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宗气

宗气

宗气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5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06128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光明中医、吉林中医药、实用中医药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3年中医药防治心病学术年会、2009年全国中医耳鼻喉学术传承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等;宗气的相关文献由30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永春、彭锦、杜廷海等。

宗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4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06128 占比:99.93%

总计:206275篇

宗气—发文趋势图

宗气

-研究学者

  • 李永春
  • 彭锦
  • 杜廷海
  • 杨燕
  • 甘霞
  • 盛阳
  • 胡镜清
  • 郭丽
  • 乔文军
  • 付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白烨升; 陈伟佳; 曾奇; 窦群立
    • 摘要: 脊髓梗死作为一种发病率极少、损伤程度严重的疾病,中医根据其临床特点将其归属为“痿证”“骨痿”,病位在骨与脊髓,历代医家对骨痿的病机多以肝肾阴虚为主,很少论及宗气对骨痿的直接影响。本文基于一则脊髓梗死病例,以“宗气”为病机角度阐述骨痿的发病机制,梳理脊髓梗死的辨证及治疗,认为宗气下陷是导致该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兼有肝肾阴虚及脾胃气虚,进一步导致湿痰瘀血等病理产物的产生,加重疾病的病情与愈后。
    • 张维波; 宋晓晶
    • 摘要: 通过对《黄帝内经》的文本分析,结合现代生命科学知识,指出真气为人体依据自身DNA而合成的内源性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为人体的先天之气。经气是经脉中运行之气,包括后天水谷转化而成的营卫之气和先天真气;正气包括经气和自然界随季节出现的正常物理因素;邪气是自然界的非正常物理因素和人体中的病理物质及异常微环境;宗气是人体中各种气体的总称。《黄帝内经》中各种气的概念分别代表身体中各类肉眼不可见的精微物质或物理因素。
    • 邓兆岿; 阚诗云
    • 摘要: 社区获得性肺炎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临床表现不典型。中医认为老年肺炎患者多正气亏虚,宗气发挥了扶正祛邪的重要作用,该文从补益宗气、化痰、活血、利水、养阴方面论述调补宗气之法,为治疗老年肺炎提供学术思路和临床经验。
    • 周扬海; 谷孝芝
    • 摘要: 机械通气为现代抢救重症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但可能使宗气“行呼吸、贯心脉”的功能被抑制,甚至会出现大气下陷。笔者认为困难撤机与大气下陷密切相关,临床上可从升补宗气为方向治疗。
    • 王艳鹏; 孔令博; 林运霞; 陈腾飞; 柴立民
    • 摘要: 刘清泉教授临床擅于救治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对于喘脱危证的救治具有独到的见解和经验。其提出“宗气大虚”是导致喘脱危证的重要病因病机,临床中运用益气温阳法,补益“宗气”,温阳固脱,发挥宗气“走息道而司呼吸”“助肺司呼吸”“贯心脉行气血”的生理功能,从而救治喘脱危证。
    • 毕一航; 张艳
    • 摘要: “大气下陷”是我国近代医学大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出的重要理论,其代表方升陷汤治疗气虚导致的各种慢性疾病疗效显著。线粒体在心力衰竭发病中有重要地位,是为人体提供能量的重要场所,线粒体产生的三磷酸腺苷是人体最直接的能量来源,也是心脏心肌细胞收缩偶联运动的物质基础,线粒体与大气的功能较为相似。该文探讨基于“大气下陷”理论的大气与线粒体在心力衰竭中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用药开拓新的思路。
    • 崔莹莹; 陈会君; 周亚滨
    • 摘要: 扩张型心肌疾病病机以宗气虚乏为本,以痰浊、瘀血致三焦不利,络脉阻滞为标。临证从气、血、水三方面调节,治气以补宗气、理气、气阴双补并用;治血以活血通络为主;治水以通利三焦,通补并用为主。同时注重养心安神,采用养心汤为主方,并运用经验药对及角药包括: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生地黄,甘松、炙甘草,葶苈子、大腹皮,土鳖虫、水蛭等。
    • 庄岳钗; 樊莉
    • 摘要: 冲脉有“经络之海”“血海”之称,胃及足阳明经有“水谷气血之海”之称,二者皆与气血运行相关。在中医学领域特有的“气理论”中,动气既可为“宗气”之异名,也可指“脐下肾间动气”。胸中宗气输布全身、运行气血有赖于胃这一气血生化之源,而肾间动气则是基于“伏膂之脉”的发现,从而演化、发展了更为完整的气血运行体系。冲脉与胃的联系在经络循行上联系紧密,但胃通过经隧与五脏六腑建立联系,冲脉还与足少阴肾、足厥阴肝、任督二脉等建立联系。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方面,冲脉与胃共同促进先天之真气与后天之宗气输布脏腑经络,冲气上逆与胃气上逆常并称冲胃气逆。冲脉“血海”之盈亏有赖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滋养,充盈则血海功能正常,亏虚则血海失养,可致月事不以时下、胞胎不固。
    • 庄岳钗; 樊莉
    • 摘要: 冲脉有"经络之海""血海"之称,胃及足阳明经有"水谷气血之海"之称,二者皆与气血运行相关.在中医学领域特有的"气理论"中,动气既可为"宗气"之异名,也可指"脐下肾间动气".胸中宗气输布全身、运行气血有赖于胃这一气血生化之源,而肾间动气则是基于"伏膂之脉"的发现,从而演化、发展了更为完整的气血运行体系.冲脉与胃的联系在经络循行上联系紧密,但胃通过经隧与五脏六腑建立联系,冲脉还与足少阴肾、足厥阴肝、任督二脉等建立联系.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方面,冲脉与胃共同促进先天之真气与后天之宗气输布脏腑经络,冲气上逆与胃气上逆常并称冲胃气逆.冲脉"血海"之盈亏有赖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滋养,充盈则血海功能正常,亏虚则血海失养,可致月事不以时下、胞胎不固.
    • 闵潇; 曹; 朱健; 焦拥政
    • 摘要: "宗气"是中医学重要的概念之一."宗气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多种临床疾病的治疗.通过文献挖掘、理论研究以及临证观察,"宗气"在男性勃起功能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殖活动作为人体重要生命活动之一,与元气盛衰联系紧密.宗气根于元气、反哺元气,助元气滋养全身,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宗气贯心脉以行气血,走息道以行呼吸,统领全身诸气血脉,对人体气血正常运行至关重要,能保障阴茎的气血灌注和濡养.宗气主司人体"视、听、言、动"等多种运动、感觉功能,能振作精神和心思脑力,有助性唤起,维持性兴奋.对于有"宗气不足"表现的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可从调补宗气入手,以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升陷汤"为基础方,随证辅以化痰祛浊、健脾益气、补肾填精等方药进行治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