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纪年
公元纪年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346篇,主要集中在风俗习惯、天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5篇;相关期刊272种,包括历史学习(高考)、统计研究、农村财务会计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北京大学图书馆第十届五四科学讨论会、第十二届“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第七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出土文献与黄河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公元纪年的相关文献由258位作者贡献,包括黄海、储瑞耕、朱文哲等。
公元纪年
-研究学者
- 黄海
- 储瑞耕
- 朱文哲
- 李普
- 韩杰
- 严安
- 冯骥才
- 周赞
- 宋月红
- 彭光涵
- 李军
- 李铁荣
- 杨帆
- 涂白奎
- 韩石山
- 鲁桥
- Getty(图)
- goldenpanda
- 万拥军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部网1
- 于思奇
- 于福东
- 付秀娜
- 任毅
- 任纯玉
- 任菊香
- 何峰
- 何方
- 何远景
- 俞为洁
- 冯文慈
- 冯绍雷
- 刘二钧
- 刘兴红
- 刘兴红1
- 刘大枫
- 刘彦林
- 刘成龙
- 刘成龙1
- 刘畅
- 刘艳明
- 刘金毅
- 刘颖异
- 刘鹏
- 千百度
- 双惠
- 古力先·吐拉洪
- 古清生
- 叶善胜
- 叶正渤
-
-
张慨
-
-
摘要:
编写体例说明:1.本年表采用编年体例依时间为序将抗战期间(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8月1日)陕西境内的艺术活动逐一记述,一般只做客观记录不加个人评述;2.本年表在地域上以今天陕西省行政区划为限,与邻省有关而必须写到的事将交代;3.本年表纪年使用公元纪年,用括号加注当时的民国纪年和中国传统阴历纪年;4.本年表地名使用当时的地名,必要时注以今名;5.本年表对抗日战争时期陕西政治大事和全国艺术界重要事件亦有标注;6.限于篇幅,本年表资料来源在文末以参考文献方式标注。
-
-
石翠芳
-
-
摘要:
纪年是人们给年代起名的方法,我国历史上采用的纪年主要有帝王纪年、干支纪年、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对于历史学习而言,应该掌握历史纪年的换算,构建历史时序。
-
-
邱晗
-
-
摘要:
每年的这个时间段都比较特别,从公元纪年来说新年已然开始,但从农历新年来说新年还未到来。整个社会持续着岁末的氛围,思绪也往往还停留在过往的一年当中。正如许多单位的年会会安排在农历新年,而非元旦。该文化的差异造就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段,让我们中国人可以有更长的时间辞旧迎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也能够感受到每一年的明显差异。不经意间,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旧的一年还未来得及细细回味,新的事物已经催促着人们重新关注。
-
-
孙增科
-
-
摘要:
我国历史的确切纪年是从共和元年(前841)开始的。前841年之后,我国先后使用了共和纪年、谥号纪年、秦始皇帝和二世皇帝纪年、年号纪年、中华民国纪年等传统纪年法和公元纪年法。除此之外,我国从古至今还通用了干支纪年法。前841—前828年,召穆公、周定公共同执政,用共和纪年。前827—前141年,我国主要以帝王死后评定的谥号纪年,其中前221—前206年废除谥号,用秦始皇帝、二世皇帝纪年。前140年—1911年,用皇帝生前的年号纪年。1912—1949年9月30日用中华民国纪年。1949年10月1日之后,用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是当今世界各国通用的纪年法。
-
-
-
-
摘要:
一年一度的“风云”迟到了,不光迟到,还多了个“冠名”。“庚子”这个词充满了中国味儿,它是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六十个天干地支组合中的一对。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到了汉章帝刘坦执政的元和二年(公元85年),干支纪年被以政令的形式颁行于全国,此后各朝各代除实行年号纪年之外,并行以干支法作为纪年。直至辛亥革命后到新中国成立采用公元纪年以来,干支纪年作为一项古老的中国传统,也一直沿用至今。
