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3年中医药防治心病学术年会
2013年中医药防治心病学术年会

2013年中医药防治心病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兰州
  • 出版时间: 2013-08-30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2013年中医药防治心病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高血压作为目前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慢性疾病之一,长期高血压所造成的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导致脑出血、心肌梗死、肾功能损伤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严重的威胁到了我国居民的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优势在高血压引起的靶器官损害保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医药注重的是整体调节,其优势主要体现在改善症状,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稳定疗效,逆转靶器官损害,减少并发症等方面,并且能从多靶点,多层次有效防止其发生,发展,这已被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所证实。但目前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剂并发症机制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很多中药的降压机理不明,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证,而且中药降压效果尚不理想,起效也较慢,半衰期短,需多次给药,单次剂量常多达数片,患者依从性差,不适宜长期服药;中药煎剂服用不便,不利于长期应用和推广,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加强中药复方治疗高血压病作用机制的研究,对中药复方进行系统的、多层次的、多靶点的、多效应的系列研究,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基因水平研究中药降压机理,并筛选出更为有效的中药复方及其有效组分,改进药物制备剂型,从而进一步提高中药防治高血压及并发症的水平。
  • 摘要: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历来以肾水不足、肝阳上亢为根本,李教授治疗高血压痛吸取了各家之说,提出以下观点: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化痰祛湿、健脾和胃,镇肝熄风,清热泻火四法.并通过实际案例论述了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良好效果。
  • 摘要: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运用了足量且合理联合的3种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后,血压仍在目标水平之上,或至少需要4种药物才能使血压达标时,称为难治性高血压或顽固性高血压,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施治30例顽固性高血压,取得良好效果。顽固性高血压的原因,西医认为有:1.排除血压测量的误差;2.了解服药的剂量和依从性;3.寻找引起血压升高的其他因素:膳食钠盐摄入过多可显著抵消降压药的效果。过量饮酒,如每天饮白酒2两或啤酒2瓶以上,也会使血压升高,且饮酒量越大,血压升高越明显。4.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参考文献制定三种治疗方案:阴虚阳亢型:主要行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治疗。瘀血痰阻型:主要行化瘀、活血、通窍治疗。阴阳两虚型:主要行滋阴补阳治疗。本研究初步效果良好,两组患者相比较,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由于病例数少,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摘要:目的:探究社区中医干预技术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及生存质量的影响.rn 方法: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纳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肝阳上亢证和心肝两虚(含冲任失调)证.中医组和对照组患者均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接受高血压非药物疗法基础干预,中医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高血压非药物疗法中医干预,包括:辨证施膳(中医饮食指导)、辨证施功(七段通调降压功)、辨证施治(穴位自我保健按压).干预期为1年,分别于干预后3、6、9、12个月时进行随访.测定干预前及每次随访时的随机血压变化.中医组在干预前、12个月时分别进行SF36量表和TCM-SCL-36问卷评估;对照组在干预12个月时进行SF-36量表、TCM-SCL-36问卷评估.两组在干预12个月时完成参与者知识掌握及依从性调查问卷.rn 结果:干预12个月后,中医组收缩压下降(9.93±11.63)mmHg,对照组收缩压下降(4.06±9.42)mmHg;中医组舒张压下降(9.23±9.09)mmHg,对照组舒张压下降(2.33±8.20)mmHg;中医组血压控制率提高32.65%,对照组提高18.00%.中医组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rn 结论:社区中医干预可在降低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提高高血压控制率.社区高血压患者对中医干预依从性较好,且参与中医干预能够提高患者对高血压防控的意识及主动性,进而加强对基础干预的依从性.综合干预能改善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Ⅰ级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菊明颗粒配合耳压法干预阴虚火旺型Ⅰ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rn 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统计学分析处理的方法,整理、归纳140例Ⅰ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并用菊明颗粒配合耳压法对其中的阴虚火旺型患者进行干预,观察干预前后各指标变化.rn 结果:①中医证型分布,由多到少排列为:阴虚火旺型,痰浊壅盛型,痰瘀互结型,阴虚血瘀型,气阴两虚型,心脾两虚型,阳虚血瘀型.②干预前后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有下降,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第1、2、4、8周血压降低幅度与干预前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症状积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研究表明Ⅰ级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以阴虚火旺型,痰浊壅盛型,痰瘀互结型,阴虚血瘀型,气阴两虚型,心脾两虚型,阳虚血瘀型依次递减.菊明颗粒配合耳压能显著改善阴虚火旺型Ⅰ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和临床症状.
  •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中医证型与脂联素水平的关系.方法:将100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分为痰证组、瘀证组、痰瘀互结证3组,并与30例年龄和性别相当的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脂联素(APN)水平.结果:痰瘀互结证组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各组脂联素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痰瘀互结证组形成斑块较多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APN呈负相关.结论:通过中医证型可初步判断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脂联素的异常变化及斑块形成情况.
  • 摘要:老年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发病率高,表现出收缩压增高为主,脉压增大,血压波动大、并发症多的临床特点,其治疗率、控制率低,对老年人危害很大,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针对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西药降压注重个体化降压治疗,强调小剂量、多种药物联合、逐步使血压达标.中药在老年高血压治疗中的优势在于整体调节效应、保护靶器官、纠正合并症,使症状明显改善、与西药合用减除副作用、降压平稳和缓等.分析老年高血压中医病因病机,肾精亏虚是老年高血压病理机制中基本的环节和特点,肾精亏虚证是老年高血压临床常见中医证候类型,其治疗原则为滋养肝肾、填精养髓,方选左归饮加减,补肾养精,充养脑髓.
  • 摘要:文章举案例3则,介绍李庆海教授重用黄芪治疗难治性高血压(气虚型)的经验.李老师认为,高血压属中医本虚标实之证,病理在于风、痰、火、虚、瘀,夹杂为病;对于难治性高血压属中医气虚者重用黄芪,以益气固本、升清降浊,血压平稳,而达治病求本之功.
  • 摘要:本研究观察心脏康复加中医辨证施治对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NOT-proBNP的影响.讨论相对于西医面对大部分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统一性,中医针对个人差异治疗的方法显然更具有针对性。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参照心功能分级探讨中医辨证分型的规律,简便易行,临床容易掌握,有利于探讨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的规律。本研究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治疗组以纽约心功能为依据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结果显示临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总有效率及临床显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均P<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血清BNP变化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
  • 摘要:心肌线粒体作为"能量工厂"为心肌提供能量,同时是心肌生物氧化的场所,维持心肌正常舒张和收缩,保证心脏组织正常生理活动.心力衰竭中能量饥饿是公认的观点,宗气是推动和维持心脏活动的精微物质,宗气失调和宗气虚损影响心肺功能.通过研究心肌能量代谢对心力衰竭的影响,以及心肌线粒体在宗气虚损和心力衰竭的相关性,推测宗气的物质属性可能是心肌线粒体,宗气异常可能引起心肌线粒体功能紊乱,久治不愈伴随相关病因则能引发心力衰竭.
  • 摘要:目的:对乌鲁木齐市老年高血压的中医证型、中医症候分布及老年高血压分级、动态血压及其他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乌鲁木齐市老年高血压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本地区老年高血压的中医药防治提供临床依据.rn 方法:收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及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门诊及住院患者中,以高血压病为第一诊断的老年患者共289例.分析其中医症候特点、中医证型分布、高血压分级、动态血压结果及合并疾病等情况分布规律.rn 结果:在28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痰湿壅盛证(114例)>气阴两虚证(84例)>阴虚阳亢证(66例)>肝火亢盛证(25例).中医辨证分型以痰湿壅盛证多见,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头胀、失眠、心悸、疲乏无力等.本地区老年高血压分级以3级多见,动态血压监测以非杓型改变为主,合并并发症较多.rn 结论:痰湿壅盛证是乌鲁木齐市老年高血压的主要中医证型,证型分布及临床症状均具有地域特点.
