瘾疹
瘾疹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1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皮肤病学与性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04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光明中医、河北中医药学报、黑龙江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国际经方学术会议暨第五届全国经方论坛、第四届中医特色诊疗国际学术会议等;瘾疹的相关文献由357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冠卿、王芳、陈洪波等。
瘾疹
-研究学者
- 陈冠卿
- 王芳
- 陈洪波
- 陈洪涛
- 贾颖
- 崔海霞
- 卢益萍
- 安培祯
- 常变竹
- 张友安
- 李三猛
- 李东海
- 李志恒
- 李慢
- 杜仲
- 荣显会
- 邵奇
- 陈明岭
- 黄涛
- 黎妍灵
- 丁倩
- 丁树栋
- 丁莉华
- 严敏
- 乐奇
- 于子辰
- 于桂兰
- 付阳
- 伍丽仪
- 伍兰萼
- 何春红
- 何祖廉
- 余倩颖
- 余惠民
- 傅能
- 冯学中
- 冯心怡
- 冯杲
- 冯辉
- 刘世红
- 刘倩含
- 刘健
- 刘公望
- 刘兰林
- 刘冰梅
- 刘圣梅
- 刘坤
- 刘子号
- 刘宪臣
- 刘少芬
-
-
秦悦思;
郭静;
朱艳灵;
陈儒康;
蒋莎莉;
苏红
-
-
摘要:
瘾疹是临床常见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临床上易诊断,但因其反复发作,治疗上颇为棘手。“瘾疹”一词最早出于《素问》“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该病与“心”密切相关,通过结合《内经》脏腑理论,从心血、心火、心神等方面阐述瘾疹的病机及治疗。
-
-
张敏;
尹善雪
-
-
摘要:
目的 研究盐酸氮卓斯汀片联合润燥止痒胶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科2018年6月—2020年6月慢性荨麻疹患者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氮卓斯汀片治疗,试验组采用口服盐酸氮卓斯汀片的基础上联合润燥止痒胶囊治疗。比较2组疗效、及治疗结束后2个月复发率。结果 治疗半个月后试验组总有效率83.02%,对照组66.04%(P<0.05);治疗1个月后试验组总有效率92.45%,对照组75.47%(P<0.05);治疗1个月结束后,随访2个月,试验组复发率6.25%,对照组复发率28.00%(P<0.05)。结论 盐酸氮卓斯汀片联合润燥止痒胶囊治疗慢性荨麻疹,可增强疗效,降低复发率。
-
-
蒲昭和
-
-
摘要:
木瓜100克,生姜9克,食醋100毫升,一同放入沙锅中煮,煮至食醋干后,取出木瓜、生姜饮用,分早晚2次吃完,7天为1个疗程。一般连用1~2个疗程即可见效。四川彭州胡佑志.成都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蒲昭和点评:荨麻疹属过敏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瘾疹”,或俗称风团、风疙瘩。荨麻疹-般有风热型和风寒型之分,上方可用于风寒型荨麻疹。寒性荨麻疹的特点是:疹块颜色淡或苍白,多在吹风或受凉时发作或加重,接触冷水时尤易发作,在暖热环境中即逐渐消退。
-
-
闫秋虹
-
-
摘要:
目的:柴胡桂枝汤合升降散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选用慢性荨麻疹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观察组给予口服柴胡桂枝汤合升降散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评估临床疗效,停药4周后随访比较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症状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差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7%(33/36),高于对照组的61.1%(22/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4周后,复发率为30.3%(10/33),低于对照组的59.1%(1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桂枝汤合升降散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良好。
-
-
罗宏
-
-
摘要: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探讨针灸治疗慢性顽固性荨麻疹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文主要数据库,搜集近5年(2016—2021年)针灸治疗慢性顽固性荨麻疹的相关文献,创建慢性顽固性荨麻疹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频数统计的方法分析和总结选穴规律。结果:针灸治疗慢性顽固性荨麻疹选用频次前3位的腧穴为曲池、足三里、血海;选用频次前3位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手阳明大肠经;运用频次较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和合穴;腧穴分布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肢部和背腰部;选用频次较高的穴对组合为曲池-足三里和曲池-血海。结论:通过挖掘文献数据可探析针灸治疗慢性顽固性荨麻疹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
-
-
龚宇欣;
张旭婷;
董建;
李东海
-
-
摘要:
痰邪与慢性荨麻疹在免疫、凝血、炎症、氧化应激等方面存在广泛联系:免疫机制改变是慢性荨麻疹发病公认的发病机制,免疫监视、防御、自稳功能异常导致痰邪的发生;血液流变学改变是发病的重要环节,慢性荨麻疹发病的病理改变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痰邪的发生导致血液的浓稠性、黏滞性、聚集性和凝固性增加;炎症反应是发病的基础环节,慢性荨麻疹与痰证本质上都是一种慢性炎症状态;氧化应激是发病交叉环节,氧化与抗氧化失衡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发展有关,氧化应激可导致自由基等痰浊的产生。痰湿体质人群在慢性荨麻疹中的占比较高,痰湿体质、慢性荨麻疹均与哮喘、湿疹等过敏性疾病以及代谢综合征显著相关。从痰论治慢性荨麻疹当从调气机、利水道、祛瘀浊及运脾胃等方面治疗。辨证选用理气化痰、祛风化痰、宣肺降痰、利饮祛痰、化痰祛湿、化痰祛瘀、健脾补肺、健脾温肾等不同治法。
-
-
赵文婷
-
-
摘要:
胆碱能性荨麻疹是慢性荨麻疹的特殊类型,病程缠绵难愈,治疗效果不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临床中以六经辨证为指导思想,提出出汗不良型胆碱能性荨麻疹属于表实证观点,麻黄类方是治疗表实证的代表,在皮肤病治疗中运用广泛。本文对麻黄类方治疗胆碱能性荨麻疹进行探讨,以期对本病的治疗思路有所补充。
-
-
潘彦辰;
陈宝忠
-
-
摘要:
国医大师段富津认为瘾疹是以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和为内患,六淫客表为外因,内外合邪是发病关键.分析段教授治疗瘾疹之血热生风证、表虚风盛证、脾虚湿郁证3则验案,以示段教授治疗本病的临证思路.总结其治疗原则为"疏风胜湿以驱外邪,实表调血以安内患",常用药对是荆芥-防风、苦参-苍术、黄芪-防风、生地黄-大青叶、制何首乌-当归-黄芪.
