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邪气

邪气

邪气的相关文献在1935年到2022年内共计25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中国文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篇;相关期刊148种,包括河北中医、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8年全国中医学方法论研讨会等;邪气的相关文献由348位作者贡献,包括周一海、张光霁、贾海骅等。

邪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2 占比:96.8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40%

专利文献>

论文:7 占比:2.80%

总计:250篇

邪气—发文趋势图

邪气

-研究学者

  • 周一海
  • 张光霁
  • 贾海骅
  • 赵凯维
  • 赵红霞
  • (清)张志聪
  • 孙广仁
  • 张吉鹍
  • 李国栋
  • 武国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胡蔓
    • 摘要: 正气和邪气是中医里常常出现的词汇。对普通人来说,它们到底指的是什么?和健康有着怎样的辩证关系?一身“正气”未必不会生病《黄帝内经》有这么一句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的是只要身体正气强盛,外邪,如风、湿、寒,就不容易侵入身体,这强调的是正气的重要作用。正气是人体抵御外邪、防治疾病的一种内在力量,所以正气是非常重要的。
    • 张维波; 宋晓晶
    • 摘要: 通过对《黄帝内经》的文本分析,结合现代生命科学知识,指出真气为人体依据自身DNA而合成的内源性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为人体的先天之气。经气是经脉中运行之气,包括后天水谷转化而成的营卫之气和先天真气;正气包括经气和自然界随季节出现的正常物理因素;邪气是自然界的非正常物理因素和人体中的病理物质及异常微环境;宗气是人体中各种气体的总称。《黄帝内经》中各种气的概念分别代表身体中各类肉眼不可见的精微物质或物理因素。
    • 唐心浩; 郝赛楠; 田心语; 郑晓红
    • 摘要: 基于药物性味、归经、主要功效与今世之药物临床运用的归类统计分析,结合诸代医家对“邪气”的有关论述,系统分析《神农本草经》中邪气致病特点与祛除邪气的治则治法。《神农本草经》所言之邪气泛指各类病邪病因,既包括六淫之气等外感病因,亦有七情内伤等内生病因,瘀血痰饮等继发性病理产物亦属于“邪气”范畴;“邪恶气”“邪结气”“毒气”等皆属于“邪气”范畴。邪气易于在人体正气不足的情况下袭害人身,其可藏于五脏六腑而内生痰瘀以致病;某些邪气可通过多种媒介传播进而引发传染性疾病。扶正祛邪及以毒攻毒的方式可驱邪气于体外,适度锻炼、调畅情志,节制饮食等方式可预防邪气的侵害。
    • 摘要: 宜补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中医角度讲,有些疾病是由于外感风寒、湿暑燥火等邪气所致。三伏天气温最高,自然界阳气最旺盛,同时人体的阳气最充沛。此时补阳,可以去除寒邪,不但能治愈疾病,而且让人在炎热的环境里不会闷热、烦躁。宜食补。三伏天湿气极盛,湿邪最易伤脾,常使人四肢发软、胸闷、食欲不振。饮食要以清淡为主,有营养、易消化、忌生冷油腻。瓜菜清热,冬瓜、黄瓜、苦瓜、山药、芹菜等都是祛湿佳品。
    • 尚昊; 贾新华; 张心月; 邵雨萌
    • 摘要: 孤立性肺结节属肺部结节性微小病变,多为单发,有良性与恶性之分,但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定性诊断较困难,随着低剂量螺旋CT普及和肺癌筛查项目开展,人群中检出率显著上升。中医尚无相关诊疗指南,临床治疗主要基于医家经验。本文通过对“气有余便是火”内涵的深刻解读,从六淫化火、五志化火、脏腑火旺等方面阐述邪火的形成及其与孤立性肺结节的联系,立降气泄火、化痰祛瘀、扶其正气等法进行论治,以期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
    • 郭茜文; 刘芳媛; 沈影; 韩凤娟
    • 摘要: 卵巢癌是妇科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健康。随着现代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推广和发展,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而中医学自古对情志致病就有系统的记载和论述。我们拟从情志伏邪角度出发,通过结合伏邪理论、“情志伏邪”的致病特点,阐述女性长期处于抑郁焦虑状态下形成卵巢癌的机制,并结合脏腑辨证,从肝、脾、肾三脏论治卵巢癌,以期为预防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 庞素银
    • 摘要: “温者,火之气也,自口鼻而入,内通于肺。”春季阳气生发,又到了温病容易流行的季节。风热邪气取道口鼻侵袭人体引起温病,起病急骤、传染性强。
    • 钟耀欣
    • 摘要: 茈胡原文:茈(chái)胡,味苦,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一名地薰。译文:茈胡,味苦,主治心腹、胃肠内气机郁结不散,使饮食积聚不化。能治寒热邪气使人发冷发热,能推陈出新。长期服用使身体轻巧,眼睛明亮且添阴精。另一个名字叫地薰。
    • 张宝华
    • 摘要: 古代医家认为,春风、夏暑、秋燥、冬寒,既是正常的气候,又是可能成为致病的邪气。当气候骤变,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或由于先天不足,适应能力差,或由于人体调节机能失常,适应力减退,均容易发生疾病,造成气血阴阳的亏损。这就需要及时食补或药补予以补养调整。冬季骤冷,人们可以通过合理的膳食,增强抵御寒冷的能力。此时若善于采用药膳对症调理,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贺娟
    • 摘要: "邪气"亦称为"虚邪",是《黄帝内经》病因学核心范畴.邪气亦称虚邪,二者在《黄帝内经》中有明确的性质指向、发生背景、致病时机等认识.邪者斜,是指自然气候中非时令之气,具有致病性;虚邪的概念源自运气理论,是指中运不及、本位气虚引动其它时令的气候来至,又称为胜复之气.对邪气、虚邪进行深入解读,对正确阐释《黄帝内经》的病因学理论,以及充分发挥其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