指数为96%。当PC EPS浓度从0.125增大至2mg/mL时,其Zeta电位值从-2.7±0.1mV变为-7.3±0.2mV,绝对值增大、溶液的稳定性逐渐增强。另外,PC EPS在双蒸水中的特性黏度为238.27mL/g;2.0mg/mL PC EPS对大豆油和葵花籽油的乳液活性分别为(57.57±0.13)%和(54.17±0.06)%,72h后其对大豆油、葵花籽油和花生油的乳化能力仍保持最初活力的50.6%、54.2%和52.1%。体外益生性实验显示,在添加2g/L PC EPS培养基中,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与Lac.paracasei的最大生长量较对照组分别增加约25.5%和19.8%;Lac.casei的生长对数期提前约12h;Lac.plantarum的最大生长量增加、延滞期缩短。综上所述,PC EPS具有极高水溶解性、较强的植物油乳化性、溶液体系稳定性,为其在食品工业中用作增稠剂、稳定剂和益生成分添加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 卫津宇; 陈东; 李程程; 史仲平
    • 摘要: 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是一种多功能乳酸菌,所产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具有很多优良功能特性。但发酵生产EPS时,原料和操作成本高,EPS产量低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该研究在5 L罐中,使用常规流加发酵、生物催化、生物催化结合液液萃取和基于pH-Stat自动流加葡萄糖法的反复生物催化等策略发酵,旨在提高EPS产量、降低原料和操作成本。其中,生物催化法仅使用葡萄糖即可将EPS质量浓度提升至3.34 g/L,较摇瓶发酵水平提高110%。使用基于pH-Stat自动流加葡萄糖法的反复生物催化策略,可以连续回用各反复发酵中的残存细胞,第2次反复发酵批次的EPS质量浓度达到3.33 g/L。由于在收集处理细胞时,细胞总量下降,导致EPS产量下降,但EPS/细胞量不变,细胞活性稳定。可以通过加大首批次发酵的装液量、提高细胞总量,解决EPS产量不断下降的问题。用基于pH-Stat法的反复生物催化策略进行EPS发酵,提升了EPS产量,省去了昂贵MRS培养基的使用,降低了原料成本,实现了自动化控制。该发酵策略还可联产具有一定价值的副产物40 g/L DL-乳酸。
    • 杨威; 闫海霞; 刘雨昕; 周丹妮; 董光辉; 李正鹏; 罗玉明
    • 摘要: 笔者所在课题组前期筛选到1株芽孢杆菌,能够通过胞外分泌物吸附作用协助寄主植物缓解镉离子胁迫。为了深入研究该菌株吸附镉离子的胞外分泌物组分,构建菌株胞外多糖缺失突变体,首先通过共培养试验比较野生型及突变体菌株在镉离子处理后的生长量变化、镉离子吸附能力;其次通过温室试验评价菌株协助寄主缓解镉胁迫效果及菌株定殖量变化;最后通过扫描电镜比较镉离子共培养后的野生型菌株和突变体菌体及胞外分泌物形态。结果表明,镉离子处理后野生型与突变体菌株生长量无明显差异,但是突变体菌株对镉离子吸附性明显降低。在以番茄作为寄主进行的温室试验中,野生型与突变体菌株定殖量在镉离子处理后先下降后上升,在移栽后21 d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二者均能够增强寄主植物的耐受性,与空白对照相比植物鲜质量分别增加12%、38%,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14%、1%,根系活力分别增加507%、233%,叶片相对电导率分别降低41%、58%。但是突变体菌株处理组相对于野生型番茄茎中镉离子浓度提高了84%。另外,在镉离子共培养12、24、36、48 h后分别收集菌体,通过扫描电镜发现野生型和突变体菌株在镉离子处理后24 h开始菌体能够进行自我复原。说明菌株1JN2主要通过胞外多糖吸附作用降低镉离子在寄主体内积累从而协助寄主植物缓解镉胁迫。
    • 孙科; 沙凤; 谭芳美; 熊美惠
    • 摘要: 铜(Cu)是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土壤中Cu^(2+)过量污染土壤环境、抑制植物生长、影响粮食安全。部分胞外多糖富含糖醛酸,是一种潜在的金属离子吸附剂。本研究发现来源于水稻根系的黏着剑菌(Ensifer adhaerens)CN-02高产胞外多糖(8.83g/L),其胞外多糖组分中糖醛酸含量高达(26.18%)。该胞外多糖对Cu^(2+)有较强的吸附能力。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胞外多糖的羟基和羧基对Cu^(2+)吸附至关重要。通过模拟Cu^(2+)(250mg/kg)胁迫实验,发现Cu^(2+)胁迫显著抑制了水稻生长,添加胞外多糖(100mg/kg、200mg/kg和400mg/kg)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水稻在Cu^(2+)胁迫下的鲜重、根长、茎长和叶绿素含量。进一步通过生化分析发现,三个胞外多糖处理组都显著降低了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和根内Cu^(2+)含量,并显著降低了根围土壤的Cu^(2+)含量。我们推测胞外多糖通过吸附土壤中的Cu^(2+),降低根围土壤Cu^(2+)含量,减轻其对水稻的伤害,进而增强水稻对Cu^(2+)胁迫的耐受性。
    • 白芳芳; 张荣荣; 原倩倩; 于钰杰; 李坤学; 马玲
    • 摘要: 试验以实验室保藏的6株乳酸菌为研究对象,筛选出最佳试验条件下富硒率和产胞外多糖含量最优的菌株,以期为生产富硒调味品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测定其生长曲线确定各菌的加硒时间,对比6株乳酸菌在不同亚硒酸钠质量浓度下的颜色变化、富硒率变化和胞外多糖含量变化,选定鼠李糖乳杆菌作为最佳试验菌株;通过测定鼠李糖乳杆菌在不同培养时间、培养温度、接种量、亚硒酸钠含量条件下富硒率和产胞外多糖含量的变化,通过此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正交试验的因素及水平,由正交试验结果得到最佳试验条件。结果表明,培养时间24 h、接菌量5%、亚硒酸钠质量浓度12.5μg/mL、培养温度37°C的条件下,鼠李糖乳杆菌的富硒率为79.21%,胞外多糖含量为51.47μg/mL。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