-
-
吴丽平;
孙克勤
-
-
摘要:
本文介绍孙克勤运用桂枝汤治疗瘾疹、痛经和痹病的经验.在和阴阳、调营卫的前提下,瘾疹侧重透邪固营;痛经注重暖宫驱寒;痹症着重祛寒湿、通经络.病异而方同,他认为桂枝汤不仅可用治伤寒中风,更可应用于内科、妇科多种杂病.
-
-
黄洪伟;
李芳娅
-
-
摘要:
目的:探讨自拟瘾疹方联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慢性荨麻疹(风热证)的疗效及对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慢性荨麻疹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自拟瘾疹方,连续服药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gE水平及临床疗效,并评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IgE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自拟瘾疹方联合盐酸西替利嗪片可显著降低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g E水平,治疗慢性荨麻疹(风热证)有确切疗效.
-
-
-
-
-
-
荣显会;
艾素玲
- 《《中医杂志》创刊五十周年纪念会暨全国中医药发展高级论坛》
| 2005年
-
摘要:
温补法属"寒者热之"(),通常是指针对里寒、阳虚证所采用的温里和助阳的治疗方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皮科疾病阳证、热证为多,应用温补法的机会不多.但近年来皮肤科有过用寒凉之流弊,每致中阳受损;加之热邪不仅伤阴而且耗气,"气不足便是寒"().因此,阴证、寒证在皮肤科特别是皮肤科疑难病病程发展过程中并不少见,辨证应用温补法,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
荣显会;
艾素玲
- 《《中医杂志》创刊五十周年纪念会暨全国中医药发展高级论坛》
| 2005年
-
摘要:
温补法属"寒者热之"(),通常是指针对里寒、阳虚证所采用的温里和助阳的治疗方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皮科疾病阳证、热证为多,应用温补法的机会不多.但近年来皮肤科有过用寒凉之流弊,每致中阳受损;加之热邪不仅伤阴而且耗气,"气不足便是寒"().因此,阴证、寒证在皮肤科特别是皮肤科疑难病病程发展过程中并不少见,辨证应用温补法,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
荣显会;
艾素玲
- 《《中医杂志》创刊五十周年纪念会暨全国中医药发展高级论坛》
| 2005年
-
摘要:
温补法属"寒者热之"(),通常是指针对里寒、阳虚证所采用的温里和助阳的治疗方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皮科疾病阳证、热证为多,应用温补法的机会不多.但近年来皮肤科有过用寒凉之流弊,每致中阳受损;加之热邪不仅伤阴而且耗气,"气不足便是寒"().因此,阴证、寒证在皮肤科特别是皮肤科疑难病病程发展过程中并不少见,辨证应用温补法,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
荣显会;
艾素玲
- 《《中医杂志》创刊五十周年纪念会暨全国中医药发展高级论坛》
| 2005年
-
摘要:
温补法属"寒者热之"(),通常是指针对里寒、阳虚证所采用的温里和助阳的治疗方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皮科疾病阳证、热证为多,应用温补法的机会不多.但近年来皮肤科有过用寒凉之流弊,每致中阳受损;加之热邪不仅伤阴而且耗气,"气不足便是寒"().因此,阴证、寒证在皮肤科特别是皮肤科疑难病病程发展过程中并不少见,辨证应用温补法,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
荣显会;
艾素玲
- 《《中医杂志》创刊五十周年纪念会暨全国中医药发展高级论坛》
| 2005年
-
摘要:
温补法属"寒者热之"(),通常是指针对里寒、阳虚证所采用的温里和助阳的治疗方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皮科疾病阳证、热证为多,应用温补法的机会不多.但近年来皮肤科有过用寒凉之流弊,每致中阳受损;加之热邪不仅伤阴而且耗气,"气不足便是寒"().因此,阴证、寒证在皮肤科特别是皮肤科疑难病病程发展过程中并不少见,辨证应用温补法,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