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外风

外风

外风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18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中国文学、财政、金融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78784篇;相关期刊122种,包括中国外资(下半月)、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诗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学术年会暨中医内科青年医师科研创新思维与临床经验交流大会、首届中医经典与临床病例讨论会等;外风的相关文献由366位作者贡献,包括曲振业、乐宝华、乔建伟等。

外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7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8784 占比:99.92%

总计:178932篇

外风—发文趋势图

外风

-研究学者

  • 曲振业
  • 乐宝华
  • 乔建伟
  • 乔明亮
  • 刘国徽
  • 刘开剑
  • 刘海涛
  • 周唯
  • 周明海
  • 唐苏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韩文博; 王凯; 周沪方; 王显
    • 摘要: 对中医风邪病因的客观化研究进行综述。风邪在中医病因理论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认识到风邪可能存在相应的物质基础,外风与气象因素中的异常风速以及自然界的病原微生物、过敏源等密切相关,内风则与机体炎性因子具有内在一致性,也与免疫系统有重要联系。
    • 朱介宾; 顾鸣佳; 杨进
    • 摘要: 明末医药学家缪希雍继承前贤思想,结合自身经验,首先提出中风辨治应分内风和外风。西北高寒地区易受风寒之邪为病,此为“外风”,治疗当遵“内虚邪中”论,按仲景之法以小续命汤类祛风散寒;江南之地,多因湿热之气灼伤真阴,热极生风、夹痰上冲发为“内风”,缪氏创“内虚暗风”说,治疗应先以养阴清热、降气化痰为大法,使气降而痰火降、内风息,再续以滋肾阴、补肾阳治其本。缪氏治疗内风,初期以大剂汤药为主治其急,后期以丸药缓补,禁用辛温发散之品以防伤阴耗气。缪氏对中风的认识为后世中风理法方药的完善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 刘玉良
    • 摘要: 传说很久以前,荆山深处有一个安居乐业的部落,突然流行怪疾,族人头疼欲裂、四肢抽搐。为解救族人,部落首领历经艰险求得一种药材,治好了众人的顽疾。人们说这是神医所赐的天上之物,又专治麻痹瘫痪,故将这种药材称为“天麻”。天麻治风范围广,既能熄内风,又能定外风
    • 孙莹莹; 过伟峰
    • 摘要: 风为气流动的基本形式,风气太过或人体正虚难以抵抗,则易致病。风有内风、外风之分,外风从外感受,常为外感邪气的先导;内风源自脏腑功能失调,病位主要在肝,两者形成原因和产生途径不同,所致疾病及证候表现有异。但临床发现,外风内风两者并不完全独立,而相互招致,与肝相关,分析其本质均是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的一种具有“易袭阳位、善行数变、善动不居”等“风象”特点的病理反应,其病理属性具有同一性,故而同气相求,内外相引,外风有所依附,内风有所相助,相互为病。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亏虚,产生内风,招致外风;外风可引动诱发内风,是疾病反复、加重的关键;且在疾病恢复期表现为“暗风作祟”;风气内动主要脏腑为肝,亦与肺、肾、脾相关。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除颈项强直、肢体麻木、抽搐等肢体症状与风相关,还需关注“脏腑风动”。结合临床,归纳常见的风证有动、眩、痛、鸣四类。
    • 周静威; 孙万森; 郭立中; 陈洪宇; 方敬爱; 刘伟敬; 刘玉宁
    • 摘要: 风邪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是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重要内容。《黄帝内经》一书中多处论及外风致病,《伤寒杂病论》中也有许多与外风相关的论述。唐宋之后医家又发“内风”致病之说。近年来,在肾脏病临床上有关“伏风”的论述受到诸家重视,从而使风邪致病理论日趋完善。在肾脏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和转归中,风邪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风论治已成为中医治疗肾脏病的重要方法。
