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3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53篇;相关期刊124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河北中医、实用中医药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三次中医方剂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相关文献由350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建华、杨继红、汤小虎等。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研究学者
- 朱建华
- 杨继红
- 汤小虎
- 王建玲
- 马娜
- 哈小博
- 章健
- 贾波
- 韩德承
- 业乾玥
- 于友华
- 于海艳
- 付丽佳
- 冯泳
- 冯章巧
- 刘建英
- 刘鹏
- 卢健
- 吴承艳
- 周益新
- 常红军
- 张红梅
- 徐莲琴
- 朱虹江
- 李波
- 李洪涛
- 杨东方
- 杨威
- 杨柏枫
- 梅颖
- 沈涛
- 牛国莲
- 牛忻群
- 王宇僖
- 王彤
- 王玉华
- 由凤鸣
- 肖娴
- 胡璘媛
- 苏宏权
- 陈金
- 雍小佳
- 马庆华
- 丁树栋
- 东野广刚
- 东野长新
- 于俊丽
- 付蓉
- 代逸丹
- 伏新顺
-
-
黄天骄;
王育林
-
-
摘要:
四物汤的源头很可能与《金匮要略》中的胶艾汤有关。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四物汤首次正式成方,用于治疗外伤瘀血。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则用之于妇产科诸疾。《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与《妇人大全良方》的收录是四物汤得以流传的标志性事件。金元学术争鸣时期,出现了大量四物汤化裁方,刘完素、李杲、朱丹溪、王好古等人的著述中均有体现。朱丹溪对于气、血、痰、郁诸证治法中,提出"治血用四物汤"。随着明代"杂病用丹溪"之说的流行,四物汤与血证的联系愈加紧密。与此同时,四物汤的流传与普及不仅体现在医籍之中,文人笔记、日用类书等材料亦生动反映了本方在民间的使用情况。
-
-
甄雪燕;
代逸丹;
赵歆
-
-
摘要:
逍遥散方最早记载于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该方萌芽于汉、成方于宋、成熟于明、发展于清、创新于今,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中。明代是逍遥散在后世备受关注的重要发展时期,以《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所载明代医学文献为线索,逐一查阅并摘出明代关于“逍遥散”及“加味逍遥散”的内容,通过对文献整理结果可见,宋元医家对逍遥散方病机的认识基本以血虚为主,明代医家在实践中将逍遥散的病机与肝郁脾虚相关联,使其从治疗妇人血虚证的妇科用方,发展成治疗肝郁脾虚证的代表方,为后世逍遥散方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
-
韩洁
-
-
摘要:
藿香正气散,以具有调正胃气作用的藿香为主药而得名,最早见于古代名医方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到了现代,藿香正气散衍生出了多种剂型,《药典》中一共收录有八种:藿香正气水、颗粒、口服液、合剂、片剂、滴丸、胶囊和软胶囊。不同剂型,药物组成会稍有不同,但功效基本一致。
-
-
王宇僖;
孟依临;
王彤
-
-
摘要:
[目的]挖掘《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附咳嗽篇》的用药特点并分析潜在规律,进而指导痰饮病的临床用药。[方法]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附咳嗽篇》的所有方剂录入Excel,统计方剂中单味药的频次、常用药对以及药物组合,采用关联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对药物关联规则及核心药物组合进行分析。[结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附咳嗽篇》共包含方剂44首,涉及药物85味;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为半夏、人参、炙甘草、茯苓;最常见的药对:半夏和茯苓、半夏和陈皮、炙甘草和半夏;基于关联规则发现的常见药物组合:白术→炮姜(置信度0.83)、五味子→人参(置信度0.71)、桑白皮→人参(置信度0.71);挖掘出核心组合2个,五味子、桑白皮、人参,半夏、炮姜、陈皮。[结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附咳嗽篇》中常用药物和思路符合仲景治疗痰饮疾病的原则和用药思想,在此基础上重用化痰止咳药,重视调理肺腑,多用辛温药物发散行气、调畅气机,研究宋代医家对痰饮病的治疗思想,能够为现代临床治疗痰饮疾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
-
黄思敏;
付蓉;
彭明红
-
-
摘要: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3.0软件,运用关联规则算法、k均值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治痰饮篇的常用药物进行统计,并挖掘其核心药物组合和组方规律。结果共收集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方剂44首,涉及中药79味,使用频次占前5位的中药分别是半夏、人参、茯苓、干姜、生姜;通过数据挖掘发现核心药物组合13个,药物组合关联规则7个,核心处方3首。分析结果提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治痰饮篇用药以辛甘温类药物及归肺、脾、胃经的药物为主;核心药物组合强调“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立法原则。数据挖掘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痰饮论治的用药特色,可为现代中医临床治疗痰饮提供参考。
-
-
陈超;
刘更生;
吴世彩
-
-
摘要:
《删补名医方论》系我国古代唯一一部由官方组织撰辑的方论专著,其方剂收录与分类切合实用,影响深远。自方剂出处而言,全书192首方剂,68%被收录于今日《方剂学》教材。据彭怀仁主编的《中医方剂大辞典》考辨,全书方剂出自48部医籍,以明代以前医籍居多,尤其倚重仲景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及东垣方。就方剂分类而论,其方剂编排顺序反映出以功效为依据的分类方法,这一方法至今仍为方剂分类的主流方法。补益方、祛邪方、《伤寒论》方三纲鼎立,大类之下又有细类,既方便学习、检阅与临证使用,又体现出对《伤寒论》方的重视。
-
-
蒋桂华;
陈文莉
-
-
摘要:
提到白术,它是美白方“三白汤”(白术、白芍、白茯苓)的其中一“白”,是重要的中药材,很多人喜欢将其打粉来美白护肤。白术是中药中的健脾益气要药,可治疗脾气虚弱,最为著名的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四君子汤;可治疗气虚自汗,大家熟知的“玉屏风散”中,白术就是主药。
-
-
王宇僖;
王彤
-
-
摘要: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写、颁布的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中成药专书,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有关制造成药的法定处方集,其包含宋代及宋以前医论、方论、医案之精华.本文从治疗思想、治疗方法和控制转变三个方面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温病救阴防治思想进行分析,认为温病救阴治疗思想是根据感邪程度的轻重浅深和机体自身正气的强弱盛衰,采取祛邪顾护阴液和扶正养阴增液的治法;通过轻宣外泄肺卫之热、清解胃肠邪热和补益肾脏等治疗方法,调护脏腑得以保阴存津;温病救阴可以有效控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对于温病伤阴导致的继发病证,要辨证论治,标本兼治.