  • 摘要:目的:评价中药静脉制剂干预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n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1年第4期)、PubMed(1966-2011.11)、EMbase(1978-2011.11)、CBM(1979-2011.11)、CNKI(1979-2011.11)、VIP(1989-2011.11)等中外生物医学数据库,收集有关中药静脉制剂干预急性心肌梗死方面的临床随机和半随机对照试验,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由2名评价者独立选择试验、提取资料,交叉核对评价所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rn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1项研究,共计171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静脉制剂+常规治疗较常规治疗能够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RR=0.53,95%CI(0.30,0.93),P=0.03]、显著减少恶性心律失常[RR=0.42,95%CI(0.22,0.80),P=0.008]和心力衰竭[RR=0.31,95%CI(0.16,0.61),P=0.0007]的发生.rn 结论:中药静脉制剂+常规治疗显示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恶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的作用,但是由于纳入的研究文献质量均较低,加之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从这些研究中获得的证据强度不高.今后的研究应在试验前进行样本量的估算,采用正确的随机分配及隐蔽分组方案,根据测量指标采用盲法,应采用CONSORT标准,提高研究报告质量.
  • 摘要:保护缺血心肌,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延长心肌细胞寿命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重点.目前研究发现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SIRT1)通过调节信号转导通路p53、核因子-κB、FOXO家族影响凋亡信号及细胞寿命.在中医"去瘀生新"理论指导下,近年来运用中医药调控SIRT1信号转导影响心肌细胞凋亡还在初步阶段,应从多层面、多角度对SIRT1信号转导通路进行深入研究.
  • 摘要:目的:观察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类中药配伍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rn 方法:采用四妙勇安汤加味将65例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同时给予标准的现代医学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四妙勇安汤加味治疗,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共治疗14天.比较两组在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改变、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rn 结果:治疗组在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时间、心电图改变、累计硝酸甘油用量等方面与对照治疗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较对照组下降(P<0.05).rn 结论:祛瘀解毒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可能通过降低患者的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而起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加参方在大鼠心梗早期对心功能及炎症的影响作用.rn 方法: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作急性心梗大鼠模型,将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成五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加参方3g组、加参方6g组和氯沙坦组.于心梗后7天应用超声心动图、免疫组化染色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观察和测定大鼠心脏结构和收缩功能,左室心肌组织中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含量变化.rn 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加参方6g组左室舒张末直径(LVEDD)、左室收缩末直径(LVESD)减小(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增加(P<0.05),其结果与氯沙坦组相似.与模型组相比,加参方6g/kg/day剂量明显抑制心肌中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以及TNF-α、IL-1β和MCP-1的产生(P<0.05).rn 结论:加参方能够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脏的收缩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有关.
  • 摘要:目的:了解从肝、脾、肾三脏治疗高血压病的现状,为临床提供方法和思路.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对临床各家从肝、脾、肾三脏对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予以归纳总结.结果:高血压病之标在肝、病之源在脾、病之本在肾.结论:高血压病的发生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治疗时应以纠正机体内肝、脾、肾的阴阳虚实为主,辨证施治,才能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 摘要:最近研究表明应激与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炎症和炎症因子的释放是连接应激与冠心病最重要的桥梁.同时,应激对冠心病的诱导作用和影响表现与中医学"心主神明"学说不谋而合,直观表现了"心"与"神明"相互调控及制约的关系.因此炎症反应对冠心病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成为阐释"心主神明"理论现代科学意义的基础和方向,也为中医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靶点.
  • 摘要:以非酶糖基化衰老学说为依据,系统回顾了生理及病理状态下,非酶糖基化反应作用于血管,造成血管损伤的相关文献,证实了随着增龄,机体的非酶糖基化程度逐渐加深,并可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血管,引起血管与老化相关的一系列形态与功能的改变.本文试通过对非酶糖基化与血管衰老二者关系的初步探讨,为今后延缓血管老化的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本文对血管老化与非酶糖基化之间关系展开了探讨,从既往的研究中不难发现,非酶糖基化对血管影响的相关的研究多数以动脉粥样硬化或糖尿病等疾病作为依托,探讨该反应对血管造成的一系列结构与功能的损伤。除了研究中所涉及的病理性的老化改变,血管的衰老与人体衰老一样,同样也是一个生理性的渐进过程,研究可进一步探讨随着增龄,非酶糖基化与基因调控下的血管老化之间的关系,如血管细胞的增殖、凋亡异常等。除此之外,非酶糖基化作用的信号通路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前,对于非酶糖基化的下游的多条通路已被确认,然而既已形成的AGEs无法被分解,还会持续产生损伤作用,这在糖尿病“高糖记忆”导致的血管持续病变现象中有据可循。因此对非酶糖基化反应上游信号事件仍有待进一步阐明,这将为降低非酶糖基化损伤、延缓血管和机体的衰老提供更为丰富的依据和手段。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及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络风内动"病机假说的确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收集300例合格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中医四诊信息,运用STATISTICA 6.0软件及SPSS 17.0统计软件对中医四诊信息的数据进行系统聚类法和频数统计法分析.结果:(1)络风内动证是中医胸痹心痛的一个独立证型;(2)气虚是络风内动证主要兼证;(3)血瘀证与络风内动证的相关度仅次于气虚证;(4)络风内动证与阴虚也有一定关系.结论:初步证明了"络风内动"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重要病机.
  • 摘要:根据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中医学将其归属于"眩晕"、"头痛"范畴,基于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将本病定位于肝脾肾,其病机涉及气血阴阳失调.本案三则,均为多年难治,有两例属于继发性高血压,本着从肝脾论治的治疗原则,灵活采用经方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病案虽少,以供斟酌.案例1为当归四逆汤治疗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耗伤肝血,恰逢秋凉冬寒之时,阳气郁遏导致气机不畅,出现头晕、头痛加重,血压升高明显,方选当归四逆汤以通阳气、畅经脉,如此脉络通、气血和则血压自然得降。案例2为升陷汤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本案为原发性醛固酮综合征,一般手术治疗为根治方法,患者多年治疗不效,开始不愿手术,采用中医药取得良效,最后可以不需手术,实属意外之喜。患者面色黯黄,语声低微,头晕、头痛,气短,疲倦乏力,时胸闷、心慌,手足发凉,脉证合参,可从补气活血治疗。考虑病人患病多年,一般补气之法可能不效,故直接升补大气,采用升陷汤治疗。案例3为桂枝茯苓丸治疗妊娠期高血压,桂枝茯苓丸原为治疗妇人症瘕,具有化瘀生新,调和气血功效。本案为妊娠高血压,考虑为淤血瘀滞胞宫,故选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收到了良好效果。
  • 摘要:心肌纤维化是高血压性心脏病的病理基础,是控制高血压心血管并发症的关键.中医药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综合干预的优势,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医药干预高血压心肌纤维化的作用机理,可为临床上高血压心肌纤维化的防治提供参考.以心肌纤维化为特征的心脏组织异常重构是各种慢性心血管疾病的核心病理改变,是其长期迁延、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主要原因。目前,中医药干预心肌纤维化的研究多停留在机理研究层面,且不够系统、深入。此外,尚缺乏规范的临床试验来验证中医药防治心肌纤维化的疗效。运用中医药干预心肌纤维化,使得疾病治疗的关口前移,是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着力点,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 摘要:目的:研究降防保心胶囊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及胰岛素抵抗(IR)及的调节作用.rn 方法:65例高血压并伴有IR的患者分为中药干预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分别给予添加降防保心胶裳和标准治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一氧化氮(N0)、一氧化氮合酶(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内皮素(ET-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IRI)水平的变化.rn 结果:中药干预组治疗后的血压、胰岛素、IRI和ET水平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分别为P<0.01,P<0.01,P<0.05,P<0.05),而NO水平和NO/ET-1比值均显著升高(均为P<0.05);治疗后中药干预组的IRI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NO、NOS、iNOS水平和NO/ET-1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rn 结论:降防保心胶囊具有纠正EH患者VEC功能障碍、保护VEC功能的作用,同时能改善和调节高血压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在预防和遏制高血压引起的血管病变、降低与高血压有关的心脑血管意外方面可能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
  •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S)是动脉血管的一种非炎症性、退行性增生病变,这种病变常导致动脉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整个管壁失去弹性,从而形成人体各个相关脏器的一系列病变.AS的形成是一种由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多种因素参与的漫长复杂过程,与脂质浸润、血小板黏附聚集、炎症反应、血管内皮受损、免疫功能失调、血管平滑肌增殖迁移、氧自由基损伤等多个作用环节有关.A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在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病理基础,防治AS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根本措施.研究发现中医药可通过调节血脂、抗聚、抗凝、保护血管内皮、抑制脂质过氧化损伤、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多种机制,发挥其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干预AS的发生、发展,具有独特的诊治方法.中医药从不同角度对防治AS作用的机制研究取得了成就,在药理学和临床上显示了其广阔的研究背景.但大多数研究缺乏大样本、前瞻性观察,缺乏系统性、敏感性、特异性的研究,缺乏与生活质量相关的指标,今后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先进科学的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深入开展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多途径的研究.
