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六届国际经方学术会议暨第七届全国经方论坛
第六届国际经方学术会议暨第七届全国经方论坛

第六届国际经方学术会议暨第七届全国经方论坛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6-06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第六届国际经方学术会议暨第七届全国经方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学术功力、思维能力和担当力这“三力”是中医临床救治急危重症的三大法宝。学术功力首先是理论基础功底,第二要点是临床经验,第三要点,是经方的运用能力,第四要点,即对经典著作及各家各派理论掌握的深广度和临床运用的熟练度,第五个要点,就是相关学科水平。临证思维首要的是确立中医思维体系,第二要点是必须极大地激发思维能力,第三要点是克服思维惰性。学术担当,首先来自于学术自信。一个从未接治过急危重症的医生哪来学术自信,一个从未救治成功过大量急危重症的医生,哪会有担当精神!民间一句“艺高人胆大”的话揭示了这一真理。可问题是我们队伍里的人,很多不愿意吃苦的去练就这一种“艺高”,长此以往,当然就会造成全行业担当精神的缺失,并直接导致中医急危重症阵地的不断萎缩。事实证明,只要具有担当精神,中医对急危重症不仅具有良好救治作用,有的还会优于西医。
  • 摘要:本文介绍了笔者在中医道路上学习经方的经历和使用经方的收获,从参加培训班到经方小组,从门诊量二十多人到七八十人,获得了患者的肯定和鼓励。最后列举了利用经方治疗慢性鼻炎、失眠、腹泻等几条医案。
  • 摘要:陈达夫为我国著名中医眼科专家,他将《内经》理论及《伤寒论》六经辨证结合眼科五轮八廓学说,创新性的提出了眼科的六经辨证,并编写《中医眼科六经法要》著作,在太阴目病举要篇中,陈老以肉轮浮肿定太阴,肉轮软硬辨虚实,气轮八廓查寒热,四肢烦疼用桂枝,眵多郁热加大黄,气轮色兰面无泽,太阴里虚理中汤,将六经、八纲与五轮八廓学说联系到一起,观局部查整体,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完善了眼科辨证,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摘要:太阴病是伤寒六经病之一,由于太阴病篇对太阴病的内容论述较少,造成了许多医家对太阴病认识具有局限性,其认识大多停留于提纲证太阴虚寒的病机阶段.导师赵德喜教授通过对《伤寒论》全文及六经病的的研究后发现:太阴病是六经病的核心部分,是以胃虚为中心的病理过程,即太阴胃气虚弱、太阴胃虚饮停、太阴胃虚生寒三种病理变化,其中太阴胃气虚弱的思想蕴含于六经病的整个治疗体系之中.
  • 摘要:《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书中所载经方数千年以来受到广大临床医家极大欢迎,本文仅就经方的服药频次方面,发掘经方的魅力及对现代中医临床的指导意义.在《伤寒杂病论》中,依据服药频次在文中出现的频率高低将服药频次分为:日三服,日二服,顿服,不拘时候病解则止,少少含咽之,日四服,日五服,日六服,以及日十服等.相对于现代中医临床普遍采用的一剂早晚两次分服,《伤寒杂病论》中丰富的服药频次,更能彰显中医的特色.
  • 摘要:笔者将随耿建国教授临床跟诊的验案桂枝人参汤加减治疗外感高热病案进行整理。历代名家名著对桂枝人参汤均有阐述,查阅医学新在线,中医方剂数据库,关于桂枝人参汤论述颇多,笔者选取其中部分供大家学习参考:《内台方议》:桂枝以解表,人参、白术以安中止泻,加干姜以攻痞而温经,甘草以和缓其中,此未应下而下之以虚其中者主之也。《尚论篇》:以表未除,故用桂枝以解之;以里适虚,故用理中以和之。此方即理中加桂枝而易其名,亦治虚痞下利之圣法也。《伤寒来苏集》:此之谓有表里症,然病根在心下,非辛热何能化痞而软硬,非甘温无以止利而解表。故用桂枝、甘草为君,佐以干姜、参、术,先煎四物,后纳桂枝,使和中之力饶,而解肌之气锐,于以奏双解表里之功,又一新加法也。《古方选注》:理中加人参,桂枝去芍药,不曰理中,而曰桂枝人参者,言桂枝与理中表里分头建功也。故桂枝加1两,甘草加2两。其治外协热而里虚寒,则所重仍在理中,故先煮4味,而后纳桂枝,非但人参不佐桂枝实表,并不与桂枝相忤,宜乎直书人参而不讳也。根据历代医家阐述桂枝人参汤为太阳太阴并病,表里双解之良方。故在临床上,我们应辨证论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合解表解表,适合攻下的攻下,如果是脾虚兼表,则应温里解表同治。即使是高热39℃甚至40℃,也应该分清高热的原因,找出症结所在,准确选方用药,以免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
  • 摘要:关于发汗法的应用范畴,人们一般多停留在"外感表证当汗""汗法可以解表"这一较粗、较局限的层面.李士懋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对汗法提出创新性的个人见解.发汗法不但可用于寒湿客于肌表者,或客于肌肉、经脉、筋骨者,亦可用于寒邪袭里者;若正虚而寒袭者,可通过扶正发汗散寒治之;若阳虚阴盛而无客邪者,在扶阳基础上,亦可用其激发阳气以解寒凝.发汗法,李老认为可广泛用之于临床各科疾病,绝不仅仅是用于解表.李老的汗法理论全面继承经典的内涵、及历代医家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完备的汗法理论体系,提出汗及汗法的理论核心,为临床的具体运用提出明确的指导,是李老思辨方法的具体运用典范,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医理论内涵,一通百通,阴阳充盛、阴阳升降的道路通畅,不仅仅是汗法的目标,同样是所有治法的目标,是理解"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的基础.
