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医症状

中医症状

中医症状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28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6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13986篇;相关期刊130种,包括光明中医、内蒙古中医药、世界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2015年外科学术年会暨外科分会换届改选工作会议、第八届中医/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方法研讨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首届消化病国际学术大会等;中医症状的相关文献由88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天芳、王庆国、张德政等。

中医症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6 占比:1.72%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0.22%

专利文献>

论文:13986 占比:98.05%

总计:14264篇

中医症状—发文趋势图

中医症状

-研究学者

  • 王天芳
  • 王庆国
  • 张德政
  • 徐洋
  • 李军年
  • 栗辉
  • 谢永红
  • 万义飞
  • 于丽丽
  • 俞金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开林; 董俭; 王珊珊; 李冠颖; 郑燕飞; 王天芳
    • 摘要: 笔者通过对2000~2020年间中医症状规范化相关文献的系统整理和分析,结合中医症状研究相关教材和专著的论述,总结和阐述了近20年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的进展。近年来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主要从六个方向展开:即症状术语命名、症状内涵、症状的分级量化、症状的分类、症状信息的规范化采集和症状临床诊断意义,并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需结合临床实际,挖掘史料深度,拓展研究广度,加强论证强度,以进一步促进中医症状规范化的规范化和客观化。
    • 王胜男; 罗润军
    • 摘要: 目的:探讨加味苓桂术甘汤在MD痰饮型眩晕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痰饮型眩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分组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敏使朗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用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经30 d系统用药,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95.00%,38/40)高于对照组(82.50%,33/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用药的基础上联用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痰饮型眩晕整体效果良好,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 王素华; 金淑
    • 摘要: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以中年人群发病较为常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1]。该病的致病原因与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型肝炎(HBV)、肝硬化及黄曲霉素等化学致癌物质和环境因素相关[2]。疼痛是原发性肝癌患者的首发症状、也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原发性肝癌引起的疼痛,临床常予镇痛治疗,虽然镇痛效果良好,但同时副作用不可避免[3]。近年来,中医药辅助镇痛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原发性肝癌患者疼痛的治疗,与西药联合使用可增强疗效,减轻副作用[4]。本文选择2018年6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中药穴位贴敷辅助西药治疗,观察镇痛效果和中医症状改善,总结如下。
    • 张新元
    • 摘要: 目的观察益心通胶囊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8年4月在泰安市中医医院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的6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心通胶囊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四诊信息评分、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四诊信息评分和BNP降低(P0.05)。治疗后,对照组心功能总有效率为63.3%,观察组为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心通胶囊缓解冠心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病人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可降低病人BNP水平,提高心脏功能。
    • 李拯宇; 吴旸; 崔杰; 逯金金; 李星星; 范宗静
    • 摘要: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收治的西医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并行PCI,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病(气虚血瘀型)的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查阅病历并进行电话随访,按照是否服用益气活血方分为对照组(n=54)和观察组(n=44),对2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一般资料,中医症状积分,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6个月再住院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益气活血方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在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项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其中胸痛、心悸、自汗,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益气活血方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尤其是在胸痛、心悸、自汗这3个方面改善最为明显。
    • 刘叶; 赵亚芹
    • 摘要: 目的:分析活血通络解毒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孕三烯酮胶囊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活血通络解毒汤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及卵巢功能,统计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及卵巢功能均改善,且观察组经行腹痛、非经期下腹痛、性交痛、非经期肛门坠痛评分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糖类抗原125(CA_(125))、促卵泡生成激素(FSH)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通络解毒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状、血清细胞因子的合成及卵巢功能,同时不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吴攀峰; 张淑娟
    • 摘要: 2型糖尿病(T2DM)为内分泌科常见病,是一种多病因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该病发病率高,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好发于肥胖者和中老年人,同时存在家族聚集倾向,其发病与长期摄入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年龄增长以及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若血糖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则糖、脂、蛋白质代谢紊乱难以纠正,可诱发微血管损伤、内分泌紊乱和营养代谢障碍等,出现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 [1-2] 。如何控制血糖,防治并发症,降低死亡率,让糖尿病人长期获益,是内分泌科医务人员工作的重点。西医主要采用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降低血糖,大部分患者血糖得以控制,但在改善中医症状和预防并发症方面,效果往往不甚理想。中医通过辨证施治,中西药并用,标本同治,可提高临床疗效 [3-4] 。为给临床提供更多的借鉴,笔者于2018年12月—2020年10月自拟参麦益气养阴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气阴两虚之T2DM患者43例,收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 张涛; 常雪芬
    •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外治三位一体疗法(穴位注射、穴位贴敷、温和灸)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湖北省中医院2019年7月-2021年1月收治的15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则采用中医外治三位一体疗法。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统计分析治疗前后两组中医症状(腹痛、大便次数、大便性状、肠鸣、黏液便、排便不尽感)评分,对比两组血清相关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5-羟色胺(5-HT)]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67%(68/75),对照组为78.67%(5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中医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IL-6、5-H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外治三位一体疗法用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临床疗效确切,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改善了肠动力紊乱情况及炎症反应,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田霞; 李鲁平; 王岩; 李伯君; 于成文; 郭晓苇; 郑佳连; 卢秉久
    • 摘要: 目的对"辽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集中收治中心(沈阳)"(沈阳中心)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初探辽沈地区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证候特征,及其与西医指标的相关性,以期为新冠肺炎的中西医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沈阳中心2020年1—2月收治的57例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中医症状等数据进行统计,对其中51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进行中医症状、舌象信息、肺部影像学等数据采集,归纳出中医证候特点及其与西医相关性。结果 57例新冠肺炎患者中,有湖北旅居史25例,占43.9%,本地病例32例,占56.1%;人群普遍易感,以家族聚集发病为主。中医症状主要以发热(34例,59.6%)和呼吸道症状(31例,54.4%)为主,其中25例出现咳嗽且多为干咳,仅有10例咳痰,多为咳少量白痰;有消化道症状者19例(33.3%),主要以腹泻13例(22.8%)为主。舌象上以舌红24例(47.1%),舌淡21例(41.2%),舌苔腻40例(78.4%)为主要特征。中医证型分为湿邪郁肺、脾虚湿盛、邪热壅肺、气阴两虚、疫毒闭肺5个证型,以湿邪郁肺和脾虚湿盛为主,部分病例病机演变会向气阴两虚、脾虚湿盛转化。脾虚湿盛和湿邪郁肺型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湿邪郁肺和脾虚湿盛退热较快,湿邪郁肺平均热度最低。结论辽沈地区新冠肺炎中医病因为外感疫戾之气夹湿浊,引动肺内伏热而发病。致病因素为"湿"邪,并会因湿生瘀热、痰浊。病位在肺脾,证型以脾虚湿盛和湿邪郁肺为主,并因人体正气而致虚实转化,影响疾病转归。
    • 王真真
    • 摘要: 目的探讨首次中风患者预后生活能力与临床中医症状的关系。方法以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96例首发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后1年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进行分组,回顾性分析入院时中医症状发生情况,对中医症状与出院1年后mRS评分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196例患者入院时均出现半身不遂,发生率为100%,而其他中医症状在不同mRS评分中表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恶心呕吐、半身麻木、头痛、痰多、烦躁以及气短与mRS评分有关(P均<0.05);进一步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在排除干扰症状后,恶心呕吐、半身麻木、头痛、痰多、烦躁以及气短构成回归模型,该回归模型残差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对于预测mRS评分具有显著作用(F=20.338,P<0.001)。结论首次中风患者中医症状发生情况与1年后运动功能水平有关,这可能是预测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可通过多中心大样本量分析获取有效预测模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