-
-
马娜;
朱建华;
杨继红
-
-
摘要:
成书于北宋年间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局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成药药典,南宋时又经过6次增添修订,最终形成了现今通行的10卷本。《局方》自成书以来历经900余年,流传广泛,版本众多,但由于历史原因,现存版本均为元代后的10卷本,最早5卷本《局方》已不可见。现代出版的点校本《局方》多以元代建安宗文书堂本为底本,或日本橘亲显本为底本。系统梳理从元代到近代民国时期各个版本《局方》之间的源流关系,为现代《局方》校注提供了新的材料。
-
-
戴颖涵;
朱创建;
俞翠媚;
曹云;
李本杰
-
-
摘要:
目的:分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含生姜方剂用药的分类与归纳,为指导临床用药及新处方研发提供参考。方法: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方剂为主,使用Excel统计软件联合人工校对,统计并罗列出含有生姜的方剂及其功效。对主方中未出现生姜,而出现在煎煮方法、服用方法、药物炮制方法中的有关方剂均加以统计。另外对方剂中生姜的配伍加以分析。结果:通过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含生姜的方剂进行归纳分析,并查阅大量文献,反映出生姜的用药的配伍特点,为生姜临床的更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
-
王海洋;
夏娟;
陈盼;
汤小虎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次中医方剂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治疗腹痛的方剂用药规律. 方法:收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治疗腹痛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分布、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和新方分析. 结果:筛选出213个具有腹痛症状表现的内服方剂,确定方剂中药物出现频次>10次的药物36个,出现频次较高的前3味药为:炙甘草、炮姜、桂枝,核心用药模式20个,发现核心组合42个,演化新方21个. 结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收录的治疗腹痛的方剂以补益药,温里药,理气药为主,药性偏温,药味辛甘苦,多归脾胃经.常见药物组合为温阳散寒、补气健脾、行气活血药物组合,其煎药服药方法考究,对现代临床依然有借鉴意义.
-
-
-
汤小虎;
李波;
胡璘媛;
业乾玥;
朱虹江;
杨柏枫
- 《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
| 2012年
-
摘要:
目的:rn 探讨天麻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配伍应用.rn 方法:rn 通过系统收集《局方》中40首含有天麻的方剂,以主治归纳天麻在方中的功效,确定其配伍药物.rn 结果:rn 天麻在《局方》中所治病证多与"风证"有关,占37首(92.50%),配伍频次较多的药物为朱砂、防风、天南星、麝香、川芎、羌活、全蝎、甘草、牛膝、僵蚕、白附子、当归、白芷、附子、龙齿、白花蛇、人参、牛黄、雄黄、桂枝.天麻平抑肝阳常配伍朱砂、牛黄、龙脑、雄黄等药物.息风止痉常配伍麝香14、白僵蚕11、全蝎10、朱砂8、牛黄7、白附子7、天南星4、牛膝10、木瓜5、肉苁蓉5、地黄3、首乌3、甘草11、当归10、人参9、茯苓7、黄芪5.祛风通络常配伍防风、羌独活、白芷10、麻黄6、藁本4、细辛4、半夏、胆南星、天竺黄5、木香8、厚朴4、防风、羌活、附子、川芎、肉桂、白花蛇9、川乌6、虎骨6、萆薢5、草乌3.rn 结论:rn 天麻主要用各种"风证",其三大功效的发挥方向与其配伍环境相关.
-
-
陈金;
张红梅;
卢健
- 《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
| 2012年
-
摘要:
通过汇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各种地黄在不同篇章中的分布情况,研究《局方》中对地黄的应用特点,并得出《局方》所使用的地黄均可以明确辨认出其种类.地黄汁在《局方》中用于丸剂的粘合,并有生熟之别.书中生地黄为现代鲜地黄.书中生干地黄的治疗作用应类似于现代生地黄.《局方》中熟干地黄的使用频次为最多.这一情况与《证类本草》中举例偏重于生地黄不同.熟干地黄主要使用于诸虚骨蒸和妇人病部分.书中熟干地黄的炮制方法应为"净洗,酒浸,蒸,焙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