  • 摘要:本文介绍两例医案,一为偏头痛,本案患者属过敏体质,头风病程较长,症状繁多,病情较复杂,六经辨证为三阳合病、营卫不和、风湿热夹瘀,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头风。方选柴葛解肌汤、桂枝汤、过敏煎加减祛风化湿、解表清里、调和营卫、三阳同治,再加川芎、白芷、延胡索活血行气、通窍止痛,土茯苓、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祛瘀。诸药合用,三阳同治,共奏解表清里,调和营卫,祛风化湿,活血止痛之功,方证相合,效若桴鼓。二为失眠,辨证:厥阴上热下寒证。治法:滋补肝肾,疏肝和胃。
  • 摘要:大青龙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生石膏、生姜、大枣、甘草等组成,主要治疗太阳病化热"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临证中,小儿时邪感冒、小儿肺炎常常见大青龙汤证,运用大青龙汤加减治疗能很快退热,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小儿“肺常不足”,加之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藩篱不蔽,易于感受外邪。所以证症结合,恶寒发热,无汗,身痛,烦躁,属于麻黄汤证化热,加石膏,大青龙汤主之。正如经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从中医儿科教科书中可以看出麻杏石甘汤是治疗小儿肺炎的基本方,从风热闭肺到痰热闭肺均在麻杏石甘汤的基础上加减治疗。患者出现汗出、喘促、无大热者,可用麻杏石甘汤治疗。但在临床中,患儿往往表现为发热,无汗,恶寒,烦躁,咳嗽或咳喘,舌红苔黄。为太阳未解化热之证,所以以大青龙汤主之更为适合,适当加减清热化痰之剂,如鱼腥草、射干,苏子,葶苈子等。
  • 摘要:学习《伤寒论》各篇对瘀血证的论述,系统总结瘀血证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具体包括瘀血性精神异常、瘀血性发黄、瘀血性水肿、瘀血性嗜食证、瘀血性出血证、瘀血性疼痛证等。对临床提高辨证的准确及临床疗效有现实意义.
  • 摘要: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出了虚劳这个名词,仲景虚劳篇主要讲了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天雄散、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八味肾气丸、薯蓣丸、酸枣仁汤、大黄蛰虫丸等九个方子.其中有峻烈的武将之剂(如大黄蛰虫丸),也有缓补的文臣之方(如薯蓣丸),尤其是薯蓣丸现下一般大夫将薯蓣丸用之于久病或化疗之后,余尝闻刘渡舟老中医曾说将之用于治疗癌症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张景岳的《杂证谟》中更是就阳虚多寒、阴虚多热、虚损夜热、虚损咳嗽、虚损吐血、虚损伤阴各种情形的用方遣药予以详细说明讨论.其中由其以左归丸(饮)治真阴不足及右归丸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为大家所肯定和熟知.除了《内经》与《难经》有五劳、五损之名外,张景岳于其《景岳全书》中的杂证谟也有虚损篇,其"虚损"的篇名与仲景的虚劳有着程度轻重上的不同.病因病机都陈述的很清楚,而论治也颇多发明,如左归丸、右归饮及理阴煎等后世也多有应用,特于此为文讨论之.
