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寒热

寒热

寒热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34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95篇;相关期刊149种,包括光明中医、吉林中医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四次内经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2010年全国中医肿瘤学术年会、中国中医药学会建会20周年学术年会等;寒热的相关文献由62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艳、王振国、徐灵胎等。

寒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3 占比:71.2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88%

专利文献>

论文:95 占比:27.86%

总计:341篇

寒热—发文趋势图

寒热

-研究学者

  • 李艳
  • 王振国
  • 徐灵胎
  • 王世军
  • 于华芸
  • 张斌
  • 徐峰
  • 曾绍校
  • 李玲
  • 林少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张安国
    • 摘要: 春季是由冷变暖的关键季节,易出现寒热交替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为病菌的滋生提供了机会,成为生猪疾病的高发期。为降低春季生猪疾病的发生率,要根据春季高发疾病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保障猪群健康养殖。
    • 魏永彬; 晁若瑜; 孙德禹; 吴建林
    • 摘要: 六经病欲解时是《伤寒论》中诊治疾病的重要理论,是天人相应理论的具体应用,从自然界气机升降出入对人体气机影响角度,阐释六经病欲解时。寅至辰时,自然界阳气初升,人体之气也随之升达,此时少阳经可借天时祛邪外出,如邪气较轻,人体可借初升之少阳之力鼓邪外出,症状减轻而“欲解”;反之,如邪气较盛,正邪旗鼓相当,相互交争,寒热往来等症状加重而“欲剧”。巳至未时,自然界阳气升发到顶点,人体之气也升发至体表,人体借天时之力鼓邪外出,太阳经证症状减轻而“欲解”;此时人体阳气浮于表,体内热力稍减,故太阳腑证诸症状减轻,也表现为“欲解”。申至戌时,自然界阳气开始收敛,人体之气随之收敛体内,体表阳气减少,故阳明经证热象稍减而“欲解”;阳气向体内聚集,在里之热邪被内收之阳所引动而发热加重,故阳明腑证“欲剧”。亥至丑时,自然界阳气收敛到一定程度后继续收敛入阴分,太阴是三阴病的开始,太阴脾虚寒是太阴病的主要机制,故阳气先到太阴助脾阳温化寒湿,调气升降,表现为“欲解”。子至寅时,自然界阳气敛降到极致,也即封藏,人体之气随之也封藏于里行温煦之功,故少阴寒化“欲解”;对于少阴热化证,此时阳气入阴,蒸腾阴液,且引动在里之邪热,故症状加重而表现为“欲剧”。丑至卯时,自然界阳气敛降到极点之后开始上升,人体之气随之开始升发,厥阴病多为寒热错杂证,如患者厥阴病寒多热少,疾病可借此阳气来复之机而减轻,表现为“欲解”;反之,如热多寒少,则此时阳气渐升可能会热上加热,导致病情加重表现为“欲剧”。
    • 谷绍飞; 李艳; 李明强; 纪超凡; 程修平; 廖强; 陈苗
    • 摘要: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李济仁“寒热”治痹思想指导下针药结合对膝骨关节炎阳虚寒凝证的治疗效果,观察其对关节功能和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方法:将90例膝骨关节炎阳虚寒凝证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针刺组和针药组,每组30例。中药组给予温络饮加减方口服,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针药组给予中药加针刺治疗。观察3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治疗前后的变化,并计算各组的总有效率。结果:与针刺组比较,针药组治疗后的WOMAC评分和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药组比较,针药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药组的总有效率为100%(30/30),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86.7%(26/30),中药组的总有效率为83.3%(25/3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寒热”治痹思想指导针药结合治疗阳虚寒凝证膝骨关节炎可有效改善WOMAC评分、VAS评分水平,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临床疗效。