  • 摘要: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汤对去卵巢大鼠E2、血管舒缩及血管结构的影响.rn 方法:56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去卵巢+补肾活血汤高、中、低剂量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去卵巢+替勃龙组(替勃龙组),每组8只.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实验大鼠血清雌二醇(E2)、促黄体激素(LH)和促卵泡激素(FSH)含量.观察补肾活血汤对给予NE和Ach后离体大鼠腹主动脉血管环产生舒缩的活性,并用HE染色用光镜观察腹主动脉结构变化.rn 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中药各剂量组可显著升高模型大鼠血清E2水平(P< 0.05),显著降低FSH、LH水平(P<0.05),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好;且中药高剂量组能使模型大鼠腹主动脉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降低,血管顺应性较好,舒缩功能得到改善,血管中平滑肌细胞较模型组清晰,组织结构排列整齐、紧密,且与替勃龙组无显著差异.rn 结论:补肾活血汤能改善血管舒缩功能及血管结构,其机制可能与其增加E2含量有关.
  • 摘要:血管内皮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环节,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最早阶段.如何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表明,许多中药包括单味中药或提取物、中药复方均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中药对预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发挥着重要作用。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是中药防治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之一。但目前的研究更多的是动物实验,中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临床实验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合理应用中药,深入探讨中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机制及对疾病预后的影响,将成为今后中药临床研究的方向之一。
  • 摘要:在传统医学中,并没有与胰岛素抵抗相对应的病名,但在治疗与IR有关的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方面有着丰富的论述,积累了诸多经验.近十几年来,随着对IR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中医药在IR的防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文章介绍了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病名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益气养阴法、活血化瘀法、祛湿化痰法、清热解毒法、疏肝解郁法等治疗进展。近年来众多学者对胰岛素抵抗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其病机本质的认识仍存在着个案化、经验化差异,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结论不统一,缺乏规范的辨证分型,给临床用药及疗效判定带来一定困难,有待于进行长时间、大样本、多中心的科学研究对其进一步论证。
  • 摘要:文章介绍了中医络风内动理论,分析了从“络风”论治冠心病的效果。笔者将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患者有效病例15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50例、通心络胶囊对照组50例及络风一号治疗组50例。经过30天治疗结果:对照组及试验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中医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84.00%、88%;88%、92.00%,优于常规治疗组的56.00%、42.00%,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试验组58.00%优于常规治疗组36.0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50.00%同常规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流变学方面,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和血浆粘度与疗前比较均降低,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
  • 摘要:高血压病即眩晕、头痛的发生与五脏病变有着密切关系,历代文献虽有痰、瘀致病的阐述,但未见痰瘀互结致眩晕、头痛的明确论述,而本文分析痰瘀同源,痰瘀同病,痰瘀互结而现拐点,当择其痰瘀多寡而治的理论思维,总结痰瘀互结是高血压病发生的重要病理因素,毒损心络为其病理演变的过程.在临证时要注意其与五脏的关联,施以兼治法提高临床疗效.
  • 摘要:文章介绍了无症状性高血压如何辨证论治,分析了辨证基础上如何提高中医降压效果,并总结了剂型改良及多样化给药的高血压治疗的特性。选用水丸、膏滋、片剂等,有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高血压做为常见病、多发病,患病人群十分普遍,但多数为无症状性高血压,中医药要想取得理想疗效,应从治未病理论、体质分类学说中提取辨证依据,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在此基础上适当兼顾现代药理研究,选用具有降压作用的药物。同时可通过剂型改良或多途径外治法,来提高降压疗效,发挥中医药优势。
  • 摘要:原发性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是人体的一种状态.目前中医界虽以"眩晕"统一命名,但因其临床症状的片面性,被部分否定.而又"头痛"、"风眩"、"血胀"、"脉胀"之称,但各种称谓皆有其片面性,不足以全面揭示高血压病的病理本质,笔者以其扎实的临床基础和经验,结合系统科学和中西医学的特点,认为高血压是由多种原因引起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减缓,流出量减少所导致的血流壅塞或动脉系统的流出量小于心输出量,循环血量增加,而致血流相对壅塞所导致的一种"血液壅塞"状态,建议命名为"血壅",更符合高血压病的病理本质.本文将对命名理由做一简单的陈述.从中医角度来看,脏腑功能平衡协调,经络气血运行流畅,是机体功能正常的基本条件,采用“血壅”病名基本可以涵盖其他病名,如“眩晕”,“头痛”,“风眩”,“血胀”,“脉胀”等,更重要的是抓住了高血压病的基本病机。与目前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基本思路相吻合,也便于与西医学的融合和中医学的发展。
  • 摘要:心血管疾病中"心血管事件链"发病规律的认识,从慢性心衰各个基础疾病与"毒"邪的关系,探讨慢性心衰病中"毒"邪的存在.通过对"毒"内涵的认识及特点分析,进而研究高血压病与"毒"邪、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与"毒"邪、糖尿病性心脏病与"毒"邪,以及病毒性心肌炎与"毒"邪的相互关系,为慢性心衰"毒"邪致病假说提供理论依据,结合"毒"邪致病的特点及慢性心衰发病特点的相似性,认为在慢性心衰中有"毒"邪的存在,补充"毒"邪致病理论内涵,以期对慢性心衰新的中医理论认识,能够指导临床治疗用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 摘要:文章从早诊断早治疗、中医病因病机探析、中医证候诊断、中医分期辨证治疗、调摄五方面探讨了扩张型心肌病中医防治策略.扩张型心肌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主要矛盾各异,宜谨守病机,分期辨证诊断。中医药的早期防治非常关键。中医药可从不同的角度,弥补西医治疗的缺陷,可延缓扩张型心肌病的进展,阻断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向扩张型心肌病的演变。因此,中医药应该制定相应的策略,以便更好地发挥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药防治的特色和优势。
  • 摘要:老年高血压病指的是60岁以上老年人的高血压病.老年性高血压病存在年龄危险因素:表现血管张力高、弹性差、管壁厚.老年性高血压病常合并多脏器损害:心、脑、肾、眼损害.多并发中风、冠心病、糖尿病、老年痴呆、肾功能衰竭、白内障、视网膜动脉硬化、眼底出血等病症,患者往往还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因此在中医治疗时要根据老年高血压病的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多为虚实夹杂,以虚症为主.临床常见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阳化风痰瘀阻络、脾胃虚弱痰瘀互结、心脾肾虚经络失养.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要注意养护心气、肾气和脾胃之气,还要疏肝理气.老年性高血压病中医治疗用药要注意:药物宜精,药量宜轻,疗程宜短,要监测药物的毒副作用.同时可以采用综合疗法和中医食疗.