  • 摘要:实习期间有幸跟随山西省孝义市中医院田雨河田老师学习,师善用经方治疗各种疾病,尤善运用四逆散治疗脾胃系统疾病.田师认为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病人就诊时常为面无喜色、眉头紧锁,为典型的柴胡体质,柴胡用量一定要大才能起到疏肝理气的作用。肝脉不畅,气机郁滞,木郁克土,故胃脘部胀满疼痛不适,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疏泄胆汁,助脾运化,肝失疏泄,则情绪不畅,胆汁上溢,烧心,反酸,口苦。柴胡既可升发清阳,舒畅气机,又能使郁热外达,为主药,用量宜大才可以发挥作用。赤、白芍同用养血敛阴,与柴胡相伍,有升有敛。枳实、枳壳同用行气散结作用增强,与柴胡一升一降,疏导气血。当气机郁滞重者加川楝子、郁金;患者有胃火时配伍蒲公英清热解毒;胃寒、痛者加细辛、白芷、醋元胡;长期饮酒者加葛花;食积者加焦山楂、炒麦芽、炒鸡内金、槟郎;脾胃气滞有湿者加砂仁、豆蔻、薏苡仁;肝郁脾湿有热者加佛手、香橼。从临床中悟得田师治病第一要务在通畅气机。田师有云:气机一畅,生生不息,生生之状恢复常态。
  • 摘要:真武汤不仅治疗阳虚水泛证方简效捷,对于脾肾阳虚之内科杂病亦每获良效,充分彰显出千年古方的神奇魂力。本文介绍三例病证,例1阳虚汗证案,本为常见之脾肾阳虚证,先后三诊,遍用汗证名方不效,四诊运用真武汤覆杯而愈:例2督脉冷痛案,也为明显肾阳亏虚,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相得益彰,肾阳充足,督脉得以温煦,冷痛消除;例3“甲减”水肿案,仍为脾肾阳气衰微,改用功专力宏之真武汤加味,亦起沉疴。
  • 摘要: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厥阴阳微结,意在温阳生津液,开通表里内外,适宜于半表半里之阴证,冯世纶教授指出:"津液伤的严重,出现阳微结,下寒明显,则呈现半表半里阴证,就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方,非他莫属."本则病典型症状虽然是噎膈,但病机符合阳微结,径用本方三剂而愈,故特此报道,以扩大本方的使用范围.
  • 摘要:本文介绍一例白虎加人参汤加减治疗口渴失眠案。白虎加人参汤出自《伤寒论》,由石膏、知母、人参、甘草四味组成,功效为清热泻火,益气生津,此患者除有阴伤,还有心肝火旺之征,故加予黄连、淡竹叶、龙胆等品清心肝之火,全方补泻并用,攻补兼施,取得了较好效果。
  • 摘要:目前抑郁症是全球第四大疾病负担,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病的第二大疾病.中医药治疗抑郁症具有一定优势,《伤寒论》中早有大量条文记载类似抑郁症症状,为掌握抑郁症辨治规律,开拓治疗思路.临床上本人常用的柴胡类方(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四逆散等)及其加减合方治疗不同抑郁症,不但能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躯体症状,而且兼顾调理患者的体质.
  • 摘要:《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一一胡希恕》中曾记载一例瓜蒌薤白治遗精医案,并在文后提出疑问.遗精证临床较多,但使用瓜蒌薤白治疗则极为罕见.本文通过文献和论著查阅胡希恕先生的学术来源、方证对应中遗精证的辨证治疗和相关药证的论述,试从经方理论体系解读此例医案,以供临床参考.rn 《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胡希恕》瓜蒌薤自治遗精疑的医案中的遗精应为四逆散实证,而非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虚证。并且除了遗精这一主证,可能还包括胸中烦(瓜蒌实证)、泄重(薤白证)和烦热(栀子证)。这也体现了中医医案记载中“写法不一,或繁或简,风格各异”、“不求有症必记,但须突出有辨证意义的主症”的特点。此外,必须认识到,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质,是在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的、讲求一般疾病的通治方法。中医的许多理论是以个案报道的形式记载医生的诊疗过程,并对这些病例报道进行抽象总结形成理论,再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所以,学习医案,与其说学习前人的临床经验,不如说是学习机体对疾病反应的普遍规律以及适应整体的通治方法,简而言之就是学习诊治疾病的一般规律。而且,学习医案时,中医学工作者应该要有批判性思维,不唯书、不迷信权威、不照搬经验、不盲目从众,更不应该狂妄自大。从思维的角度来看,临床经验具有很大的时空狭隘性和主体狭隘性,任何临床经验都有其相适应的时空范围,超出了这个范围,也许会变成无效;另外,临床经验会随着其拥有主体的知识、经验的增长而不断完善,因而经验自身也具有相对性和发展性。中医学的发展需要创造性思维,就必须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主动地摆脱经验的束缚,不要过分依赖经验,而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事求是,辩证地发挥经验对于思维的积极作用,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临床经验。