    • 刘彩艳; 任杰; 卞根霞
    • 摘要: 目的:探讨布洛芬对大鼠心率、血压的影响,推导其寒热属性。方法:SD大鼠48只按体重随机均分四组,对照组(给予0.3%CMC-Na溶液)、布洛芬低、中、高浓度组(按体重折算分别给予62.5、125、250 mg/kg的布洛芬溶液),每组灌胃1次/d,各组大鼠在第7天灌胃后4 h检测心率、血压。结果:布洛芬低、中、高剂量组的心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布洛芬后,大鼠的血压变化不明显,基础心率加快,推导其药性偏热。
    • 谢秀珍; 徐颖绮; 苏萍萍; 周秀; 王佳善; 金竹青
    • 摘要: 为从中医从寒热角度探讨肺系疫病的单味药治疗经验,此研究收集《中华医典》(第5版)数据库中涉及用单味药治疗肺系疫病的相关文献,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在收集的文献中,发现治疗肺系疫病的单味药有葱白、淡豆豉、夏枯草、枇杷叶和甘草,根据感染的疫疠邪气夹寒夹热的属性不同,可用葱白、淡豆豉治疗以阴寒为主的肺系疫病;夏枯草、枇杷叶、甘草治疗以热象为主的肺系疫病。此研究通过对古代治疗肺系疫病的单味药进行总结,以期为中医药积极参与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乃至今后新的肺系疫病治疗提供更多前人经验。
    • 钟耀欣
    • 摘要: 茈胡原文:茈(chái)胡,味苦,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一名地薰。译文:茈胡,味苦,主治心腹、胃肠内气机郁结不散,使饮食积聚不化。能治寒热邪气使人发冷发热,能推陈出新。长期服用使身体轻巧,眼睛明亮且添阴精。另一个名字叫地薰。
    • 付朝红
    • 摘要: 小柴胡汤是伤寒经方,也是临床常用方,为“和剂之祖”,被 历代医家所珍视,中医师在临证中多以小柴胡汤为底方辨证 论治各种疾病。
    • 董艳; 高嘉良; 李赵陵; 李军; 王阶
    • 摘要: 口涩为临床常见症状,不仅表现为口中涩滞,如食生柿舌体粗糙而干涩,舌味觉异常无法正常辨识五味,还常常影响食欲,故往往为患者所苦之症.因其可见于发热、腹泻、黄疸、糖尿病及肿瘤等多种急慢性疾病,而目前尚缺乏较为系统的病机认识,多数医家以热论治却未能屡获全效.有鉴于此,本文基于口涩的古代文献记载,探讨其寒热虚实之病性、所主脏腑之病位,进而论述其古方辨治之法.口涩是机体津液代谢失调的外在征象,其病机之本为口中干燥失润、滞涩不滑,多由邪热亢盛、燔灼津液,或津液亏虚、口舌失养,或寒结阳气、凝滞气机、津不上承所致,其病位主要在心、肺、脾和肾,故临床辨治当据其所在之脏而调之,辨证运用降火、滋阴及温阳散寒等治法.
    • 胡秀红; 杨洪庆; 李丹露; 王静; 牛哲莉; 杨洪娟
    • 摘要: 紫癜性肾炎是由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肾脏损害,血尿、蛋白尿、皮肤紫癜是诊断紫癜性肾炎的必备症状.本文对杨洪娟临床治疗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经验进行剖析,认为紫癜性肾炎基本病机在于"气病及血",以"益气调气以和血"为原则治疗"紫癜性肾炎",具体辨证从皮肤紫癜入手,以斑色辨寒热,斑色红赤主热,斑色紫黑主热极属阳证,斑色淡红主虚寒,斑色青紫主实寒,斑色紫暗主血瘀属阴证,从脉诊辨虚实,脉大、浮、数、动、滑为阳属实证,脉沉、涩、弱、弦、微为阴属虚证,按分布辨经络,发于四肢外侧及腰背紫癜多为阳经病变,发于四肢内侧及腹部的紫癜多为阴经病变,由经络辨脏腑.在层层深入的辨证过程中明确病机病位、寒热虚实,见瘀斑之脏腑经络审其寒热虚实而调之,处方用药以"补中益气汤联合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加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 魏丹丹; 朱星昊; 春花; 宗咏花; 吴宗耀
    • 摘要: 研究发现,阴阳学说在藏医学中的应用见于公元8世纪的藏医经典《四部医典》,并将其基本学说贯穿于藏医药学的基础和临床.藏医学中虽然关于阴、阳的直接记载较少,但研究发现多以寒、热表述,藏医学寒热学说成了阴阳学说的代名词,且在《月王药诊》《四部医典》《医学四续》等典籍中均有记载.通过对藏医药学中应用阴阳学说进行梳理发现,主要用于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活动的功能物质、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疾病诊断、治疗和养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