    • 浦诞玲; 裴丽霞; 陈璐; 周俊灵; 郭静; 赵婷婷; 孙建华
    • 摘要: 历代关于周围性面瘫病因颇有争议,基本分为三类:“外因致病说、内因致病说和内外因综合致病说”。经过对历代医家著作的分析与对临床有效治疗面瘫的研究总结,“外风”是面瘫的主要病因。“风为百病之长”,寒邪、热邪等依附于风邪侵袭面部,发为面瘫。本文着眼于面瘫的“内外风”之争,主要为了追寻面瘫的主要病因,以此为出发点来帮助指导临床的治疗,提高临床疗效。
    • 马思佳; 张昱
    • 摘要: 张昱教授从风论治IgA肾病蛋白尿,认为IgA肾病的发病以"脾肾亏虚"为内在因素,风邪侵袭,诱发本病。之后内、外、伏风三者夹杂导致迁延难愈,久病多瘀,导致机体凝血功能或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与痰饮、水湿、热毒等病理产物相互胶结,日久酿生毒邪,可对应机体中的肌酐、尿素氮以及炎症因子等升高。以祛风法、御风法、搜风法、熄风法为治疗方法,以遣方用药。
    • 蔡嘉缘; 徐若瑶; 高祥福
    • 摘要: [目的]对治则“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进行内涵梳理及阐发,总结临床运用之法。[方法]收集并梳理风和血的关系,以及前人对此治则的理解及应用,通过分析探讨内涵外延,归纳总结风证的核心病机,得出相应的治血之法,并列举验案一则作为佐证。[结果]诸代医家认为,津血亏虚会导致外风内侵和内风丛生,在治疗中对血的病机认识主要是血虚、血瘀和血热。笔者首分虚实,指出风证的病机主要分为邪风和阴血阴液不足,强调阴液不足的三个层次,分别为相对津血不足、绝对血虚、绝对精血亏虚;并提出治血三层次:治标兼以益津血、养血兼以健脾胃、填精补肝肾。所举医案中患者痛风发作,伴皮肤皲裂,为湿热熏蒸,耗伤津血,治以清利湿热、益津润燥。[结论]临床认识风证可从邪风和阴血阴液两方面病机进行考量,并根据阴液不足的程度,合理运用“治血三层次”进行治疗,该思路对指导临床有实用价值,值得同道借鉴。
    • 吴童; 李杰; 李靖; 刘丽婷; 于子洋; 黄明明
    • 摘要: [目的]探析从风论治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CTD-ILD)的辨证思路,以期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基于风邪致病特点"风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有内外之分",结合古籍文献及现有文献资料,考究风邪致病源流,从风邪致病的角度分析CTD-1LD病因病机,研究风药的有效性,并探讨对CTD-ILD的论治.[结果]CTD-ILD的临床症状、病情发展与风邪特点相契合,风邪是CTD-ILD的重要致病因素,"外风犯肺"兼"内风伏肺"为疾病始动环节,内外风共同起病.疾病本质为虚,风与虚、痰、瘀、毒为病机演变的关键.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证明风药治疗此病有效.病程可分为早、中、晚三期,进行分期论治,早期以疏风为主,中期以搜风为宜,晚期以息风为要,治疗时应针对病情急缓、病性虚实、正气强弱,有侧重地选用风药.[结论]"风邪致病"贯穿CTD-ILD整个病程,治疗应抓住早、中、晚三期风邪致病特点,根据虚、痰、疼、毒等辨证施用风药.
    • 林成雷; 蔡超丽; 林婷婷; 张春辉; 刘玥; 邵征洋
    • 摘要: cqvip:抽动障碍是一种多见于儿童时期起病,以重复、无规律的发生性抽动或运动抽动为典型临床特征,常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情绪障碍等神经精神性疾病[1]。该病抽动症状可呈波浪式递进,时而明显时而轻微;旧的抽动症状可被新的所取代,或在既有症状基础上叠加新发症状[2]。目前,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西药多为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包括硫必利、舒必利、氟哌啶醇等药物,但其复发率较高及不良反应明显。邵征洋教授为浙江省名中医,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三十余年,对治疗儿童抽动障碍颇有心得。本文通过采集邵征洋教授治疗抽动障碍的中医首诊处方来建立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用药配伍规律进行研究,以期总结邵教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用药规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