  • 摘要:精神类疾病、情感障碍类疾病、以失眠为主的睡眠障碍发病率逐年升高,给社会、家庭带来严重的精神与经济的负担.精神病与抑郁症会丧失社会功能,失眠影响到社会功能的发挥,给患者本人带来严重心理负担.笔者运用经方治疗此类疾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其中某些疾病阳虚为本,属太阴者,从增强气化入手治疗,疗效显著.为什么可以通过治疗太阴病,改善细胞的气化从而达到治疗神志的病变呢?原来人在接受或感知到外界环境或自身躯体变化,引起的机体发生相应的行为和生理变化,被称为应激反应。应激反应的产生是主动的,而应激反应的消退或抑制,也是人身体的主动行为。而当人生病,身体机能失衡后,就会在非应激状态激发应激反应,出现焦虑、不寐、烦躁甚至精神异常等症状。而当人的疾病加重,机能衰退,能量不足时,应激反应产生后不能有效抑制,就会形成慢性应激反应,这时人表现出的就不再是单纯的症状,而是长期的情志病。当细胞机能下降的时候,也会产生病理代谢产物的停留和堆积,病理代谢产物需要溶液去溶解它,包括脂溶性的和水溶性,水或脂溶性的物质增多就叫做湿气,堆积的太多就是肿胀,就成了水饮。如果这些代谢产物刺激机体的机能亢进了就是湿热,如果引起机能下降了就叫做寒湿,如果表现的很重浊就叫做痰浊等等。这些病理代谢产物会通过体液的循环及神经系统对大脑进行一个负性的刺激。另外一方面,大脑中病理代谢产物的清除也是需要能量的,身体的能量不足时,就会造成病理代谢产物在大脑中堆积,进一步对大脑细胞造成伤害,影响脑细胞的机能,轻微的病变可能就是失眠,情绪的不稳定,严重的会造成抑郁症,精神类疾病以及帕金森综合征,阿尔兹海默病等等疾病。温阳增强气化,让细胞代谢水平增强,有助于减少病理代谢产物的生成。同时消化道也是大脑中病理代谢产物排出的一个出口,气化增强,胃肠道排泄功能就正常,为大脑中病理代谢产物的排出创造条件,有利于大脑中病理代谢产物的清除,以达到治疗脑部病变的目的。
  • 摘要:通过对《伤寒论》原文的分析,就太阴病发黄证治进行了初步探讨,认识到发黄是太阴病的主要表现,与太阴病的关系最密切,正如仲景所说“太阴当发身黄”,有黄即在太阴;太阴发黄的病机是寒湿在里,治疗则“于寒湿中求之”;并探讨了太阴厥阴合病、太阴少阴合病;太阴病脉浮,病势向外;太阴病寒湿入血、瘀血阻络是发黄的重要病理机制,并补出了健脾利水、温补肝脾肾、调和营卫和温阳活血相应方药,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摘要:《伤寒论》《金匮要略》对太阴病腹诊诊察方法进行了丰富而具体的描述,并显示出其主要腹证特点为腹部软弱、心下痞、振水音、悸动,拘挛、蠕动不安、腹鸣等腹征。太阴病主要方剂如理中类、苓术类、建中类等的辨证过程大多与腹证相关,甚至在某些病变过程中腹诊腹证成为主要证候,对太阴病方证对应关系实现以及方药选择起到主要作用。在实际临床诊疗中,进行腹诊诊察,并根据腹证判断太阴病病性病机及程度,决定方药,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 摘要:“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很简单、很实用的脉证。首先知道什么是浮脉,无论脉管走行表浅还是走行较深,无论脉管宽大还是细小,从摸到脉搏开始算浮沉,只要脉搏的搏动点在脉管的浮部,且向下按压脉搏力度减小这就是浮脉。浮脉的两个要素:搏动位置在脉管的浮部;向下按脉力变小。这说明人体内里的气出于人体的表层,如果寸关尺三部脉都是浮脉,说明“浮则为虚”,这个病人正处于气虚耗的状态,或曾经长时间处于虚耗的状态。如果寸关尺只有一部脉浮,则说明有表证未解,如果是只有寸脉浮说明表证未解且未经过分误治;如果关脉或尺脉浮说明表邪未解且误治入里。无论是虚劳的脉浮还是表证未解的脉浮,只要摸脉气口三盛,同时脉还浮,这时候病人的表现一定是太阴病的症状同时还有气浮于表的症状,这时候都可以用桂枝汤,起效很快,疗效持久。于临床几乎每天都会处几剂桂枝汤原方,剂量桂枝6~12克,赤芍6~12克,炙甘草4-8克,生姜一到两片,大枣一到两枚,处一到四剂,远程病人适当增加几剂,嘱病人睡前服,服后可饮少量热粥,温覆避风。处桂枝汤不可让病人汗出过多,若汗多则加重其虚,病反不愈。从临床反馈看效果很满意。
  • 摘要:本文总结了田雨河导师论治胸痹的临床特点及经验.田老师认为胸痹应以其临床表现深入细致的辨证、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运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合橘枳姜汤之灵感始于《肘后》《千金》方:治胸痹,胸中幅幅如满,习习如痒,喉中湿燥,唾沫。反复诵读,贴近临床,就是四个字:气塞短气,便可二方合用。按冯世纶医学六经辨证此证型为太阴阳明合病故二方合用。