  •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因素.rn 方法:196例高血压病患者,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基本资料和中医证候表现资料,动态血压监测,详细记录监测结果的各项指标,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组对各项监测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高血压病各中医证型的动态血压监测指标之间差异显著;肝火亢盛型的平均舒张压最高、平均脉压最小、舒张压负荷最大、舒张压曲线下面积最大、血压变异性最小,"杓形"64.4%,与其他证型比较显著;阴虚阳亢型处于高血压疾病发展的中期,指标呈现由肝火亢盛型向阴阳两虚型的发展趋势,平均收缩压、脉压、血压变异性等较肝火亢盛型的大,而脉压及昼夜节律异常比例较阴阳两虚型小,"杓形"比例61.7%;痰湿壅盛型平均收缩压最高、收缩压负荷及曲线下面积和其他证型相比最大,有显著差异,"杓形"比例43.6%,9.1%的患者为"反杓形";阴阳两虚型平均舒张压最低、平均脉压最大、血压变异性最大,与其他证型相比显著,"杓形"的比例为34.2%,以"非杓形"、"超杓形"及"反杓形"为主.rn 结论:动态血压可作为高血压病重要的监测手段,其监测的各项参数在四个证型之间具有明显差异,可以作为高血压病辨证分型的辅助手段和参考指标.
  •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祛风通络法对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炎性反应的影响,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提供实验依据.rn 方法:采用双侧肾动脉狭窄联合免疫损伤复合高脂饲料法建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将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蛭龙活血通瘀胶囊低、中、高剂量组、辛伐他汀组.抽血测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cy)及C反应蛋白.rn 结果:①家兔血脂变化:8周末各组家兔血脂增高,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12周末中、高剂量、辛伐他汀组TC、TG、LDL-C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P<0.01),低剂量组有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剂量、辛伐他汀组TC、TG、LDL-C降低显著,与中、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家兔Hcy、CRP含量比较:实验12周末模型组血清Hcy、CRP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高、中剂量组、辛伐他汀组血清Hcy、CRP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高剂量组与辛伐他汀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益气祛风通络法能明显减轻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家兔颈动脉AS病变,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家兔血清TG、TC、LDL-C及炎症因子CRP、Hcy含量,升高HDL-C,从而干预炎症反应有关.
  •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养血清脑颗粒治疗高血压伴随症状的有效性.rn 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13年5月公开发表的与养血清脑颗粒治疗高血压伴随症状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并手工检索相关期刊,对筛选出的文献查找全文,经质量评价最终纳入文献后采用Review Manger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rn 结果:共纳入10篇文章,共计177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终点,养血清脑颗粒组治疗高血压伴随头痛、头晕、失眠优于对照组,有效率的RR及其95%CI分别为(RR=1.37,95%CI:1.27-1.47,P<0.01)、(RR=1.34,95%CI:1.21-1.48,P<0.01)、(RR=2.20,95%CI:1.36-3.54,P<0.01).rn 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能显著改善高血压性头痛、头晕、失眠.但由于纳入文章质量有限,样本量较小,需要更多高质量RCT进一步验证,建议临床审慎参考.
  •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危险因素及睡眠质量的关系,揭示高血压病中西医病因病机,为高血压病合并睡眠紊乱的前期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及依据,以期对高血压病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有所助益.rn 方法:选取本院心内科门诊的高血压病患者428例,运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进行评定,按其是否合并睡眠质量紊乱分为两组.同时重点询问病史(家族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和脑卒中史);测定身高(H)、体重(W);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BG),血脂四项: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尿酸(UA),并进行血压的测定.计算体重(BMI)=W(kg)[H(m)]2.rn 结果:①高血压合并睡眠质量紊乱组中医证型以阴虚阳亢证多见,其次为痰湿壅盛、肝火亢盛、阴阳两虚.②高血压合并睡眠质量紊乱组(A组)各指标相比较,A组的家族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及收缩压明显高于高血压病不合并睡眠质量紊乱组(B组)(P<0.05);B组的BMITC,TG,FPG,2hPBG,HDL,LDL,UA与A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收缩压是睡眠紊乱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rn 结论:①高血压合并睡眠质量紊乱组患者中医证型以虚实夹杂为主,以阴虚阳亢证多见.②高血压家族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收缩压高是高血压病合并睡眠质量紊乱主要危险因素.
  • 摘要: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的:探讨中药在预防及治疗高血压并发症方面的作用.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收集治疗高血压并发症方面的文献,对其中符合纳入标准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中药或有效提取物(丹参、黄芪、灯盏花素、银杏提取物),复方中药(益肾平肝方、滋水清肝饮、天麻钩藤汤、补阳还五汤),中成药(养肝益水颗粒、麝香保心丸、参芎葡萄糖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对高血压肾损害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改善肾脏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度.抗血小板凝集.减少肾小球、肾小管缺血,改善肾脏血管内皮功能,进而减轻肾功能损害和蛋白尿产生,延缓甚至逆转肾损害的发展.黄芪、粉防己碱、丹参、川芎嗪、活血祛痰方药等具有预防和逆转高血压心肌纤维化作用.高血压脑卒中患者应用三七总皂苷、银杏达莫等中药疗效确切.结论:在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治疗高血压及并发症具有一定的证治规律及独到的优势,中药可以作为治疗高血压的选择用药.
  • 摘要:目的:观察抗纤益心方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疗效.方法:将8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2例(死亡1例),两组均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加服抗纤益心方汤剂,日1剂.6个月后观察患者证候、心功能等疗效变化.结果: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心功能改善方面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抗纤益心方能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
  • 摘要:心胀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扩张型心肌病.目前,心胀病缺乏客观、规范、系统的诊治标准,从而妨碍了心胀病中医药诊疗的推广应用.陆曙教授从事心血管疾病中西医临床诊疗和科研数十载,对心胀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陆曙教授精心研读有关心胀病之古今文献,并结合临证经验和研究进展,概括出定义、病因、病机,总结出辨证与防治,为心胀病中医药诊疗的标准化、客观化、规范化、系统化奠定基础,有利于心胀病中医药诊疗的推广应用.
  • 摘要: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源头,因此有效控制血脂在防止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西药在纠正血脂异常,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及防止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方面疗效确切,但这些药物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中医药调节血脂成为国内外研究关注的方向.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高脂血症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在辨证分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特色之一。因此在证候的判定过程中,面对相同的临床表现,临床中医工作者对疾病的理解却不同,辨证论治结果亦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的分型与治疗习惯,因此在临床研究中研究者的主观性强。(二)从现有的资料看,中医药降脂实验临床研究样本量小,可重复性差。(三)从药物角度来看,对中药降脂药的研究主要是从西药药理作用研究出发,缺乏系统的中医理论的指导。(四)从中药降脂临床疗效,评价来看其主要依靠现代医学生化指标,基本不采用传统中医诊疗以症状和舌脉改变为疗效判定标准的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补肾降压方的急性毒性,以评估补肾降压方的用药安全性.方法:将补肾降压方的最大给药量予给药组小鼠灌胃,即最大给药浓度(4.5g·ml-1)及最大给药体积(每次0.6mL·20g-1),于24小时内分三次灌胃,连续观察14天,记录动物外观、行为活动、精神状态、呼吸变化、中毒反应及死亡情况;存活小鼠每天记录体重及饲料量.14天后,观察血液生化学指征.结果:小鼠1天内3次灌胃给予补肾降压方的最大给药量为405g·kg-1,未见明显的急性毒性反应,血液生化指标未发现异常改变.结论:补肾降压方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 摘要: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相当于中医"眩晕""头痛"范畴.李老师认为本病病因不外内因、外因;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瘀、虚;病位以肝肾为主,连及心脾;本病早期患者常出现肝气郁滞,肝阳上亢,中期发展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多伴有气滞血瘀;晚期痰浊淤血,气血阴阳失衡,按照"急则治其标,缓则只起本"的原则,运用中西医结合,自创"疏肝解郁汤"临床疗效较佳.
