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风邪

风邪

风邪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5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4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63篇;相关期刊153种,包括光明中医、环球中医药、吉林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1年全国外科学科建设暨学术交流会、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第二届(第21次)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学术会议等;风邪的相关文献由711位作者贡献,包括孙桂芝、张伟、李雯雯等。

风邪—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4 占比:80.9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1.14%

专利文献>

论文:63 占比:17.95%

总计:351篇

风邪—发文趋势图

风邪

-研究学者

  • 孙桂芝
  • 张伟
  • 李雯雯
  • 刘翠容
  • 徐立然
  • 朱雪
  • 李志恒
  • 李慢
  • 李靖
  • 贾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韩军颂; 谢璇; 蔡倩; 郭晓媛; 王暴魁
    • 摘要: IgA肾病是亚太地区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原因。本文从IgA肾病病因病机特点、临证论治等方面进行阐述。认为IgA肾病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风热合邪是本病的发病因素,气阴两虚是本病的发病基础,虚的程度与风热合邪致病能力的较量导致临床表现时轻时重。风热合邪之中风邪是主要发病因素,又分为外风、内风、伏风。其中外风侵袭是本病的“导火索”,内风流动鼓荡是本病主要内在原因,伏风稽留于肾、遇感即发导致本病迁延难愈。热邪又分显热、微热,与风邪相互煽动,最终导致疾病发生。临床治疗时总以祛风清热为大法,以辨病治疗为原则在疾病治疗全程应用风药,以辨证治疗为原则根据显热期、微热期不同时期选取疏风清热药、滋阴清热药等,兼扶正固本以防邪再伏,取得较好临床效果。附病案一则佐证。
    • 俞竟一; 王志莉; 杨珂娜; 常克
    • 摘要: 目前小儿疾病仍以脾胃病居多,众医家治疗方法各异,但以消食健脾法居多。小儿因其生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结合风邪致病特点,风为百病之长,故风邪为引起多种疾病的重要病因。常克在临床中提出基于风邪论治脾胃病,认为风邪可由外感触发或伤风内动、内外兼杂而致脾胃病,临证治疗上应分清标本虚实,以祛除外风、平息内风为法,佐以运脾调肝,采用保风汤、行匀散等自拟方加减治之,针对与风邪相关的脾胃病疗效显著,可为今后治疗脾胃病提供新思路。
    • 韩文博; 王凯; 周沪方; 王显
    • 摘要: 对中医风邪病因的客观化研究进行综述。风邪在中医病因理论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认识到风邪可能存在相应的物质基础,外风与气象因素中的异常风速以及自然界的病原微生物、过敏源等密切相关,内风则与机体炎性因子具有内在一致性,也与免疫系统有重要联系。
    • 陶连波; 牛淑平
    • 摘要: 对“头项寻列缺”临床机理不清的问题进行剖析,明晰源流,提出见解。“头项寻列缺”目前主要从列缺穴位特殊性、列缺所属肺脏生理功能、列缺所属肺经与膀胱经相关及现代科技等方面加以阐释。结合文献发生学对“头项寻列缺”进行溯源研究,认为“头项寻列缺”应是以《凌门传授铜人指穴》所载“千金十一穴歌”中“胸项如有痛、后溪并列缺”为基础,结合其它歌赋与临床实践提炼而成。历代文献中列缺主治风病的记载与现代临床医家多将头项病症与风邪相联系为“头项寻列缺”提供了理论支撑。“头项寻列缺”对临床治疗风邪所致头项病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孙莹莹; 过伟峰