  • 摘要:仲景书中有许多记载,危急重证,当现里阴证太阴病时,多用巴豆、白术等温热药吐下治之。rn 通过对仲景书的学习,通过对胡希恕先生的有关论述学习,通过联系临床实践,进一步认识到,腹满、心下痞满是里证常见证,是邪在里的表现,经方治疗里邪是通过吐下祛除病邪,但里证分阴阳,里阳证阳明病用寒凉吐下,里阴证太阴病用温热药吐下。这里可以明确,太阴病的治则,“当温之”,即含吐下作用。胡希恕先生总结的“里阴证可从吐下解,邪有直接出路”这一论述,见证于仲景书,亦见证于临床实践。rn 通过学习,认识到,太阴病的治则是“当温之”,其中包含了吐下。rn 胡希恕论腹痛:腹疼一证,更不乏阴性病。如呕逆、腹中寒痛的附子粳米汤证;寒疝绕脐痛(痛剧严重的小肠下漏,睾丸肿痛)等。一派虚寒,大乌头煎固然可用,但一般多用当归芍药散合四逆散加附子、吴萸取效。若寒疝同时兼有身疼者,也有用乌头汤和乌头桂枝汤的机会。若腹中大寒痛,痉挛得厉害的,因证而施,可予大建中汤。诸般卒病,腹满痛,痛如锥刺,甚至口噤假死,病势凶险者,只若寒实于内,无热证者,予三物备急丸吐下之。rn 综上所述:太阴病的治则:温中祛寒,包含吐下。
  • 摘要:从文献溯源对微饮的概念、症状表现、病位、病因、治法、方药进行归纳分析。微饮是水饮证中一种,乃水饮证之轻微者,以短气为主要临床表现,因其证轻,易为医家忽视,然识别微饮证对临床治疗心衰、慢性咳嗽以及一些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确有重要临床价值。
  • 摘要:恶性肿瘤是目前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放化疗作为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措施,在其在取得显著疗效的同时,不可避免会导致诸如放射性肺炎、膀胱炎,化疗药物相关性恶心呕吐、腹泻、手足麻木等副作用的产生.从中医药辨证观的视角出发,针对不同因素引起的放化疗毒副作用,运用《伤寒杂病论》所载经方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
  • 摘要:李玉贤主任医师为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在中医内科疑难杂病诊治方面师古通今,临证善用经方,诊治经验丰富.通过学生整理提炼李师活用半夏厚朴汤治疗梅核气重症之验案,再从六经辨证理论去分析李师用药之配伍,对学生学习六经辨证理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rn 对于本例患者,导师主张急则治其标,初诊以疏肝解郁,化痰利咽为法,配伍精妙之处有二:一曰遵仲景立方之意,化痰降气,兼合解郁散结之品以加强理气消痰之效。如,方中用半夏配厚朴化痰降气:浙贝母、生牡蛎、夏枯草配合欢皮解郁散结,据临床观察,此两组药物配伍化痰散结、理气宽胸之效甚速。二日肝脾胃同调,健脾化痰同时,和胃解痉除病根。如,茯苓配紫苏梗健脾渗湿除生痰之源,白芍配生姜、石菖蒲,温化水湿,和胃解痉,开窍宁神,除颈部被束之不适。二诊,肺脾肝同治,健脾疏肝、清肺化痰,三脏同治,一疏肝经郁滞,二除生痰之源,二清储痰之器,使痰气为患之标本均除,而使患者病获痊愈。rn 学生遵六经辨证分析老师选方用药:对于半夏厚朴汤,《胡希恕病位类方解》曰:“本方温中降逆化痰,很显然归属于太阴病”。《经方传真》曰:“咽部如有炙肉粘着,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即自觉的一种神经症……咽喉部位病变,为里虚寒,痰气郁滞所致”。本病病位在里,属太阴病,病性属虚实夹杂,既有里虚寒之病根,又有里虚寒导致的水饮不化,聚湿生痰,阻碍气机,形成的痰郁气结之实证,治当标本兼顾,温化痰饮之同时,兼顺气解痉,才能奏效。这与李师用药之妙,异曲同工,不谋而合。
  • 摘要:笔者开始喜欢经方是因为在临床应用中吃到了甜头.有那么几个病人初诊即用经方5剂或7剂给治好了,复诊时病人那高乎一切的赞誉之词满足了内心的专业成就感,于是乎继续读书深入学习,有机会即反复实践,体会颇深,借几则医案,展述三条:应用之中见奇效;临证之时多回顾;学习之后发奇想。当下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熟读、背诵、活记、实践。
  • 摘要:《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根据其理论在临床中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骨性关节痛,取得了好的疗效.虽是个案,具有偶然性,但偶然性中同时也具有普遍性.同时中医辨证论治,又是中医的特色所在.在疾病的发展治疗过程中,往往抓住某主症为突破口,就能起到好的疗效.rn 在太阴病证的治疗中,只要抓住了"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及"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二条原文精神,就能识别什么是太阴病及怎么治疗.rn 根据其临床表现按其"当温之",分别使用四逆辈类方治疗,就能取得好疗效.其中四逆辈包括了"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附子汤、真武汤"等温补脾肾的方剂.由此可见《伤寒杂病论》的科学性,方剂具有重复性,仲景不愧是医圣,"《伤寒》《金匮》"不愧是中医的经典.