  • 摘要: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自觉症状,提高临床疗效。近代诸多医家采取的是益气滋阴、养血宁心、清热化痰、活血通络的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王显教授总结多年临证实践经验,在遵循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重视风邪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提出“络风内动”是室性心律失常发病的常见病机之一,并强调适时应用风药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并总结了络风内动的立论依据,室性心律失常从内风论治和从外风论治以及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中医治疗的方法。
  • 摘要: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 syndrome,CRS)即心脏和肾脏功能在病理生理紊乱状态下,其中一个器官的急性/慢性功能损伤导致另一个器官的急性/慢性功能损伤.本文将从中、西医角度对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进行探讨,以便积极干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临床价值.文章介绍了现代医学对心肾综合征的认识,从辨证分型和病因病机两个方面介绍了中医学对心肾综合征的认识,提出了心肾综合征的治疗应重视中西医的结合。心脏与肾脏作为机体的两个重要器官,在中、西医病因病机方面都密切相关,构成心肾相互影响的理论依据。现代医学对心肾综合征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较多,意义较明确,且已将CRS的分型予以明确;中医大多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变,也能根据分型的不同辨证选药,采用多靶点、、多环节、多层次的整体性调节方式,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祛风通络法治疗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提供依据.rn 方法:采取随机、双盲、对照的实验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病例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1组和试验2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辛伐他汀片+安慰剂A治疗;实验1组予以:基础治疗+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安慰剂B治疗;实验2组予以:基础治疗+辛伐他汀片+蛭龙活血通瘀胶囊治疗.观察治疗前后12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rn 结果:①试验2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7%,试验1组总有效率80.0%,试验1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2组分别与试验1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试验1组、试验2组治疗后头痛、心烦易怒、眩晕、头如裹、气短、神疲乏力、舌脉象等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头痛、心烦易怒、眩晕项有所改善(P<0.05),试验2组上述主要中医临床症状的改善较对照组、试验1组更加明显.③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患者IMT、斑块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P<0.05),试验2组IMT、斑块总积分的降低与对照组、试验1组比较有差异(P<0.05).rn 结论:益气祛风通络法能显著改善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头痛、眩晕、头如裹、神疲乏力等临床症状,降低患者颈动脉IMT和斑块总积分,与辛伐他汀合用临床疗效更加显著.
  • 摘要:文章介绍了高血压病中医药治疗的基本定位,分析了高血压病的主证与类证,指出“瘀血阳亢”是高血压病的主证,或基本病机,治疗上可以活血潜阳为主,佐以补益肝肾、健脾化湿、宁心安神、调摄冲任、益气养阴和滋阴补阳等方法。根据以上理论,在临床上也对活血潜阳法治疗高血压的作了研究观察,取得较好的疗效,并在动物实验中也得到了验证。当然,高血压病主证与类证的观点及其指导意义还有待于大家的讨论,但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会得到更多临床和实验证据的支持,也能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做一些贡献。
  • 摘要:本研究主要观察天丹胶囊与养阴降压胶囊对照治疗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药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高血压病主要是肝肾阴亏、肝阳上亢,夹瘀夹火夹痰,上扰清阳所。临床上多用平肝潜阳法和活血化瘀法取得了较好的降压效果,天丹胶囊溶两法为一体,研究表明:天丹胶囊在治疗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疗效确切,头痛疗效尤为突出;临床试验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检查未发现毒副作用。天丹胶囊是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安全有效的药物。
  • 摘要:目的:观察络风宁2号对心衰大鼠的治疗作用.rn 方法:7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心衰模型组,络风宁2号干预组(全方组),风药组,阳性对照组(芪苈强心胶囊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均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用盐水喂饲,造模成功.进行药物,对比干预前后大鼠心功能变化,并行组间心脏组织病理学对比.rn 结果:模型组、全方组、风药组及芪苈组心脏质量/体重比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脏重量明显增加(P<0.01);但四组组间比较,心脏质量/体重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经过药物干预后,除模型组心脏质量有继续增多,其余三组增大心脏质量均有减小,相对于风药方组,芪苈组和络风宁2号组增大心脏恢复更为明显;芪苈组恢复程度稍大一点,但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心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s)、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有基本一致的变化.rn 结论:络风宁2号对大鼠心衰有确切治疗作用,疗效与芪苈强心胶囊相当.
  • 摘要:神经症是指多种因素引起的以精神障碍为主的一类疾病.该病的病因病机复杂,病变范围较广,近年来发病逐年增多.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上有其一定的优势,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因是七情的异常变化和脏腑功能的失调.介绍运用中医药辨证治愈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ICD植入术后神经症1例.本病案患者因ICD植入术后经常放电,产生焦虑、抑郁、恐怖,强迫等神经症症状。本病的发生是因思虑劳倦多度,损伤心脾,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衰血少,心无所养,不能藏神,故表现为心悸,乏力,精神不振,面色萎黄,失眠多梦,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心主血脉,气行则血行。若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必致血行不畅而成瘀血,表现为舌暗、有瘀点等。治疗宜益气养血活血与健脾养心安神兼顾。方中黄芪甘微温,补脾益气,人参、白术、茯苓与黄芪相配,加强健脾益气之功,龙眼肉补脾养血,白芍养血敛阴,丹参、川芎行气活血,养血安神,桂枝、龙骨、牡蛎温补心阳、安神定悸,使心阳得复以顾护心神,心神得护则潜藏而不外动,黄连清心热,与桂枝相伍,交通心肾,取交泰丸之意,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砂仁、神曲理气醒脾和胃,与补气养血药配伍,使之补不碍胃,补而不滞。全方气血兼顾,心脾同治,且补而不滞,使气血充,脾胃健,心神安。二诊时加山药、三七粉增强益气健脾,活血化瘀的功效。三诊时睡眠改善,去远志,恐久用耗气,去木香,加鹿茸温阳补虚,珍珠母安神定惊。1月后症状明显改善,表明方证对应,药已中病。继以原方加减巩固治疗,1年后诸症消,病痊怠。
  • 摘要:目的:研究黄芪注射液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BNP、CRP、TNF-α、IL-6血清水平的影响.方法:1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HF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黄芪注射液治疗+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中BNP、CRP、TNF-α、IL-6.结果:各指标黄芪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P<0.01);与常规治疗组相比(P<0.01).结论:黄芪注射液对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BNP、CRP、TNF-α、IL-6的血清水平有一定影响,可以推测其通过细胞因子调节在心力衰竭治疗方面有一定的疗效.