-
-
-
吴昌叶
-
-
摘要:
问题之提出历史学家吕思勉认为:"历史之有年代,犹地理之有经纬线也。必有经纬线,然后知其地在何处;必有年月日,然后知其事在何时。举一事而不知其时,即全不能知其事之关系矣。"[1]可见,时间是历史思维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中学生对于历史时间的学习往往一知半解,死记硬背。笔者所在课题组曾就教科书所言牧野之战发生年代为公元前1046年这一知识点,向九年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如下表所示)。结果显示,17.94%的学生误以为"1046"这个数字是真理,不容置疑;19.86%的学生甚至错误地认为我国商周时期已经采用了公元纪年。近40%的错误率,这个结果不尽如人意。
-
-
张树天
-
-
摘要:
2021年2月12日开始是农历辛丑年,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十二生肖中的牛年。中国古代不用公元纪年,而采用干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相配成为六十甲子,六十甲子在殷商时代卜辞中已经完整运用。生肖纪年和干支纪年相配使用,最早记述的文献在秦代。
-
-
-
-
摘要:
为了规范《南海学刊》参考文献格式,来稿请按以下规范编辑修改,并采用页下注格式。一、引用书籍1.作者:书名,译者/校点(如有),出版地:出版社,某(公元纪年)年,页码。如有起讫页中间用“-”字符。如果是自序、扉页的,直接标明:自序1、扉页3等。例: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8页。2.如在文中多次引用同一文献(篇目),可在第二次及多次引用时省略出版社及版本。
-
-
-
-
摘要:
为了规范《南海学刊》参考文献格式,来稿请按以下规范编辑修改,并采用页下注格式。一、引用书籍1.作者:书名,译者/校点(如有),出版地:出版社,某(公元纪年)年,页码。如有起讫页中间用“-”字符。如果是自序、扉页的,直接标明:自序1、扉页3等。
-
-
-
-
朱文哲
- 《第十二届“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
| 2011年
-
摘要:
清末中国传统纪年体系受到了很大冲击,知识分子对中国应采用何种纪年方式展开了激烈论争,并提出了各种革新纪年的方案,其中也包括来自于西方的“耶稣纪年”,这些方案都有以“西方”为标准的取向。民国建立之后,政府为了建构自己的政治权威,纪年方式使用“阳历”,并用民国纪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重审“废止旧历,普用国历”.由于来自西方的“耶稣纪年”本身所具有的“洋历”和“宗教”色彩,影响了这种“普遍的”纪年方式在中国的传播,因而消解“耶稣纪年”的宗教色彩和“西方”局限,重构其“普遍性”则成为当时政府和知识分子的重要考虑.近代中国现代性追求中的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政府政治权威的建构与民众习俗的改造,时间计量方式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等因素影响了纪年变革,最终促使“耶稣纪年”蜕变为“公元纪年”,并确立了“公元纪年”在近代中国社会时间计量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
-
-
- 吴国林
- 公开公告日期:2001-05-23
-
摘要:
本发明涉及到带有农历干支纪年和节气的万年历。由罩壳与框架组成,罩壳上有可显示公历年、月、日、星期,农历干支纪年、纪日、月、日、节气及当月农事等窗口,框架上装有多根轴,各轴上均装有不同作用的轮。只需拨动1个轮,通过各轮的转动与带动,能在各窗口显示出相应数据。本发明制作容易,使用方便,特别适合广大农民使用。
-
-
-
- 崔立夫
- 公开公告日期:1998-11-04
-
摘要:
公元干支纪年换算盘属于文具类,其特点是:以一个矩形的对折纸板为基板,基板正面页上印有圆周排列的表格为上盘,上盘中部为圆形孔,基板背面页上通过转轴连有一圆盘形的转盘为下盘,下盘上装有旋钮并可促使下盘转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记录历史事件范围量大,而且携带方便,非常适合中小学生学习历史知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