  • 摘要:《伤寒论》是中医学重要典籍之一,历代注解此书者皆有所发挥.笔者在临床研究登革热期间,反复温习中医经典著作,对于《伤寒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笔者认为《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病的专著,而且是对一类外感病的论述;六经首先是六类病,书里的发病天数是写实的;《伤寒论》注重外感病的内伤基础,太阳病篇幅最长有其内在原因;《伤寒论》被奉为经典著作有其必然性,能满足这些必然性的中医学著作也可以成为经典.
  • 摘要:《伤寒论》以六经六气结合八纲作为认识疾病的分类方法,是基于"六经皆有营卫",笔者秉承清代伤寒学家,尤在泾先生伤寒六经皆有表证学术思想,并受姚梅龄老师对表证的认识影响,从表证入手治愈很多疑难杂病.例如1.从三阳表证太阴风湿表证治发热.2.从典型伤寒八症合并少阳阳明病论治高热.3.从少阳风寒表证治疗慢性咽炎.4.认识伤寒论麻黄汤证的病机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5.从宣透清营祛风解毒止痒,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rn 总之,六经皆有表证,很多疑难疾病,不从表证入手就很难找到治疗切入点,只有深刻认识表证和半表半里、里证的关系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的关联,才能破解疑难病,治愈一些西医公认的的不治之症,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及临床疗效.
  • 摘要:"痔、瘘"为肛肠科的常见疾病,多以手术治疗为主,除了中医外科的外用药物(如生肌膏、消肿膏),与中医内科似乎没有多大的关联性.然而随着对《伤寒论》学习、应用的进一步加深,笔者发现经方在肛肠科小天地里大有用武之地.rn 混合痔手术适应症主要以Ⅲ、Ⅳ期混合痔为主,Ⅰ期的混合痔以药物保守治疗为主,且多以清热、苦寒类的栓剂为主。对于口服中药能否有效治疗Ⅰ期的混合痔或者内痔,目前无经手的病例和临床经验,但是应用经方最大的心得是辨明方证。由于临床上没有典型的证,所以要见微知著,立足整体,去伪存真。若以便血的颜色或者病程的长短确定寒热虚实,断章取义的辨证往往可能会背离证的本质。rn 服生姜泻心汤后大便秘涩较前明显改善,虽无明显表证,遣用桂枝可以散发阳气,全方升降苦泻,兼具散发阳气之功。脾胃和解,升降如常,恢复斡旋之功有助于糟粕的排出。“六腑以通为用”,故治秘贵在调气,“大气一转,其气乃散”。rn 第三例该患者门诊以“便秘”收入院,目前西医逐步将“便秘”由“病”向“综合征”转变,术前行结肠慢运输试验、排粪造影明确出口梗阻型便秘、慢传输型便秘、混合型便秘。而传统中医独辟蹊径,将便秘作为一个症状对待,并且将其纳入证的范畴综合权衡。“口干喜饮,易于饥饿,五心烦热,神疲乏力,大便秘涩”是典型的胃阴虚证,应用竹叶石膏汤有增水行舟之义。轻用肉桂可使下焦津液上承于口,可以有效地缓解口干症状。当然有人认为石膏过于寒凉,有伤胃碍胃之弊,但是服药期间患者无纳呆腹胀,所以石膏碍胃须在证的前提下讨论,脱离证的前提讨论是毫无任何意义的。有是证,用是方。
  • 摘要:中医界对大柴胡汤的方证与临床运用问题各抒己见、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原文方证的考证、大柴胡汤临床运用的文献记载与大柴胡汤的个人运用经验总结等三方面的内容.本文就此内容进行了论述。《伤寒论》中用大柴胡汤治少阳邪热未解,阳明里热炽盛,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能食,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秘结,舌苔黄。《金匮要略》载:“按之心下满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临床上吾师其法而辨证用之治疗急性胆囊炎、阻塞性黄疸、急性胰腺炎、尿路结石疗效显著。
  • 摘要:本文针对《濒湖脉学》论及滑脉的主病可为蓄血证与传统中医瘀血理论之间的差异,通过文献查阅伤寒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关于蓄血证及其脉象的论述,同时依据古今名医医案的临床实践,从经典脉学理论分析滑脉可主蓄血证的原因,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中最为关键的辨证环节提供新的客观理论依据和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方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中医科门诊及部分住院的96例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9例在原有降糖方案基础上加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对照组47例在原有降糖方案基础上加用甲钴胺片口服治疗;经治疗30天后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综合疗效、症状与体征改善情况;结果:治疗30天后,治疗组疗效、症状及体征缓解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方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具有良好的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活血祛风法治疗瘀血挟风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将72例瘀血挟风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6例)两组,观察两组患者的偏头痛症状(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和头痛持续时间)和中医证候总积分.rn 