  • 摘要:血瘀是心力衰竭主要病机之一,贯穿于心力衰竭的整个发展过程,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活血化瘀是心力衰竭的重要治疗方法,笔者结合临床,以活血化瘀为主,佐以益气、温阳、养阴益气、化痰、利水等方法治疗心力衰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导致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不同,这些病因往往与心脉痹阻的病理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血瘀是心衰的重要病理环节。大量临床观察发现,多数心力衰竭患者具有典型血瘀症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心衰患者有如下表现:①血流动力学异常,心衰时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射血功能降低,引起血流瘀滞②血液成分异常。心衰时存在血小板功能障碍,血小板活性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血栓事件发生率③微循环障碍。心衰时血流缓慢与瘀滞,微血管狭窄或闭塞。
  • 摘要:积极预防和逆转高血压病并心室肥厚已成为防治高血压病的重要目标,防治左心室肥厚是高血压病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热点之一。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并心室重构的治疗,基于对心室重构的始发条件,过度负荷的继发条件,以及促进心肌增殖生长作用的机理,治疗目标是防止及逆转重构。尽管这些药物有公认的防止高血压和逆转心室重构的作用,但在临床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高血压发病中医理论虽涉及心、肝、胆、脾、肾及气、血、痰、火等方面,但血瘀、阴虚、阳亢、痰浊为大多数患者的共同表现和共同发病环节,治疗上应强调活血化瘀、平肝潜阳、降浊化痰,同时扶助正气,调整阴阳。血瘀在高血压病合并心室重构中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治疗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有活血化瘀、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滋养肝肾等诸多中医治法,运用上述治法对逆转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有较好效果。能有效防止、延缓或逆转心室肥厚的中医治法备受关注。以活血化瘀为治则,治疗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结果治疗后左心室质量指数可明显降低。因此从这些临床研究中认为,对高血压病心室肥厚患者在降压的同时酌情选用活血化瘀药物,可有效地逆转左心室肥厚,改善左心室的舒张功能,长期应用可预防和逆转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形成和逆转心肌纤维化。应用活血祛痰方加味温胆汤对高血压病并左心室重构患者进行治疗,并对高血压病的临床症状、血压水平、中医症侯积分、预后改善、生活质量指标及左心功能、左心室重构指标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显示应用活血祛痰方药对高血压病合并的左心室重构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并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室性早搏——痰火扰心证的临床特点,选择正确的中医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室性早搏——痰火扰心证的临床诊疗资料.结果:40例室性早搏——痰火扰心证患者以刘氏温胆汤为主方治疗,疗效显著,无明显副作用.结论:室性早搏——痰火扰心证,以疏肝解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为治则,以口服中药刘氏温胆汤为主方治疗,能达到满意疗效.
  • 摘要:当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并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然而,介入及介入术后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如无复流、缺血再灌注损伤、支架内再狭窄、晚期血栓形成以及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等.近年来,中医药在介入术后防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冠心病介入术后相关中医药干预研究也正在不断向前发展.笔者认为,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思想不断深入的今天,进一步开展中医药干预冠心病介入术后的临床研究仍是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中医药辨证施治对于那些失去血运重建机会的患者,仍然是一种宝贵的治疗途径.
  • 摘要:高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导致动脉硬化的机制,冠心病高Hcy血症的中医病机可归于瘀血、痰浊等范畴。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调、精微物质缺乏等均可导致血瘀、痰浊的产生。瘀血和痰浊一旦形成,不仅可单独致病,亦可相互影响,最终导致痰瘀交阻。高Hcy血症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血浆Hcy水平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呈正相关。更深一层次探讨中医药干预hyper-Hcy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血塞通软胶囊作为临床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常用中成药收效显著,其机理研究一直是医学界广泛关注的热点,由于其作用层级较多范围较宽广,因此前人研究偏于庞杂,本文就血塞通软胶囊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机理进行梳理归纳.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的发生发展过程包含多个不良因素,而由上述内容可知,血塞通软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具备多层面多靶点的整体治疗优势,随着目前分子生物领域在microRNA、基因、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层面研究的展开,血塞通软胶囊未来的机制研究势必会更加深入和详细,同时其在冠心病及其他疾病中的应用潜力也将被更好的挖掘和利用。
  •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破裂,继而血栓形成,导致管腔闭塞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病理学基础."络风内动"假说是导师王显教授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斑块破裂伴随血栓形成的过程提出的,笔者认为"络风内动"也可以为易损斑块的中医认识提供一种新思路.文章介绍了易损斑块特征及其易损机制,总结了易损斑块的中医认识,分析了易损斑块与“络风内动”假说的关系笔者认为,将导师王显教授“络风内动”假说引入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中医认识为中医药干预动脉粥样易损斑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也再次丰富了“络风内动”假说的内涵。因此提倡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中医药干预过程中,益气活血的同时可适当加用祛风通络药,这样可以更好地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 摘要:文章介绍了肺动脉高压的分型及诊断标准,分析了肺动脉高压治疗现状,指出了5型磷酸二酯酶(PDE5)抑制剂、内皮素受体拮抗剂以及一氧化氮(NO)途径的治疗效果。在肺动脉高压的靶向药物研究中,Rho激酶抑制剂成为最近研究热点。肺血管过度收缩是PAH的一个重要特点,肺血管收缩与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水平增加和钙增敏有关。Rho激酶可抑制肌球蛋白轻链的磷酸化,延长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间相互作用的时间,维持平滑肌收缩而不受细胞内钙离子水平的影响。由于Rho/Rho激酶信号通路可能参与PAH的形成过程,Rho激酶抑制剂在治疗PAH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 摘要:RAS研究的序幕自1898年发现肾素开始展开,许多研究表明RAS与高血压有非常密切的联系。RAS由肾素、Ang及其受体构成。肾素转化AGT为AngⅠ,ACE去掉AngⅠC-末端双肽转化为AngⅡ。AngⅡ作用于ATIR,产生收缩血管与促进醛固酮释放等作用。RAS是循环和细胞中与酶生化反应相关的等级性有机网络系统,包括循环和组织RAS。在高血压的初期,循环血中的RAS被激活,参与了血压的初始升高过程,而在高血压病后期心脑肾血管等局部组织的RAS活跃参与了高血压状态的维持及其后的靶器官损害rgl。此外,近期发现的糜蛋白酶、ACE2、Angl-7和apelin等RAS活性成员,也让人们对RAS有了全新认识。中医学对RAS与高血压病的相关性研究自上世纪70年代展开,进行了很多研究,初始的研究多从循环PRA和Ang水平进行分析,近年来,随着对激素水平与血压关系的认识加深,研究者的视线已逐步转至组织RAS和基因多态性等方面,不过仍有很大研究空间可供展开,其中包括:1、在实验研究方面,①对RAS多个新成员的研究尚有待进一步加强。完整的RAS目前可以归纳为2条轴:AngⅡ(1-8)-ACE-AT1辅和Ang-(1-7)-ACE2-Mas轴,前者主要起病理生理作用,而后者可拮抗前者,起到保护心血管的作用。在未来的研究中,抑制前者促进后者将成为重点;②可分阶段深入探讨中药拮抗组织RAS的作用,在不同阶段对中药调节循环和组织RAS的作用进行相应分析;③高血压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出现心、脑、肾等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性疾病,目前发现RAS与血管动脉硬化及血栓形成均有较为密切的关系,特别是Ang-(1-7)-ACE2-Mas轴对调控交感负载、稳定斑块、脑保护、保护肾功能和改善心室重塑等方面的作用已经受到了许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该研究靶点在今后的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研究中值得关注;2、高血压病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对全身多个脏器有损害作用,在临床研究中,应注重不同阶段的人群RAS相关指标与血压、靶器官损害、生存质量等临床指标相关性,扩大样本量和中心数,延长临床观察时限,为取得更全面的临床数据和提高临床证据级别作出努力。而在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方面,在现今获得的临床成果基础之上,可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结合中医体质分型和体质干预措施,以更清晰的了解中医药防治商血压病与RAS基因多态性的临床相关性。
  • 摘要:目的:研究诊前与诊后复诊血压的差异性及相关影响因素,探讨诊室血压测量的方法.rn 方法:水银血压计及按照标准血压测量方法,分别于诊前(进入诊室3分钟左右)及诊后(进入诊室8-10分钟)对347例患者血压测量.对诊前诊后测量血压差异性,及性别,就诊时段(分为午时前,午至酉时,酉时以后),中医证候、血压水平与血压重复测量的差异进行分析.rn 结果:收缩压持平38.62%,升高23.63%,降低37.75%,舒张压持平57.93%,升高17.29%,降低24.78%.酉时以后就诊者复测收缩压升高比例占30.16%,收缩压各时段持平比例分别为48.72%,37.38%,38.62%,舒张压各时段持平比例分别为67.95%,54.85%,55.56%.肝阳上亢及阴虚阳亢收缩压升高比例分别为26.87%及22.64%,瘀血阻络型降低比例为46.15%.在多次就诊患者中,两次测量之间血压变化方面相同的舒张压为29.73%,收缩压为17.57%,变化不同分别为55.41%及74.32%.rn 结论:诊前诊后复测血压差异受就诊时间及证候影响,建议诊室血压测量应在完成病史采集及其它体检后进行.