    • 摘要: 风为气流动的基本形式,风气太过或人体正虚难以抵抗,则易致病。风有内风、外风之分,外风从外感受,常为外感邪气的先导;内风源自脏腑功能失调,病位主要在肝,两者形成原因和产生途径不同,所致疾病及证候表现有异。但临床发现,外风内风两者并不完全独立,而相互招致,与肝相关,分析其本质均是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的一种具有“易袭阳位、善行数变、善动不居”等“风象”特点的病理反应,其病理属性具有同一性,故而同气相求,内外相引,外风有所依附,内风有所相助,相互为病。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亏虚,产生内风,招致外风;外风可引动诱发内风,是疾病反复、加重的关键;且在疾病恢复期表现为“暗风作祟”;风气内动主要脏腑为肝,亦与肺、肾、脾相关。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除颈项强直、肢体麻木、抽搐等肢体症状与风相关,还需关注“脏腑风动”。结合临床,归纳常见的风证有动、眩、痛、鸣四类。
    • 黄敏; 杜珍芳; 张红艳
    • 摘要: 在我国,IgA发病率高,约50%患者在患病的25~30年后进入终末期肾病,早期诊治则可有效延缓肾功能恶化,中医药在IgA肾病的治疗中有广阔的前景。IgA肾病病机错综复杂,本虚标实为IgA肾病的基本病机。素体虚弱,禀赋不足为IgA肾病发病的内因,风邪、湿热可诱发IgA肾病急性发作,使病情进一步加重,肾络为病邪传变的枢纽,肾络瘀阻导致IgA肾病的发生发展。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为IgA肾病的治疗大法,且能降低蛋白尿,延缓IgA肾病病情进展。
    • 李瑶; 韩文博; 邱璐; 王显(指导)
    • 摘要: 目的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风邪证候要素特征性条目进行专家调查,筛选、优化以确定其诊断要点。方法采用德尔菲法,依据前期文献及临床研究结果,制定专家咨询问卷。经过2轮专家问卷调查,采用多个统计指标评价咨询结果,结合临床经验对条目进行整合。结果第1、2轮问卷咨询的专家积极指数分别为97%、100%,最终达成一致的专家共识共包含9项:情绪变化诱发或加重、风速增高等天气突变诱发或加重、脉弦、胸闷、胸痛性质≥2种、脉紧、胸痛部位≥2处、舌黯、畏风。参与调查的专家代表性和积极性均较高,其权威程度及协调性好。结论应用德尔菲法筛选规范、简明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风邪证候要素特征性条目,可为相关中医证候学研究及进一步建立证候诊断标准提供依据和参考。
    • 杨丹; 付倩倩; 鲁科达
    • 摘要: IgA肾病发病原因复杂,病程缠绵,治疗棘手,是导致慢性肾脏病患者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病的元凶之一,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经济及精神方面压力。目前西医尚无特效治疗方案,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优势。鲁科达教授认为风邪外袭和先天禀赋不足是IgA肾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并指出本病以气阴两虚为本,瘀血湿浊为标;早期治疗以益气养阴为主,中晚期治疗以益气活血祛瘀为主,常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 刘培; 蒋鹏飞; 周亚莎; 陈立浩; 胡艺; 邓湖广; 彭俊; 彭清华
    • 摘要: 外邪是指自然界中能引起疾病的邪气或致病因素超过了机体的适应能力,引起机体病理变化。中医学认为引起干眼的外邪主要为燥邪、热邪、风邪,此3种邪气伤及目窍,易造成眼表阴液亏损,根据其外邪属性可将其归为西医学所述干眼不良环境之中。如干燥环境或低湿度环境,以及眼表蒸发增强均可导致眼表干燥,与燥邪致病相似,可归属于燥邪;环境温度增高、紫外线、蓝光等可归属于热邪;空气流动性增加、空气污染等可归属于风邪。本文从中西医角度论述了外邪引起干眼的病机,以期为干眼的诊疗提供思路。
    • 马思佳; 张昱
    • 摘要: 张昱教授从风论治IgA肾病蛋白尿,认为IgA肾病的发病以"脾肾亏虚"为内在因素,风邪侵袭,诱发本病。之后内、外、伏风三者夹杂导致迁延难愈,久病多瘀,导致机体凝血功能或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与痰饮、水湿、热毒等病理产物相互胶结,日久酿生毒邪,可对应机体中的肌酐、尿素氮以及炎症因子等升高。以祛风法、御风法、搜风法、熄风法为治疗方法,以遣方用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