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在降低头痛发作次数(p<0.05)、头痛持续时间(p<0.05),头痛程度(p<0.05)和中医证候总积分(p<0.01)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89%(临床控制8例,显效11例,有效13例,无效4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11%(临床控制3例,显效6例,有效13例,无效14例).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rn 结论:活血祛风法可显著改善瘀血挟风型偏头痛患者的偏头痛症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摘要:本文介绍一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仲景讲脉证病治,首先看脉,脉弦主肝、主寒,脉细主不足,脉滑主痰主热,单从脉象来看,似为肝风夹痰阻络证,口干、苔白亦支持该辨证,第一判断就是肝风夹痰阻络证,但思患者青中年男性,既往体健,除血压偶有偏高,无其他脑血管病高危因素,为何会得脑血管病?追问病因,方知患者昨日浙江来京,夜间洗冷水澡,南方前来北方,虽在初夏时节,但也寒热有别,旅途劳顿,气血失和,尚未休息调整,又遇冷水冲凉,内有气血失和,外感寒凉水湿,寒湿中络,发为中风。患者后背沉紧更证实了外感寒邪,脉弦主寒,脉细主不足,脉滑主寒痰郁而化热,故有口干口渴,辨证为中风—中经络—气血失和,寒湿入中经络,予古今录验小续命汤。方中麻黄、苦杏仁宣降肺气,透邪外出,桂枝温通经络,助麻黄驱邪外出,党参、当归、川芎调和气血,干姜温中化饮,石膏清透郁热,甘草调和诸药,防止发汗、清热太过。
  • 摘要:胃石是由于顽痰固结在胃内积聚而成,故中医治疗应该散结消痞。枳实苦而微寒,入脾、胃、大肠经,理气除痞,以消积以导滞,为治痞满、导积滞之要药。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薤白辛行苦降,通阳散结,行气导滞;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之功效,全瓜萎性味甘、寒,归经肺、胃、大肠经;清热散结、润肺化痰、滑肠通便;诸药组合可以消除胃内的顽痰固结。
  • 摘要: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第147、148条,是治疗少阳兼太阴脾虚寒证的有效经方,笔者经过加减化裁,根据方证对应原理,应用于临床与西药降糖药对比,治疗少阳不和、三焦失畅、脾阳不足、津液被伤、肝郁肝失疏泄所引起的糖尿病180余例,效果满意.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的特点,糖尿病是多发症,难治病,治疗是否有效,关键在于辨方证是否准确。柴胡桂枝干姜汤虽然是治疗少阳兼太阴脾虚寒的有效方剂。一方面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抓住共同病疾特点,进行辨证施治,另一方面根据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分析不同患者各个阶段的具体病机,灵活辨证,随证选方才能提高治疗效果,也充分感悟仲景经方的魅力与神奇。
  • 摘要:本文介绍一例热痹患者平素嗜酒及辛辣食物,加之经常冒雨、涉水劳作,致使湿热阻滞经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故发此病。然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湿热互结,则胶着难分,缠绵难去;故方选四妙散合白虎加桂枝汤加味治之。四妙散清热利湿,为治湿热之名方;白虎加桂枝汤具有清热、通络之功。二者合用,清热除湿,通络止痛,切中湿热阻滞经脉关节,气血运行障碍之病机,另加忍冬藤、连翘加强清热解毒之力;威灵仙、地龙、赤芍、防己、桑枝活血通络,祛风除湿,镇痛。诸药合用,相得益彰,故收效满意。
  • 摘要:仲景为医圣,是方中用冬葵子必有深意,或惧即将临盆而水邪日盛,寒气内生,危及胎儿,所以用葵子滑利之性以祛水邪,其反顾其本的特质,又能同时照顾胎元,兼通乳而利产后喂乳。一味之用功效却有多端,其精有如此者,诚医圣也!李鸿章尝云:“读经百遍,其意自显”,吾等当反复展读《神农本草经》,并时时臆思方义以推求仲师之真意,扩充自己对诸药的了解;并勤于临床,多方验证。再者目下论中医药系伪科学无疗效者甚众,其原因除了因年代久远,语义深奥,仲师及诸先贤的精义不能彰显外,加之诸药材的品种繁杂,一药有数名者也所在多有,遑论珍贵药材以假乱真以敛财者,冬葵子一药,有说其为冬瓜之子者,或说其为锦葵科植物冬葵的干燥成熟种子,《本草衍义》十九卷中说其为葵菜籽也。除了再三求证于诸本草文献外,尚需反复印证于实际。如此才能探知仲师之原意并发挥该方的效能,以竟全功。