  • 摘要:目的:研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浆活性物质变化以及情志因素(恐志)对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rn 方法:通过对比观察恐志刺激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1.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浆活性物质(NO、ET、UTⅡ、TXB2、6-keto-PGF1α)的变化、胸主动脉壁内皮细胞形态学,以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障碍的状况以及内在发生机制.2.模拟恐志刺激干预后观察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障碍的影响以及影响的内在机制.所有研究指标的结果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应用独立样本均数比较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rn 结果:恐志模型组大鼠的冻结时间明显有异于对照组(P<0.01),其血浆NO、血浆内皮素(ET)、尾加压素Ⅱ(UTⅡ)、血栓素A2(TXA2)及6-酮-前列腺素1α(6-keto-PGF1α)的测定结果实验组均有异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恐志可以影响早期高血压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 摘要:目的:观察连豆清脉方对高血压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脉搏波速度(PWV)和踝臂指数(ABI)的干预.rn 方法:将60例高血压合并至少有一项AS相关临床事件(冠心病、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连豆清脉方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标准治疗,其中治疗组加用连豆清脉方,观察治疗前后PWV及ABI的变化.rn 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连豆清脉方治疗组PWV、ABI没有统计学差异(19.04±0.96.vs.18.91±0.73;1.01±0.02.vs.0.99±0.19;P>0.05)(表1).治疗后,两组PWV均下降,而ABI两组均升高(P<0.01);但是,治疗后,治疗组PWV明显低于对照组,而ABI明显高于对照组(14.96±0.68.vs.16.81±.94;1.14±0.02.vs.1.08±0.02,P<0.01),具有统计学差异.rn 结论:相对于标准治疗,连豆清脉方可以进一步降低高血压致AS患者的PWV、提高ABI,改善AS.
  • 摘要:目的:探讨有益气活血解毒功效的芪七连胶囊对高血压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rn 方法:将118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4例、安慰剂组64例.治疗组口服芪七连胶囊,安慰剂组口服安慰剂,两组均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观察两组的降压疗效,并对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总健康情况、焦虑及抑郁症状积分等进行比较.rn 结果:降压总有效率:治疗组96.30%,安慰剂组84.38%,治疗组与安慰剂组降压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可改善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候,较安慰剂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总健康情况、焦虑及抑郁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积分有显著差异性(P<0.05).表明治疗组在降压及改善高血压患者生命质量方面优于安慰剂组.rn 结论:芪七连胶囊在降低患者血压的同时,能改善中医证候、改善焦虑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 摘要:目的:分离鉴定人脐静脉内皮原代细胞,并观察补肾活血方剂对原代细胞的NO分泌促进作用.rn 方法:采用Ⅰ型胶原酶消化分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传代.应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染色证明新分离细胞表达Ⅷ相关抗原.制备兔补肾活血含药血清,分为高中低及空白(含新生胎牛血清)对照组(不含药兔血清).分别作用原代细胞.Western blot检测eNOS蛋白表达,NO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液NO含量.rn 结果:细胞形态学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成功分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补肾活血方剂效提高eNOS抑制剂L-LAME处理的细胞表达eNOS及NO分泌.rn 结论:补肾活血方能有效提高内皮细胞NO分泌.是一种潜在提高血管通透性的潜在处方,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 摘要:本论文浅析中医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糖尿病属中医之消渴病证。其临床表现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随着对糖尿病治疗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对于糖尿病治疗,不仅血糖是否稳定至关重要,且首当其冲的是,如何着重治疗并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其病理基础主要是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及其他病变等。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和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应引起临床治疗的高度重视。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治疗用药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中医治疗以辨证施治为主、因病而治、因人而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因此,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具有临床方药丰富,用药安全,有效等优势。不仅可以稳定血糖水平,而且可以积极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或延长其并发症的发生的时间,以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因此,大力发展中医及辩证用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刻不容缓,如何更好的用中医治疗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是当代中医面临的重大挑战。
  • 摘要:中医临证思辨,不仅要运用中医思维及现代检测指标,还要涉及社会、心理、认知、心智等学科,决策与判断中的方法涉及最多,如期望效用理论、因果归因理论等、进行经验的运用与扩展;另外,处方时还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勿用有毒之品、固护脾胃之气、巧用引经药物、注意寒热反佐、给邪出路排毒.以确保临床的安全性、有效性、实用性、经济性.
  • 摘要:胸痹是以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最早见于《内经》之《灵枢·本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临床以心血瘀阻型多见.气为血之帅,气虚血瘀,运化无力,血液运行无力,血流缓慢、瘀阻,进而发为"胸痹",血瘀为主,而真正病因往往为气虚,因虚致实,本科以补阳还五汤加味补气化瘀,活血通痹,在胸痹治疗上疗效满意,针对西医冠心病、肺心病、高脂血症、心肌炎、红细胞增多症、心包炎、心力衰竭等疾病以气虚血瘀为主而见胸闷,甚则胸痛伴见气短、乏力、心悸、失眠、水肿等辩为"胸痹"者,治疗效果满意,且补阳还五汤方剂轻灵,可灵活加减,发挥中医之辩证精髓从整体出发,标本兼治,异病同治,临床运用广泛。
  • 摘要: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合并失眠的患者也很多,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又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西药虽然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对失眠的患者治疗效果不佳.随着中医药对高血压的逐渐深入研究,治疗高血压合并失眠有独特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文章分析了高血压合并失眠的辩证分型,并总结了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合并失眠的研究进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高血压伴失眠的补益肝肾的药有桑寄生、杜仲,平肝潜阳药有天麻、钩藤,化痰药有半夏、陈皮,活血药有赤芍、丹参,安神药有珍珠母、夜交藤、酸枣仁、合欢皮、远志、磁石、龙骨。高血压并失眠的患者,可表现为人睡困难,睡眠浅易觉醒以及白天嗜睡。长期失眠易引起血压升高,睡眠对健康人具有解除疲劳和恢复体力的作用,然而高血压病人在睡眠中出现昼夜血压波动幅度较大,从而增加发生心、脑、肾的并发症。高血压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失眠会逐渐加重,导致原发病加重,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中医药在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降低血压,减少西药的用量及副作用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是治疗高血压伴失眠的有效可行的方法。
  • 摘要:本文从春天季节变化的角度出发,根据整体观念,综合应用精神、饮食、药膳、起居、针灸、按摩、气功等自然养生方法阐述老年期高血压的调养.并提出了热情宣教、提倡自测血压、保持精神愉快、生活规律,环境清静、避免寒冷刺激、服饰调养、保持睡眠良好、保证饮食合理、禁烟限酒忌浓茶、保持二便通畅、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节制房事、药膳养生以及针灸按摩等具体的调养方法。
  • 摘要:慢性心衰是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优势病种.本文总结了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及治疗,并针对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的优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整体调节,发挥优势;把握基本病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制定行业标准,提高诊治水平;对提高心衰的中医药诊治水平有重要意义等解决思路.
  • 摘要:目的:观察心衰合剂对小鼠体外心肌细胞肥大模型细胞凋亡及LDH释放率的影响.rn 方法:培养大鼠乳鼠原代心肌细胞,通过AngⅡ建立肥大心肌细胞模型.Hoechst33342染色检测心肌细胞的早期凋亡率;乳酸脱氢酶漏出率评价细胞受损程度.rn 结果:模型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提高(P<0.01),LDH漏出率上升(P<0.05);5%含药血清组心肌细胞早期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LDH漏出率无明显降低;10%含药血清组心肌细胞早期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LDH漏出率降低(P<0.05),并与5%含药血清组有显著差异.rn 结论:与5%含药血清组细胞相比,10%含药血清组细胞更能降低凋亡率及LDH漏出,提示心衰合剂具有最佳剂量,降低药物浓度将会影响其保护作用.
  • 摘要:胰岛素抵抗性心肌病是由胰岛素抵抗所诱发或加重的一类心肌病.胰岛素抵抗与非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之间有很强的关联.在非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人群中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可促进心力衰竭的发展,是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本文将对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性心肌病、胰岛素抵抗性心肌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等作一综述.并详细总结了胰岛素抵抗性心肌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改善生活方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代谢调节剂;治疗糖尿病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方法。
  • 摘要:目的:应用蛋白芯片技术筛选并分析参苈加颗粒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内皮特异性酪氨酸激酶受体-2(Tie-2)表达的影响.rn 方法:将70只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抽取空白组15只,其余用阿霉素造模,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参苈加颗粒和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4周后取大鼠左心室组织.rn 结果:空白组心肌正常;模型组心肌纤维增粗、紊乱,间质增生,少量炎症细胞浸润;治疗组心肌排列较整齐,间质无明显增生,未见炎症细胞浸润.蛋白芯片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表达下调;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的表达上调;治疗组与空白组比较表达无差异.rn 结论:参苈加颗粒可调节Tie-2的表达,启动血管再生机制,促进血管生成,改善心肌供血,从而对心力衰竭大鼠的心脏起到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通过利用C-C趋化因子受体2(CCR2)阻断剂(RS504393),探讨以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在盐敏感性高血压所致肾脏损害中的作用.rn 方法:通过切除小鼠左侧肾脏、皮下包埋醋酸脱氧皮质酮(DOCA)和饮用盐水制备盐敏感性高血压小鼠模型,DOCA-盐高血压小鼠分为DOCA-盐处理组和RS504393组,分别皮下注射溶媒和特异性的CCR2受体阻断剂RS504393,对照组小鼠仅左肾切除和给予正常饮用水.rn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OCA-盐处理组血压升高、24h尿8-isoprostane排泄量增加、肾脏有较明显的肾小球纤维样硬化和肾小管间质损害,并伴有明显的单核/巨噬细胞浸润(P<0.05).RS504393能显著地抑制上述异常变化(P<0.05),使肾形态学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但RS504393对血压无影响.rn 结论:CCR2受体阻断剂可抑制DOCA-盐高血压所致的肾脏损害,该结果提示CCR2受体所介导的以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在盐敏感性高血压所诱导的肾脏损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课题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81170243)及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计划(No.124200510007)资助.
  • 摘要:目前,我国已有超过2亿人患有高血压,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比单纯西药降压的优势已得到充分的肯定,对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的研究已成为热门话题,先进的现代医疗检测技术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了客观数据.高血压中医证型的实质研究应提高客观化指标的特异性、敏感性,并且要规范化,标准化,形成统一的标准证型,只有这样,才能运用现代科学手段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基因等不同水平对中医证型的实质进行前瞻性、深层次的探讨,使得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
  •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祛风通络法对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家兔NF-κB与I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益气祛风通络法减轻家兔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rn 方法:采用双侧肾动脉狭窄联合免疫损伤复合高脂饲料法建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将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蛭龙活血通瘀胶囊低、中、高剂量组、辛伐他汀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NF-κB与ICAM-1的表达.rn 结果:模型组家兔颈动脉NF-κB、ICAM-1表达明显多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高、中剂量组及辛伐他汀组家兔颈动脉NF-κB、ICAM-1表达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及辛伐他汀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益气祛风通络法能明显减轻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家兔颈动脉AS病变,其机制可能与抑制颈动脉组织NF-κB、ICAM-1的表达从而干预炎症反应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中药软脉灵口服液对高血压病合并室性早搏的影响.rn 方法:将入选病人18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软脉灵口服液组)92例和对照组(心律平组)91例,进入研究前两组病人均停用与治疗心律失常有关的中药2周或/及西药5个半衰期.治疗组口服软脉灵口服液,每日3次,1次1支,1日3次;对照组口服心律平,每次150mg,8h1次.4周为1个疗程.原治疗高血压病的药物及剂量不变或酌情增减量;如出现持续性快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者,可进行电复律或采用静脉注射利多卡因等药物治疗.rn 结果:①治疗4周后,两组服药后的平均SBP和DBP均明显低于服药前(P<0.01),但组间服药前后的平均SBP和DBP均无明显区别(P>0.05);评估两组间降压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②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室性心律失常于治疗后均有明显的改善,治疗组VA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1.7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9.34%,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治疗组92例,临床痊愈29例(31.52%),显效30例(32.61%),有效8例(25.81%),无效11例(11.96%),总有效率为88.04%;对照组91例,临床痊愈9例(9.89%),显效20例(21.98%),有效28例(30.77%),无效34例(37.36%),总有效率为62.6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④两组均未出现与药物有关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异常以及其他不良反应,显示了较好的安全性.rn 结论:软脉灵口服液在控制减少室性心律失常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裴氏建瓴汤对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予以裴氏建瓴汤煎服,对照组予以建瓴汤煎服.每日1剂,20天为1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2.5%,对照组总有效率达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改善疗效治疗组有效率达95%,对照组达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裴氏建瓴汤较建瓴汤对原发性高血压具有更好的降压以及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
  • 摘要:通过对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归纳了中西医结合在高血压病的诊断、干预、治疗方面取得的进展,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中医药在降低血压值,使之快速达到正常以及高血压急危症抢救等方面虽不及西药,但是中医药采用“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思维方式对于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不可忽视临床价值。当然,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药物与药物之间有协同、增效、减效甚至有增毒的作用,中药与西药也存在这类问题,而有些中西药合用可能加重毒副作用,降低药效,甚至产生药.源性疾病,这些也是我们今后在中西药结合治疗高血压病需要注意及解决的问题。西医、中医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二者的有机结合是提高高血压病的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有利措施,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理论和方法会日渐成熟,从而使高血压患者在临床治疗中有更多的获益。
  • 摘要:"心胀病"为五脏六腑胀病之一,见于《灵枢·胀论第三十五》篇,与现代医学中的扩张型心肌病相似.从病因病机证治几个方面对心胀病进行探讨,旨在全面、客观地反映心胀病相关理论及其现实指导意义.有学者认为心胀病类似于现代医学之左心衰竭,也有学者心胀病更像扩张型心肌病。复习历代中医古典医籍、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本病的特征,无论是从心胀病的字面含义,还是从其临床症状、病因病机上看,心胀病与现代医学的扩张型心肌病形性极像。因此,对心胀病的探讨,有益于奠定扩张型心肌病中医理论,有助于扩张型心肌病中医治则治法的制定,有利于扩张型心肌病的诊疗用药。
  • 摘要:文章介绍了肝、肾功能与血脂代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了肝失条达是血脂异常的病机关键,肾精不足是血脂异常的病机根源以及血脉痹阻使血脂异常合并相关疾病。临床中应用疏肝调气、滋补肝肾治疗血脂异常收到较好的疗效,降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同时,对动脉硬化PWV及ABI资料有改善作用,但需要进一步临床大样本多中心研究,期望能为血脂异常的治疗寻找新途径。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