  • 摘要:无论太阴还是阳明,均可出现虚实。就太阴病而言,虚是其主色调,毕竟太阴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但这并不妨碍太阴可以出现虚中挟实甚至纯实无虚者,如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当归芍药散证、大黄附子汤证、外台走马汤、三物备急丸、桔梗白散证等。rn 与太阴相对的阳明病,则以实为主色调,“胃家实是也”是其主要特征。尽管如此,或因体质原因,或因热邪内盛必然伤津之故,阳明病也完全可以出现虚证。如前所述的麻子仁丸、竹叶石膏汤、白虎加人参汤证等。rn 既然以胃肠之里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的太阴病与阳明病,均可以出现虚实二端,那么以八纲中的虚实这把尺子分辨里阳(阳明)与里阴(太阴)就失效了,唯一剩余的尺子也就是寒热了。换句话说,寒热是分辨阳明太阴的唯一标准。毕竟寒热易知,虚实难辨,“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侯”即有此意。
  • 摘要:从《伤寒论》原文以及后世应用看,六经均可以见到下利,不能见到下利一症,即只考虑太阴病,这很容易导致临床误治。并且,从版本考证的角度,太阴病提纲中出现的“自利益甚”,是值得商榷的。结合临床来看,最容易被忽视的太阳病下利和阳明病下利,不容易理解的是少阳病下利。临床辨别下利一症的寒热虚实,既对进一步明确辨识六经有价值,也对灵活运用经方有指导意义。
  • 摘要:太阴病是临床常见病,在六经辨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理解太阴病的内涵和外延将大大提高我们临床辨证水平,笔者结合临床经验,将从太阴病的定义、诊断标准和临床运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请同道不吝赐教.rn 《伤寒论》第273条提到了太阴病的提纲证:“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现行《中医诊断学》教材认为太阴病证为“脾阳虚弱,寒湿内生,以腹满而痛、不欲食、腹泻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而且教材认为太阴病可由寒湿之邪直接侵犯脾胃而成,亦可因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所致。脾阳虚弱,寒湿内生,气机阻滞,故腹满时痛;脾失健运则食纳减少;寒湿下注则下利;寒湿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呕吐;阳虚而失于温煦,故四肢欠温:脾阳虚弱,鼓动无力,故脉沉缓或弱。笔者根据临床经验和个人体会,将太阴病的标准定为以下四个:大便偏稀;胃脘部胀满;畏寒、肢冷、疼痛;脉沉弱无力。在临床上要重视太阴病的合病,病机过于复杂时需要单刀。
  • 摘要:笔者多年来参加全国经方论坛,学习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教授传承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并拜师于伤寒大家姚梅龄教授门下.学习了全国伤寒名家对《伤寒论》诸条文深刻理解及应用,活用经方经验及体会,对经方辨治体系及经方应用有了新的认识;临床治疗糖尿病肾病水肿病人,从《伤寒论》《金匮要略》条文认识,对辨证论治有了深刻的理解.临证中灵活应用经方、时方、温病、经验方或经方时方合用,临证水平显著提升.
  • 摘要:历代医家及著作对眩晕的病因病机认识不尽相同,大多数医家认为风、火、痰、瘀、虚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并从脏腑、气血、阴阳等方面立论进行辨证治疗.导师赵德喜教授以中医经典《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证对应"的思想,重新审视本病的中医证候特点,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眩晕与太阴、水饮密切相关,并在临床治疗上采用《外台》茯苓饮加味治疗太阴饮停型眩晕,获得了十分显著的疗效.
  • 摘要:肠梗阻为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中医常辨为阳明腑实证,然而通过临床症状表现,发现急腹症并非均热证,亦可出现寒证.笔者通过运用大建中汤治疗肠梗阻一案,深刻体会到胡希恕、冯世纶老师所述"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的深刻意义所在.大建中汤为心胸中大寒痛,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又有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还是以疼痛剧烈伴有包块为要点;附子粳米汤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方中含有半夏止呕,还是以腹痛肠鸣呕吐为主。经方治病,不论症状多么复杂,只要根据症状反应,辨清六经,再辨明方证,即可取效.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